基于现代物流专业群课程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2014-02-01 07:39龚全安李先红
长沙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体系模块

龚全安,李先红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1)

质量和特色一直以来都是各高职院校工作的核心内容,但如何提高质量与特色仍然是目前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笔者认为提高质量与特色的方法有很多,关键还是在于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一所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决定着人才培养规格和办学整体水平。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专业群建设。专业群建设是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形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专业群建设的本质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一个或几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带动整个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具体教育活动的实现最终还是落实到课程上,因而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最终落脚点也在于课程建设。

目前, 高职院校专业群经过几年来的摸索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专业群建设“形聚而神不聚”,群内专业缺少协作与交流,甚至各自为政、毫不相干;各专业的课程缺乏联系;人才培养质量与实际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学生的就业情况不理想等。

在理解专业群内涵的基础上,针对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构建“平台+模块”专业课程融合的方案, 坚持“宽基础、强技能”的原则,实现专业课程体系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迁移能力、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一 专业群的内涵

对专业群概念的界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种主流观点:

第一种观点强调专业群中专业的相近性,认为专业群由技术基础相同或学科基础相近的若干个相关专业及其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群体。

第二种观点是以专业组群的目的来界定专业群的概念,专业群内各专业是否具有相关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群内专业能形成合力,实现提高整个专业群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第三种观点认为“专业群是指按技术门类和职业岗位组建的由若干个专业或专业方向组成”。专业群面向行业或产业,专业群所属的各个专业面向同一产业或行业的各个不同的职业技术岗位。

纵观以上三种观点,笔者偏向于第二种观点,一个学校的资源毕竟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实现资源整合,打造专业群,形成合力,培养具有特色、富有竞争力、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专业群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然我们在建设中也要综合考虑专业的相近性、市场需求、职业岗位等因素来进行专业群建设。

二 专业群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专业群经过几年来的摸索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群专业之间相互割裂的现象比较普通。仅从本专业角度考虑专业建设问题,难以满足培养综合性技术人才的要求。

2.专业群建设目标不够明确,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部分专业界限模糊。

3.专业群校企合作没有找到合作的突破口,虽然,各专业都有校企合作项目,但专业群内各专业没有形成一盘棋的长效机制。

4.专业教师来源较为单一,主要是从各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专业教师中有企业工作背景的数量不多,导致“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不足。师资团队的培养缺少相应的目标与标准。

三 基于现代物流专业群课程的融合方案

(一)基本思路:“平台+模块”

基本思路:“平台+模块”专业课程融合方案。

图1 专业课程融合方案

主要包含三个层次:

1.“平台”:在专业群规划与设置的前提下,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群基础课程组成的“平台”课程。是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实现“底层共享”。

2.“中层”:主要是实现不同专业人才的分流培养,由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构成专业的课程体系,体现各专业的特色,体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实现“中层分立”。

3.“高层”:由各系部通过专业课程整合,开发具有相应特色模块化选修课程体系构成“高层”,由学生自主进行选择学习,实现“高层互选”。通过“高层互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增强学生对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形成合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比如开发物流管理模块、物流工程模块、物流信息模块、财务管理模块、企业管理模块等模块化课程。每个模块内各专业的课程进行融合,又各有侧重,形成合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同时,在该专业课程融合方案中,加入了“创业教育”模块。该模块计划为全院学生的一个必选修模块,主要内容涉及创办一个企业或公司的基本流程、办证条件、手续、税务法规,以及企业管理等基本知识,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将来的创业以及就业打下基础,少走弯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平台+模块”专业课程融合方案实现了“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既掌握了主修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又具备了专业群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特点:“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课程体系构建

“底层共享”。方案中的底层是由“平台”课程构成。“平台”课程是针对学生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满足各专业的共性发展要求而设置,由公共课和专业群基础课组成。公共课针对所有专业,按照培养现代社会对人所要求的最基本素质。专业群基础课为专业群各专业共同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是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

“中层分立”。专业必修课模块根据不同的专业而设置,体现专业个性和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为学生设计专业知识结构,夯实专业技能,形成基本的专业能力,体现专业特色和个性。

“高层互选”。专业课程融合主要是通过选修课来实现。专业选修课模块是为了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了解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倡学生在修满本专业规定课程学分后,选择性地选修某个有利于本人职业发展的相关专业模块课程,促进自己职业能力、素养的多元构成与复合发展,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在这一环节,专业群内各专业的课程需要进行整合、开发出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技能性的课程模块,让学生进行自由的选择,形成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按照我院现代物流专业群可开发物流管理专业模块课程、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模块课程、物流工程技术专业模块课程、财务管理模块课程,以及其他如企业管理、创业教育等模块课程。各专业以模块的形式,对相关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融合,形成专业核心课程融合的模块体系。模块中课程所属的专业是否具有相关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模块内各专业核心课程的融合是否能形成合力,能否提高整个专业群的教学水平,能否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这是模块内专业课程融合的依据。只有这样专业课程融合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专业课程融合的要点

借鉴职教经验,与专业相关企业合作开展课程建设,遵循课程开发超前性、多元性、基础性、实践性、灵活性等原则,以“必须、够用”来系统化选择教学内容,基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施教学活动,实行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及岗位要求相适应。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课堂与实训室的结合,能力与岗位证书的融合,使学习过程与学习的能力和个性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并通过课程标准及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体现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专业群基础平台。专业群基础平台能够支撑各专业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群基础平台课程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应体现知识的基础性,讲究知识的传授,为后续的专业理论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应体现技能性,传授基本技能。专业群基础平台应以群内的核心专业(方向)为龙头,群内各专业相互协调为主线进行设计。

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必修课程)。按照职业成长规律,打破传统的学科性课程模式,重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体现,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使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汇贯通。

专业课程融合的模块化课程(选修课程)。专业课程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主要通过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开设,旨在使学生了解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技能,拓宽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为培养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的开发应以“模块化集成、精简理论、注重实用、突出实践、拓展能力”为原则。

以“平台+模块”专业课程融合方案,实现了专业群专业课程体系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愿望选择专业方向,而且还可兼顾学生多个就业方向以及创业学习的需要,坚持“宽基础、强技能”的原则,将培养能广泛适应就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

[1] 范民.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中链路课程的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2] 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

[3] 何静.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有效路径[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09,(1).

[4] 刘金方,李志东.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融合型培养模式分析[N].现代物流报,2007-08-07.

[5] 冯其河.重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N].现代物流报,2007-09-27.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体系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