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乐峨夹“世界遗产金三角”促进乐山旅游转型升级

2014-02-03 08:28建设乐峨夹世界遗产金三角促进乐山旅游转型升级课题组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金三角峨眉峨眉山

《建设乐峨夹“世界遗产金三角” 促进乐山旅游转型升级》课题组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 四川 乐山 614000)

吸引游客、留住游客、让游客更多地在乐山创造消费,过去仅仅依靠两大遗产的发展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散客化、智慧化背景下的旅游新需求了。建设乐峨夹世界遗产“金三角”实质上就是想改变过去各景区单打独斗、各管理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以峨眉山、乐山大佛、东风堰这三个世界遗产连点成片的示范效应来带动周边,把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化为高品质资源,增强游客对乐山其他旅游资源的感知度,多留客、留住客。

一、乐峨夹“世界遗产金三角”建设的基础和条件

(一)高品位资源富集

乐峨夹“世界遗产金三角”指的是东起乐山大佛景区、西至峨眉山风景区、北至夹江东风堰景区,东西约40 公里、南北约40 公里,由峨眉山景区、乐山大佛景区和东风堰景区三大世界遗产形成的“金三角”旅游环线。依托三大世界遗产的名牌效应,这里将成为一个集会议度假、养生休闲、观光旅游、文化展示、生态体验、国际人居为一体的国际性的生态文化旅游“金三角”。

(二)交通便利快捷

从外部交通而言,乐峨夹“世界遗产金三角”正好位于乐山市中区、峨眉山市、夹江县的中间,距离三个城市的里程均不超过半小时。乐山已建成成乐、乐宜、乐雅、乐自等4 条高速公路,成绵乐城际高速铁路今年年底正式通车,这里正好位于乐山站和峨眉站的中间,另外距离成昆铁路峨眉站约20 分钟路程,进入性好,有效缩短了与成都经济圈的交通时间。从内部交通而言,乐峨夹“世界遗产金三角”南有省道306、西有省道103、东有即将建成的乐夹快速通道。

(三)生态环境优良

乐峨夹“世界遗产金三角”整体生态环境条件好,田园风光绮丽,没有污染型工业,人口密度较低,旅游舒适度高。乐峨夹“世界遗产金三角”以自然山水生态景观与田园风光为特色,以峨眉河绿道、乐山快速通道、乐夹快速通道为纽带,以中华药博园和建议规划建设的乐山会展中心为亮点,可以构成乐山独具特色的山水养生休闲区。

(四)客源基础良好

2013 年,乐山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994.9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9.8 亿元,分别增长12%和19%。乐峨旅游线已成为中国重要的“世界遗产旅游线”和四川最成熟的精品旅游线路之一。“成乐一体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空、铁、水、路四位一体的交通格局逐步成熟,乐山即将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域影响力不断扩大,具备吸引国际游客的资源条件和优势。同时,乐山可紧密对接成都的西部首位优势,共享国际市场。

二、存在的问题

(一)山(景)城分割,难以一体发展

事实上,仅靠某一知名旅游景区作吸引物难以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景区仅是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而目的地打造还需依托所在区域所拥有的资源,通过旅游业来优化配置。外界曾赋予乐山旅游的“标签”却因景和城、山和城的割裂而形成“佛大城小、山大城小”的局面。长期以来过分注重景区的发展,而忽略了城市旅游功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乐山和峨眉山的城市建设没有与之形成匹配,没有承接承载起“名佛、名山”应有的大旅游氛围。

(二)主题不明,难以留住游客

虽然具有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两大世界级品牌,但是旅游业发展主要依靠的仍是散点式的景区,一直以来都是以看大佛、爬峨眉为主的观光旅游,还停留在景区性旅游地的发展阶段。旅游主题不鲜明,看什么、玩什么、吃什么不明确,旅游业态比较单一,无法长时间的留住游客,国内游客在乐山旅游的平均停留天数仅为1.136 天,入境过夜游客的平均逗留天数为1.14 天。

(三)多头管理,难以统筹协调

景区管委会和地方旅游局互不相干,各有各的规划思路,各有各的管理体制,各有各的项目建设,没有统筹协调一体发展,山城分割。如峨眉山山上由峨眉山景区管委会管理,山下由峨眉山市政府管理;乐山大佛景区由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管理,景区外由市中区旅游局管理;部分权限景区管委会欠缺,如旅游执法权旅游局有,而景区没有,山下的旅游局又不能上山执法、景区外的旅游局不能进景区执法。

三、建设乐峨夹“世界遗产金三角、促进乐山旅游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旅游引领,三产兴市

根据统计数据,2013 年乐山全市GDP 为1134.79 亿元,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1.5%、61.6%、26.9% ;全市地税各项收入入库是71.5亿元,三次产业的地税收入比例分别为0.06%、43.25%、56.69%。尽管乐山第三产业的比重小于第二产业,但是它对地方税收的贡献却大于第二产业。那么在乐山第三产业中,具有最大潜力、最大希望成为引领的是什么呢? 结合本地实际,我们认为是旅游业。

从资源禀赋来看,乐山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民俗旅游资源;从旅游市场来看,乐山基础良好,是国内重要的世界遗产旅游线和四川最成熟的精品旅游线路之一,旅游经济总量历年位居全省第二位,仅次于成都;从城市区位来看,处于成都、川南、攀西三大经济区结合部,成绵乐城际铁路通车后成都与乐山之间最快30 分钟就可以到达,乐山融入到成都半小时休闲圈可以把成都的休闲文化和乐山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成为成都平原城市群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如果做好旅游这个龙头,通过旅游业的引领作用来带动本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提高收入,可以形成“一业兴、百业兴”的局面。因此,乐山市委、市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为此我们建议实施“4 个一、二、三、四”旅游发展战略:“4 个一”是指:一个城市定位:中国山水田园慢城;一个城市口号:乐山乐水、随心无悔;一个建设目标:中国休闲大乡村、国际旅游目的地;一个战略理念:全城旅游、全民旅游,旅游引领、三产兴市。“二”是指:两个载体:世界遗产金三角、中国魅力水公园。“三“是指:三个建设路径:智慧旅游、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四”是指:四个具体做法:做特色、做规模、做营销、做管理。

(二)山、水、景、城一体

国际旅游目的地同时也是宜业宜居城市,水城一体、山城一体、景城一体,旅游和城市融合发展具体体现在战略融合、产业融合、文化融合、硬件建设融合等多个方面。从乐山市的整体情况来看,不管是城市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产业功能的推进抑或是城市服务配套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要加快推动“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按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对城市进行旅游化改造,以实现旅游业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是城市规划与旅游发展的统一。在旅游引领下,用旅游的理念来规划城市建设,按照旅游要素来规划城市布局,根据旅游发展形式调整城市用地布局和功能板块,以此来体现乐山城市规划与旅游发展的高度一致性。

二是软硬件建设与旅游开发协调。在景城一体、山城一体、水城一体化战略的指导下,乐山市中心城区、峨眉山市、夹江县城区道路、给排水工程、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和住宿、餐饮、汽车站、公厕、游憩公园、休闲广场等服务设施的容量、标准和布局,不但要考虑城市居民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游客承载力的需求,保证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速度保持协调发展。乐山全市要在城市设施的建设上很好地融合旅游开发的理念,比如交通规划建设不仅要使乐山作为西部交通次枢纽的地位逐步确立,而且使旅游进入性和便捷性大大增强,同时城市设施的功能与旅游开发要实现有效结合,保持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协调。

三是旅游产业与城市其他产业融合。加大产业融合发展力度,突破一产、二产和三产的界限,比如旅游与集种植、观光、体验、休闲、加工、采购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在乐山和峨眉山的城市郊区形成乡村休闲集聚区,建设休闲大乡村;旅游与武术融合发展,在峨眉山形成体育休闲集聚区;旅游与工业融合,建设花园式工业园区;旅游和茶叶融合,建设茶园旅游区。

四是城市文化内涵在旅游业中渗透。乐山历来就有文化名城之称,文化资源丰富,形成了以“嘉州文化”为代表的城市文化。乐山应该通过将历史文化、休闲文化、美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让景区旅游环境打造与旅游目的地城市环境风貌建设一体化,整个城市建筑风貌改造和园林绿化提升都必须围绕旅游目的地建设,围绕成为宜旅宜居的现代生态文明城市进行综合整治。同时在城市建设中,更加注重多元文化的挖掘与提炼,将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整个城市建设中,构筑乐山文化旅游之魂。

(三)突出主题,明确定位

名水、名山、名佛汇聚于此,峨眉山和乐山大佛这两张乐山旅游的名片依然是未来引领本地旅游提档升级的标杆。那么如何发挥这两地的特色,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乐、留乐,实现乐山由一流旅游城市向一流旅游目的地的转变? 这就需要进一步突出乐山中心城区、峨眉山、夹江的特色,乐山和夹江做足、做活“水”,中心城区做好“佛”文章,峨眉山发挥山的优势来建设休闲旅游度假区。

一是乐山中心城区和夹江的定位是做好“水”文章。乐山的灵魂是水、优势在水,可是“乐水”利用却严重不足。本地应该发挥水利资源条件和水景资源潜力,围绕“心中的大佛,梦里的水乡”的定位,以水为核心、江河水系为纽带、水库湖泊为节点,把乐山精心打造成为中国魅力水公园。

夹江依托东风堰世界遗产,以青衣江、东风堰为景观廊道,连接城镇、东风堰、千佛岩,融合田园风光,打造城—东风堰—千佛岩山水田园休闲综合体。乐山中心城区依托“三江”及竹公溪、赛公河,建设三江汇流水利休闲发展核心,范围包括乐山市中心城区和市中区的水口镇、安谷镇、车子镇、罗汉镇、悦来乡、关庙乡、牟子镇。依托“三江汇流”这一绝佳水利休闲资源,开发观水礼佛休闲产品,作为本区水利休闲发展核心;将“绿心”建设成以运动休闲为特色山水休闲区,安谷湿地开发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完备的水利公园,泊滩堰打造成生态休闲综合体,形成本区水利休闲发展的三个支撑点;并提升现有的沿江景观带,营造沿岷江(乐山市中心城区段)、青衣江(乐山市中心城区段)、峨眉河、竹公溪、大渡河(泊滩堰段)这几条主要的滨水休闲绿带,形成点轴带面的联动发展态势。结合城市特色,打造“水润嘉州”都市休闲综合体和泊滩堰休闲综合体。西部峨眉河辅以人工水景观及两岸水生蔬菜和水生药材种植,形成“峨眉湿地,生态长廊”,彰显慢城理念,打造运动、生态型休闲水利风景区;北部依托岷江平羌小三峡—荔枝湾,建设人工湿地与餐饮娱乐港,打造美食、养生型休闲水利风景区。保护好九百洞湿地公园,竹公溪上游以湿地公园的方式进行保护性利用,修建生态步道和必要的卫生设施,开发生态体验项目。

二是乐山大佛景区和中心城区的定位就是要用佛主题文化来打造佛文化圣地,把这里变成八方游客领略佛文化、体验佛文化、沐浴佛文化的殿堂。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已有2000 多年历史,在中国早已根深蒂固,国内主题园区开发也如火如荼,乐山大佛的路在何方? 唯有主题文化创新。用主题文化创新发展战略理念统筹乐山大佛景区的文化、建筑、景观、宣传、产业等各项建设,构建乐山佛主题文化系统工程,其中制胜关键是着力挖掘乐山大佛的“弥勒文化”,以“五方五佛”、“五大石窟”文化背景为亮点,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特色旅游产业,促进景区从单一的观光游模式转变为休闲度假游模式,打造世界一流精品景区。

根据乐山大佛的位置,在三江汇流之地,通过乐山大佛主题文化硬件建设和一系列的佛主题文化活动、文化、公共艺术、产业营销等系统构建,打造出一个弘扬佛文化、感悟佛文化、体验佛文化、沐浴佛文化的“世界级佛文化圣地”。以佛为主题的各种项目来延长旅游链:水上瞻佛:利用三江汇流,做好船只统筹,渡人观佛;凤洲拜佛:在凤洲岛修建拜佛平台,游船到此,遥拜大佛;嘉定朝佛:规划在嘉定坊至景区北门沿线,增加弥勒主题文化景观和旅游项目,积极营造弥勒文化氛围,精心打造国内一流的弥勒朝拜大道;山寺听佛:定期举办讲经法会,讲佛经传佛法,以佛法智慧启迪人生,与大众结缘;佛寺礼佛:可以与吃斋悟佛,礼佛参禅;龟山悟佛:结合嘉定院子建设和龟城山开发,建设以弥勒文化为主题的精品酒店和禅修静地;水乡修佛:依托杜家场原有村落,重新梳理水岸关系和乡村田园空间,修建禅境花园。

可以把市中区打造成佛教文化主题城市,在城市公共艺术系统设计过程中,以佛主题文化定位城市雕塑主题,严格按照佛主题文化进行精心设计。每一个广场,每一个城市雕塑都把佛主题文化的人文内涵充分地体现出来;每一个广场、每一个雕塑,佛文化的主题内容都不重复。使每一个广场,每一个雕塑都是一个佛主题文化的独立符号,都是一个佛主题文化的独立景观,都是一个佛主题文化的独立意向,都是一个佛主题文化的独立图腾。

三是峨眉山的定位就是建设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按照“山城一体、景城结合、全域旅游、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和1611 的空间布局,把峨眉山打造成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峨眉山结合山、水、佛、道、武、茶六大资源,对峨眉山进行全域规划,推进文、旅、景、城大整合,突出峨眉山主核、着力六大功能区(四季禅意国际养生度假区、大庙飞来殿道文化度假区、大佛禅院佛教文化旅游区、峨秀湖度假区、梅子湾国际康疗度假区、黑桥中华药博园)、建设一廊一带(峨眉河世界遗产走廊和环峨眉山休闲产业聚集带)。充分发挥峨眉山的核心吸引力,突出“灵秀峨眉”的城市主题,把山上山下作为整体区域来整体规划建设,加快形成“快行慢游”旅游新格局。

(四)连点成片,形成环线

乐山中心城区、峨眉山、夹江三个点各自发展,用什么来连接三个景区,延长旅游线路?“世界遗产金三角”内可以通过修建会展中心,依托峨眉河山水资源、景观资源和中华药博园,依托会展这张“名片”,以养生慢游为核心,以游憩养生、运动炼身为主要功能,建成设施完善、配套服务一流、主题形象鲜明的乐峨夹“世界遗产金三角”。针对峨眉河水量少、自我净化能力弱的问题,可以通过“引青(衣江)济峨(眉河)”,增大从夹江取水口的引水流量来解决;针对防汛问题,可以通过峨眉河的梯级建设来调节丰枯水期的流量来解决;针对土地问题,可以采取建筑物靠后,建设观光农业的方式来保护基本农田,解决耕地占用问题。

首先,会展中心初步选址可以考虑在市中区的苏稽或峨眉山市的符溪靠近乐峨主干道的附近、乐峨旅游长廊的中间规划建设一个800—1000 亩的乐山会展中心,这里是两个高铁站的中间,有高速公路相连,又与中心城市西移的城市发展战略相衔接,是一个理想的地理选择。按照政府规划指导、市场管理运作,先简易后规范、预留发展空间的原则,先把会展业务搞进来,有了业务和人气再慢慢规范。政府做好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专业公司进行运作管理。

其次,发展峨眉河养生休闲项目。以峨眉河为纽带,完善沿岸的生态绿道系统,建构四川乃至全国最长的单项生态养生绿道,上至峨眉山市区、下抵市中区苏稽镇,沿峨眉河两岸的生态养生绿道实现区域化通连。修建沿河亲水步道、观景平台,完善沿岸农家乐项目并将之建设成峨眉河绿色健康驿站,丰富水上游线内容,加强沿线的景点开发、活动策划和绿化美化、景观靓化,特别是提供夜间游憩的灯光亮化工程。

再次,结合中华药博园项目,沿河广种各类药用植物,将峨眉河打造成绿色养生药带,并在原有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增加休闲旅游、养生康体体验以及传统医药理疗等功能;将苏稽镇打造成为山水城镇,完善休闲度假功能,与中华药博园构成峨眉河上的两颗璀璨明珠。

另外,为了建设乐峨夹“世界遗产金三角”,要配套建设综合标识系统,包括:道路导航、服务设施导引、景点景观指引等;建设环境数据标注系统,包括:空气质量、阳光(紫外线)、水质、负氧离子、温度、湿度等;建设灯光亮化系统,包括:路灯、景观灯饰、节庆彩灯、广告灯箱等;建设停车场,在峨眉河上游、中游和下游修建停车位在300 个以上的生态停车场。在这里形成水陆结合的游览系统,满足游客对会展会议、山水风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农家乐体验、药博园游览的休闲养生度假需求。

在连点成片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形成环线以适应散客化和自驾游的新要求。目前,成乐高速公路和乐雅高速公路分别位于“世界遗产金三角”的东西两侧,可以在夹江北修一条高速公路将成乐高速公路和乐雅高速公路连接起来,形成“世界遗产金三角”交通环线。夹江东风堰景区内部可以修建浮桥,将青衣江两岸连接,形成东风堰景区内部环线。峨眉山景区东部有省道306、北部有川零公路接峨洪路,可以从省道306 接张沟,绕峨眉山景区南部、西部接川零公路,形成峨眉山景区环线。乐山中心城区绕城高速东线已在建,全线连通后形成乐山中心城区环线。外部环线和内部环线结合,游览线路环线通达,不仅可以使游客的旅游线路顺畅,还能有效增加游客的流动性,起到分流疏导的作用。

(五)理顺体制,搞活机制

一是建立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旅游工作。旅游业已进入大众旅游和国民休闲时代,散客化程度越来越高。旅游的社会化关联程度日益明显,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但是长期以来,行政部门相互孤立,单纯由一个旅游局管理已显力不从心,不能高效协调工作的“瓶颈”严重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一个健全和有效的综合机制来协调。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长担任召集人,联席会议由旅游局、水务局、发改委、住建局、国土局、环境局、交委、农业局、商务局、林业局等部门组成,旅游局、水务局为牵头单位。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要统筹全市资源,在更高层面上对全市旅游产业进行顶层设计,打破行业壁垒,努力促成全要素整合,凝聚旅游的向心力,推动全市旅游一体化。

二是理顺景区管理体制。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归入乐山市中区管辖、峨眉山景区管委会归入峨眉山市管辖,由地方党委政府的行政一把手担任景区管委会的书记或主任,管委会设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调动地方党委政府行政资源做好景区的日常管理和规划发展。另外,可以建立旅游综合执法机制,通过整合多部门力量、建立综合协调、检查监督、部门联动、分工协作、统一行动的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健全旅游行业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切实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把原属于景区管委会管辖的乡镇回归于县级政府行政管辖。

三是成立乐山文游发展集团总公司,承担乐山旅游经营的工作。作为乐山旅游产业的投融资和运营平台,乐山文游发展集团总公司的主要职能是具体实施乐山市旅游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旅游发展意图,开发、整合和储备优质资源,并创新性地开展丰富的市场营销活动,承担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拓展开发、旅游线路的统筹,承担重大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探索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模式,推进全市旅游资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等。

猜你喜欢
金三角峨眉峨眉山
文化遗踪——峨眉山—乐山大佛
峨眉武术传承人王超的坚守
电磁感应综合问题中的“金三角”
峨眉山下
金三角图案
峨眉峨秀湖即景(排律八韵)
峨眉上翠氛
勇登峨眉山
贵州最大的峨眉含笑树现身习水
峨眉山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