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研究若干学术分歧的回顾与思考——评《中共党史重大争议问题研究》

2014-02-03 10:48陈金龙
中共党史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学术界整风中共党史

陈金龙

在研究中共党史的过程中,学术界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往往存在分歧。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一是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由于重大问题存在多个面相,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结论。二是史料选择的差异性。重大问题发生之后,会留下种类、数量众多的史料,研究者依据的史料不同,对史料掌握的程度有别,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三是时代与认知的发展性。研究者的认知水平、认识能力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条件的制约,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者的思考和判断也会发生变化。四是研究取向的多元性。有人研究中共党史是为了呈现历史的真相、揭示历史的规律,做到古为今用、以史为鉴;有人研究中共党史是为了丑化历史、虚无历史,以“重写历史”的名义颠覆中共的形象。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对中共党史的诸多重大问题存在认识分歧属于正常现象。学术争鸣也是学术发展的动力。

罗平汉、卢毅、赵鹏合著的《中共党史重大争议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选择大革命时期的“左”、右倾错误,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延安整风的起因、过程及其影响,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评价,1957年全党整风与反右派运动, “大跃进”运动和“三年暂时困难”,“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经济建设,粉碎“四人帮”后两年的历史定位等九个问题,在回顾已有研究成果、学术争论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再研究、再探讨,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对这些重大问题的认识。该书的特点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研究视域的总体性。该书在研究视域方面直面中共党史的重大问题,着眼于从总体上、宏观上把握,实际涉及对中共党史的总体评价。

比如,近年有论者提出,土地改革是史上第一大冤案,严重违背了人类历史的基本规律及人性价值。还有论者断言,地主是当时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地主集中土地,更有利于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生产,较之将土地分散给农民耕作更有效率,更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随着为地主“平反”文章的出笼,如何看待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不仅关系到对土改运动的评价,更关系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史的基本评价。该书选择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解答,彰显了作者的问题意识与学术担当,对于从总体上把握中共党史具有重要意义。

说该书关注总体,并非说它不重视历史细节。事实上,该书在评价这些重大问题时,能从细节入手进行阐述,通过历史细节来支撑总体,丰富总体的内涵。如在说明旧中国土地是集中还是分散时,引用了各种关于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占有土地比例的说法;在说明1957年全党整风与反右派运动的发动过程时,呈现了民主党派提出的各种意见和由整风到反右派转变的历史细节;在分析1959年庐山会议转向的原因时,提供了当时对形势的不同看法、“历史旧账”等历史细节;在说明“三年暂时困难”成因时,引用了大量数据来说明有天灾的因素,但更主要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的错误造成的;对于“两个凡是”的提出、平反冤假错案等,作者也描述了不少历史细节。因此,该书在关注中共党史总体面貌的同时,没有忽视历史细节的呈现,做到了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统一。

2.研究态度的客观性。该书能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对所选择的问题进行再研究。其研究旨趣不在于对相关学术争论作出谁是谁非的裁判,而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对象置于历史发生的特定时空环境,进行合理的解释,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力求再现历史的真相,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该书的立论以文献综述为基础,对每个问题的研究动态、观点争论进行了全面、客观的梳理。比如,关于大革命时期的“左”、右倾错误及陈独秀与大革命失败的责任,作者全面梳理了近30年来学术界的不同观点;关于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作者系统介绍了共产党领导说、国民党领导说、共同领导说、分别领导说、领导权转移说、具体分析说等观点,对谁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两个战场关系的争论,也进行了具体说明;对于延安整风的起因、后果及延安整风与审干运动的关系,对于有关社会主义改造的两种评价,对于反右派运动是预先设套的“阴谋”还是事后反击的“阳谋”,对于粉碎“四人帮”后两年是徘徊还是前进,作者在全面掌握文献的基础上,呈现了学术界的分歧与争论。

在介绍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从客观的立场出发,依据相关史料进行再研究,作出了自己的判断。比如,关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经济是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还是有所发展,该书一方面从长期动乱造成巨大物质损失、错误思想严重影响经济效率、畸形增长导致比例严重失调、发展缓慢以致失去大好时机、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应有提高等方面,说明了“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按照工业、农业、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领域,分别论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建设的成就。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说明了看待成就、损失的方法,强调成就的取得绝不是“文化大革命”本身的功劳,绝不意味着“文化大革命”运动有什么可取之处;对于损失,作者将其分为与政治动乱相关、与发展道路相关两种类型进行了具体分析。这些认识,较之以往侧重于“崩溃”或发展的论说,显得更为全面、客观,更具说服力。

3.基本观点的思考性。该书没有简单沿用学术界现有的观点,而是依据可靠史料,经过审慎思考,得出了新的结论。比如,针对近年来大陆学术界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给予过高评价的倾向,作者提出两个基本事实:一是有些国民党员和国民党军队投降当了汉奸,而且不在少数;二是国民党在抗战中暴露了严重的腐败问题,除政府官员腐败外,军队的腐败现象也十分严重。如此,更有利于客观评价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又如,目前学术界关于毛泽东发动延安整风的原因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认为毛泽东发动延安整风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为在延安整风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共党内开展得很不顺利,存在诸多问题。这种看法深化了对延安整风历史动因的认识。再如,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结束的原因,学术界从不同视角进行过分析和解读,该书认为,在众多原因中,这样几个方面不能忽视: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对农村两极分化的担心、“三反”“五反”运动的推动、当时全国上下对于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的企盼。这一判断使得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结束原因的认识更加明晰。可见,该书不少结论富有思考性、创新性,能见人之未见、言人之未言。

当然,该书也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中共党史的重大争议问题甚多,该书只是就其中九个问题进行了再研究,还有诸多问题没有论及;对于学术界在重大问题方面产生分歧的原因、分歧的焦点,还可以更为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只有留待修订时来解决了。

从《中共党史重大争议问题研究》一书可以看出:研究中共党史必须关注重大问题,着眼于从总体上把握;研究重大问题必须首先了解研究动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研究重大问题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

猜你喜欢
学术界整风中共党史
法学之路上的女性:一个多视角的观察与叙述——读《法学学术界中的性别与职业生涯》
晋陕调查:行动上的整风
WTC管理者论坛:共享时代的体制创新(2)——学术界与管理者
用整风精神学习讲话
西方古典学术界对罗马帝国“大战略”理论的争论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二○一二年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
六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
谭政在延安整风中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