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瓷都”的发展历程与连带效应

2014-02-04 02:24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瓷都陶瓷园区

朱 璋

(夹江县人民政府 四川 乐山 614100)

夹江县陶瓷业经历近30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盛,已是国内四大建陶基地之一,成为蜚声业界的“中国西部瓷都”,占据了中国西部陶瓷市场的半壁江山。“中国西部瓷都”的兴起,是市场决定和政府引导的结果。然而产业发展到今天,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西部瓷都”的发展面临诸多难题。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以及工信部建陶“准入制”的实施,夹江陶瓷产业将面临新一轮洗牌。如何在这个关键时期,正确判断形势,把“西部瓷都”这块招牌做得更大、更强、更好、更响,需要把握主动,占领先机,打造升级版。

一、“中国西部瓷都”的兴起是市场选择和政府引导的结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夹江与大多数西部区县一样,资源贫瘠、基础薄弱,工业无支柱,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走出一条工业立县、工业强县的路子,夹江县委、县政府进行了多种有力的探索和尝试。1987年,夹江首家陶瓷厂——长城建筑陶瓷厂破土动工,点燃了夹江陶瓷业的第一把炉火。随后,茶坊、玻华、永发、黄土等瓷砖厂相继点火上线,一批建筑、轧钢、商业等私营业主纷纷转投建陶业,全县陶瓷产业呈细胞裂变之势,如“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夹江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出台鼓励建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把陶瓷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同时银行贷款等方面也逐渐放开;依托“市场决定、政府引导、银行支持、资源依托”,以陶瓷为特色的主导地位逐步确立。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带动了与陶瓷相关的物流、釉料、色料、清洁能源、包装、机械等配套产业发展,资金、技术、人才及配套产业的高度聚集,产生了“1+1>2”的集群效应,形成了分工协作、互利互惠、共生共存的产业集群。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称夹江陶瓷产业集群为“夹江现象”。全国总工会副主席黄彦蓉把这种现象誉为中国西部的“温州模式”。2004年9月,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和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联合授予夹江“中国西部瓷都”荣誉称号。历经行业洗牌、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夹江迅速跻身全国重要的陶瓷主产区之列。目前,全县已拥有陶瓷企业87家、生产线177条、年产能5.5亿平方米,培育了以新中源、新万兴、建辉、米兰诺等为代表的重点陶瓷企业,产品覆盖高、中、低档全系列。2013年陶瓷产业销售收入达150亿元,产量约占全省的77%、西部地区的34%、全国的8%。

二、“中国西部瓷都”的发展历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对于建陶产业这个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来说,就是要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这不仅是面对生产成本上涨、环保压力剧增等外界因素作用的结果,也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行业进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更是实现夹江从陶瓷生产县向陶瓷大县、陶瓷强县迈进的重要课题。

(一)夹江陶瓷的过去:粗放式经营

夹江陶瓷起步之初就能迅速崛起,主要得力于三个方面。一是市场定位准确,以低档次、低价位介入市场,瞄准市场广阔的农村和城镇工薪阶层,以优质低价的产品迅速开拓、占领市场。二是私人资本投入占绝对主体,运行机制较灵活,没有条条框框限制,办事效率较高。三是政府倾全力支持,以各种措施鼓励民间投资,促进民间资本向建陶行业集中,迅速形成集群效应。随着建陶业的进一步发展,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现:污染严重,发展初期,绝大多数是土法上马,采用煤烧辊道窑,“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烟尘排放量惊人,大气污染非常严重。信誉缺失,大多数厂家以量为主,缺乏提高产品质量和推出新产品的能力,盲目跟风、一哄而上,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甚至为争夺市场大打价格战。有的企业为达到低成本高利润的目的,不惜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导致质量下降,影响夹江产品声誉,损害整个产业。技术落后,大多企业采用的都是较落后的干法制粉、手动压机成形的生产线,产品多以低档为主,对于开拓中高档市场极为不利。

(二)夹江陶瓷的现在:集约化发展

如果说1999年以前夹江陶瓷是属于相对封闭、自我发展的阶段,那么从2000年开始,就步入开放合作、集群集约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历经两次调整。第一次主要以眉夹天然气管道开通及广东陶企入驻夹江为标志。夹江县委、县政府敏锐把握西部大开发、“东陶西进”的机遇,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开放战略,主动与广东、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内外行业开展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内外行业先进设备、技术、人才和管理,引进资金、项目在夹江投资,以市场竞争机制倒逼本土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加大技改投入、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治理“西部瓷都”黑烟,夹江县专门从眉山引来日供气250万立方米的输气管道,积极引导企业实施“煤改气”、停产转产,以产业升级促进本地陶瓷行业大洗牌,推进陶瓷产业由量的扩张到量质并举发展轨道。一些实力弱小的企业转而向大企业生产配套,关停并转了一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短短几年时间,陶瓷业发展突飞猛进,技术装备、产品档次、质量等各方面上到一个新台阶,相当一部分企业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本土企业如建辉、米兰诺、新万兴等大胆进行经营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已由建厂初期年销售几百万元发展为现在年销售上亿元的企业。第二次主要以园区平台建设及引导企业入园发展为标志。由于建陶产业属“先有产业后建园区”,产业集中程度相对还不高。为此,我们以省级经开区为依托,把园区作为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载体,进一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建设,积极鼓励项目业主技改进园区、新上项目进园区、合并重组进园区,利用园区的集聚优势、政策优势、资源配置优势,推进分散式发展向园区集中集约化发展;同时注重优势互补、挖掘潜力,协调发展新材料、能源化工等产业,鼓励企业多元化发展,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产业群。2013年,夹江县委、政府站在新的起点重新审视现状、谋划未来,科学确定了“百亿产业、千亿园区”的战略构想和发展目标;配套出台《关于加快经开区和高陶园区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乐山市夹江高端陶瓷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意见》,加快推进园区平台建设,加速产业聚集化进程。通过整合、集聚、淘汰、转产,全县陶瓷企业从2000年时的110家调整为2013年时的87家。

(三)夹江陶瓷的未来:生态型道路

工信部《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准入标准》已于2014年4月1日开始实施,作为国家针对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制定的首部行业准入标准,该标准涉及到土地供应、环评审批、能源供给、质量和安全监管、信贷、融资以及相关企业在建筑卫生陶瓷项目投资施工建设与生产运营等方面,将提高企业和地区进入陶瓷行业的门槛,带来新一轮产业格局变革。如不顺应节能减排、转型升级的潮流,将很难获得长远发展。据初步调查摸底,夹江现有陶瓷企业约有1/3未能符合《准入标准》要求,产业将面临新一轮洗牌。未来发展,仍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决定,紧扣“美丽发展”趋势,定位高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要坚持发展低碳陶瓷。研发和推广清洁能源、节能降耗、综合循环利用等技术,推进零排放环保生产,改造兴建一批绿色工厂。推进材料创新,要抓住红坯比白坯烧成温度低、原料易粉碎更利于降耗的特点,依托夹江本土理化成分优良的页岩资源,建立健全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红坯陶瓷产品研发体系,制定红坯陶瓷地方标准,掌握红坯陶瓷话语权;同时通过招商引资、政策促进、引进先进技术,加快推进红坯陶瓷研发。二要加快技术创新。积极构建产学研创新体系,加大产区科研力量的整合力度,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加速技术创新和扩散,推进夹江陶瓷从生产基地向研发中心提升,重点开发一批能源资源节约、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品质档次好的产品。积极争夺行业话语制高点,更多地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定修订,在行业标准中体现“夹江声音”。三要塑造瓷都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国内外市场知名的自主品牌,以此为基础,将众多个体品牌合拢成拳,发挥簇群效应,以此推动“西部瓷都”区域品牌建设,促进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相得益彰。同步加大“西部瓷都”上镜率,加强市场营销策划和广告宣传力度,着力扭转夹江陶瓷“低档”代名词。四要发展高端产业。突出以产业产品高端化发展为取向,重点加强乐山市夹江高端陶瓷产业园区建设,严格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三高”要求,狠抓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质量,把好环境影响评估以及企业准入关,打造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循环利用的特色示范区,引领夹江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鼓励和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高陶园区配套设施开发;全面推进园区道路、供电、通讯和管网等“七通一完善”设施,积极争取新建铁路专线,加快集中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和生活服务区建设,满足项目生产、生活需求;启动西部瓷都学院,着力实现优秀人才本土化。

三、“中国西部瓷都”的连带效应

县域经济要发展,必须走工业化道路,而县域经济在工业化中必须培育主导产业,形成增长极。作为西部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配套基地,夹江应坚持围绕陶瓷业这一支柱,把“西部瓷都”这块招牌做的更响、做得更亮,以此产生辐射效应和吸引效应,成为夹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一)对县域经济的贡献

相比其他材质来说,瓷砖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款式和花色,在设计主题上能够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美感;同时它具有防水、防滑,耐高温,易清理等特点,在家居不同区域空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中长期发展看,陶瓷产业仍然大有可为,特别是当前夹江自主设计能力还未真正体现,对于这个有着深厚纸文化以及年画文化、秧歌文化等传统文化的产区来说,迫切需要在设计上创新、理念上创新,把夹江陶瓷蕴含的潜力激发出来;同时要跳出夹江、融入乐山、融入成都,把夹江陶瓷与乐山大佛、峨眉山联系起来,打好“大佛牌”“峨眉山牌”,提升陶瓷产品的艺术品位,打造具有佛文化和纸乡特色的陶瓷创意产业。此外,国家加快城镇化建设,也为陶瓷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陶瓷产业作为夹江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主要支柱,在夹江县域经济中仍然且必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3年,陶瓷及配套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GDP的60%、30%以上。同时,陶瓷产业也是夹江县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陶瓷产业及配套产业对县级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7%。

(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产业集群的形成,必然是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在上下游均需批量企业参与的交叉合理发展,其效果是带动影响了一批与之相关联的产业。一是带动配套产业。围绕陶瓷产业配套服务,推进企业“抱团”集聚,大力发展与之关联度较强的物流、包装、清洁能源、机械等配套产业,着力构建陶瓷产业配套中心。2013年以来,已相继落地建设了西部瓷都物流中心、瓦楞纸箱生产线、伟经物流、110KV变电站等一批项目。二是带动第三产业。陶瓷集群发展使夹江成为了劳务输入县,城镇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增长,促进了商贸、餐饮、娱乐、服务、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6.4亿元,与2010年比较,实现了24.7%的年均增长率。三是带动平行产业。依托“西部瓷都”品牌形成的洼地效应,引进、培育新型铝型材、新型墙砖等一批建筑建材产业,重点要积极推进圣得环保材料、巨力大件高新建材生产线等项目,不断扩大陶瓷产业外延。进一步构建多元化产业支柱,重点培育新材料产业、新型能源化工产业,扎实推进新万兴碳纤维、银河磁体、中油能源醇醚燃料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建设。

(三)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化水平。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中国西部瓷都”的兴起,大大推动了夹江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着力优化城市和产业布局。以工业经济为着力点,坚持融入乐山、拥江发展思路,把工业布局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不断完善产业老城、“滨江新区”、“焉江新区”、“甘江新区”城市规划及基础配套规划,合理布局,清晰城市功能定位,形成人口聚集区与产业聚集区的功能分区。要以园区为载体,构筑载体上项目,依托项目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大力实施城区企业“腾笼换鸟”、“退城入园”,着力优化要素配置、放大外部效益、实现资源共享,引导工业发展向园区集中,推动工业经济集约集聚发展。当前,夹江已确立了“百亿产业、千亿园区”战略构想,围绕做大做强四川夹江经济开发区的目标,着力规划打造乐山市夹江高端陶瓷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食品及医药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机械制造产业园“五大核心园区”,积极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集群发展。一方面,积极推进农民变市民。陶瓷业作为一种密集型产业,其发展壮大将吸引大量农民进厂务工,通过陶瓷产业这个载体,积极促进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实现大量人口由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再由产业工人向城镇居民转变,促进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发展。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确保进城农民原有权益依然享受外,让进城农民与市民在社保、医疗、就学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消除进城农民后顾之忧。继续实施“净空、绿地、亮水”工程,使城市更加宜居宜业,促进人口的集聚。目前,夹江县城面积由5年前的8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约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8.2万人增加到现在约11万人。

(四)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目前,夹江陶瓷产业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超过了6万余人。随着大量农民到工厂务工,放弃了土地耕种,大量低利用率的土地存在,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要立足实际,加快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进农村资源配置市场化、产权要素资本化和管理监督规范化,通过确权、登记、发证,促进土地规范流转,激活农村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通过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规模连片种植,积极发展家庭农场,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目前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社116个,产业化带动率达到67%,将重点发展家庭农场10家。全面推进全省第二轮省级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和现代畜牧业建设重点县建设,不断壮大茶叶、蔬菜、粮油、生猪、肉禽等优势产业基地规模,大力发展高端种业、优质藤椒、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积极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突出抓好“福华农业科技示范园”、“海峡(两岸)生态农业经济区”和“粮食物流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经营,全面提升夹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五)给城乡居民带来实惠

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实惠显而易见。一方面,不断提高居民收入。依托以陶瓷业为主要的工业产业,实现本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全面提高了工资性收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引导农民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获得收益,不断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据统计,从2010~2013年,全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779元增加到23481元,比2010年增长了48.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348元增加到10104元,比2010年增长了59.2%。一个工业县获得省委“三农”工作先进县表彰,这再次证明陈云同志所讲“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一方面,着力完善生活保障。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人口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

猜你喜欢
瓷都陶瓷园区
千年瓷都如何再续传奇?
SHARDS OF HISTORY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西部瓷都 千年纸乡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园区的开放样本
瓷都姐妹花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