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视角下歌德学研究的新收获*——《歌德学术史研究》评介

2014-02-04 15:19曹文刚
中国出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学术史思想史歌德

文/曹文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叶隽的《歌德学术史研究》(译林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系陈众议主编的《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丛书的一种。这套丛书是国内第一套系统的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丛书。

学术史研究被称之为“研究之研究”。要梳理某个学术领域历史上众多学人、大家构筑的知识系统和范式体系,要有理性的反思精神,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把握问题的实质,做学术史研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歌德学是一个富矿,各种人都可以从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作者要研究这样一位世界文化巨人,面临的考验非同一般。如他在后记中所言:“在德国文学史上,‘歌德学’是显学,是学科史上几乎逃不过去的;在世界文学的学术史上,‘歌德学’更属于巍巍乎高哉的显学。”作为“知识之海”的歌德学的难度让一般人望而却步。作者在本书后记的第一句话是:“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还是接受了。”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直面挑战的学术魄力和勇气,也显示了这部学术专著出版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虽然从歌德学研究这样一种专题性的学术史梳理入手,但视野所及涵盖学科史、学术史维度,力图做到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关注德国学术内部的学术史脉络,既有学科史沿革,又关注作为一个整体性存在的德国学术史。学术史研究的思路不外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要在学术传统中把握历史,循序渐进,有所依循,补偏救弊,推陈出新。这部著作以时间为序、问题为线,以个案研究为基础,以学术史清理为目的,突出大家,呈现论争,还原语境,从歌德学研究入手做直面历史的知识考古与智性发微,在梳理德国歌德学学术史脉络的背景下,讨论歌德学变迁过程中的重大研究范式变形。

作者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将学术史研究纳入思想史视野。本书是学术史著作,但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本专业乃至本学科的层面,而是有所拓展。作者具有宏观意识,把学术视域里的专门性考察置于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下,汲取接受理论的资源给养,区分了接受史和学术史的基本维度。接受史具有更广阔的社会史意义,而学术史则主要局限在学术的范围之中。在作者看来,学术史的路径只是知识精英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知识模式,并不能代替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接受,因此有必要引入接受史。本书特别注意彰显思想史维度,突出以思想史为关注视角的学术史研究路径。作者高度认同学术研究不能脱离思想而存在,思想是人类生存的灵魂,思想史和学术史可以互为张力,将思想史维度引入学术史,可以获得一种崭新的层次提升。本书彰显歌德学研究的思想史意义,而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史意义,在德国思想史、学术史的双重视域中进行歌德学研究。

第二,以通论学术视野来关照歌德学研究。作者指出,他所研究的并非仅是一个“歌德学”而已,而是通过共同话题“歌德”入手,试图把握整体德国知识场域的进程。专题史的学术史研究关键要能够凸显问题意识,并由此引申出学术史的相关脉络。研究歌德学之所以意义重大,就在于它能跨越狭隘的论题与专业范围而成为公共话题。本书主张确立歌德学研究的社会科学范式,在作者看来,社会科学在人文知识、科学知识之间扮演特殊角色,具有中庸调和的功能,社会科学的介入可导致歌德学的整体提升。作者强调了歌德学作为跨学科场域参与德国现代学术传统的建构的特殊意义,它具有强烈的普世情怀,而不仅仅是一种民族性的学术建构。歌德本人具有世界胸怀和世界意识,倡导“世界文学”,歌德学给人以一种启发,那就是超越相对狭隘的“民族意识”而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学术史思想史歌德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头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一个符号,表示否定
歌德的书
临洮考古之余的“学术史”寻访
我要歌德的书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的奠基之作
《军事哲学思想史》评介
评《外国战争史和军事学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