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研究

2014-02-04 22:08马俊梅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巴豆灌胃毒性

马俊梅

巴豆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研究

马俊梅

生巴豆大毒峻泻,现今医者少用,患者畏服,但若炮制得法,用之得当,每起沉疴痼疾,是一味难得的良药。现就其化学成分用量、配伍、不良反应和临床合理用药进行分析。

巴豆;不良反应;配伍;临床合理应用

巴豆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又名巴菽、刚子、江子、老阳子、双眼龙、巴果等。《本草经》(曹元宇辑注)云:“唐、宋用巴豆的名方极多,要不出《经》文范围……关于炮制,陶云:‘熬令黄黑’,今用多研去油(名巴豆霜)。不知巴豆之功在油,毒性亦在油,不去油而酌用之可以。”《药对》载:巴豆“得火良”。2005年版《药典》言其味辛,性热,有大毒;入胃、大肠二经。种子外用治喉风、蚀疮,用于恶疮疥癣,疣痣。制霜内服具有峻下冷积、逐水消肿、豁痰利咽、通关窍、杀虫、蚀疮之功,用于寒积便秘,乳食停滞,下腹水肿,二便不通,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喉风,喉痹、血瘕、痰癖、泻痢、水肿[1]。即点出了三点:辛热有大毒;治疗疮疡,注重外用;制霜内服亦作用峻猛(峻下、逐水、豁痰)。其实巴豆是一味良药,临床应深入研究、挖掘应用。

1 化学成分

巴豆种仁含巴豆油34%~57%,含蛋白质18%。油中含巴豆油酸及甲基巴豆酸、蛋白质类(如两种毒性球蛋白——巴豆毒素Ⅰ、Ⅱ),此外还含有生物碱,如巴豆苷、黄酮类物质、β-谷甾醇等。常用量:生品只供外用,适量研末涂患处,或捣烂以纱布包擦患处;内服用巴豆霜。

2 药理作用

2.1 促进胃肠收缩作用 巴豆煎液能促进离体兔小肠肠管收缩,紧张性显著增高,收缩幅度变小。巴豆霜液可显著增强兔回肠的收缩幅度。巴豆煎液给予寒结型便秘小鼠灌胃,可使其排便时间明显缩短,排便粒数明显增加。小鼠实验性肠套叠术后30 min,巴豆霜1.5 g/kg灌胃。4 h后,对肠套叠有显著的还纳作用。巴豆燃烟给人吸入后,经胃肠钡透观察,巴豆有促进人体胃肠蠕动,消除胀气的作用。

2.2 抑制免疫和抗炎镇痛作用

2.2.1 免疫抑制 巴豆霜1.5 g/kg小鼠灌胃,隔日1次,共7次,可显著降低胸腺指数、脾指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炭粒廓清率,说明巴豆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

2.2.2 抗炎 巴豆霜1.5 g/kg小鼠灌胃2次,可显著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及巴豆油诱发的耳廓肿胀。巴豆霜3 g/kg大鼠灌胃2次,可使胸膜腔液白细胞数显著减少。

2.2.3 镇痛 巴豆霜1.5 g/kg小鼠灌胃,可显著延长热刺激疼痛反应时间,降低对热刺激疼痛的反应。

2.3 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巴豆提取物小鼠腹腔注射对S180实体型和腹水型、U14实体型和腹水型、肝癌腹水型、艾氏腹水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巴豆尚有抗菌作用和抗病毒作用。

3 不良反应

3.1 不良反应特点

3.1.1 不良反应症状 巴豆中毒一般表现为口腔和咽喉异常灼热、刺痛、流涎、呕吐、腹痛、腹泻等下消化道炎症。用量过大,会发生严重的口腔炎、咽喉炎、剧烈腹泻、肠壁腐蚀糜烂、便血、急性肾衰竭、发绀、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巴豆接触不当,对皮肤、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如在加工中接触已去壳的巴豆、巴豆霜、巴豆油,甚至蒸煮巴豆的蒸汽,均可产生急性损害,能引起眼鼻灼热感,流泪,皮肤、黏膜发赤水肿、起疱和造成炎症,能溶解红细胞,使局部组织坏死。

3.1.2 毒性作用机制 现代巴豆研究证明,巴豆是剧毒泻下药,其主要毒性在油,所含脂肪油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毒性成分,油中尚含强刺激性(具泻下作用)和致癌成分,为亲水性巴豆醇的双酯化合物。巴豆中所含的巴豆油入肠后与碱性肠液作用,产生的巴豆酸具有剧烈的峻泻作用,可引起恶心、呕吐与腹痛,服后1~3 h就可以腹泻。动物食用巴豆油的致死量:马为20滴,牛为40滴;动物食用巴豆子的致死量:马食30粒,2~3 d后即死;犬服8~16粒,数小时后即死。成人服1/4滴巴豆油,口腔、咽喉即有灼热感,并发生呕吐,0.5 h排便,1~3 h后可发生峻泻。有实验证明:人服巴豆油半滴或1滴,除口腔及胃黏膜立即产生烧灼感外,0.5~1.0 h内可出现急性中毒症状。人服巴豆油20滴可引起中毒死亡[2]。

动物实验证实:给实验犬胃内注入巴豆油后,经(16±15)s的潜伏期,每次实验全部实验犬均发生呕吐[平均5次/(只)]。且巴豆油所致的呕吐过程中犬胃肠道电活动的改变与a、β受体无关,迷走神经在其中有重要作用。

此外,所含蛋白质中包括巴豆毒素,为一种毒性球蛋白,对人和动物毒性极大,系原浆毒,能溶解红细胞,使局部细胞坏死,引起皮肤红斑甚至水肿或发展为脓疱。

3.1.3 配伍毒性 配伍牵牛子后,二药的毒性均会增加。巴豆霜本身有泻下、降低免疫功能、抗感染的作用,与牵牛子合用后,泻下作用增强,降低免疫功能作用更明显,而抗感染作用减弱;巴豆霜可使正常小鼠胃黏膜损伤,对理化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单用时未见小鼠死亡,与牵牛子合用后可使小鼠对理化刺激的反应性更低,对胃黏膜伤作用增强,小鼠出现死亡。

3.2 不良反应报道 李成子等[3]报道1例患者因右侧面神经麻痹,将巴豆7粒皮捣碎敷于患处。24 h后眼睑及面部肿胀、发红,面部有小米粒样丘疹满布,有火烧感;48 h后肿胀加重,上下眼睑几乎粘连,面部感针扎样痛,遇光更甚,微痒、头痛、口干、恶心、无腹痛、腹泻,即往过敏史。诊断为巴豆过敏,右侧面神经炎。经抗过敏、对症、局部冷敷治疗,第2天肿胀稍消退,皮疹上覆盖白色鳞屑,有痒感。病情逐渐好转,至发病第7天水肿及皮疹全消失,但面神经炎无进展。

时霄霄[4]报道1例急性肠梗阻成年女性患者,据中医“通则不痛”的原则,给予巴豆种子(生品)1粒,研极细粉末,鼻吸(考虑该患者体质较弱,故采用鼻吸法)以通泄。患者吸入30 s后,即觉胸闷、气促、心慌,继之四肢出冷汗,口唇发绀,继而进入昏迷状态。查体:脉搏无,血压为0.0 kPa,心率160次/min,经救治约15 min后,患者四肢转温,心率120次/min,血压12.0/8.0 kPa。余症渐消除。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为首次接触该药。

于海军[2]报道某校因人为投毒而致集体误食巴豆,记录较全者共26例。潜伏期5~30 min,其中22例为5~15 min,主要症状:食管及胃部有烧灼感,峻泻(多数为每日十余次,初泻时均为黄水样便,数次后转为黏液样便);其次为恶心、呕吐、腹痛、里急后重、口麻、头昏胀等;腹痛以隐痛为主,仅少数患者为剧烈腹痛;部分患者就餐时有口麻感。经救治绝大多数患者于1 d内好转,少数患者症状持续到次日上午。

4 讨论

巴豆有剧毒,临床使用宜慎重,中病即止,不可过量。常用巴豆制成巴豆霜,为临床常用的峻泻药。但其所含的巴豆毒素加热至110 ℃即被破坏失活,丧失毒性,因此临床上通过加热处理及压油制霜可降低巴豆的毒性,使油脂含量控制在18%~20%;以除去大部分油脂炮制成的巴豆霜,保证了用药安全及疗效。外敷宜慎用。生巴豆不宜口尝。巴豆霜入丸、散剂,不可细嚼,应舌服。无寒实积滞、体虚及孕妇忌用。服巴豆时,不宜食热粥、开水等热物,以免加剧泻下。加工巴豆霜时应尽量避免直接与皮肤、眼、鼻黏膜接触。巴豆与牵牛子配伍后,主要有毒化学成分巴豆毒索、巴豆苷、牵牛子苷均溶出,二药配伍后有毒化学成分增加,毒性作用增强,为“巴豆恶牵牛”之说提供一定的化学依据。

[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4-55.

[2] 于海军.急性巴豆中毒26例临床分析[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1997,9(2):110-110.

[3] 李成子,方英子.巴豆外敷引起过敏一例[J].吉林医学信息, 1999,16(1):44-45.

[4] 时霄霄.巴豆致过敏性休克1例[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9): 569-569.

R969.3

A

1673-5846(2014)07-0059-02

开封市中医院,河南开封 457000

猜你喜欢
巴豆灌胃毒性
应激宁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及亚慢性毒性试验
动物之最——毒性谁最强
苦豆子总碱对PC12细胞的毒性
生大黄及轻质液状石蜡灌胃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分析
一个喜欢撒谎的孩子
小鼠、大鼠灌胃注意事项
ERK1/2介导姜黄素抑制STS诱导神经元毒性损伤的作用
一种简易的实验兔灌胃方法
小鼠最大灌胃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