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镇江转般仓有关问题研究

2014-02-05 07:23张小军
镇江高专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嘉定发运镇江

张小军

(镇江市文物局文物处,江苏 镇江 212002)

漕运转般之法始于唐。唐初,南方各地缴纳贡赋时,须另出脚费,以便雇人运至洛阳。江南各州所送租粮及庸调等物在正月、二月上道,至扬州入斗门,即逢水浅,须滞留经月。在渡淮入汴后,常常遇汴河干浅,或者黄河水涨,导致“停滞日多,得行日少”[1]。鉴于这种河道运输藉水而行,漫漫路途,难以维系,唐代裴耀卿决定在一些中转节点设置粮仓储存粮物,再适机转运,分段递送,转达关中。是为转般法的正式实施。后安史之乱期间转运使刘晏进一步明确“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积太仓”[2],分段转般运输,效率显著。北宋统天下,都汴京。东南漕运沿袭了唐代的转般漕运法,内容不断丰富完备。在真州、泗州增设转般仓,与原扬州、楚州转般仓共同承担分段储存之用。“凡水运自江淮、南剑、两浙、荆湖南北路运,每岁租籴至真、扬、楚、泗州,置转般仓受纳,分调舟船计纲溯流入汴至京师。”但到了宋徽宗时,东南漕运法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崇宁初,蔡京当政,改变了东南盐法,使转般漕运法丧失了平衡基础。转般之法废弃,“政和二年(1112年),罢转般仓,六路上供米径从本路直达中都,以发运司所拘纲船均给六路。”至“政和六年(1116年),诏复转般仓,命发运判官卢宗原措置,寻以靖康之难,迄不能复。”[3]3963

2009年8月至2010年1月,镇江博物馆考古人员配合“双井路片区旧城改造”项目,开展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了宋、元仓储遗迹、元代石拱桥等重要地下文物。尤其是经较大面积发掘发现的宋代仓储遗迹,其中个别仓屋相对较为完整[4],为研究镇江转般仓的有关情况提供了实物证据和丰富资料,使一直湮没在文献典籍中的宋代镇江转般仓重新引起了关注。2013年,镇江宋元粮仓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创置年代

宋室南渡之后,定都临安。国家粮食供应运输系统改以临安为中心。初仍行直达之法。“绍兴元年六月二十四日,户部言:诸路岁起粮斛,旧制江湖转般,两浙直达上京。比缘军兴,淮南转般仓烧毁殆尽,其江湖粮纲,自合权宜,直达赴行在。诏依。”①(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四三之一七。而上江水运达临安必经镇江。此时的镇江由于地处长江运河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一跃成为交通枢纽。《嘉定镇江志》云:“京口当南北之要冲,控长江之下流。自六飞驻跸吴会,国赋所贡,军须所供,聘介所往来,与夫蛮商蜀贾,荆湖闽广江淮之舟,凑江津,入漕渠,而径至行在,所甚便利也。”②(宋)卢宪:《嘉定镇江志》卷六。南宋时,“浙西运河,自临安府北郭务至镇江口闸,六百四十一里”,“自大江(今长江)而下至镇江则入闸,经行(浙西)运河,如履平地,川广巨舰直抵都城(临安)”[3]2405,成为南宋时期最重要的内河航道。而镇江段运河由于地势高亢,又无水源,每每水位浅涩,成为江南运河中转漕最为艰难的一段。江河交汇的运河口,由于潮汐水位、泥沙淤积、长江岸线变化等原因,造成船只由江入运十分困难。大量的上江粮船常常至镇江之后,难以进入运河,只能积聚在镇江沿江各港内,排队等待。“每上江粮运至镇江,冬则候潮闸,占舟而防,摺运纲兵亦复侵耗。”既浪费时间,又损耗粮食。为此,绍兴七年(1137年),运司向子諲“乞置仓,以转般为名,诸路纲至,即令卸纳。”①《嘉定镇江志》卷十二。他的建议得到了朝廷的同意,但并没有付诸实施。之后,又因转漕困难,不时有人建议设立转般仓。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秋九月辛卯,“初以运河春冬水涸,诏江湖诸路粮舟皆自镇江府转江阴而来,至是司农少卿张宗元入对论近粮舟自下江来有全舟俱失人物俱亡者,是守闸则有关津之阻,转江则有艰险之虑。二者皆非良便。今宜于沿流权就下卸命户部计行在储蓄之数豫行量度因河流济通之时,令两浙转运司随宜转般,公私两便。先是浙西提点刑狱公事邵大受尝请置转般仓于镇江之海鲜堰。今年闰六月戊辰未及行。于是,户部乞如二人言令淮东总领所措置。”[5]虽然户部将建转般仓的任务交给了淮东总领所,但淮东总领所一直也并未开建。

淳熙二年(1175年)二月十四日,淮南运副吴渊言:“今朝廷樁积米在淮西,除经常数外,不若就江南樁积。乞於太平州芜湖县、采石、镇江次高仰处建仓屋百间,可樁积米五十万石,就令本镇监税官兼管。”②《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二之六四。这里的仓屋可能即指为转般设仓。直至淳熙“五年(1178年)闰六月壬寅,置镇江、建康府转般仓。”③《宋史》卷三十五《孝宗本纪》。同时确定了相应的位置和隶属管理,“五年闰六月十一日,诏镇江、建康府各置转般仓一所。镇江府于闸外、建康府于石头城修筑,各置文、武监官一员,总领专一提领。”④《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二之六五。“淳熙戊戌(1178年),守臣待制司马伋,总领叶翥,运副陈岘,三司同创。”①

可见,镇江转般仓的设置,初次提议在高宗朝绍兴七年(1137年),中间也屡有朝臣建议,但终高宗一朝,始终未能兴建。直至41年后的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方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得以建成。

2 沿革规模

淳熙五年始建仓廒究竟多少,史料未见记载。若依淳熙二年淮南运副吴渊所说的镇江建仓屋百间,仅需要可樁积米五十万石,则转般仓最初的建设规模应当不大。

《嘉定镇江志》卷十二记载:“开禧初,守臣待制李大异增为五十四廒,逮今约储米六十余万石。”(按:开禧年号仅三年,其初当为元年,即1205年。)但由于“外续纳米餫,廒少不足以容。司庾者拟于总领所大军仓借廒交受。然以朝家樁积,寄自他司,出纳混淆,两皆不便。”为此,“嘉定甲戌(嘉定七年,1214年),守臣待制史弥坚念滨江积贮最为利济,要须储蓄百万,以便转输。仓后隙地,尚可展拓。新开归水澳去仓密迩,就运澳土积成廒基,力省功倍,乃以借廒增廒利益谂乎朝。奉旨起盖廒宇二十座,以乙亥(嘉定八年,1215年)五月庚申鸠工,八月甲午竣事。”①

因此,可以断定淳熙五年最初创建的转般仓廒间低于五十四,规模低于六十万石。如按照五十四廒储米六十万石计,则储米五十万石,约有廒间四十六。守臣待制史弥坚于嘉定八年又另外起盖廒宇二十座,今人据此或以为镇江转般仓最多时共有仓廒七十四。

景定四年(1263年),时任“提领镇江转般仓分司”的黄震[3]12991在《黄氏日抄》记录甚详:“本仓创于淳熙,增于开禧,又增于嘉定,以廒眼计前后共七十有六……今颓毁不存者十有四。损而未修者三十有八。见樁米二十廒,见空可备收米才四廒耳。”⑤《永乐大典》卷七五一五《申提刑司乞申朝省修仓并乞免江西米入仓状》。(按:此文前有“癸亥五月孙提刑任内”注,则嘉定后纪年为“癸亥”只有景定四年即1263年。)景定四年距淳熙五年建仓已经80多年,距嘉定八年,也已40多年。从黄震的记载来看,当时的转般仓已破败不堪,失修严重,功能丧失。为此,黄震申请修缮,得到了同意。这次彻底大修,自景定四年十一月开工,第二年春完工,共费缗五十万,米一千三百石。黄震于景定五年(1264年)六月撰写的《重修转般仓记》云:“或曰:仓旧有八十廒,今修六十又一(应为二),已仆不存者十有八,行且併新之。”①(清)贵中孚,万承纪,蒋宗海:《嘉庆丹徒县志》卷四十二《重修转般仓记》。这两次记载的区别主要是在当时已不存的仓廒数量的确认,似乎黄震通过转般仓的修缮得到了更准确的信息。而“本仓元修六十二廒,皆已充满。续起十八廒”。②《永乐大典》卷七五一五《申提刑司乞申朝省修仓并乞免江西米入仓状》。此次修缮,对损毁不存的可能采取的是复建或者新建的方式。可以肯定的是,景定五年时,镇江转般仓应为八十廒。其后至宋亡,转般仓仓廒情况不详。元时,此处改为大军仓,“大军仓在程公下坝北,前临潮河,后枕大江,即旧转般仓也”[6]。

镇江转般仓仓廒最多时为八十,储存情况估计应当如史弥坚讲的在一百万石左右。开禧初五十四廒,约储米六十余万石。一廒储米当在一万多石。“见樁米二十廒,见空可备收米才四廒耳。四廒所容,约不够四万石有奇。”②则景定年间,一廒容积亦在一万石左右。八十廒储粮一百万石应是可能的。

“自当时,本司提领以来截止今年景定五年三月二十四日终,节次共收江西米帅漕两司,并和籴镇江府诸项旧米一百一十一万八千一百五十一石二斗一升三合五勺八抄四撮。共支过九十七万九百一十三石四斗三升二合二勺八抄四撮。内除淮东总领所认樁米四千五百八十七石八斗七升五合外,合见管一十四万二千六百四十九石九斗六合三勺。”③《永乐大典》卷七五一五《申乞支旧米见底并巡仓钱》。由于转般仓粮米出纳频繁,从上述收支看,总储量应当是十分可观的。

3 仓廒管理

3.1 仓廒的命名

数量众多的仓廒需要进行题号管理。福州“州都仓,旧名西版仓。闽王审知创子城外,皇朝熙宁二年,拓丰乐门城为子城。仓乃在内。元祐四年,建仓厅,治廒廥。翼以旁屋。大小凡二百一十区。政和八年重修。建炎二年,复修。列仓廒于两庑。凡三十八眼。以千文题其号。”④《永乐大典》卷七五一六引《三山志》。千文即《千字文》,宋时就作为蒙书,为人熟知。对于数量众多的仓廒,用《千字文》中的字按序为号,非常方便仓廒的管理。这应当是宋代仓廒题号的惯例。“检视天地字廒,尚有余板。是旧来置仓。无不如此。”⑤《永乐大典》卷七五一五《申提刑司修转般仓为经久计状》。“本仓元修六十二廒,皆已充满。续起十八廒,仅有丽、水、列、张四廒,是去冬筑立墙脚,可备目下应救才收即支之用。”⑥《永乐大典》卷七五一五《申提刑司区处交米状》。则镇江转般仓诸多仓廒之号应当也是以《千字文》有关内容题号。

3.2 仓廒的隶属关系

建康转般仓与镇江转般仓同为淳熙五年(1178年)创置。其开始各隶属于本地总领所。建康转般仓属于淮西总领所,镇江转般仓属于淮东总领所。这在宋孝宗淳熙五年建仓的诏令中进行了明确。至淳熙十年,时知建康府范成大奏曰:“……窃缘转般仓虽号建康府户部转般仓,而监官合干人及所管米斛,自来却隶淮西总领所。今朝廷措置既将此米拨付守臣,其合干人等却仍隶总司,事体相违,难以检察。”⑦《永乐大典》卷七五一五《乞拨隶转般仓劄子》。他认为建康转般仓名义上隶属户部,实际管理工作人员却来自于总领所,难以进行有效监管,应当予以理顺。为此,淳熙十年(1183年)四月七日,宋孝宗下诏:“建康、镇江府转般仓各拨隶本府,所有逐州府大军仓樁管朝廷米,并委守臣同本仓监官认数别敖封锁,其监官考任除所属批书外,亦令于逐州府批书有无少欠,方得离任。”诏令将原隶属于总领所的转般仓拨归本地知府管理。其原因正是范成大的申奏:“以知建康府范成大言‘近旨,诸路州军应有朝廷米斛,专委守臣认数樁管,总司不许干预。今来本府大军转般仓元系属淮西总司,今朝廷既拨付守臣樁收,其合干人若依旧隶总司,难以检察。乞将转般仓拨正所隶,则守臣方可任责。’”⑧《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二之六六。镇江转般仓在总领所提领五年后,改归镇江府管理。

“本仓昨隶发运司,每日交发运司运到和籴人户米一万石。子母一家,利源滚滚。自景定二年(1261年)十一月内朝省革弊改属本司提领。”⑨《永乐大典》卷七五一五《申提刑司乞免专人并豁耗状》。此时黄震任镇江转般仓分司,而分司似隶属提刑司。如丹阳有“年仓,宋置,在吕城镇。下注:宋咸淳中,江淮发运司置,凡四十廒,受纳苏、常公租,转输镇江转般仓,摺运过淮。后隶浙西提刑司,谓之都仓,尚管卫。”①(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十三。提刑司曾提领各地常平仓,后来是否扩大至转般仓,有待进一步考证。吕城年仓应当和镇江转般仓属于一个管理系统,即有段时间都隶属于提刑司。从黄震的记载来看,镇江转般仓在隶本府提领之后,曾又归发运司管理。至于何时隶发运司,在《申提刑司修转般仓为经久计状》中有点端倪:“昨者镇江府,提领此仓,特置修仓司。一瓦之损,雨过必葺;一隙之开,穴露必补。自淳熙造仓五六十年间,不待大兴修仓之役者,此之力也。自发运司提领而镇江此司遂废。”②《永乐大典》卷七五一五《申提刑司修转般仓为经久计状》。则从淳熙造仓之后五六十年,约在宋理宗嘉熙前后,改为发运司提领转般仓。后又因发运司既管理运输,又管理仓储,弊端在所难免,于景定二年(1261年)十一月又改隶提刑司,直至宋亡。

3.3 仓廒的日常管理

由于镇江地处江南,气候湿润,尤其是雨季对砖木建筑破坏很大,必须对转般仓进行日常维护。从上文可知,在镇江府提领转般仓时,特地设置修仓司负责平时的养护修理。而在发运司提领之后,修仓司废,导致“滴雨块土之隙,浸成墙颓栋圮之大。”“迨某去夏祗役申请之时,廒可贮米者,已不能三分之一。而遗材废瓦,仆地消尽者满目矣。向若常整葺,亦何至大坏若此。某因而访闻老吏。知镇江修仓司姓名之尚可记者曰汤德。汤之前界曰鲍德。皆以壕寨兼修此仓。今幸镇江陈知府,锐于体国。若从朝省劄下,委其再创此司。仍于官钱许岁拨钱若干为费。则仓之坚久可保与淳熙等。”③《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二之六六。转般仓在镇江府管辖时精心维护,后则因发运司提领仓廒失去维护,状况很差。

由于转般仓位于镇江府西北角,濒临大江,人烟稀少。自然不乏盗贼觊觎,屡曾被盗。平时除了本仓人员值班守卫外,镇江府都统司还专派人员巡防:“除本仓人众守宿外,元蒙朝省镇江府都统司于诸军轮差拨兵士二十名防护巡绰,以壮声势。近年以来,因循不差乞申朝廷,仍旧下劄差拨而本司乃止牒镇江府照得都统司之兵。既非镇江府可差而本司之牒又未尝据镇江府承准。竟成具文。耽搁数月。今年三月初七夜又有盗跨墙而入。是守宿斗级等警觉喊赶去。夫官仓而有窃盗数数窥之。此岂细事。今来欲望速申乞从久例。仍劄都统司差拨巡警,庶绝后虑。”④《永乐大典》卷七五一五《申乞支旧米见底并巡仓钱》。

4 作用

对于镇江转般仓的设置,黄震云:“尝考转般仓之名本为关津处停米易舟而设。国朝以淮浙直达京师非便,置转般于真州、泗州。南渡后,以浙米直达两淮非便,又置转般于京口。”⑤《永乐大典》卷七五一五《申提刑司乞申朝省修仓并乞免江西米入仓状》。丹阳吕城镇的年仓将受纳的苏常公租,转输镇江转般仓,摺运过淮。可见镇江转般仓设置目的是收储江浙米转般达两淮。而当时的两淮(即南宋淮南东、西二路),是当时川陕、荆襄和江淮等三大战区中江淮战区的重心,地处江淮前沿,为江浙和临安之屏障。孝宗即位后,锐意进取,积极筹划对金战争,虽未获成功,但在“隆兴和议”之后,在两淮地区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军事分界线,宋金双方大抵维持了长达30年的和平局面。镇江转般仓之所以高宗朝谋划,孝宗时方设,显然是因为孝宗这位不忘北伐,想有所作为的皇帝的方略。设立之初,当从军事角度考虑,为常年驻扎在两淮地区的大量军队提供粮食。

除了江浙米纲外,镇江转般仓还存储长江上游的江西米纲。“申称本所先曾取运江西米到转般仓交收,被仓斗以干为湿,以净为杂,百端掯勒、及仓官不肯任责监欠今来取运公田米。”⑥《永乐大典》卷七五一五《申提刑司辩总所欲追治本仓状》。“自景定二年十一月内朝省革弊改属本司提领,所收乃江西纲运欠折之米。”⑦《永乐大典》卷七五一五《申提刑司乞免专人并豁耗状》。“且今本仓所收皆江西米也。”⑤这说明镇江转般仓的两大粮米来源方向。而这些粮米主要用来作为支持两淮前线军队。“京口转般仓,尤两淮军馕襟喉。”①《重修转般仓记》。所收米粮有时由于无仓可容即就近运达军队。“孰若以江西未到米本仓所不能容者,就截拨付两淮比近州军。却乘此仓之余闲,选一精力将校亟修此仓。垂坏尚存之廒,以待今秋就交浙右官米。岂不两便。”②《永宋大典》卷七五一五《申提刑司乞申朝省修仓并乞免江西米入仓状》。

除了上述两个方向的公租米纲外,镇江转般仓兼储和籴之米。

政和二年(1112年),时任淮南路转运判官向子諲论转般仓的平籴作用云:“转般之法,寓平籴之意。江、湖有米,可籴于真;两浙有米,可籴于扬;宿、亳有麦,可籴于泗。坐视六路丰歉,有不登处,则以钱折斛,发运司得以斡旋之,不独无岁额不足之忧,因可以宽民力。”[3]4259嘉定十年左右,提举淮东常平的汪纲认为“淮民有警则室庐莫保,岁凶则转徙无归,丰年可以少苏,重以苛禁,自分畛域,岂为民父母意哉!请下金陵籴三十万以通淮西之运,京口籴五十万以通淮东之运。”建议和籴淮东丰年之米粮。又言:“两淮之积不可多,昇、润之积不可少。……江上岁餫当至京者,贮之京口、金陵转漕。”[3]12304说明镇江转般仓和籴米数量亦相当可观。

在荒年,镇江转般仓又发挥了重要的赈济、赈粜功能。

淳熙九年(1182年),宋孝宗诏“浙西州军去岁旱伤处,可于镇江府见樁管陈次米内支拨二万石,付提举司通融赈济、赈粜。从提举张均请。”同年三月十三日,“知镇江府钱良臣言:乞於本府转般仓米内支米一万石,接续赈济。从之”。③《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之七九。

庆元六年(1200年)八月十九日,宋宁宗诏“令镇江府于转般仓樁管陈次米内借拨七万石,内三万石专充赈济,四万石充赈粜。其粜到钱,即便措置循环粜籴,不得有亏元数,候粜、济毕日,申取朝廷指挥。”“以本府言,管属三县土薄民贫,岁无积谷,故降是诏。”④《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之一○一。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镇江转般仓自创置以来,作为整个南宋政权漕运、军事、财赋、行政等国家战略中的一个环节,在南宋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围绕仓储、漕运而进行的运河、港口疏浚等一系列重要工程,也为南宋时期镇江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114.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68.

[3]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江苏镇江双井路宋元粮仓遗址考古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2011(5):57-71.

[5]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6:3053-3054.

[6]俞希鲁.至顺镇江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115.

猜你喜欢
嘉定发运镇江
ZPMC6台轮胎吊顺利发运上海振东
潍柴雷沃重工海外发运创新高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直陈时弊,务实解困
——苏辙《论发运司以粜籴米代诸路上供状》赏析
部分支款(发运)及分期支款(装运)分析
重要引擎
明成化唱本嘉定出土记
走进博物馆,感受嘉定8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