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信息化规划三个原则

2014-02-05 09:16陈志峰
中国教育网络 2014年6期
关键词:顶层职业院校规划

文/陈志峰

职业院校信息化规划三个原则

文/陈志峰

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如何为教学服务?职业院校信息中心如何做中长期规划才能符合当前数字化校园发展的要求?职业院校信息化如何在有效投入和高效产出中获得平衡?

这些职业院校信息化规划问题很难用一句话或者两句话回答出来。职业院校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面比较广。作为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规划的实施者,本人认为,顶层设计、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等原则是破解上述难题的关键所在。

1.原则之一,顶层设计

职业院校信息化规划的顶层设计来源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教育部、省有关信息化规划及信息化建设要求;信息化建设有特色的院校;信息化专家等。

首先,职业院校信息化规划需要领会落实政府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规划要求。这是战略导向,虽然有一些具体的硬指标,硬任务(一般职业院校来讲,都可以通过努力一点来实现的)。其次,笔者认为信息化建设有特色的院校有利于凝练学校信息化特色。通过对这些院校的信息化调研,从中提炼特色优势,然后能有所用,与学校自身条件结合,看看是否可以形成一种新的特色。

最后,信息化专家的研究成果,包括国外院校的信息化成果,也是顶层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学习专家的成果、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得出中长期发展趋势。

2.原则之二,因地制宜

以切实提高实际应用成效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师生为出发点,深入挖掘应用需求,创新服务提供机制和模式。学校的信息化要融入到日常教学生活中,让师生能感受到信息化的便利,这就需要信息化规划要能“接地气”。

在开展信息化建设之前,通过理解和解读顶层设计,切实抓好我国教育现代化战略方针的要点,根据学校的规模、层次、师资力量来准确把握好教育信息化的脉搏,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同时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成为我们决策者和管理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因此,深入与校领导,学校的中层负责人,以及一些教师学生的沟通可以从根本上掌握学校现有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方面特色。如果把学校的校本精神融合到信息化规划中,则更利于获得学校的认同,也更利于优势互补,借力发力,更上层楼。

3.原则之三,顺势而为

立足学院主流业务需求,满足师生教学和研究对数字校园的需求为根本导向,着力解决实际问题,以明显的效益为信息化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顺应学校发展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凝聚各方面的智慧,提高认识,理顺机制,不但见效快、效果好,而且更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整合学校资源,能提升学校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能够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保障。但是,最重要的是,通过整合能更多了解学校所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才能更加有效地采取措施,从而提升学校信息化的质量。整合学校资源就是有针对性地提升信息化基础设备与资源之间的优势结合,通过这种整合的模式来提升学校信息化的建设,一定要杜绝盲目的整合资源,整合的目的就是要做到针对性强、功能性高和时效性长。

针对当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信息化建设标准与当前无标准的之间的矛盾、信息化建设与高校应用部署之间的矛盾、政府教育部门与高校需求之间的矛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评估试点。通过高校信息化建设打造评估示范点。以具有优势的、突出的、典型的学校为样本,并及时总结优秀的试点经验加以推广,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信息化高校建设的标准问题。

第二,维护下沉。通过维护下沉的方式把政府教育部门打造的信息化平台维护任务下沉到高校,打造校内平台基础互联,互联互通,互通互用。以信息化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提高教育质量。解决政府教育部门信息化建设与高校实际应用部署之间的矛盾,全力打造共享平台。

第三,课题支撑。通过试点与课题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课题,旨在提高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层次,发挥当前信息化建设中的课题引领作用,深化信息化建设研究,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研究的服务信息化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高度融合与创新。

第四,移动互联网技术。信息化建设应当以软硬件设施为基础,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高校服务,构建智慧学习环境、知识库、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单位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顶层职业院校规划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加快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