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4-02-05 23:30张银萍韩芳芳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校院工学康复

张银萍 韩芳芳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0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张银萍 韩芳芳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0

教高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发布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直是高职教育界的热议话题,高职院校纷纷进行探索与实践。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结合本校专业特点尝试了很多积极的改革与实践,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并在全国交流推广。近几年,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院校结合、工学交互”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也取得了显著效果。

院校结合;工学交互/人才培养模式;康复治疗技术

康复医学在我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医学学科。随着我国新医保政策的实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医学的发展,患者对康复医学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多[1],临床上康复治疗技术人才严重不足[2]。近年来,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围绕社会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和实践,构建了“校院结合、工学交互”的人才培养模式。

1 “校院合作、工学交互”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校院合作,工学交互”,是学校与医院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课直接在医院并由医院安排有教师资格的专科治疗师授课,密切联系临床实际,又便于学生到临床一线见习[3]。在实施“校院合作、工学交互”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建立五个方面的交互: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交互一致,二是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交互融合,三是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交互贯通,四是学校专职教师与临床治疗师交互沟通,五是学校与医院交互结合。

2 “校院合作、工学交互”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我们依据教育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指委制定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大纲》,结合市场需求,对“校院合作、工学交互”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周密设计。首先打破“学校学习-临床实习”分段、脱节的传统培养模式,从康复治疗技术的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出发,制定更加完善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即以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为目标,以科学设置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充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先进可行的教学管理机制、合理匹配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保障,开发科学、规范、合理的专业设置体系。其次,学校与医院密切结合,把专业课学习和实训中心放到医院,真正做到:校院共建,校院合一,校中有院,院中有校。使学生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有机地“工学交互”,及早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毕业即可服务于临床,真正为社会培养“出校门,用得上”的康复治疗技术急需人才。

3 “院校合作、工学交互”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为了保证“院校合作、工学交互”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我们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相应地调整,具体实施如下。

第一学年,主要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其间,组织学生周末到福利院、居委会等社会组织服务、调查,了解残障人员基本情况;寒暑假到医院见习,了解康复治疗的方法、手段及流程,书写调查和见习报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学年,在医院进行康复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专业课程的授课由学校附属医院康复治疗中心安排,授课教师均为临床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自然会密切联系临床,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并能引导学生了解本学科前沿发展现状。专业实训课可直接在治疗室进行教学实践,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实体操作,减少了由模拟到实体的中间环节。学生还可以根据课余时间及自己的兴趣发展预约授课老师到临床见习,授课老师也可以结合授课情况和患者预约安排学生见习,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真正做到了“院中有校,校中有院”的“工学交互”。

第三学年,学生到医院已可以进行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校结合实习医院,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技能比赛等,提高学生临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实践和探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院校合作、工学交互”的人才培养模式。

4 实践“院校合作、工学交互”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几年来,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院校合作、工学交互”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4.1 优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院校结合,资源互享,积极培养技能型实用性人才。为此,学校专职教师和临床医师(或治疗师)共同商讨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优选使用教材,对原用课程进行精简、整合、重组等一系列改革,自编实训教材,充分优化教学资源,突出临床实用性。在实践技能操作方面,由原来学校教师实训室带教改为临床治疗师现场带教指导,规范了实践技能的操作。这样,既加强了临床康复治疗的实用性教学,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操作时的严谨性和责任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4.2 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业务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根据临床实际需求,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聘请教学医院、康复机构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和实训教材的编写;二是选送附属医院康复治疗师到中康等知名康复医疗机构进修学习;三是把学校新进的专业教师派到附属医院进行实践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和学生带教;四是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建立了一支“强素质、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4.3 达到了“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实现就业”的目的

基于实施“院校合作、工学交互”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前两年在学校与教学医院的理论学习、实践见习及第三年医院的顶岗实习,基本都能达到常用康复治疗技术的熟练操作。一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即被实习医院提前录用,毕业基本都能找到工作单位,真正实现了“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实现就业”的目的。

总之,“院校合作、工学交互”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打破了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分开的传统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学习和临床实践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了学生的执业能力,增强学生了的就业竞争力。本教学模式的实施也为学校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起到了推动作用,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校院互赢、工学交互、促成学生”的人才培养机制。

[1](美)迪利萨(Delisa,J.A.),著. 南登崑, 郭正成, 译.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4: 739-742.

[2]戴红, 卓大宏, 卫波, 等. 我国康复治疗技术岗位需求预测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3(2): 740.

[3]高凤兰,宋国华,王福青. 临床医学专业工学结合“1+2”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 2009(3): 113.

G642.0

B

1674-9308(2014)06-0002-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4.06.002

※2011年河南省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wjlx11011)

猜你喜欢
校院工学康复
盐工学人
——宋辉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综合性大学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院(系)合作模式研究
“瞄准”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基于新形势下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