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五位一体发展战略构想

2014-02-05 09:14余小平唐平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老年医学养老协同

余小平,唐平

(成都医学院,成都 610500)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严重滞后,远远满足不了养老与老年健康的实际需求。要破解由于人口快速老龄化而产生的重大问题,必须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创新管理体制,举协同之力,共同研究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难题。成都医学院结合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业的重大需求,结合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方面的发展愿景,经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及四川省合佳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主要协同单位友好协商,牵头成立了“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2013年9月29日,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批准认定第一批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通知》(川教函〔2013〕664号),批准成都医学院牵头的“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为第一批“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立足于区域发展,以国家和四川省老龄事业重大需求为牵引,整合各协同单位的优势资源,通过实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临床医疗、学科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为养老与老年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构建养老与老年健康人才培养体系

发达国家的养老与老年健康人才培养,在上个世纪70年代前后就已经纳入正规课程,并设有相应的硕士、博士学位和毕业证书。据1976年美国高等教育老年学会所作的调查,当时有1 275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校开始了与养老和老年健康相关的课程。法国、挪威、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各类大学或学院也纷纷开设各种相关课程,通过短训班、职业培训到正规的大学生必修课、研究生学位教育等途径,培养老龄事业人才,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老龄工作需求。我国的养老与老年健康人才培养现状严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需求,至今没有构建起完善、独立的人才培养体系,这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养老与老年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扩大培养规模,提升培养质量,是适应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紧迫需要。在构建养老与老年健康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培养目标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逻辑起点与归宿。通过前期调研,笔者认为养老与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应具有以下特质:一是务实性。确实能解决养老与老年健康的综合医疗保健工作实务。二是应用性。较强的照护意识、照护操作技能是这类人才鲜明的标志。三是适应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管理服务意识强,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养老与老年健康工作。四是创新性。在条件复杂、病种多样的老年健康领域,善于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创造性开展工作。为此,笔者设计了分类的、多层次的养老与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目标(见表1)。

表1 分类的、多层次的养老与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目标

1.2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基本样式,是对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结合概括。培养目标确定后,关键就在于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设计。

第一,优化课程结构。面对老龄化社会的要求,课程改革应坚持建立以养老与老年健康服务的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此,我们将建立立体开放的课程结构,即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如在老年照护本科专业开设家庭护理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医学、精神伤残学、老年心理学、伦理学以及与老年有关的法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如在老年医学硕士专业开设老年医学、老年慢性病医学、老年慢性病管理、老年共病的发病机理与诊断治疗、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的鉴定与统计分析、临床免疫学、心血管药理学等课程。

第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建立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紧紧依托“老年医学与照护人才培训中心”和“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单位,建立完善的医院教学基地和实训基地,实行不同基地轮换实训和实习,满足不同规格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要求。其次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渗透。内容上实现人文与医学、基础与临床、社会实践和技能培训的渗透;形式上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行现场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情景教学法等,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的实验平台开放办学,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照护人才师带徒等举措,实现实践(实验)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由单一向多样的转变、教学由课内往课外的延伸。

第三,完善人才培养途径。分类、多层次的养老与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我们需选择立体化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途径。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长期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计划培养与定点、定向培养相结合。

2 推进以老年健康为主要方向的科学研究

根据老龄事业与养老健康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组建了两个协同攻关大团队,重点推进针对性的科学研究。

2.1 推进四川特色养老与老年健康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1977年Raschke提出的社会支持,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社会学上定义的“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养老与老年健康社会支持系统,就是能够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高效提供养老与老年健康服务的网络系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要求,“倡议、引导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及老年人互助服务,动员各类人群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养老社会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发展趋势,老年健康是养老的基础和核心问题,所以构建养老与老年健康社会支持系统是促进养老服务的基础工程。从一般意义上讲,社会支持系统由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组成。当前宏观层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政府定位不清、分工不明,缺位、越位的情况明显;老龄政策顶层设计滞后,老龄政策缺乏系统性;体系设置不健全,没有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中观层面存在的问题有:相应的社会组织机构(如社区组织、养老机构、慈善机构、志愿者服务组织等)不健全、活动不经常、基础设施薄弱、经费来源短缺等。微观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空巢老人、独居老人、丧偶老人及高龄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人口流动导致子女远离父母,家庭照料能力削弱的问题非常突出。为此,我们组建了四川特色养老与老年健康社会支持系统研究攻关大团队。该研究团队由成都医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协同单位的专家教授组成(共有核心研究骨干10人,其它研究人员40人,分成4个项目组),并由“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专家担任首席科学家。该团队将以老龄人口“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医疗服务、精神慰藉”四大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实施中西养老社会支持系统比较研究;研究四川养老社会支持存在问题和干预策略;深入研究社会支持与老年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等的关系、老年群体独特的社会需求、家庭-社区-机构老年照护者的现状和需求;结合中国国情、四川省情,以及四川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的实际,建立具有四川特色的正式和非正式养老社会支持系统,并提出发展报告,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与生活品质做出重要贡献。

2.2 推进老年共病研究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而复杂的群体,生理机能衰退与病理变化相互交织,各种慢性病在老年期发展到顶峰,在社会、家庭和心理的多重因素影响下,出现独特而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在此基础上,老年人同时合并3种及3种以上慢性病和老年综合征,即共病,这成为影响老年群体健康最为突出的患病特点。调查资料显示,美国半数以上老年人患有3种以上慢性病;北京一项调查显示,老年慢性病的患病率达91.7%,患有3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占54.9%。共病不仅仅是数种疾病的简单组合,而是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同时,研究证实,共病可增加患者病死率和住院率,占用更多的医疗资源,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并使治疗干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老年共病的复杂性向老年病研究提出了新挑战。为此,我们组建了老年共病研究协同攻关大团队。该研究团队由成都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和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协同单位的专家教授组成(共有核心研究骨干12人,其它研究人员38人,分成4个项目组),并由著名老年医学专家担任首席科学家。该研究团队是集循证医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社会学、心理学、基因学、营养学及中医中药学等多学科的团队,主要从事中国老年共病患者功能评估与健康促进体系研究:对老年共病患者,从老年共病“一人多症,多因一果”现象出发,结合传统中医视角和中药理论,从躯体功能、认知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等整体层面,建立老年共病患者功能评估和健康促进体系;建立老年共病特色专科中心群和老年医学研究基地;研究制定中国老年失能评估和共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探索老年共病的综合预防措施和异常心理干预策略;建立推广医养结合的创新服务模式;优化老年病诊疗方案和建立老年病适宜技术;建立老年综合评估的养老机构、医疗模式的示范医院和示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

3 探索实践医养融合发展新模式

当前我国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据统计,我国各级各类养老机构中,有医疗支持(至少内设医务室、配有专业医护人员)的不足20%。公办和民办的养老机构只能提供基本的日常护理,综合能力强的大型医院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盈利高的常规医疗,不愿进入低盈利的养老领域。老年人一旦患病,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医疗和养老的分离,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现象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患病和失能老人的特殊医疗需求,成了现阶段养老难以满足的空白地带。针对以上情况,2013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将以该政策性文件为依据,积极探索实践医养融合发展新模式。

3.1 深化医养融合发展理论探索

比较研究日本、美国、加拿大以及我国香港地区“养-医”模式;以四川地区为例,通过揭示“养老”与“医疗”分离在法律、政策、制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操作层面存在的主要矛盾,提出解决问题和矛盾的具体路径和办法措施;充分考虑四川老龄人口特征以及人口迁移的现实问题和城镇化进程的时代背景,分层分类设计城市、村镇医养融合发展模式。

3.2 积极开展医养融合实践探索

在未来的3~5年内,成都医学院将与国内特别是省内较成熟的养老机构合作,创立国家、省市级医养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标准,建立5~8个医养融合发展新模式养老试验基地,并在政策引导下,通过政府的支持,完成新模式在基地的试验性实施;积极与四川二三线城市的卫生防疫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建立10~20个老年健康管理及体检中心;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并依托乡镇卫生院,在四川选择8个左右有代表性的村镇建设“村镇医养融合发展信息化服务中心”。通过以上平台,推广实施医养融合发展新模式,重点解决老年人急性病和慢性病的医疗、护理、保健和康复指导的连续性问题,降低慢性病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4 积极开展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临床医疗服务

随着高龄化和空巢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身体机能老化、免疫功能下降、器官和组织功能衰退等生理和病理变化,加之“老年病”的常发性、易发性和突发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老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需要照料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以及患有慢性病老人的数量逐年上升,所以养老的基础和核心是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老年人对医疗机构的依赖不断加大。1990年WTO提出“健康老龄化”的目标,1999年“国际老人年”WTO又提出“积极老龄化”,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最高目标。因此,积极开展老年人临床医疗服务,让老年群体避免不必要的病痛折磨,延长健康预期寿命和提高生命质量,是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必然要求。前已述及,我们将积极探索实践医养融合发展新模式,但是这种养老模式一方面只能解决部分老年人的临床医疗问题,以及患病老年人的医疗、护理、保健和康复指导的连续性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四川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比例高,且绝大多数老年人采用的是居家养老的形式,很难通过以上途径得到相应的服务。为此,协同中心将进一步在人才流动、经费管理、物权管理等方面完善体制和机制,促进协同单位积极开展老年人临床医疗服务和老年人健康管理,切实维护老年人身体健康。

4.1 打造老年医疗·康复示范中心

目前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拥有一批医疗技术精湛的医技人员和精良的医疗设备,拥有1000多张病床,设有老年呼吸病组、老年心血管病组、老年内分泌病组、老年消化病组、老年神经病组等医疗科室。我们将秉承“优势互补、开放共享、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思路,并采用市场化机制,积极整合这些优势资源,以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为基础,在成都地区打造老年医疗·康复示范中心,以解决高龄、病残老年人治疗难、康复难和照料难的问题。该示范中心包括一家中心医院-成都医学院附属“夕阳红”医院(设在城北新都地区)和3个基地医院(分别在城东、城南、城西设立)。

4.2 创新协同机制,延伸服务范围

在协同单位的医院中建立老年病医院,针对老年病的特点,通过特殊的服务方式,采用特殊的治疗手段,为老年人提供特色诊疗服务;进一步健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和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协同单位的老年医疗科室与社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协作机制,满足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

5 大力推进以老年医学为核心的学科群建设

作为临床医学一个新的重要分支的老年医学学科,不仅要研究老年临床疾病,而且涉及人类衰老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老年医学教育研究等。目前老年医学学科在四川,甚至全国范围内的发展相当缓慢,随着人口老龄化快速增长,老年医学学科需要快速发展。本中心将协同有关单位和社会力量,通过科研人力资源整合、设备和技术平台整合、信息资源整合等途径,大力开展老年医学学科群建设。

5.1 加快老年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发挥协同创新中心多学科的优势,培养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老年管理学等专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打造特色研究方向,扩展老年医学学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解决养老与老年健康的实际问题;在老年临床医学、老年预防医学、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学等领域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力争使2~3个一级或二级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5.2 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

目前,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整合协同单位的优势资源,加强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了老年医学学科群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今后,我们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心理学、护理学、社会学、法学等与老年健康医学进一步交叉融合,形成老年健康医学、老年社会医学特色学科方向,发展老年医学的特色学科。

5.3 加强学科平台建设

学科平台建设是涉及养老与老年健康事业加快发展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公益性工作,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以老年医学为核心的学科群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将力争主办1~2份专业学术期刊,主办一份报纸,并不断提高办刊质量,为有关从业人员提供学术交流的阵地;在成都医学院图书馆建设“养老与老年健康”特色资源库,提供特色信息资源服务;力争出版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学术著作、教材和系列论文,并开发系列实用型产品,推广养老与老年健康的最新科研成果。

6 结束语

通过实施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争取3~5年内将“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国内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服务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创新中心和研发中心,为我国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老年医学养老协同
《实用老年医学》第七届编委会名单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欢迎订阅《实用老年医学》
欢迎订阅《实用老年医学》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实用老年医学》稿约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