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造币厂手工雕刻工艺的传承

2014-02-06 09:29曾成沪
中国钱币 2014年1期
关键词:造币厂雕刻师纪念章

曾成沪

上海造币厂于1920年建厂以来曾历经变迁。自新中国成立后直至2008年成立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她始终承担着印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名片的光荣使命——铸造流通硬币和贵金属纪念币,同时还设计铸造众多各种材质的纪念章等。而在这个特殊的企业里,有一个重要的岗位——手工雕刻(简称手雕)。这一岗位在造币企业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承担着企业里所有产品的模具制作与维修,更是整个生产链上必不可少的一环。

手工雕刻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追根寻源,就不得不介绍西方的手工雕刻技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欧洲,钱币生产初期是手工打制币,模具由手工雕刻师雕琢而成,当时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手工雕刻师。1830年法国发明了缩雕机,至十九世纪末用于钱币雕刻。而中国古代钱币主要以浇铸为主,没有手工雕刻师这一职业,因而我国的手工雕刻要晚很多年。

十九世纪中叶雕刻机诞生以前,手工雕刻师仿佛一台雕刻机,他们用手中的刻刀,把当地的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凝固在方寸之间的钱币上,同样造就了辉煌的历史。在雕刻机进入造币领域后,雕刻师们逐渐褪去了以往的光环。虽然钱币模具不再直接用手工雕刻,但由于机器缩雕后的模具有时会产生一些瑕疵,这仍旧需要手工雕刻师加以修整与完善。一名技艺精湛的雕刻师会使作品锦上添花。在当今机械化的社会里,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原始手工之美,重又对手工雕刻这门古老艺术高度重视,在充分挖掘手雕工艺的潜能与特长的同时,设计与雕刻出具有鲜明手工特色的艺术作品,让手工雕刻这朵艺术奇葩重放光彩。

上海造币有限公司的手工雕刻队伍发展至今已有五代。手工雕刻工艺传承的脉络主要有两条线:西洋技法和民间技法。

一 手工雕刻师的传承

1.第一代手工雕刻师

周志钧(1894-1937),上币公司的第一代手工雕刻师。周志钧学的是西洋技法,16 岁(1910年)被招聘到天津造币厂为雕刻实习生,师从意大利雕刻师路易奇·乔治(LUIGI GIORGI)。因当时国内没有手工雕刻师,天津造币厂只能出高薪从意大利请来著名雕刻师路易奇·乔治雕模并带教一批学生(1910-1920)。路易奇·乔治在华期间,雕刻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袁世凯银币(即袁大头)(彩页5 图1)。周志钧跟随其学成之后,留厂从事雕刻工作。1933年,上海中央造币厂建厂开铸,他被调入该厂,在上海中央造币厂担任雕刻技正。43 岁是他人生的正当年,却因一场疾病,于1937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在上海中央造币厂只工作了四年。

黄伟存生于1892年,早年求学于广东雕刻研究所。他是在上海中央造币厂就职时间较短的雕刻师,1937年2月进厂任雕刻技佐,7月主理雕刻室。由于抗战暴发,他9月即离开上海调至湖北武昌分厂,后又至广西桂林分厂任技师兼雕刻股股长,在上海前后只有半年多。到桂林分厂后,他雕刻了大量作品,包括人物、风景、建筑及动物题材。主要作品有:中央造币厂桂林分厂周年纪念铜章、桂林中国工程师学会第十二届年会纪念章、中央造币厂桂林分厂五周年纪念铜章等(彩页5 图2)。

吴乾1948年在中央造币厂手雕室供职,后调到成都造币厂,1955年到沈阳造币厂工作直至退休。

2.第二代手工雕刻师

董益谦1905年出生于河北沧县的一个大家庭里,父亲是位乡村教师。其15 岁时考入天津造币厂学习手工雕刻,这年(1920)正是意大利雕刻师路易奇·乔治离华的一年。学徒五年毕业后,他留厂任雕刻员。由于社会局势的动荡,使得董益谦的人生经历较为复杂。自1925年担任雕刻员五年后,从1930 至1954年辗转全国各地,先后到过河南开封、山西太原、四川成都以及上海,分别担任了雕刻技士、技佐、技正、技师等职。其中,有两次在上海造币厂就职,即1935 至1936年和1948 至1950年。1954年3月他再次进入上海614 厂(上海造币有限公司的前身)担任雕刻技师,带有三位徒弟:叶柏林、冼兆坤、卫永明。1973年5月退休,1980年6月去世。其部分作品有:阎锡山铜章、民国壹分流通币、民国伍分流通币、民国伍角流通币、开罗宣言蒋介石纪念章(彩页5 图3)。

陶秉麒民间手工雕刻师,1920年3月出生于江苏昆山,14 岁高小毕业后,进入由其大哥陶秉正在上海开设的“陶秉记雕刻钢模所”,跟随大哥及二哥陶秉衡学习钢模雕刻技术。在19 岁学习期满后,留所就职。在钢模所期间,他主要从事的是珐琅徽章钢模的雕刻。作品有:渡江纪念章、八一军徽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和平万岁纪念章、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念章和解放华北纪念章等。在钢模所工作了17年后,他于1956年11月调入上海614 厂,担任雕刻技师,主要负责流通币模具的制作及带徒。期间雕刻的作品有:中国人民银行红旗手奖章(彩页5 图4)、胡志明纪念章、金日成纪念章等。1985年2月退休,1997年10月病逝。陶秉麒在上海造币厂工作的三十年里,先后带教了七位徒弟,他们是:叶仲华、方茂森、龚宜亭、裔式忠、曾成沪、白文均、屈华杰。

3.第三代手工雕刻技师

第三代雕刻师们的学艺年度跨度很大,从上世纪的50年代到70年代,整整二十年。

叶柏林1937年出生,1954年进入上海614 厂,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造币厂的第一批造币员工。1958年跟随董益谦学习手工钢模雕刻,1988年被聘为工艺美术师,1997年退休。在退休前的几十年里,他在手工雕刻、币章设计雕刻、行政管理等几项工作交替进行。2006年被上海造币有限公司聘请主持“手雕培训班”工作,带教了四位学生:陈慜、张艳、王亮,龚正兴。其主要作品有:霍查半身像、蝴蝶钢雕、马头钢雕(彩页5 图5)、鲁迅头像钢雕、尼雷尔头像钢雕、吉祥铜章—吉象、宋人画选铜章、梅兰芳纪念章(彩页5图6)等。

冼兆坤1958年跟随董益谦学习手工钢模雕刻,1970年调离厂。作品有:毛泽东铜章。

卫永明1958年拜董益谦为师学习手工钢模雕刻,是董益谦的关门弟子。1961年服兵役,退伍后又回到上海614 厂改行从事管理工作,之后到四川和南京工作,并在南京造币厂退休。

叶仲华1935年出生,1954年进上海614 厂,他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造币厂的第一批造币员工。1958年他跟随陶秉麒学习手工钢模雕刻,主要从事流通币模具的制作,1989年他被印钞造币总公司聘为手雕高级技师,1990年收黄坚为徒,2002年退休。作品有吉祥铜章龙凤。

方茂森1949年12月出生,1968年进入上海614 厂,1971年进入雕刻室跟随陶秉麒学手工雕刻。1999年他被上海造币厂聘为高级工艺美术师,2006年被聘为上币公司副总工艺美术师,2007年专职从事造币科研项目的研究。2009年1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钱币生产的手工雕刻技艺),2009年底退休。主要作品有:向日葵钢雕、列宁铜章(彩页6 图7)、鲁迅铜章、毛泽东铜章、吉祥铜章—麒麟、故宫角楼铜章、中国金鱼铜章(彩页6 图8)、狗年铜章、爱因斯坦纪念章、鸿图大展铜章、猪年钥匙链等。

龚宜亭1950年出生,1970年进上海614 厂,1975年进入雕刻室跟随陶秉麒学手工雕刻,主要从事流通币模具的制作。1980年带徒两名:楼宇峰、黄志毅,2010年退休。作品有:吉祥铜章—凤凰、唐三彩铜章、少年宫铜章等。

裔式忠1955年11月出生,1974年进上海614 厂技校,毕业后于1976年进入雕刻室跟随陶秉麒学手工雕刻,1988年从事钱币、纪念章的设计雕刻,1993年离职。主要作品有:吉祥铜章—宫灯、仙鹤、陈毅铜章、珠与光铜章、花好月圆铜章、上海第一医学院建院55 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纪念章、中国名种金鱼铜章(彩页6 图9)等。

1979年,为了加强手雕队伍的力量,上海614 厂在全厂范围内进行了首次公开招聘活动,有十几位爱好美术的青年员工参加了应聘。考试科目有:素描(石膏像写生)、图案设计、毛笔字。经过选拔,最后录取了曾成沪和白文均两位青年员工。

曾成沪1955年9月出生,1979年进入上海614 厂,同年经招聘考试进入雕刻室拜陶秉麒为师学习手工雕刻,1988年从事钱币、纪念章的设计雕刻,2005年被上币公司聘为主任工艺美术师。主要作品有:阳光铜章、上海外滩铜章、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纪念章、狗年生肖章、狗年铜章、白头富贵铜章、鼠年钥匙链、高尔基铜章、达芬奇纪念章(彩页6图10)、中国古塔铜章等。

白文均1956年出生,1974年进入上海614 厂技校,毕业后留厂工作。1979年经招聘考试进入雕刻室拜陶秉麒为师学手工雕刻,1988年从事钱币、纪念章的设计雕刻,1998年离职。主要作品有:福禄寿喜铜章、梅兰竹菊铜章、李清照银章、爆竹迎春铜章、虾蟹铜章(彩页6 图11)、齐白石铜章等。

屈华杰1963年出生,1979年进上海614 厂,同年进雕刻室拜陶秉麒为师学手工雕刻,陶秉麒的关门弟子,1984年从事机器雕刻。

4.第四代手工雕刻师

楼宇峰1960年出生,1978年考入上海614 厂技校,毕业后于1980年拜龚宜亭为师学习手工雕刻。2008年被上海造币有限公司聘为手雕技师。主要作品有:宋人画选铜章第二组(出水芙蓉图)(彩页6 图12)、宋人画选铜章第三组(白头丛竹图)、宋人画选铜章第四组(榴枝黄鸟图)等。

黄志毅1960年出生,1978年考入上海614 厂技校,毕业后于1980年拜龚宜亭为师学习手工雕刻。主要作品有:鼠年铜章、张大千铜章、陈嘉庚银章等。

郁友奎1963年出生,1982年进上海造币厂,1985年进入雕刻室跟随裔式忠学习手工雕刻,1988年从事钱币、纪念章的设计雕刻,1997年离职。

黄坚1960年出生,1987年进上海造币厂,1990年进入雕刻室拜叶仲华为师学习手工雕刻,1999年被上币公司聘为手雕技师。2009年和方茂森一同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钱币生产的手工雕刻技艺)。作品有:中国古代名楼铜章(彩页7 图13)、宋人画选铜章第二组(枇杷小鸟图)、中国四大佛山铜章、宋人画选铜章第三组(梅竹寒禽图)等。

5.第五代手工雕刻师

王俊松1978年出生,1993年考入上海造币厂技校,毕业后于1996年进入雕刻室拜楼宇峰为师学手工雕刻。作品有宋人画选铜章第四组(茶花蝴蝶图)、明代珍品铜章、清四王画家铜章等。

金伟明1979年出生,1995年考入上海造币厂技校,毕业后于1998年进入雕刻室拜黄坚为师学手工雕刻。作品有:艺术珍品铜章(桃花鸳鸯图)。

2006年,上币公司为了弘扬手雕文化与传承,在全公司范围内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手雕岗位招聘活动,这是上币公司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公开举行的该岗位招聘活动,有近30名青年报名参加了应聘。通过素描考试,最后有六位员工入围。上币公司特邀请退休的手工雕刻师叶柏林来进行带教。2006年5月8日,上币公司的首届手雕培训班正式开课,为期三个月。主要课程有:

第一个月,学习美术字和数字的书写基本知识;学习钳工的基本知识;自制各类手雕工具,了解其特点和用途并进行基本训练;手雕刻制数字、英文字母和中文字。

第二个月,学习素描基本知识,进行石膏几何体和石膏头像的练习;了解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并进行简单的操作(如凿子、模具的淬火和回火);学习图案设计的基本法则,进行造币图案的设计练习;了解手雕的原理、程序和操作方法。

第三个月,学习浮雕的基本原理,掌握浮雕的表现方法;进行人物头像的素描写生;进行浮雕图案的手工雕刻;了解模具翻压的基本知识,学会模具翻压的基本操作。

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考试后,有四位青年成为上币公司新一代的手雕员工,他们是:陈慜、张艳、王亮、龚正兴,其中张艳是上币公司的第一位女雕刻员工。从2006年9月到2009年4月,叶柏林对四位手雕新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带教,指导他们雕刻了题材广泛的手雕作品,有图案(花草纹图案)、建筑(寒山寺、黄鹤楼)、动物(狗、和平鸽)、昆虫(蝴蝶)、人物(头像)等。三年学徒期满后,四位学员陆续创作了“艺术珍品”、“明代珍品”和“清四王画家”等艺术铜章。

陈慜1979年出生,1995年考入上海造币厂技校,毕业后留厂工作。2006年经招聘考试,成为上币公司首届“手雕培训班”学员,2009年从事手工雕刻工作。作品有:艺术珍品铜章(明代桃花双雀图)、明代珍品铜章(桃村草堂图)、清四王画家铜章王时敏(山水图)等。

张艳(女)1978年出生,1993年考入上海造币厂技校,毕业后留厂工作。2006年经招聘考试,成为上币公司首届“手雕培训班”学员,也是上币公司首位女雕刻员,2009年从事手工雕刻工作。作品有:艺术珍品铜章(明代单鸟红花图)、明代珍品铜章(报德英华图)、清四王画家铜章王原祁(仿高房山云山图)等。

王亮1981年出生,2001年进入上海造币厂,2006年经招聘考试,成为上币公司首届“手雕培训班”学员,2009年从事手工雕刻工作。作品有:艺术珍品铜章(明代松鼠图)、明代珍品铜章(步溪图)、清四王画家铜章王鉴(溪云初起图)等。

龚正兴1984年出生,2005年进上海造币厂工作,2006年经招聘考试,成为上币公司首届“手雕培训班”学员,2009年从事手工雕刻工作。作品有:清四王画家铜章王翚(秋树昏鸭图)。

二 手工雕刻技法的传承

从1933年第一代手工雕刻师周志钧进入中央造币厂起到如今,手工雕刻已风风雨雨地走过了整整八十年。在这八十年里,虽然雕刻队伍人员变换频繁,但手工雕刻这门古老的技艺在国内发展到如今这样的规模,实属不易。上币公司手雕的传承分为两条线,即以董益谦为代表的西洋技法“刀子功”和以陶秉麒为代表的民间技法“凿子功”为主(图1、2)。

图1 雕刻刀与靠垫

图2 凿子与榔头

董益谦早年求艺于天津造币厂,传承的是意大利雕刻师路易奇·乔治的西洋技法。西洋技法以刀子为主,凿子为辅。刀子的形状有很多种,分别都有不同的用处,凿子较少。董益谦求艺时练习的科目为雕刻、绘画、模具的淬火和闷火等,这和欧洲雕刻学校的学习科目有点相似。刀子雕刻的风格是细腻,雕刻痕迹不太明显,像写实的油画。尤其是雕刻人物时,头发及衣物可表现得很柔美、飘逸,形神兼备刻画逼真(彩页7 图14)。所以我们看到19世纪西方钱币上君王的头像都非常写实。这些特点从董益谦的“开罗宣言蒋介石纪念章”(彩页5 图3)、冼兆坤的“毛泽东铜章”和方茂森的“列宁铜章”中也可看到其细腻风格的体现。

陶秉麒年轻时跟随其兄弟学习手工雕刻,是较典型的家族式民间雕刻技法,主要从事的是珐琅徽章钢模的雕刻。民间技法以凿子为主,凿子会随着作品的增加而越配越多,因为它是依附不同题材的作品而特制的。凿子雕刻的风格是犀利,一般在作品上会留下较明显的雕刻痕迹(除非特意抹去雕痕),每一笔都是原汁原味的展现,所以有点像中国的水墨画。在裔式忠的“中国名种金鱼铜章”(彩页6 图9)及白文均的“齐白石铜章”(彩页7图15)中,可看到凿子雕刻的痕迹。

谈到西洋技法,需要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欧洲手雕的变迁。

在缩雕机还没有完全用于钱币雕刻之前,手雕的历史已发展了两千多年,特别是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欧洲的手雕水准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彩页7 图14、16、彩页8 图17)。

作品的精细、逼真是当时衡量作品的审美标准。但如果没有历史背景来作注解的话,已经很难辨别这是否为手雕作品。当缩雕机进入钱币领域后,雕刻师们意识到再如何精细逼真也无法和机器相抗衡,就像绘画无法和摄影相抗衡一样。于是到了二十世纪,雕刻师们的手雕风格发生了变化,不再以细腻逼真为主要雕刻手段,而是充分地挖掘与展示手雕特有的艺术魅力来表现主题,特别是大量地保留了雕刻痕迹(彩页8 图18、19)。

这种雕痕是手雕特有的语言,其质感不同于泥雕、木雕、石雕,而是坚硬无比富有光泽的钢雕。从她的雕痕中,可以听到金属与金属之间的对话,可以领悟到什么叫坚毅与忍耐。在技法上,保留雕痕比抹去雕痕更难掌握,要求作者对所要表现的对象胸有成竹,一旦雕琢失误就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来挽回,有时甚至无法挽回。每一笔都可看出作者对对象的理解程度和手上对工具的掌控能力。彩页8 图19 看似随意简单,但每一笔都是经过慎重考虑而刻下的;彩页8 图20 显示了作者对人物头像结构的充分了解和熟练掌握手中雕刻工具的能力。如果没有很高的手雕功底是不敢这样恣意地挥洒手中的雕刻工具的,这种肌理也是缩雕机甚或当下最先进的电脑雕刻机都无法模仿的。

上币公司传承的手雕风格虽说是两条线,但两种风格各有千秋。以前,雕刻人物一般以刀子为主,辅以凿子。雕刻花草,以凿子为主,辅以刀子。手雕人员根据题材的不同,选用相应的雕刻技法。取长补短,相互渗透。上世纪60-80年代的手雕作品,以细腻写实为主,作者认为通过自己手工雕刻出来的作品是如此的细腻逼真而让人惊叹,是一件相当荣耀的事情。尽管这样,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技艺还远没达到欧洲十九世纪颠峰时期的雕刻水准(这主要体现在对浮雕的理解及对结构的把握上)。纵观欧洲手雕作品的发展历程,回头审视我们的手雕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上币公司的手雕步伐走得很缓慢,但在整个发展历程中仍出现过两次小高潮: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二是2009-2012年,实际上也就是两次手雕岗位公开招聘后产生的正效应。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上币手雕室的每个手雕人员都似注入了无限的激情,认真钻研手雕技艺,相互切磋,你追我赶,在这良性循环中,创作出了大量的手雕作品。而2009年首届手雕培训班的学员在经过了三年的手雕学习后,也创作了不少艺术铜章,这也是手雕培训班的一个成果展示。

三 手工雕刻作品的鉴别与欣赏

我们应该如何鉴别与欣赏一件手雕作品呢? 首先是鉴别。先看下面四幅图(图3-6)。

人物,图3 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法国的铜章,图4 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央造币厂董益谦雕刻的银章;建筑,图5 是十九世纪中期比利时的铜章,图6 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海造币厂曾成沪雕刻的铜章。能看出它们都是手雕章吗? 不能,除非你了解它们的创作背景,或是作者表明此章是用手工雕刻的。原因是这些作品被抹去了雕痕,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雕刻风格。进入二十世纪后(特别是中后期),雕刻师们开始追求与保留章面上的雕痕,使作品的质感和泥塑有着很大的不同,请比较图7、8。

图7 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法国雕刻大师JOLY 的作品,雕痕清晰,雕功到位,手雕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图8 是意大利艺术家MABA 的泥塑作品。两者的浮雕语言完全不同,肌理差别很大,但他们都各自散发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次是欣赏。一件成功的作品,不外乎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与完美结合,强调此物非彼物,具有不可替代性。手雕作品亦然,就是看她是否充分利用雕刻工具完美地表现主题。我们撇开立意及构图等因素不谈,单就雕刻技法来分析一些优秀的手雕作品(图9)。

仍是上面那位法国雕刻大师JOLY 的作品,局部放大后可清晰地看到无与伦比的凿痕。作者运用雕刻工具很完美地刻画了对象,大刀阔斧,干脆利落,每一凿都是那么到位,不深不浅,非常准确地表现了头像结构、体积以及人物的神态。完美的浮雕关系让人联想到一幅优秀的素描作品,它们是那么地相似、相通。再来看JOLY 的另一件作品(图10、11)

作者利用凿子的顿挫痕迹,非常恰当地表现了鹰爪的质感,真是惟妙惟肖。雕刻中如果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反复修改,这种感觉便荡然无存,可见作者功力之深。

彩页7 图15 这件作品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上海造币厂白文均雕刻的《齐白石铜章》。章面凿痕清晰,人物神态到位,飘逸的胡须处理得非常自然,顿使人物神采飞扬。凿子的痕迹很巧妙地表现了绒线帽的质感。

而彩页8 图18 和彩页6 图8 这两件作品是成功运用雕刻刀的范例。彩页8 图18 的人物头像是法国雕刻家CHARON 的作品,他运用雕刻刀将头发处理得飘逸、浪漫和性感。彩页6 图8 是上海造币厂方茂森雕刻的“中国金鱼铜章”。作者运用雕刻刀把金鱼的尾巴处理得灵活生动,和水草相叠的尾部似蝉翼般透明。

手雕作品的雕刻手法有很多,工具上有用凿子的,有用刀子的,也有用凿子、刀子相结合的;表现上有体积、块面、点、线、点线结合、线面结合、点线面结合等多种形式,从下面的背景资料中可欣赏到运用多种雕刻手法的手雕作品。

雕刻和雕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雕、刻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作的目的。手雕属于雕刻的范畴,用油泥做浮雕则是属于雕塑的范畴。雕塑既可“加”,也可“减”,而手雕却永远是“减”,而且是通过“减”来达到“加”的目的。我们看到的手雕作品,一般都是采用凹雕的形式出现,即在钢料上刻的是阴纹,由此产生体积和空间,模具通过淬火后再压印成正像的图案。而通过凸雕(即雕的是阳纹)的形式出现的手雕作品很少,即便雕的是阳纹,也是通过减的方式,去掉不需要的部分,保留自己所需要的。此外,凸雕产生的肌理效果和凹雕是不同的,从历来中外手雕作品来看,雕刻家们基本上采用都是凹雕的方法。叶柏林早期的几个钢雕作品就采用的是凸雕的方法;方茂森的《中国金鱼铜章》采用的也是凸雕。按常规应该把金鱼以外的部分挖去以凸显金鱼,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把金鱼压低在平面以下,既省去了很多工时,同时也达到了鱼在水中游的效果,真是事半功倍。

四 手工雕刻历史的传承

美术功底与艺术修养对手雕研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质,这是雕刻者今后能否深入及提升作品艺术等级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美术功底可以在学校里花几年时间学成,而艺术修养却是一生的修炼。然而,我们从历年雕刻人员的经历上注意到,上币公司的手雕人员大多不是美院毕业的学生,而是些美术爱好者。与欧洲一些造币厂的手雕人员构成完全不同,我们没有专门的雕刻学校来提供生源,只能不断从本企业中选拔有志于手雕的青年充实到这一岗位。但即便这样,这只由美术爱好者组成的手雕队伍,凭着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和悟性、以及一颗勤奋好学的心,在每个年代里,都为我们献上了可载入上币公司手雕史册的艺术作品,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同时也让外界惊叹。尽管有的作品看上去还比较稚嫩,但就是这些作品,铸就了上币公司的手雕史。

(在编写本篇资料的过程中,得到了以下这些同仁与朋友无私的帮助:叶柏林、方茂森、吴晓康、张跃群、严绍林、柴剑光、于福辉、刘保磊,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图1

图2

图3

手工雕刻工艺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手工雕刻工艺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猜你喜欢
造币厂雕刻师纪念章
在党五十年 初心永不变
——省审计厅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在党50周年”纪念章
喜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近代上海造币厂(原中央造币厂)研究(1920-1949)
鬼斧神工!日本雕刻师化果蔬为艺术品
省妇联为16位离退休同志送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苏区“中央造币厂”发展始末
黄金大盗
高明雕刻师
澳大利亚造币厂看不到门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