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安天下”需要科技支撑

2014-02-06 09:21中国农资
中国农资 2014年1期
关键词:口粮粮食农业

□《中国农资》记者张涛陈熙

12月13日,具有我国经济风向标意义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下帷幕,在会议提出的明年经济六大任务中,“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居首。时隔两周,在24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再次强调了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回首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了6亿吨大关,顺利实现了“十连增”。然而在连年丰收的背景下如此强调“粮食安全”,显示了中央政府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战略态度,同时也给人们提出了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的一次思考——为什么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十年增,但粮食安全问题仍不可掉以轻心。

粮安天下——中国碗装中国粮

正是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一场命题为“现代农业发展与肥料创新”的研讨会在江苏举行,来自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在内的数十位专家和学者共同出席。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坚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首要原则;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中央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一主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来自江苏华昌战略部的李昊锋与参会者共同回顾了近年来有关粮食安全的相关政策和纲要: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2012年1月13日,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又将坚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首要原则。在刚刚落下帷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列为2014年度首要任务,并明确提出了当前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虽然研讨会的召开时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之前,但是与会的专家和学者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粮食安全如此重要?李昊锋认为,这主要是由国内外农产品供应形势决定的。目前广义的“粮食安全”就是“食物安全”。当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对食物安全(FoodSecurity)的定义是,确保人们能够有规律地获得充足、高质量的食物,过上积极、健康的生活。这个定义,显然把全部食物都包括在内了。因此,粮食(食物)安全战略实际上有三个层次:第一,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第二,保障所有食物的有效供给;第三,保障食物的质量安全。对于某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国家粮食(食物)安全有三个维度:一是“有”,即国内有或国外有产量、存量;二是“有得卖”,即有粮食(食物)的愿意卖;三是“有钱买”,即有足够的对价支付的外汇。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表明:2013年我国首次突破1.2万亿斤粮食产量,增幅为2.1%。不过这个数字与国际上的统计标准还有一定的差别,除了谷物、豆类,我国也将薯类实际产量的20%计算在内。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我国从2003年到2013年连续10年间实现了粮食产量的十连增,但是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的人均粮食处于紧平衡状态,特别是“放开二胎”这一政策全国实施后,人均口粮的问题将会十分严峻。

二十字战略——取决于需求结构和依存度

事实上,人口增长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一定压力,但是粮食需求结构发生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则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新课题。

在2013年《农业经济问题》期刊中,一篇名为《中国粮食需求总量与需求结构演变》的学术性论文引发了农经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提到:随着我国人口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口粮的需求增长变缓,人均口粮可能还会出现下降。但是,对食用油、畜肉、禽肉、蛋类、奶类、水产品的需求快速增加,对饲料用粮的需求快速增加,并挤占口粮用地。据《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预测,到2020年,我国人均口粮将会下降。其中,2010年中国口粮消费2585亿公斤,到2020年,中国口粮消费2475亿公斤,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2010年饲料用粮消费1870亿公斤,2020年饲料用粮消费2355亿公斤,需求有所上涨,这种结构决定了我国的粮食存在一定的风险。

研讨会上,当谈到粮食安全问题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土壤农化专家朱兆良提出:我国对外粮食的依存度值得关注。在2012年,我国谷物和稻麦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为2.5%和2.1%,但是大豆却超过80%,而禽蛋、猪肉、奶制品的对外依存度非常高,需要大量进口,特别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国内奶制品产业受到重创,对外需求猛增。

目前我国主要的粮食进口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贸易商进口,而另一种是从我国已经走出去的海外农业基地进口,后者虽然属于自己,但是依然需要进口。对于贸易商进口而言,国际上ABCD(美国ADM、美国邦吉Bunge、美国嘉吉Cargill和法国路易 达孚LouisDreyfus)四大粮商控制80%以上的国际粮食贸易,这一集中度远高于原油的集中度。即使“有”和“有钱买”,但还存在无法“买得到”,风险依然存在。对于海外基地而言,从1985年3月中国在非洲西部开始了海外农业至今,中国农业“走出去”已经遍及五大洲,但是经营效益仍劣势重重,仍没有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农业“走出去”发展方向。

正是基于以上的各种因素,我国制定了二十字粮食安全战略。

单产贡献——当前粮食增产的主力军

“中国生产经营模式成为资源效率提高的瓶颈,国内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一位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的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农村耕地基本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的方式,红利早已用尽,弊端日益显现。不利于统一规划、大型机械化、良种良法等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而且我国目前复种指数高,耕地没有休养生息;农业用化学物质投入量过高;农业水资源有限,灌排成本高。特别是中国(财政和消费者)对农业的转移支付额度持续增加, 2012年度基本达到经合组织的支持水平。而2008—2009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内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

如果说在农业资源上我国在客观条件上存在一定的瓶颈,那么在对“农”的认知上,我国与发达国家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朱信凯认为,中国对农业经济的认知程度与国际发达的农业国家仍有差距,在认识方面也存在一定误区。在已经过去的10-20年里,国家对农业经济专业的设置逐渐边缘化,实践型农业专业人才短缺,并且涉农人员的质量尚有待提高,农业生产环节缺乏专业型人才进行良性解析和合理指导。反观农业经济非常发达的美国,更重视细化管理农业生产环节,大力培养农业专业型人才,鼓励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做投资,国家农业现代化整体程度比较高。当前,中国农业面临的现状总结为一句话:重视农业政策,轻视农业部门;重视农业资金,轻视农业效果。

无论是客观条件还是主观因素,都决定了我国粮食产量在短期内都会有小幅增产,而增产的关键还是在于单产的贡献。一份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刘忠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1年全国粮食增产的种植面积和单产增加贡献率分别为46.3%和44.2%;豆类向稻谷和玉米的调整贡献了约10%。尽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守住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包括数量和质量,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但是种植面积潜力用尽,单产继续增加成为必然。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所长秦富指出,单产的贡献主要来源于科技支撑,这也是为什么二十字战略中“科技支撑”的重要意义,良种、良肥、良法显得尤为重要。不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指出,依靠化肥、农药、添加剂等技术可以获得农作物产量的迅速增加,却也带来严重的源头污染问题。如何追求数量与质量的平衡,应该是未来政策的着重点。

当前,我国部署保障粮食安全战略,无论是对当下还是未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加快土地流转、转变经营观念作为大势所趋,科技支撑单产贡献是眼下实现粮食继续增产的关键。安徽省司尔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国清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感召下表示:在1—2年内,将司尔特多年以来已研究试验成功并成批量生产的测土配方肥,加快整建制推进到各村、乡镇、县、市、省;同时,以测土配方肥为抓手,加大力度生产新型生态环保肥料,使农民既增产增收,又减少或不产生任何环境污染。

猜你喜欢
口粮粮食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杨凌农科 让普通口粮变“地下黄金”
改革开放推进口粮消费模式融入美好生活
我的粮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