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建筑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014-02-07 05:59
菏泽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建筑安全课程体系专业

朱 炯

(徐州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建筑业的发展决定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加15%左右,2013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为159 313亿元,同比增长16.1%.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发达省份,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到35 983亿元,其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23%,居全国首位.徐州作为苏北地区最大的城市、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已经将建筑业打造成徐州五大千亿元产业之一,2013年全市建筑业产值高达1 115亿元.在建筑业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2013年全国共发生建筑生产安全事故272起、死亡384人.事故统计分析表明,事故类型主要是高处坠落(占比47.4%)、物体打击(占比16.8%)、坍塌事故(占比14.8%)和起重机伤害事故(占比7.0%),其中,多数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1,2].进一步深入分析原因:一是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欠缺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建筑安全文化素质低下造成的;二是与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施工技术、专业理论的培养与提升,忽视建筑安全科学技术知识的系统教育有直接联系.

安全工程学科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与社会各行业有机结合的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常常体现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学科之间的紧密或明显的相互作用,包括从简单的交换学术思想,到全面交流全部学术观点、方法、程序、认识、术语以及各种资料[3],比如安全管理、安全系统工程、矿山安全、建筑安全、化工安全等课程的设置就体现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4].目前,关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培养通用型人才和培养行业性人才.新建本科院校由地方政府举办,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要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解决难题,结合徐州市经济发展特点与学校教育实况,徐州工程学院明确提出应建立面向建筑行业的建筑安全工程专业,并构建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建筑安全专业课程体系.

1 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

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是否合理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即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以地方投入为主,生源和就业也基本面向本地区,学校应明确自身定位:在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处在体系的中游,既不同于位于体系上游的高校——侧重培养学术型人才和研究的综合性高校,也不同于位于体系下游的高校——培养针对具体岗位或职业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以满足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需要为己任.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重点,将教育中心从学历教育本位转移到能力教育本位,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面向行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因此,徐州工程学院将建筑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建设企业,培养一线应用人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安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掌握建筑工程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的基本技能,熟悉建筑工程的基本知识,具备安全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满足建设企业一线应用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根据安全工程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培养的人才不但拥有厚实的行业知识背景和过人的专业能力,还应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和跨学科领域的整合能力,具有基本素质、专业素质、行业素质和创新素质,具体见图1.

图1 建筑安全专业人才基本素质

2 建筑安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教育学理论认为: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构成的核心,是把教学与宏观的教育观念、思想、理论联系起来的唯一途径.课程体系构建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是教学工作进行的根本依据,直接决定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形式的选取,成为教育活动中对人的发展最为直接、稳定的影响因素,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中意义重大.建筑安全工程专业涉及多学科的课程领域,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以满足建筑行业安全工作实践需求为出发点,在遵循教育教学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对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建筑安全学科的课程体系应由互相联系、互为支撑的四个模块构成[5,6].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 公共基础课程是本校所有本科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主要设置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基础应用工具的课程.

2)学科基础课程模块 根据建筑行业人才素质要求和安全学科特征,本模块应依托土建类相关专业,开设通用安全技术课程和土建基础知识课程,体现建筑安全交叉学科的特色.

3)专业课程模块 以提高社会竞争力,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需要为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工程能力,主要包括技术课程、法律课程及管理课程.除必修课程以外,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第6、7学期开设了专业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

4)实践环节模块 为了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无缝对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尤其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环节通过实验、课内实践、课程设计、各类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全方位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素质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以大学生素质拓展和创新创业训练为主线,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学科专业竞赛和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徐州工程学院建筑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见图2.

图2 建筑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2.1 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学科基础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选修课程体系.要使课程体系得以良好实拖,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2.1.1 课程内容强调综合更新

课程内容要增加学科前沿内容与先进技术理论,去除陈旧过时的理论、事例,紧跟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增强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开阔眼界.徐州工程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不能照搬研究型院校的课程内容,而应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知识的难易程度,在保持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开发适用本校的课程内容.另外在当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迅速崛起的时期,应鼓励各学院各学科教师之间加强互动沟通,以适应科技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2.1.2 课程实施强调模拟实训

长期以来,许多院校采取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虽然也穿插少量案例分析或课堂讨论,但仅仅是用于加深理解、记忆理论知识.这种实施方式由于知识的获取与实际情况完全脱离,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但导致学生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真实或模拟性实践场景,让学生尝试利用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在课程实施中培养应用能力.

2.1.3 课程评价指标多元化

课程评价是通过一定的途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以及结果等过程的价值或特点进行判断的过程.除了专家教授以外,用人单位、师生、家长等等都可以参加评价,代表不同利益、不同阶段的评价人员的不同意见更能促进课程的科学发展.其次,评价对象也由传统的知识评价转向能力、素质评价,尤其应针对创新意识、实践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课程评价范围不仅包括学生,还要扩大到对教师、课程本身的评价.另外,以往单一的质性或量化评价方法,影响了结果的全面、准确性,而应该采用量化与质性的有效结合,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多元化评价可有效保证评价结果公正、准确、全面.

2.2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围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构建课内系统综合的实践技能训练和课外自助式开放实验相结合,校内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专业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其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实践层次、专业实践层次、综合创新实践层次.基础实践层次针对一、二年级学生,让学生建立起工程概念和工程意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专业实践层次主要针对三年级学生,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专业设计能力;综合创新实践层次主要针对四年级学生,通过综合设计性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另外,围绕社会对建筑安全专业人才实践能力要求,整合实验内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构建起逐步培养各阶段对应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为突出个性化培养,突破传统,分别设置包含专业必须掌握技能点的必修实验(实践)和包含延伸、创新技能的选做实验(实践),给学生以自由选择权和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3 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

创新创业体系不仅用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还可以用来训练其社会综合能力.徐州工程学院在已有十四个二级学院的基础上,专门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土木工程学院根据建筑安全专业创新人才的特点,建立了创新创业体系,其包括建筑安全专业外延及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推动学生课内教学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有机结合,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强调以第一课堂——实习实训、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为主线,以第二课堂——课外科技活动、创新训练计划、社会实践等为辅线,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创新创业训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展开:一是结合专业特点,与科研工作相结合,通过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项目和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招标,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积极性,以提升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初步的科研创新能力.二是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力学和力学实验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英语竞赛等综合性竞赛和结构创新竞赛、算量大赛、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技能大赛等专业性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三是通过开放工程中心、专业实验室,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学生可以借助工程中心和实验室的各种实验设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四是通过邀请行业知名学者、专家举办科普、科技讲座等形式,开拓学生视野,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创新创业体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第二课堂”,它以素质拓展学分的形式列入教学计划,学生只有取得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

总之,徐州工程学院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构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建筑安全专业课程体系,真正做到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达到创新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树平.在全国建筑安全生产联络员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www.mohurd.gov.cn/zcfg/jswj/gczl/201104/t20110420_203184.htm,2011-03-25.

[2]许奇,任晓瓣.我国工程建设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与减灾对策[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4(6):4-7.

[3]马涛,何仁龙.高等工程教育: 迎接学科交叉融合的挑战——从工业界诉求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方向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7,5(3) : 56-59.

[4]程五一,樊运晓,罗云.通才式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3) : 36-39.

[5]刘智灵,孙晋龙,栗继祖.强化创新能力的安全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建设[J].山西煤炭,2010,30(1):43-45.

[6]翟小伟,邓军.突出行业特点的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9(1):90-94.

猜你喜欢
建筑安全课程体系专业
建筑安全施工管理防范措施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建筑安全施工管理策略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建筑安全重于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