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剥夺孩子的尊严和自由

2014-02-07 01:01张慕粱整理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于丹花篮瓶盖

张慕粱(整理)

学会关心别人

“一方面我们教孩子要尊重老人,另一方面老人却在伺候孩子;一方面我们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人、服从规则,另一方面,在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依然唯我独尊;我们嘴上告诉孩子要艰苦朴素,但在行为方式上,还在给孩子买很多奢侈品。”于丹在一次演讲中直言:我们都懂得“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我们的观念和行为往往很混乱。

“言传不如身教”,相对于行为的强大,思想和语言往往是苍白的。于丹的女儿也是独生女,她两岁时,于丹就告诉她,姥姥有糖尿病,每顿饭前都要吃药。所以她养成了习惯,每次吃饭前刚拿到筷子,她就说:“姥姥,吃药!”她会明白她对姥姥是有责任的,有了责任会觉得很光荣。以前父母带她出去玩时,她都会带一个布娃娃,说那是她“妹妹”。但是到了4 岁,出去玩她就不带她的“妹妹”了。大人就问她为什么,她说:“我要腾出手来扶我姥姥啊!”

有一年春节于丹带她去丽江玩,女儿第一次去养鸡场捡鸡蛋,感觉特别新鲜。回来后她一手握着一只鸡蛋,吃饭时也攥着不放。大家都笑她,“你那鸡蛋都快孵出小鸡来了。”在机场过安检的时候,她也舍不得放下。就这样,两只鸡蛋颠沛流离地跟着她回了家,一进门还没来得及换鞋,她就扑到姥姥怀里说:“姥姥,我给你带回来两只鸡蛋!”于丹说:“那一刻我心里挺惭愧的,因为我顶多想到给我妈妈买些土特产,但没想过不花钱还能给她带回来什么。那时我就在想,孩子做了什么事情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心中有没有牵挂。”

成长的过程重于成功的结果

于丹个人非常喜欢“成长”这个词。一个人的生命要成长,两个人的爱情要成长,一个群体的建设、一个社会的发展,都要成长。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成长”是最健康的力量,也是最恒久的力量,它不依附于外在,而是你自己内心的一种状态。

在于丹眼中,教育孩子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指标,就是尊严和自由。其实人这一辈子,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升尊严、延展自由。无论多好的职业、多好的爱情,一旦侵犯到尊严和自由,就会产生冲突,甚至出现新的选择。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用任何好的名义去剥夺孩子的尊严和自由。

于丹认为,尊严与生俱来,它不是被父母赋予的,也不是可以向任何人乞求的,一个人的尊严是他(她)自己的选择。记得女儿5 个多月就在选择玩具这件事上,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个人取向。她的周围堆着各种玩具,但是她爱玩的只有一样——空药瓶子,她喜欢“咔啦咔啦”起劲地拧瓶盖。家里的阿姨就从她小手里抢过瓶子说:“这个不好玩,你还是玩电动娃娃吧!”可是女儿把电动娃娃推到一边,顽强地去抓那个瓶子,继续痴迷地拧瓶盖。于丹后来去咨询儿童心理学专家,专家说那个阶段正是孩子的手指开始学习精细化动作的时候,拧瓶盖这个动作对孩子小肌肉的发育大有益处,可比玩电动娃娃好多了。“所以,我们认为昂贵的电动娃娃更好,这只是成年人的标准。孩子的尊严是与生俱来的,不该粗暴地剥夺它。”

勇于迎接挑战

家庭教育输出的终端产品,是“态度”。女儿4 岁时,在手工课上做了一个花篮。有一天她“哐当”一声把花篮摔了,花篮的一个角摔出了一个三角口子,她“哇”地哭了。于丹说:“我们试试,看看能不能让花篮比没摔破时更漂亮!”她们又是剪又是贴,她还用彩笔画上颜色,最后,做出来一个非常漂亮的花篮。她对于丹说,“妈妈我懂了,哭是没用的。”于丹听了很欣慰。“让我郁闷的是,后来家里每逢打坏什么东西,她都特别高兴,说:‘我们试试,看能不能让它比没坏的时候更好看!’”

于丹认为,做父母要培养孩子掌握自我修复的能力,要传递给孩子一种态度,让他们明白该怎样去面对挑战。如果你告诉孩子:“我会把你呵护得好好的,你这一辈子都不会打破花篮。”这就是谎言了。孩子不仅会打破花篮,还会打破他们自己,会撞得头破血流。这时候就要看他们有没有一种能力,像修复花篮一样把自己修复得更好,这种能力,在4 岁时告诉他们,并不算太早。

猜你喜欢
于丹花篮瓶盖
瓶盖配对
设计巧妙的瓶盖
办公楼保洁车开发设计研究
花篮
编花篮
编花篮
开瓶盖
从语体角度看于丹的个性化语言一以《百家讲坛》为例
省力阀门瓶盖
编呀编花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