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综合管理门诊患者健康状况调查

2014-02-08 21:44程小侠席思思吕世一苏世萍白文佩阎小妍
中国全科医学 2014年29期
关键词:门诊患者绝经期态度

程小侠,席思思,吕世一,苏世萍,白文佩,阎小妍

围绝经期症状中居前三位的依次为疲乏、骨关节肌肉痛、易激动。建议围绝经期妇女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定期体检,以预防慢性疾病。围绝经期妇女应采取积极坦然接受的态度,可以减轻围绝经期综合征,提高老年生活质量。

更年期是女性必然的生理过程,由于此阶段卵巢功能衰退,性激素大幅度波动且急剧减少,导致中枢神经递质紊乱,易使女性出现心理和生理功能失调,引发一系列症状和亚临床疾病,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1]。为了解更年期妇女的健康状况,提高中老年妇女生活质量,本研究对更年期综合管理门诊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年期综合管理门诊就诊,并愿意接受调查的患者,年龄39~65岁,有月经改变或有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或已绝经者;除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或合并精神心理疾病者。

1.2 调查方法 本调查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接受调查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 调查问卷 以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1)患者一般状况,包括姓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既往或现患疾病;(2)月经情况、性生活、更年期综合征评价、Kupperman评分(KMI评分)、对更年期的态度、性激素使用情况;(3)生活习惯,包括运动习惯。同时测量身高、体质量、心率、血压,并予以记录。本问卷Cronbachs′α系数=0.904,由于本问卷只作为基本描述性统计,故未做结构效度分析。

1.2.2 诊断标准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严重程度按照改良KMI评分标准判断。KMI评分量表共包含13种症状,按严重程度由轻至重分为0~3分共4个等级,0分为无该项症状,1、2、3分为轻、中、重度症状;15分≤KMI评分<25分为轻度围绝经期综合征,25分≤KMI评分<35分为中度围绝经期综合征,KMI评分≥35分为重度围绝经期综合征。以KMI评分为判断标准,以KMI评分表中单项程度得分≥1分判断患有该症状,以此计算的患病率为该症状的总患病率。以上标准参照2007版《中华实用妇产科学》KMI评分的相关定义[2]。

体质指数(BMI)分为4个等级[3]:BMI<19 kg/m2(体质量过轻)、19 kg/m2≤BMI<24 kg/m2(体质量正常)、24 kg/m2≤BMI<29 kg/m2(超重)、BMI≥29 kg/m2(肥胖)。

职业分类参照1999年5月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编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4]。

1.3 质量控制 调查人员经过统一培训,人员固定,熟悉问卷内容。发放问卷时调查人员向患者讲明调查目的、意义及填表要求,填写过程中对问卷有疑问时可随时咨询。每份问卷的填写约20 min,填写完毕后交回调查人员。调查人员回收问卷时核查,尽量保证无填写遗漏。

1.4 统计学方法 调查资料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双人双机录入,之后比对至完全一致。应用SAS 9.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症状严重程度的分析采用单向有序的CMH 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439份,收回问卷420份(19例因担心涉及个人隐私拒绝填表),收回问卷中剔除17份不合格问卷后(15份KMI评分表填写完成率<90%,2份存在严重逻辑错误,判定为不合格问卷,予以剔除),共有403份(96.0%)进入统计分析。患者基线资料见表1。

2.2 患者一般情况 患者平均年龄(48.9±3.4)岁;平均初潮年龄(13.7±1.7)岁;平均绝经年龄(48.8±4.9)岁。其中219例(54.34%)已绝经,142例(35.24%)月经不规律,42例(10.42%)月经规律。已绝经的女性中自然绝经165例(75.34%),人工绝经54例(24.66%)。

表1 更年期综合管理门诊患者基线资料(n=403)

Table1 Baseline data of menopaus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outpatients

例数构成比(%)例数构成比(%)年龄(岁)职业 <407174 国家机关人员1303226 40~441092 专业技术人员952357 45~982432 办事人员441092 50~1593945 商业、服务业人员31769 55~671662 水利业生产人员5124 60~6528695 生产运输操作人员6149学历 军人4099 小学9223 其他882184 初中31769体质量 高中842084 体质量过轻15372 专科1152854 体质量正常2085161 本科1423524 超重1533797 研究生及以上22546 肥胖27670婚姻状况性生活频率(次/月) 未婚6149 >89224 初婚3558809 4~7461141 离异未再婚25620 1~31814491 再婚17422 无1674144

注:BMI=体质指数

2.3 既往患病情况 既往或目前患有的慢性疾病中居前三位的依次为颈椎病186例(46.15%) 、子宫肌瘤168例(41.69%)、高脂血症96例(23.82%)。

2.4 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 403例门诊患者中371例(92.06%)认为自己有围绝经期症状,症状平均持续3.42年,症状依次为潮热出汗248例(61.54%)、失眠220例(54.59%)、骨关节肌肉痛217例(53.85%)、易激动193例(47.89%)、疲乏185例(45.91%)、心悸175例(43.42%)、眩晕128例(31.76%)、头痛114例(28.29%)、泌尿系感染112例(27.79%)、抑郁或疑心91例(22.58%)、性生活不满意60例(14.89%)。

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70.72%(285例),其中轻度158例(55.44%)、中度91例(31.93%)、重度36例(12.63%)。症状依次为疲乏340例(84.37%)、骨关节肌肉痛 310例(76.92%)、易激动309例(76.67%)、失眠302例(74.94%)、潮热出汗274例(67.99%)、性生活不满意272例(67.49%)、心悸270例(67.00%)、头痛238例(59.06%)、眩晕231例(57.32%)、感觉异常226例(56.08%)、抑郁或疑心226例(56.08%)、泌尿系感染168例(41.69%)、皮肤蚁走感116例(28.78%)。

2.5 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方式 403例门诊患者中,267例(66.25%)愿意选择规律锻炼来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实际179例(44.42%)实施了规律锻炼;166例(41.19%)愿意选择吃中药,实际126例(31.27%)采用中药治疗;144例(35.73%)愿意与家人沟通感受,实际117例(29.03%)与家人沟通感受;138例(34.24%)愿意培养新的爱好,实际95例(23.57%)培养了新的爱好;113例(28.04%)愿意顺其自然,实际155例(38.46%)顺其自然度过更年期;59例(14.64%)愿意行性激素治疗,实际62例(15.38%)行性激素治疗。

2.6 对待更年期的态度 403例门诊患者对更年期的态度中248例(61.54%)持有积极和坦然的态度,155例(38.46%)持有消极的态度。持消极态度的155例患者中118例担忧,4例回避,33例厌烦。372例(92.31%)未接受过饮食指导,156例(38.71%)没有运动习惯。

2.7 对更年期态度与围绝经期症状的关系 将对更年期持有积极和坦然态度者列入积极态度组(n=248),持有担忧、回避、厌烦态度者列入消极态度组(n=155)。两组患者潮热出汗、感觉异常、失眠、易激动、抑郁或疑心、眩晕、疲乏、心悸的严重程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女性有1/3的生命在绝经期度过。加强围绝经期保健、延缓老年期疾病、提高中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已成为当今备受重视的课题。本调查对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年期综合管理门诊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围绝经期症状及合并症情况,分析症状与对待更年期态度的相关性,反映了围绝经期女性的健康困扰问题,为制定全方位的保健措施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3.1 围绝经期是预防慢性疾病的关键时期 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后,随着激素的保护作用减弱,女性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发病率上升。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其基础代谢率下降、体质量增加、体脂增多,导致绝经妇女罹患高脂血症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5]。有研究表明,绝经过渡晚期和绝经早期是妇女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增加的高危阶段[6],肥胖、高脂血症是中国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7];情绪紧张、低头时间长、缺乏运动等是颈椎病的主要危险因素[8]。预防疾病首先要预防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在围绝经期重视健康生活方式对慢性疾病的预防有着重要作用[6]。本调查发现38.71%的患者无运动习惯,92.31%未接受过饮食指导,44.67%发生超重和肥胖;常见的3种疾病为颈椎病、子宫肌瘤、高脂血症。如果发现围绝经期患者存在慢性疾病高危因素和潜在疾病的危险因素,应积极干预,以延缓慢性疾病的发生。所以围绝经期应该格外重视使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采取合理膳食、坚持有效的体育锻炼、消除生活中的紧张和压力,并定期参加体检,以预防和延缓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为获得健康的老年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表2 积极态度组和消极态度组单项症状严重程度比较〔n(%)〕

Table2 Comparison of severit of symptom between positive attitude and negative attitude groups

症状积极态度组(n=248)消极态度组(n=155)χ2值P值潮热出汗(次/d)900<0001 无88(3548)41(2645) <3105(4234)58(3742) 3~943(1734)41(2645) 1012(484)15(968)感觉异常952<0001 无120(4839)57(3677) 偶尔85(3427)51(3290) 经常,能忍受38(1532)40(2581) 冷、热、痛感消失5(202)7(452)失眠2055<0001 无79(3185)22(1419) 偶尔99(3992)58(3742) 经常,能忍受50(2016)53(3420) 严重,影响工作生活20(807)22(1419)易激动164<0001 无67(2702)27(1742) 偶尔128(5161)65(4194) 经常,能忍受47(1895)52(3355) 严重,影响工作生活6(242)11(710)抑郁或疑心2669<0001 无131(5282)46(2968) 偶尔80(3226)57(3677) 经常,能忍受32(1290)43(2774) 严重,影响工作生活5(202)9(581)眩晕470003 无108(4355)64(4129) 偶尔102(4113)50(3226) 经常,能忍受34(1371)30(1935) 严重,影响工作生活4(161)11(710)疲乏2163<0001 无44(1774)19(1226) 偶尔103(4153)37(2387) 经常,能忍受91(3670)73(4710) 严重,影响工作生活10(403)26(1677)心悸1570<0001 无95(3831)38(2452) 偶尔102(4113)59(3806) 经常,能忍受42(1693)44(2839) 严重,影响工作生活9(363)14(903)

3.2 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 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因素与种族、社会、文化背景、环境相关,也与年龄、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就业压力、运动、激素状况、配偶健康、性生活情况等诸多因素有关[9-12]。本调查发现,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为70.72%,且轻度者占半数以上,与国内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3-14]。其中最常见的围绝经期症状居前三位的依次是疲乏、骨关节肌肉痛、易激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文献报道显示,中国女性相对于西方女性的潮热出汗等症状发病率较低,而疲乏、骨关节肌肉痛等症状较为突出[15-17 ]。本研究与既往以社区或护士为调查人群的研究有所不同,但是疲乏、骨关节肌肉痛、易激动仍然是更年期综合管理门诊患者的主要症状[1,13,18-20 ],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女性不论是患者还是健康者,围绝经期综合征最主要的症状是疲乏、骨关节肌肉痛、易激动。这些症状均与环境、文化修养、健康状况、精神压力、生活方式等有关。围绝经期综合征是身心疾病,生理和心理症状相互影响,从而影响疾病的转归。本调查还发现多数患者希望通过不同的方式缓解围绝经期症状,但是并未有效实施。围绝经期妇女往往面临着来自家庭、生活、工作、社会等方面的多重压力,这些压力使更年期妇女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和身心疲劳状态,难以充分实现维护自身健康的愿望。所以应该积极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疏导,提高其健康意识,推荐切实可行的更年期症状缓解措施,加强体育锻炼,维护更年期妇女的身心健康。

3.3 更年期态度和症状的关系 本研究显示,对更年期持有积极态度者潮热出汗、失眠、易激动、疲乏、心悸、抑郁或疑心、感觉异常、眩晕症状的严重程度低于消极态度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患者态度在疾病的治疗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报道显示,围绝经期妇女对更年期态度越积极,其更年期症状程度越轻[20];态度越消极者,易怒、失眠、头痛等更年期症状就越重[20-22]。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对待更年期态度越消极,潮热、夜汗症状越重[23-24],本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因此,指导更年期女性学会对负性情绪进行自我调节,引导其建立乐观的态度、保持愉快心情,有助于减轻围绝经期综合征、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更年期综合管理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和全程的。应积极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乐观接纳更年期;根据患者健康状况,做个体化的膳食指导;帮助患者找到适宜自己的锻炼方式,坚持并形成锻炼习惯。上述3方面是更年期综合管理的基本措施。对于符合药物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在排除禁忌证后积极采取药物干预治疗并适时进行随访,是立体化更年期综合管理的关键点。这种更年期综合管理模式将以低投入、高回报的方式有效改善更年期健康,提高中老年女性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1 Chedraui P,Pérez-López FR,Mendoza M,et al.Severe menopausal symptoms in middle-aged women are associated to female and male factors[J].Arch Gynecol Obstet,2010,281(5):879-885.

2 曹泽毅.中华实用妇产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5-30.

3 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S].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2003.

4 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

5 Zivkovic TB,Vuksanovic M,Jelic MA,et al.Obesity and metabolic syndrome during the menopause transition in Serbian women[J].Climacteric,2011,14(6):643-648.

6 Pai JK,Manson JE.Acceleration of cardiovascular risk during the late menopausal transition[J].Menopause,2013,20(1):1-2.

7 Chu FL,Hsu CH,Jeng C.Low predictability of anthropometric indicators of obesity in metabolic syndrome(MS) risks among elderly women[J].Arch Gerontol Geriatr,2012,55(3):718-723.

8 吴德升,苗永,林研,等.陆家嘴地区金融从业人员颈椎病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预防对策的研究[J].脊柱外科杂志,2006,4(3) :150-154.

9 Chedraui P,San Miguel G,Avila C.Quality of life impairment during the female menopausal transition is related to personal and parter factors[J].Gynecological Endocrinology,2009,25(2):130-135.

10 McAndrew LM,Napolitano MA,Albrecht A,et al.When,Why and for whom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opause symptoms[J].Maturitas,2009,64(2):119-125.

11 Kapur P,Sinha B,Pereira BM,et al.Measuringc limacteric symptom and age at natural menopause in an Indian population using the Greene Climacteric Scale[J].Menopause,2009,16(2):378-384.

12 Chedraui P,Aguirre W,Hidalgo L,et al.Assessing menopausal symptoms among healthy middle aged women with the Menopause Rating Scale[J].Maturitas,2007,57(3):271-278.

13 林永洁,李芬,张剑萍,等.西安市更年期妇女健康状况调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9(1):111-114.

14 黄春琴,郑少玲,丁莹,等.汕头市妇女围绝经期健康状况及保健需求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2):472-473.

15 Hunter MS,Mann E.A cognitive model of menopausal hot flushes and night sweats[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10,69(5):491-501.

16 Guthrie JR,Dennerstein L,Taffe JR,et al.Health care-seeking for menopausal problems[J].Climacteric,2003,6(2):112-117.

17 Avis NE,Stellato R,Crawford S,et al.Is there a menopausal syndrome?Menopausal status and symptoms across racial/ethnic group[J].Soc Sci Med,2001,52(3):345-356.

18 Liu M,Wang Y,Li X,et al.A health survey of Beijing middle-aged registered nurses during menopause[J].Maturitas,2013,74(1):84-88.

19 李颖,郁琦,马良坤,等.北京市城区围绝经期妇女更年期症状分析[J].生殖医学杂志,2008,17(5):329-334.

20 Shea JL.Chinese women′s symptoms:relation to menopause,age and related attitudes[J].Climacteric,2006,9(1):30-39.

21 Huffman SB,Myers JE,Tingle LR,et al.Menopause symptoms and attitudes of African American women:closing the knowledge gap and expanding opportunities for counselling[J].J Counsel Dev,2005,83(1):48-56.

22 Rotem M,Kushnir T,Levine R,et al.A psycho-educational program for improving women′s attitudes and coping with menopause symptoms[J].J Obstet Gynecol Neonatal Nurs,2005,34(2):233-240.

23 Avis NE,McKinlay SM.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women′s attitudes toward the menopause:results from the Massachusetts women′s health study[J].Maturitas,1991,13(1):65-79.

24 Avis NE,Crawford SL,McKinley SM.Psychosocial behavioural and health factors related to menopause symptomatology[J].Womens Health,1997,3(2):103-120.

猜你喜欢
门诊患者绝经期态度
分析护理干预对门诊患者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度的影响
COVID-19疫情下某三甲医院1066例发热门诊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运动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健康
探讨提升门诊患者满意度、改善分诊导诊护理服务的方法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滋肾解郁宁心方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观察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昆明地区571例门诊患者HPV感染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