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疟疾五例诊治分析

2014-02-08 08:29黄志英周维俊
中国全科医学 2014年17期
关键词:疟原虫疟疾涂片

黄志英,周维俊,黄 沛

疟疾是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疟原虫经血侵入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寄生繁殖,并使红细胞周期性成批破坏而发病。血涂片可发现疟原虫;氯喹可用于预防。对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即有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大量出汗的过程,呈规律性的间日或三日发作一次[1],于夏秋季发病,有流行病学资料或病原学检查阳性的患者临床诊治不难。但对热型不规则、非夏秋季发病、流行病学特点不明显、血涂片未找到疟原虫的不典型患者容易误诊误治,易引起出血、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肾脏损害、肝功能严重损害、肺损害、自发性脾破裂、黑尿热或造成孕妇流产、早产、死产等[2]。本研究对2001年4月—2013年5月安徽财经大学医院诊治的5例不典型疟疾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了分析。

1 一般资料

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33岁。2例来自皖西,1例为农民,1例为高三学生,二者为父子关系;其余3例为在校皖籍学生。流行病学特点不明显,于春季或春夏之交发病。均因手术或其他因素(如劳累、应考熬夜睡眠不足、淋雨受凉等)使机体抵抗力下降;临床表现为不规则畏寒、发热,体温39.0~40.2 ℃(见表1),甚至出现晕厥;常规物理和药物退热处理效果不佳,经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治疗无效,但有时发热能自退;全身体检无阳性体征发现;多次血涂片(由资深检验师取外周血行厚、薄血涂片参照使用)查找未找到疟原虫,激惹实验阴性。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均无异常,其他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正常(见表2)。行复方奎宁诊断性治疗,效果良好。治疗1个月后行免疫抗体检查阳性或弱阳性。治疗措施:给予磷酸氯喹3日疗法联合磷酸伯氨喹啉8日疗法,行预防复发和根治治疗。随访7~12年,5例均未复发。

表1 5例患者治疗前临床资料

表2 5例患者治疗前实验室检查结果

2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4,男,18岁,高三学生,与患者1为父子关系,家住皖寿县大店乡(职工亲戚),来诊日期2008-03-15。主诉:不规则寒战、高热7 d。现病史:患者2008-03-09 T 15:00开始突然畏寒、发热,体温39.5 ℃,伴头痛、全身酸痛。给予肌肉注射复方氨比后热退,间隔2~3 h又开始发热,且高达39.0 ℃以上,再次肌肉注射复方氨比后热不退;之后反复出现不规则高热,有时于4:00~5:00或上午出汗,发热自行消退,下午再次出现畏寒、发热,体温为39.0~40.0 ℃,共持续7 d。到市立医院就诊,给予常规退热处理,同时静脉滴注氨苄青霉素和利巴韦林,效果不佳后改用头孢哌酮、氧氟沙星等,但均无明显效果。患者既往体健,无明确疟疾发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9.5 ℃,脉搏86次/min,呼吸频率22次/min,血压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全身检查除口唇疱疹外无其他特殊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由化验室资深检验师取外周血后同时用厚、薄周围血涂片参照,多次查找疟原虫均阴性(因患者拒绝骨髓穿刺,未行骨髓涂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等血常规检查正常,肝、肾功能正常;尿常规未见白细胞。B超:肝、胆、胰、脾、肾均无异常发现。激惹实验阴性。发病第7天13:00又出现畏寒、高热,体温40.0 ℃。因患者要参加高考,心情焦虑,及早治愈的要求异常迫切。同时了解到其父亲于2001年4月有肾结石术后不典型疟疾高热史,故用复方奎宁2 ml肌肉注射进行诊断性治疗,同时给予物理降温,20 min后热渐退至37.0 ℃,12 h后复方奎宁2 ml重复注射1次;此后未再发热,并停用一切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观察3 d,患者逐渐恢复,痊愈。1个月后行免疫学抗体检查阳性,结合临床,认为此患者的高热是因高考压力大、学习紧张劳累致免疫力下降后引发不典型疟疾造成。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1)热型不规律:典型疟疾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并随之热退为临床特征,但由于目前抗疟药物和退热药物的使用,使疟疾发病的症状具有不典型性[3-5]。典型的疟疾发热热型为间日型或三日型,本组5例患者的发热热型均无明显规律性。(2)发病季节:疟疾多于夏秋季发病[6]。本组5例患者均在春季或春夏之交发病,导致医生易忽视此病。(3)外周血中找不到疟原虫:血中找到疟原虫是诊断疟疾的金标准,但取血镜检的血样是有限的,血中找不到疟原虫时并不能完全排除疟疾的诊断[7]。骨髓血涂片的疟原虫检出率更高些,但损伤性较大,患者难以接受,本组5例患者均拒绝行骨髓穿刺。针对以上特点,专科医生要有全局观念,深入细致地从不明显的流行病学特点中了解到有意义的资料[8-9]以助于早期诊断。

3.2 诊断与鉴别诊断 疟疾的诊断依据[10]:(1)流行病学特点:夏秋季发病,患者来自疫区或有疫区居留史,有疟疾发作史、输血史;(2)临床表现:典型发作为有规律的周期性寒战、高热和出汗。发作间歇期无明显症状,发作周期为24 h、48 h或72 h;(3)体格检查:出现肝脾肿大、贫血、单纯疱疹;(4)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单核细胞分数增多;多次发作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可减少。必要时可行激惹试验与划皮法检查;血清免疫抗体检查有助于诊断。外周血和骨髓血涂片检出疟原虫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

本病应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伤寒、钩端螺旋体、胆管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相鉴别:(1)上呼吸道感染:有上呼吸道炎症症状和体征,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治疗有效。(2)败血症:有原发局部炎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分数增多,有核左移现象,血培养有致病菌生长。(3)伤寒与副伤寒:起病缓慢,持续高热,一般无寒战和大汗,相对缓脉,玫瑰疹,伤寒与副伤寒血清凝集试验阳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培养有致病菌生长。(4)钩端螺旋体病:眼结膜充血,腓肠肌疼痛与压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并压痛,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分数增多,血清钩端螺旋体凝集溶解试验阳性,血、尿、脑脊液镜检可查到钩端螺旋体。(5)胆管感染:有胆石症或胆囊炎史,右上腹绞痛,黄疸与胆囊区压痛等。(6)泌尿系统感染:有泌尿系统症状、腰痛、肾区叩击痛,尿常规检查有蛋白与白细胞等。

3.3 治疗 (1)规范治疗:磷酸氯喹3日疗法:首剂1.0 g(或6~8 h后再服0.5 g),第2、3天各服0.5 g,3 d总量为2.0~2.5 g。控制发作后,磷酸伯氨喹啉39.6 mg/次,1次/d,连服8 d(称8日疗法),以此进行根治治疗和预防复发。(2)必要时行诊断性治疗:医生在日常诊疗活动中,当遇有高热患者能排除其他恶性疾病发热但又诊断不明确,用常规退热及抗菌药物和抗毒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应考虑到不典型疟疾的可能性,可用复方奎宁2 ml肌肉注射行诊断性治疗退热。本组5例患者均经诊断性治疗得以确诊。

总之,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活动中要提高对疟疾,尤其是不典型疟疾的重视;诊疗过程中不应滥用激素和退热药物,以免干扰疟疾的发热热型,失去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时不应过分强调发热的周期性和发病的季节性。应严格遵守发热性疾病的诊疗规范,严密观察热型,及时做出不典型疟疾的诊断。对发热原因未明而疑为疟疾时,复方奎宁诊断性治疗不失为有效的诊断方法,尤其适用于基层和偏远地区缺乏实验条件的医疗机构。

1 彭文伟.传染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2.

2 聂崇兴,赵双星.不典型疟疾及其并发症[J].实用预防医学,1995,2(4):254-256.

3 陈洪高,张红芳.不典型疟疾2例误诊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3,31(2):131.

4 宫春飞,王援朝.不典型疟疾1例[J].实用医药杂志,2011,28(4):384.

5 刘斌,胡章良,熊智,等.不典型疟疾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医学卷,2012,9(5):30-31.

6 焦玉萌,方强,谢晏,等.2006—2010年安徽省疟疾流行时空分布特征[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7):876-878,883.

7 王青霞,彭雄,陈泽惠,等.疟疾低发区疟疾复发的特征及防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8):1033-1034.

8 车河龙,林栋.疟疾的防控现状及进展[J].热带医学杂志,2010,10(2):218-220.

9 王雪梅,夏立环,方强,等.2009—2011年安徽省五河县疟疾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3,25(1):70-72.

10 谢立信.诊疗常规[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39-441.

猜你喜欢
疟原虫疟疾涂片
痰涂片与痰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比较
直肠FH检测剩余液涂片用于评估标本取材质量的探讨
中国荣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无疟疾”认证
卵巢肿瘤病理诊断中冷冻切片结合细胞学涂片的应用分析
研究揭示疟原虫对青蒿素的耐药性机理
疟原虫可“潜伏”血液数月
联合国宣布阿尔及利亚和阿根廷根除致死性疟疾
能迅速杀死传播疟疾蚊子的转基因真菌
2019 年世界疟疾日
——“零疟疾从我开始”
河南省首例输入性诺氏疟的诊断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