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就是为茶产业发展服务—访德宏州茶办副主任杨涛

2014-02-08 05:46姚佳文
茶博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杨涛德宏茶叶

本刊记者 姚佳文

我的工作,就是为茶产业发展服务—访德宏州茶办副主任杨涛

本刊记者 姚佳文

8月24日上午9点35分,德宏江东乡千米海拔的高度上,湿漉漉的,分不清是毛毛细雨还是薄雾未退。

茶园里一位老人带着两个孩子在采茶叶,怕茶树枝头的露水沾湿孩子的衣裤,老人用编织袋裹住孩子胸口以下的部位。“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老人和小孩,采茶消耗了这些留在农村的半劳力。”德宏茶办副主任杨涛说,“8毛钱一斤的收购价,一天下来,他们三人采的茶叶也能换得十几块钱。”

傣语中,“德”为下面,“宏”指怒江。德宏这个位于怒江下游的景颇族自治州,与缅甸毗邻,总面积1.15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为121.1万。这里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再加上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有利于茶树生长。1954年始,全州开始禁种罂粟,同时实行“以茶替代罂粟”策略,经60年的发展,德宏的茶产业已成为地方财政增收、促进经济增长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现有茶叶种植面积35.7万亩,茶农26.6万人,其人均收入达768元,比2012年的606元增加162元,增加了26.7%(2013年统计数据)。“作为边疆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茶叶在茶农的生活中可以说是换取日常生活所需现金的主要来源。”杨涛深谙茶叶对德宏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从种植、管理,到生产、加工,再到销售,杨涛的工作涉及到茶产业的各个环节,“为农民增收,助企业发展,我做得也不是特别好,但是尽力了。”他不愿多说自己的成绩,只叹精力有限。茶的事业中他选择了为企业服务,指导生产、拓展市场、建设文化、争取项目、申请财政支持……霸占了杨涛的心,为这些事操心,仿佛成为了他一直以来的习惯。所以,对于其他,实属有心无力。

“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力所能及的事,尽力而为,真心为茶产业发展服务。”自2004年进入德宏茶办,十年以来,杨涛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着自己的这句话。

一纸资质为企业赢得财富

胡太邦,华康高山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腾冲人,到盈江县投资茶产业。他花费200多万,包下几千亩山地,从福建、台湾引进乌龙茶茶种,建立茶园基地。茶树种植效果的确不错,3年就能采摘鲜叶。可是4年过去了,胡太邦的企业却始终无法生产乌龙茶投放市场,他心里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在国内,乌龙茶没有国家标准,只有福建的地方标准,因此这个标准只适用于这个区域内的乌龙茶生产。对胡太邦而言,在云南他找不到任何乌龙茶生产标准可用于自己的企业,也就无法申请QS认证(国家生产许可认证)。第一关都过不去,企业规模生产、产品市场投入更无从下手。胡太邦守着茶园和企业,一片迷茫。

“平时工作中有在接触这个企业,对他的情况也知道一些。”2012年,杨涛给胡太邦的企业开出了解决的方子——“做企业自己的标准”,这样就能按照食品生产的标准,规模生产,取得QS认证。从标准的起草、去省级卫生部门备案,到最后企业取得国家生产许可认证,杨涛对企业进行系统指导,“包括最后的QS审查也是我去的”。

茶企业提出申请,主管部门食品药监局受理后,派出核查组,对企业的管理文件、人员、设备、厂房、生产工艺进行一系列检查,最后给企业下定是否符合生产许可:很多企业对这一整套流程和要求并不清楚。能将这些说得一清二楚,个中要求了然于胸的人非杨涛莫属。他是德宏茶行业唯一一个考取国家生产许可认证审查员资质的人,所以他特别了解企业的需求,能够对症下药,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全州36家取得QS认证的茶叶企业,我都熟悉,关系都很好。”杨涛话语中包含的不仅仅是义气,更有为企业服务的诚心。

杨涛的专业资质对企业而言,帮助很大。抛开生产指导,单管理上就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投入。而他当初考取审查员资质的原动力就是对企业的责任心,帮助企业解决困难。“茶业,其实并不是个高收益的行业,QS认证时的整改费用有时多达几十万,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笔负担。”如果事先咨询,对企业进行建厂指导,也许投入5万后会有10万的效果,避免重复投资、浪费投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都非常信任杨涛,他是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赢得财富的专家。”在德宏,茶企对杨涛的评价往往如此。

助推科技文化进企业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文化体系的支撑,茶产业亦是如此。”

2000年,杨涛还未进入茶办,在科技局工作,他作为云南省政府选派到上海复旦大学学习的学员,参加为期两个月的科技干部管理培训班。此时的他便已开始关注有机茶,认为这是茶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茶科所)有机茶中心的卢振辉老师有电话上的联系,但还未亲自登门拜访。于是,趁在上海学习期间,杨涛一个人坐班车去了杭州,打定主意要去趟茶科所与卢振辉老师好好聊聊有机茶的事。

“走进茶科所,我万万没想到,在会议室,我受到了非常正式的接待。”杨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旧激动,“分管有机茶中心的是老书记陈叙达,他特别重视、关心我们边疆地区的茶产业发展。”从此,杨涛便与茶科所一直保持联系,借助茶科所的科技力量,为德宏的茶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在杨涛的沟通协调下,与茶科所合作,国家茶科所德宏实验基地终于在芒市志成茶业有限公司落成。“目前这个基地的审评室和理化检测室无论从建筑面积、人员配备,还是从设备仪器来说,在整个云南的民营企业中都算得上首屈一指。”宽敞、整洁、明亮的基地为德宏茶企带去的是科技的力量,也算了却杨涛的一桩心事。

而他的另一桩心事,也在去年完成——中国普洱茶博物馆落户芒市志成茶业有限公司。“虽说企业是这个项目的主要执行者,但企业的责任也就是产业领导的责任。”杨涛的压力显而易见。

“开始说要弄博物馆的时候,自己也有些心虚,怕弄不起来,弄不好。博物馆包含的内容太多,涉及历史、地理、人文、技术等方方面面,怕弄得不好,内行人一看,要贻笑大方啊。”杨涛深感自己知识有限,这项茶科所支持的文化项目,受到德宏地方政府的重视,杨涛作为整个项目的主要策划者,肩上的压力不轻,“接手弄了就要负责,那时候压力大到可以说寝食难安,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这件事”。

沟通、协调、方案的制定和执行,每一个环节,他都要广泛征求意见。钱有了,地方有了,内容该怎么做?一个博物馆,构思、布局陈列、组织文本,杨涛不敢轻易做出决定,他调动自己的各种关系,一一拜访了多年工作中结识的专家、学者: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正高级高级工程师专家苏方华、原云南省茶叶研究所所长张顺高、云南省普洱茶业协会副会长邵宛芳等,请他们给予帮助,让这些茶界泰斗级人物提意见建议,帮忙把关。

如今,博物馆对外免费开放,面积虽不算大,内容从普洱茶的简介、产地、历史、功效、文化,到各类茶样、制茶器具以及德昂族的茶礼、茶器、酸茶,无一不细细考究,精心陈列,将企业的文化建设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看着自己的付出终有所得,杨涛终于露出了笑容。

争取财政补贴 助推企业发展

从云南农大茶学系毕业的杨涛,在职高教授茶叶课程时,对茶并未有实实在在的体悟。直到他在芒市西山乡当副乡长,分管农业之后,才渐渐明白茶对德宏人来说是重要的经济依靠。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人们的收入非常少。07年以前在江东乡,一斤鲜叶可以换一斤谷子,人们需要这个产业的发展来支撑生活。”杨涛在当乡长期间,手把手教景颇族种茶、管茶、制茶,“我们州土地面积不大,发展到现阶段已经不易。”自2004年杨涛到茶办工作,茶园面积由13.96万亩,增加到现在的35.7万亩,这与杨涛的努力密不可分。

俗话说,一分钱也难倒英雄汉。对企业而言,资金是命脉;对茶农而言,钱是动力。杨涛为茶办的部门项目、企业的项目竭力争取政策和财政补贴,“德宏的财政收入不是很好,不像东部发达地区那样雄厚,靠的是省级财政补贴”。他三天两头跑州政府,与分管茶叶的州长和秘书汇报情况,沟通、协调,争取政府的资金扶持,仅2007年到2009年三年的时间,他一共争取了近600万元的州级财政补贴。“这些钱,当年主要用在补助茶园的发展上,以财政贴息的方式鼓励农民贷款扩大茶园种植面积。”

另外,杨涛每年都会带领企业去昆明、陕西、济南、广州、深圳等地参加茶博会,他说,“市场价格在降,成本价格在涨,茶叶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企业生存面临困难”。在德宏的初制所中,柴烧的烘干机最常见,3排柴火、1000元燃料才能烘干一顿茶叶,成本之大可想而知。“德宏的茶企小、散、弱,没有形成合力,找不到好的突破口。组团去参加茶博会,多走出去,借鉴其他好企业的经验,不仅能开拓市场、招商引资,或许还能找到一条好的出路。”

近年来,德宏茶园效益有些低迷,新兴多类经济作物,将现有的茶园面积稳定住是杨涛的工作要点。“茶业的发展需要从单产、质量、效益三方面来突破,单产和质量可以依靠管理抓起来,但效益还是需要通过发展精深加工来突破,没有其他更好的途径。”

面对着产业发展中的重重困惑,杨涛早已做好准备,“困难倒不怕,就是希望自己的工作能为德宏的茶业发展带来真正的帮助”。他要一个一个去解决。

猜你喜欢
杨涛德宏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传承好红岩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九龙坡:一江绕半岛 艺术焕新生
Distribution of charged lunar dust in the south polar region of the moon
德宏 生态摄影“朝圣地”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THE EXISTENCE OF A NONTRIVIAL WEAK SOLUTION TO A DOUBLE CRITICAL PROBLEM INVOLVING A FRACTOL LOL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共饮一江水葫芦丝独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