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医院综合ICU新护士培养模式探讨*

2014-02-09 07:31叶和梅
重庆医学 2014年13期
关键词:手册规范化导师

任 丽,叶和梅,刘 娟

(重庆市中山医院:1.重症医学科;2.护理部;3.科教科 400013)

ICU是医院的重要病房单元,更是护理单元的重中之重[1-2]。综合ICU收治全院各科室危重症患者,患者病情重,病情变化快,且ICU集中了全院先进医疗设备,存在仪器操作复杂、工作量大、突发事件多等特点,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都有极高的要求。新进护士需尽快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且建立良好的ICU系统护理理念,这使ICU新护士的培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传统新护士培养通常采用导师一对一带教的模式[3]。由于导师带教过程中具有教法各异、标准不一、风格不同等情况,导致护士的成长速度不一,理论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参差不齐[4-5]。为了让新护士以最佳状态尽快融入ICU工作,以培养出一支训练有素的综合ICU护理队伍,作者尝试用新的培养模式——导师指导与《综合ICU规范化培训手册》理论指导相结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本科室近年来按照传统带教模式成长起来的护士14名,将其分到对照组;本科室近1年来新招聘护士14名按新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列为实验组。28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0~29岁,其中,12名大专,16名本科。两组带教老师及进行综合评估的患者、医生、科室其他护士等人员在学历、年龄、性格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实验组培养方法

1.2.1.1 《综合ICU规范化培训手册》的制订 (1)成立手册制订小组。结合本院综合ICU护士岗位职责及带教经验,以本院《新护士培训指南》为蓝本,参考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等文件,由护理部教学督导小组、总护士长、科护士长、科教学组长共同探讨,针对本院综合ICU收治患者情况和专科特性,制订出培训手册。手册内容(1)培养目标:通过培训,新护士能熟练掌握ICU基本护理理论、操作技能及各专科护理特点,独立胜任ICU护理工作。培训涵盖ICU病室环境认识、工作职责与规章制度、仪器使用、常见药物配伍禁忌、专科护理技能与质量

标准,护理文书及医嘱信息处理、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方面。(2)培训步骤:第一阶段(第1~4周)基础培训,要求新护士了解病室环境、工作制度、各班职责、操作标准、护理质量标准,掌握消毒隔离制度等理论、医院感染控制及各专科基础理论知识等。第二阶段(第5~7周)熟悉ICU护理操作流程;ICU各种仪器操作注意事项、保养和维护知识。第三阶段(第8~11周)掌握各专科知识、专科护理常规。ICU常见药物的配制、作用及不良反应等。第四阶段(第12~14周)熟练掌握医嘱信息化,医嘱录入、处理方法;护理病历规范化书写;掌握急救能力,各种应急预案,突发事件的处理。第五阶段(第15~20周)强化工作职责和流程,在导师跟班监督下独立完成各班工作。第六阶段(第20周最后1d)终末考核。(3)考核标准及方法:考核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组员由教学组长和导师组成。严格按照手册内容考核评价:以试卷考核、操作考核、口头提问、急救情景模拟、护理质量抽查等形式及时评价学习效果。在每个阶段培训完成之后,由考核小组组织理论和操作考核。总结本阶段培训效果,如有不足之处,及时强化掌握。全部培训结束时终末考核,由阶段成绩和导师评价组成,合格者授予独立上岗资格证。(4)满意度测评:测评采用本科自行设计的导师满意度表。包括护士满意度表、医生满意度表、患者满意度表,以无记名方式进行调查评分,收集反馈信息后进行统计,计算出各项测评满意率。

1.2.1.2 导师选拔与培训 (1)导师选拔:导师在ICU护理人员中遴选产生。要求有超过5年ICU工作经验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具备良好责任心,积极性高,热爱带教工作;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精湛的护理技术;积极参与护理科研;自愿原则,完成教学上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资格证书者方能任教。(2)导师集中培训: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和教学技能培训。专业知识方面,各导师仔细阅读《综合ICU规范化培训手册》,全面掌握手册各项细则、抓住重点、难点。在教学组长的督导下,导师完成手册备课,结合实际班次和岗位职责授课;教学技能方面,对导师开展情景教学、提问式教学、示范教学、现场演练、模拟临床小讲课等教学模式的培训。指导导师角色转换、语言规范,抓住难点,突出重点,学习制作PPT,运用交谈法了解新护士需求,进行遗漏培训等。

1.2.1.3 导师按照《综合ICU规范化培训手册》的标准带教(1)新护士自我培训:新护士入科后发放《综合ICU规范化培训手册》,根据培训目标和各阶段要求,以便新护士可以提前预习和培训后随时复习巩固,保证教学质量。(2)一对一导师培训:导师依据为教学内容,以提问式,现场示范等多种形式授课。期间导师对新护士实施实时监控,掌握工作进度,思想动态,循序渐进,对重点难点内容严格带教。每周与新护士交流,了解知识掌握情况,以便查漏补缺,对薄弱知识反复讲解,达到完全掌握。培训内容完成后,结合《综合ICU规范化培训手册》考核标准进行终末考核,合格后上岗。

1.2.2 对照组方法 传统带教模式,即以资历老的护士带教(带教老师是本科室有超过5年ICU工作经验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采取自愿原则,其他无特殊要求),一对一,无特殊原因,中途不换老师。12周后接受考核,合格后上岗。

1.3 两组成绩评估法 包括两部分,一是培训结束后的考核,二是独立上岗后6个月内护理不良事件和护理纠纷的发生数。实验组的全部人员均进行对照组所进行的考试项目,包括理论、操作和综合评估。其中,操作考题进行了微调,以符合现在的临床需要,难易程度不变(难易程度经本科室10名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护士比较两组操作考题的而得出结论),理论和综合评估均不变。综合评估为带教老师、ICU医生、ICU患者和护士本身的满意度进行。实验组在培训后20周进行,对照组是带教12周后进行。另外,分析统计两组独立上岗后6个月内护理不良事件和护理纠纷的发生数。对照组由于2名护士的部分考试成绩丢失,将其排除。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成绩比较 实验组较对照组的带教平均天数要短(40.21±5.6)d,理论考试成绩和操作成绩分别比对照组高(11.23±5.2)分、(9.24±1.5)分。综合评估满意度实验组比对照组高出1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上岗后业务能力比较 实验组的不良事件和护理纠纷的发生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护理不良事件0~Ⅳ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Ⅴ级和Ⅵ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新护士独立上岗6个月内护理不良事件和纠纷发生数(n)

3 讨 论

3.1 传统带教模式不足 传统的护理带教模式,新护士与老护士是一对一的教学,新护士所学的大部分临床实践知识来自带教老护士。传统护理带教模式有以下几个不足:(1)带教老师由护士长指定,带教老师主动性、积极性不强,个别不愿参与带教工作或不能胜任。(2)带教老师未经选拔、培训,带教中重点、难点不突出。(3)带教缺乏统一性,不同老师带出来是不同模式。(4)整个带教缺乏计划性、系统性。(5)带教时间短。(6)培训期间无监督,只在培训结束后护士长考核,缺乏培训期间的督促,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3.2 导师指导与《综合ICU规范化培训手册》理论指导相结合的带教模式的优点 近些年其他同行也探索出了一些新的模式,比如分层规范化培训模式[6]、“1 + 2”护士培养模式[7]、PETA培养模式[8]、以胜任力为基础的培养模式[9]、梯队式培养模式[10-11]等。这些模式各有特点,比如分层规范化培训和以胜任力为基础的培养模式主要是根据新护士的个人能力而选定不同的培训方式,着重体现了以人(新护士)为本的理念;1+2指导模式主要强调的是带教老师的培养,在高年资的护士少而新进护士多的情况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级负责制则强调了护士长的监督功能,发挥新护士的主观能动性;PETA则强调了带教过程中的具体的科学教学方式;梯队式则着重带教老师技能的选择。与这些模式及传统带教模式相比,本科室新护士培养新模式有几个优点:(1)带教老师经过选拔、培训,保证带教质量,使带教更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2)制订适合综合ICU的培训手册,这对老师是指导作用,而对于学生可以提前预习、随时复习、对已学内容查漏补缺,强化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的互动性。(3)培训手册更详细制订出培训顺序、形式多样化,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慢慢深入。(4)培训途中各阶段有计划,有考核,督导小组随时抽查,保证教学进度和质量。

3.3 导师指导与《综合ICU规范化培训手册》理论指导相结的带教模式需改进的地方 经过2年来的实践,作者认为本科室的新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改进。(1)加强带教老师和新护士的心理关爱。(2)加大以人(新护士)为本的理念。(3)加强激励和责任机制,调动新护士的主观能动性。(4)其他非带教老师缺乏相应的培训,出现带教老师休息,新护士无所事事的情况。可适当增加非带教老师的培训,以达到加强业务训练并为今后的带教做铺垫。(5)加强护理法律、人文护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3.4 本次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样本量偏少。(2)时间跨度大。新护士的纳入并非在同一个时段,比如对照组的时间跨度有2年,实验组的时间跨度为1.5年。

[1] 赵素琴,郭庆峰.ICU新护士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6):2524-2525.

[2] 任国琴,俞萍,苏纯音.国内外ICU护士培训现状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7,7(7):17-18.

[3] 张萍,孙玉蓉,王伟.规范化培训教程在ICU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3):159-160.

[4] 李天红,潘敏,姚文艳,等.应用培训手册实施儿科新护士培训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2):102-104.

[5] 张含凤,李秋洁,吕冬梅.新毕业护士角色转变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1):1142-1145.

[6] 张岩平,戴琍.岗前培训有助于新护士角色转换[J].临床护理杂志,2004,3(1):43-44.

[7] 冯素文,金颖,余晓燕.分层规范化培训在妇产科新护士培养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2,11(6):584-586.

[8] 张鹤,袁梅.“1+2”护士培养模式的探索[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4):86-87.

[9] 张瑞敏,周海燕.PETA培养模式在提高新护士综合能力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35-37.

[10]李虹霞,颜琳,汪饶饶.基于胜任力的口腔四手护士培养模式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2(3):92-95.

[11]孙艳侠,徐淑侠,张雪芹,等.梯队式培养模式在新上岗护士临床培训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4):10-11.

猜你喜欢
手册规范化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价格认定的规范化之路
爱情导师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
School Admission择校
兔兔自杀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