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之妻:我的人生不是注脚

2014-02-11 11:52王奇婷
百家讲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盖尔罗斯福海明威

王奇婷

玛莎·盖尔霍恩是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但她一生都在抗拒这个标签——“我的人生不是任何人的注脚”。她与海明威的婚姻曾被记者形容为“打火石”与“韧钢”的结合,她也是海明威四任妻子中唯一抛弃海明威的女人。

盖尔霍恩出生于美国圣路易斯的一个德裔犹太家庭。1926年,18岁的她入读费城的布林莫尔学院,临近毕业却选择了退学,因为她无法忍受学校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生活,而是渴望刺激和冒险。1927年,她加入《新共和》杂志,成为一名记者。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她出版的第一本报道民众艰难生活状况的书《民困见闻录》对罗斯福“新政”的制定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和罗斯福夫人成为知交。没过几年,她又前往巴黎,担任美联社的驻外记者。她在当地报道、撰写专栏,十分活跃。在那里,她遇见了第一任丈夫。这段婚姻只维持了两年,因为丈夫无法忍受她的女权主义思想和强硬性格。

1934年,盖尔霍恩回到美国,继续从事新闻事业。两年后的冬天,她在佛罗里达西礁岛的一家酒吧里遇见了海明威。那时,海明威已经出版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等小说。此时盖尔霍恩28岁,金发碧眼,身材修长,是名作家和新闻记者。相似的文学修养和个性令他们一见如故,海明威很快被眼前这个容貌美丽、在文学上野心勃勃的女人征服了。

许多作家都幻想能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自己笔下的角色,对海明威来说,这个梦寐以求的场景确实发生了。在与盖尔霍恩聊天时,他突然意识到,这个性格硬朗、思想开放的“情场杀手”,简直就是自己小说中的梦想女人。

1937年3月,当海明威到达西班牙时,盖尔霍恩早已作为《科里尔周刊》的记者,在西班牙的战火中开始她的工作。两人从彼此身上获得灵感,盖尔霍恩凭借一篇篇现场报道成为当时战地记者的典范,而海明威则以战争为背景,写出了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患难与共的日子让他们爱得更加深切。当海明威看到盖尔霍恩和男人一起冲在第一线、不顾安危地从废墟中救出失去母亲的婴儿时,他对身边的人发出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勇敢的女人。”1940年11月,两人结婚。

婚后,两人过了一段短暂平静的生活,但盖尔霍恩很快又接到《科里尔周刊》的邀请,前往中国报道抗日战争。海明威陪同妻子来到了中国。盖尔霍恩凭借与罗斯福夫妇的私交,在重庆采访了国民党政要。在盖尔霍恩为采访到处奔忙时,海明威却无法忍受自己只是妻子的陪衬,被她冷落,他不断抱怨生活环境恶劣。中国之行后,两人的感情出现裂痕。

盖尔霍恩与海明威的前两任妻子都不同,她们都对他百依百顺,温柔克已,唯独盖尔霍恩强悍而独立。她反对海明威酗酒,也忍受不了他没完没了的婚外情。他们的爱情之火很快耗尽。盖尔霍恩曾说:“海明威和我都害怕对方,只有对方知道,另一个人是多么残暴。”

1945年,盖尔霍恩出走了,全身心地奔赴于各个战场,报道国际上的重大战事。诺曼底登陆时,盖尔霍恩乔装成护士,乘船跟随英军,第一时间登陆,成为首位报道者。而当时同样以战地记者身份报道诺曼底登陆的海明威,还站在彼岸的山崖上。

盖尔霍恩晚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还拒绝任何人提到海明威的名字。

編辑 楚月

猜你喜欢
盖尔罗斯福海明威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母亲的影子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海明威的写作怪癖
罗斯福的壮举
罗斯福的壮举
罗斯福的壮举
罗斯福的壮举
让光自己画画
沉睡在掌心的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