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劲吹争鸣风

2014-02-12 20:42袁良骏
粤海风 2014年1期
关键词:论争周作人海风

国庆前夕,接到徐南铁先生来信,要我为《粤海风》的百期纪念写一篇小文。说实话,这些年由于我不断陷入《香港小说史》、《张爱玲论》、《周作人论》等“学术泥潭”中,拔不出脚来,根本未能为《粤海风》写稿,说来很对不住南铁兄。既然南铁兄不计前嫌,以德报怨,我还敢再躲懒、不效命吗?我想到了一个题目:《粤海劲吹争鸣风》,就此写上几句。

《粤海风》百期中,我的印象是颇为重视艺术争鸣的。百期优点自然很多,当然不止重视学术争鸣一点;但这一点却特别为我所喜爱。我是一个喜欢学术争鸣的人,2005年我特意编辑、出版了一本《袁良骏学术论争集》(北京文史出版社),搜集了我从《要客观地评价曹操——向郭沫若先生请教》(1959)至2004年四十多年间的五十多篇争鸣文章。这本《论争集》中的《通俗,岂与高雅无缘》、《丁玲 ,不解的恩怨与谜团》、《金庸先生对中国文学史的一个误解》、《“周作人热”与“汉奸有理”论》诸文,正是在《粤海风》上首先发表的。有念及此,我真是对《粤海风》、对南铁兄充满了感激!发表这些争鸣文章,需要很大的学术气魄,温文尔雅、两面玲珑的先生和刊物是无法做到的。这里存在着一个重大的学术分歧。

在我们的古代先贤看来,“当仁不让于师”。即使老师的观点有错误,也要勇于纠正,“不让于师”。西哲也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里,有一个东西方学术大师的契合点:既主张尊师重道,也提倡“不让于师”。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开辟学术发展的最佳境界。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百舸争流,正是一个最好不过的生动例证。被誉为“中国文艺复兴”的“五四”时期也正是这样,除了流派纷呈外,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也直追春秋战国。1935年,在蔡元培、胡适之、鲁迅、郭沫若等文化名人的大力支持下,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了十卷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其中的《文学论争集》尽力收录了各家各派(包括“五四”新文学的反对派)的学术观点,充分反映了“五四”文学革命中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新中国建立之前直至1957年“反右派扩大化”之前,毛主席、党中央是大力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即“双百方针”的。可惜的是“反右派扩大化”破坏了良好气氛,百家争鸣变成了“一家独鸣”。“文革”的十年浩劫则造成了更加惨重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阶级斗争扩大化成为历史,“双百方针”重新得到了贯彻,成绩是显然的。然而,绝不可以低估“反右”、“文革”的创伤和阴影,百家争鸣事实上存在着不少障碍。比如,“文革”过来的一批老学者不仅有“文革”余悸,而且有“文革”余痛,让他们点名道姓批评那些与自己观点相左的老学者、老朋友,不能不一再踌躇,掂量再三。比如,我公开点名批评范伯群兄的“两个翅膀论”偏袒“鸳蝴派”,诬陷“文学研究会”,就是下了不惜断交的决心的。结果,他的某些高足还是诬我是什么“文革遗风”,岂非冤哉枉也!再比如,文坛上一度出现了几位“痞子作家”,他们拿骂人当饭吃,不管死的活的,逮谁骂谁。而且,专拣权威骂,权威越大(比如鲁迅)骂得越来劲。他们有一句名言:“我是流氓,我怕谁!”经他们一搅和,谁还敢点名批评别人?这些人的骂人,自然是一种“酷评”。然而,正常的点名批评,也往往蒙上“酷评”的恶沧了。鲁迅曾说:“说婊子是婊子这不是骂,说良家女子是婊子这才是骂(《致肖军》1935.1.4)。有几个人记得鲁迅这句名言?还有,“不让于师”的同时,我们的老祖宗也大讲“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当然有伟大的哲学价值,但用在学术批评中绝对不起好作用。周作人、沈从文等先生三十年代对鲁迅的批评之一,就是嫌鲁迅不务正业,大搞文学批评。时至今日,这样的观点还有没有呢?恐怕很难说没有吧!

障碍归障碍,争鸣归争鸣,为了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把学术争鸣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这里,我想到了已经作古的杂文家何满子先生,他对新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的点名批评,真是尖锐泼辣,荡气回肠!当然,他老先生曾经说过“不读金庸也可以批评金庸”,这当然是不对的。但他并非一点不看金庸,只不过不像老朽那样,一本一本拜读过全部金庸作品罢了。

“粤海劲吹争鸣风”,我衷心希望《粤海风》成为“南方巨柱”,在倡导百家争鸣中发挥更大作用。

猜你喜欢
论争周作人海风
亲亲我
不说穿
南海争端解决方案的学理分析
试论“新旧戏剧论争”对传统戏曲的否定
论中国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争
去海边吧
刀韵海风
周作人的后半生
鲁迅与周作人
“言而当”与“默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