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翻译中称呼语的人际意义

2014-02-12 02:40付娆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儒林外史人际身份

付娆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601)

《儒林外史》翻译中称呼语的人际意义

付娆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601)

以《儒林外史》的汉英单向对比语料为研究对象,在人际功能的理论框架内,以定性分析的方法,从身份地位、亲疏程序、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对部分称呼语英译过程中的人际意义缺省和补偿做了尝试性分析。

儒林外史;称呼语;人际意义

英语称呼语,即呼唤某人时使用的直接称呼,是说话人在具体的言语交际行为中称呼自己、听话人,或间接指称第三方话语参与者时所使用的名词性语言表达方式。它与称谓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称呼语属于具体语用学范畴,称谓语属于抽象语义学范畴。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称呼语是称谓语的语用实现形式,是经过说话人选择和调整后的称谓语。

汉语称谓语的系统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精密的描述体系。然而,汉语称呼语翻译的相关研究尚未受到足够重视,翻译标准也不十分明确。故可从人际意义角度看我国古典章回体小说《儒林外史》中部分称呼语的英译。

一、称呼语的人际意义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提出语言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意义整体。其中,人际功能指人们通过语言和他人建立并保持人际关系,如表述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试图影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反映特定情景下的角色关系等。

称呼语在体现各种人际意义的同时受人际功能的限制,它既是提示双方交际关系和态度必不可少的语言单位,又是参与者话语角色、亲疏程度、社会地位等反映并影响双方关系要素的具体实现形式。其中与称呼语的使用和选择有关的人际因素可以构成一个从客观到主观的渐变体,客观极是交际参与者之间实际存在的关系,主观极是会话双方的即时情感态度,具体来说可以分成:身份地位、亲疏程度、态度评价。身份地位即所说的权势关系,大多数情况下双方权力是不平等的。它受社会文化语境限制,在单一交际场合同时存在多维度、复数值,如经济上的贫富、职位上的高低、辈分上的尊卑等。任一维度上说话人权势较高时则为正值,享有较大的自由度,反之为负值,可使用的称呼语范围较窄。亲疏程度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影响说话人对身份的选择,决定参与者间的角色关系。一般来说,二人的熟悉程度与称呼语的正式程度成反比。态度评价指情景语境中说话人的情绪情感,三者之中最不稳定,会随着会话的进行、双方的互动而改变,是决定称呼语的深层因素,可反映意图动机、评价判断。

二、称呼语人际意义的英译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所著的长篇写小说,故事假托在明代,描写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以受科举制度毒害的文人为主线,展示了不同阶层、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堪称我国18世纪中期一幅全景的社会风俗画。书中出现的称呼语与我国现在使用的称呼语有所不同,那时,我国的称呼语还没有受到西方称呼语的影响,因而更具有代表性,更能反映我国文化中传统的人际关系。

1.身份地位

身份和地位由收入、职业、年龄、性别等外在维度决定。身份由被称呼人所属团体的共性和他/她与该团体其他成员相区别的个性构成,具有绝对性和归一性地位。指一个人在诸如社会、家庭等团体或集体中的相对位置,另外也受时代背景、传统风俗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具有相对性和渐变性。同一身份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拥有不同地位,如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直系旁系、男尊女卑等观念与现代以及同时期的西方国家都有很大差异。

例1:知县喝过一边,带那一个上来问道:“你叫做甚么名字?”那人是个五六十岁的老者,禀道:“小人叫做黄梦统,在乡下住。……这样含冤负屈的事,求太老爷做主!”

(译)The magistrate turned to the other plaintiff,who was between fifity and sixty years old,and asked,“What is your name?”

“Huang Meng-tung,”was the answer.“I live in this country.……I ask you,sir,to judge such underhand dealings!”(第5回)

交际的一方是普通农民身份,另一方是高高在上的知县,两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老百姓面对官员,尤其在这种正式的诉讼场合,必须贬低自己,自称“小人”,以显示对对方的尊敬。这种等级差别也反映在动词上,下级向上级报告不用“说”用“禀”,提出要求时不用“请”用“求”。西方则更倾向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对身份和地位不那么重视,所以英语中谦语和敬语都不常用。目的语篇中虽然可以从上下文得出双方身份不同,但第一人称代词“I”不能体现说话人相对地位低下的意义。此外,“禀”和“求”分别译作“petition”和“beg”比较好,更符合当时语旨,隐含两者的地位差距。

邹三偶遇娄公子时,说“两位少老爷记不得小人了么?”译者采取了另一种译法“Don't you gentlemen remember your humble servant?”,既用“humble”表现自己地位卑下,又用“servant”将原语语篇后文出现的信息提前,补充说明双方是主仆关系。

例2:王冕道:“乡民肉眼不识,原来就是王爷。但乡民一介愚人,怎敢劳王爷贵步?”吴王道:“孤是一个粗卤汉子,今得见先生儒者气像,不觉功利之见顿消。孤在江南,即慕大名,今天拜访,要先生指示……”

(译)“I am an ignornat villager,”said Wang Mien,“and did not recognize Your Highness.This is indeed an overwhelming honor for a simple peasant like myself.”

“I am a rough and ready fellow”,answered the Prince of Wu,“but at the sight of your scholarly bdaring,my thirst for fame and wealth has vanished. When I was still in Chiangnan your fame reached my ears,and now I have come to consult you.……”(第1回)

吴王朱元璋来拜访隐士王冕,初次登场时就“真有龙凤之表”。“表”指长相,古人迷信面相,认为可以从长相中看出一个人的前途、命运。龙是帝王的象征,作为一种隐喻表达,暗示此人身份尊贵,同时为下文埋下伏笔。译文中化隐为显,“he looked every inch a King”,点明并强调了描述对象的地位。一开始自我介绍的时候,吴王使用的是一般人称“我”,将双方置于平等地位,表现自己礼贤下士。但当王冕尊他“王爷”,刻意拉开距离后,他也顺势自称“孤”。“孤”、“寡人”、“朕”等都是古代皇帝专用的称谓,王爷地位比皇帝低,对皇帝称“臣”,对下级通常自称“本王”。朱元璋当时还只是号称吴王,却已经有称帝的野心,“孤”就标榜了自己的地位。目的篇中的“I”虽然缺省了地位意义,但可以从会话另一方王冕的言语中推断出来。

2.亲疏程度

说话人在选择称呼语时,除了考虑双方的纵向地位差距之外,还需要决定横向角色关系。一般社会人至少同时隶属于两大集体,社会和家庭,兼顾多重角色,其中以社会身份和家庭身份为主,称谓语也从疏到亲大致分为5类:身份称谓语(以职称为主)、礼貌用语(如“女士”)、姓名称谓、泛亲属称谓语(用来称呼非亲属的少量固定亲属称谓)、亲属称谓语(包括正式和昵称)。说话人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此相应组合来调节亲疏程度,表达自己期望的角色关系。

例3:申祥甫连忙斟一杯酒道:“梅三相该敬一杯。顾老相公家西席就是周先生了。”梅玖道:“我不知道,该罚该罚!但这个话不是为周长兄,他说明了是个秀才……”

(译)She Hsiang-fu hastily filled a cup of wine and said,“Mr.Mei should drink a cup of wine.Mr. Chou was the teacher in Mr.Ku's house.”

“I didn't know that,”said Mei Chiu,“I should certainly drink a cup to apologize.But this joke was not against Mr.Chou.It was about a scholar.……”(第2回)

“相公”在科举时代是社会上对秀才(即通过本省学政主持的院试)的尊称(非读书人也可用它称呼读书人以示尊敬)。“梅三相”是宴席主人申祥甫对陪客梅玖的简称,由姓氏“梅”、弟兄排行“三”、身份称谓兼礼貌用语“相公”组成。首尾两部分属于较疏远、正式的社会称谓语,体现出主人对客人、一般人对秀才的尊敬,按照对方在家庭中的辈分称呼“几+其他称谓”是旧式表示友好、拉近两者距离的做法。第二处“姓氏+老”也是一种对熟人的通称(现在多用“老+姓氏”),表示关切和尊重的含义,与年龄没有必然联系。第三处指称主客周进时却用“姓氏+先生”,在揭示对方教师身份的同时,也表明双方关系疏远,反映了说话人的心理偏向。目的语篇中均使用一般社会称谓语“Mr.”,统一了人际距离,虽然显得客观礼貌,却不能反映话语参与者之间不同的亲疏程度。

此外,“姓氏+老”在目的语篇中的非对话部分,即作者和读者的交际过程中常译作“Old+Surname”,类似于“old”的非正式用法,无比较级和最高级,可表示喜爱、熟悉或轻视。虽然英语中不会公开谈论别人的年龄,也有可能让人联想到它的负面含义,但由于原作者和译者担任客观给予角色,通过原语语篇和目的语语篇提供信息,读者可以推断出该称呼没有消极意图。在作品中人物所构成的虚拟社会网络中,原作者和译者都处于隐藏位置,译者需要从说话人的角度出发,考察交际双方的互动,就要避免使用可能造成误解的表达。

3.情感态度

作为社会交际的重要组成成分,称谓语系统具有规约性,人们在使用称呼语时总会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夹杂自身的感情因素,偏离约定俗成的称呼模式。另一方面,这些变异的主观表达又反映出说话者对对方的语气和态度,如昵称可表达感激、欣赏等正面情感,贬称可表达嘲讽、抱怨等负面情绪。

例如: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

(译)“Since I had the bad luck to marry my daughter to a scarecrow like you,”said Butcher Hu,“Heaven knows how much you have cost me.……You are such an easy-going,good-for-nothing fellow,I'm telling you this for your onw good,so that you won't makd a laughing-stock of yourself.”

“Your advice is quite right,father,”replied Fan Chin.(第3回)

从社会身份看,胡屠户属于地位低下却有经济实力的商人,范进是刚中举的秀才,还不够挣钱养家的读书人;从家族角度看,两者是岳父和女婿的亲戚关系。一般来说,同一家族的人在非正式场合要用亲属称谓互称,范进使用的称呼语“岳父”符合规约性原则和礼貌原则,其对应的译文“father”遵循西方的称呼习惯,同时表达了尊敬的态度和期望拉近关系的心理。胡屠户并不把他看作一家人,他的话语中运用贬称和大量第二人称代词“你”,将会话双方对立起来,带有居高临下训斥和责怪的意味。英语中“you+ address term”也是表疏远或贬义的的常用方式,“scarecrow”形容人衣着破烂、容貌古怪,虽与原文不完全等同,但和其它非正式表达如“good-fornothing”、“fellow”一样,都传递了责备、蔑视的态度。在范进中举之后,胡屠户对外称“我女婿”、“我这贤婿”,统一立场、拉近关系;对内称“贤婿老爷”,表达赞扬、尊敬的情感。目的语篇中的“my son-in-law”、“my worthy son-in-law”也可传达同样的人际效果。

[1]赵元任.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么孝颖.称谓语=称呼语吗?-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的概念阐释[J].外语教学,2008(4).

[3]朱永生.系统功能评议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李巧连.从人际功能的视角研究戏剧《雷雨》的称呼语英译[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职教名言

编辑 朱荣华

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于社会生产事业,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

——黄炎培

H315

A

2095-8528(2014)01-102-03

2014-05-12

付娆(1990-),女,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儒林外史人际身份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儒林外史》的吃播
搞好人际『弱』关系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跟踪导练(三)(5)
单宝塔诗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