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造和新的发展

2014-02-12 04:38
探索 2014年4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市场经济发展

宗 寒

(求是杂志社,北京 100727)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所做出的新的重大理论概括,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我们正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进一步深化改革,极其重要。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重大

我们过去曾机械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与商品生产关系的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不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深刻研究国际情况,总结我国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后来,他反复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2](148)“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2](149)“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373)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创造性地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问题,使我们突破了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束缚,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认识到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和好处,并付诸实践,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社会主义注入了巨大动力、活力和竞争力,显著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贡献。

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飞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完全正确的,符合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长远历史意义,将长期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发挥根本性的重大作用。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虽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特别是政府和市场关系还没有理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效发挥受到诸多制约,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3]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并强调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督不到位问题”[4]。

二、正确认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政府与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和基本关系,它们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功能和作用,相互统一,而有矛盾,相互合作,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在宏观管理、监督和调控中发挥重大作用,共同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而发挥作用。但政府不仅仅是在国民经济宏观管理中发挥重大作用,而且作为社会最重要的上层建筑,在政治、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公共服务、国防、外交等方面也发挥自己的特有职能和重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建设等也有重大影响和作用。

市场为什么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由商品经济的运动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绝大部分生产者也是作为商品生产者出现于市场上的,是为出卖、为满足消费者的消费而生产;消费者从市场上购得商品才能用于消费。当代市场经济规模庞大,内容复杂,除物质产品外,人力、货币金融、土地等自然资源也囊括在内;资金货币流的规模、流向,人才供求关系的规模、结构、流向,地上地下资源培植采掘的规模、结构、流向,以至于收入分配的规模、结构和流向等,都进入市场,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和支配,应主要由市场决定。商品交换是各种资源的交换配置过程,也就是市场资源配置过程。商品生产在我国发展的这种必然性、覆盖面、基础地位和重要性,决定了市场在我国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和决定性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为价值规律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中的决定性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价格和供求关系是市场的调节器。国民经济这一由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构成的复杂体系,在市场上主要是由价值规律调节的。这种调节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你承认不承认,看得见还是看不见,自觉或不自觉,它一直在起作用。而在价值规律后面,实际上是千千万万只手,人们的利益、追求、愿望、意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分工、合作的利益关系在起作用。人们不是为生产而生产,也不是无目的地生产;人们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追求、利益而生产,为发展和实现更美好生活而生产。进行商品生产,付出劳动,生产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让渡给对方,得到社会承认,才能实现追求。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劳动的交换、各商品生产者利益的交换。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是在这些利益的交换中起作用的,是对这些利益关系的调节和表现。商品生产者的追求和利益构成价值规律的动力,决定价值规律的作用方式和实现形式。但在不同社会制度和社会条件下,它的作用方式和实现形式是不同的;同时,除价值规律外,还有别的规律起作用。不同性质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有共性,有特性。共性与特性是对立的统一,共性寓于特性之中,共性不能代替特性,两者都要讲。我们在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时,通常是从市场经济共性即一般性的这一面来谈,而未谈生产关系,实际上市场的生产关系是不能撇开的。

市场通过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在资源配置中怎样起决定性作用呢?把它具体化,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决定生产目的、方向、规模、结构。商品生产是为卖而买的生产,必须面向市场,为市场生产。市场需要什么,发展什么;需要多少,发展多少;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生产(否则,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生产是无用的,付出的劳动、消耗的资源就白费了),从而决定生产目的、方向、规模、结构。

市场决定生产,实际上是市场需求、消费者的需求决定生产,而市场又会影响消费者,影响市场需求。市场上商品的数量、质量、品种、结构及服务水平都会影响消费,从而决定生产,这也表现出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促进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而商品价值是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低于平均量者可以得到超额利润,否则只能少得甚至亏损,这就逼着商品生产者在保证商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消耗,降低成本。个别成本降低转化为社会化成本降低,而成本降低,又会转化为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生产,促进生产发展。市场以更低的劳动和资源消耗,创造更大价值,使资源得到更优更有效率的配置,表现出对资源配置的巨大作用。

第三,价值规律和市场促进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创造才能最大限度地降耗、降成本、发展新产品,推动社会进步。市场是技术进步的巨大动力和源泉,能够极大地对资源配置起革命性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生产力和整个社会发展上升到新阶段。

第四,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进步。劳动者是市场的主体。劳动力的质量、水平、结构及其与自然资源结合及对其发挥作用的程度,是市场资源配置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市场对活劳动需求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对培养造就更多人才,促进就业,使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有重大影响。活劳动与死劳动相结合,转化为更多的劳动成果。这种转化,这种促进,使活劳动质量的提高,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中居首位,是其他任何资源所不可取代的。

市场上的资源配置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配置。市场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不断提出新要求,促使它提高质量,改善结构,逐步更新,向更高水平发展,这是生产发展的基础和标志,促进资源配置向更高水平发展。

第五,商品生产者的产权和经营自主权促进生产力发展。自主投资、自主生产、自主经营,是商品生产的客观要求,主体对产权和自主权利用的能力,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条件。没有产权和自主权,就无法自主决策进行生产;有产权和自主权不会用,用不好,也起不到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的作用。市场的激烈竞争要求企业保护产权,扩大自主权,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能力,表现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第六,影响体制、机制和所有制结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后者又起反作用。生产关系包括管理体制、机制,最终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而生产力水平会从市场要求中体现出来,对管理体制、机制提出要求,促进影响体制改革,完善机制,最终会影响到所有制结构。市场是不管所有制的,优胜劣汰,谁的产品好、价格低,谁获胜。

第七,由国内资源配置扩大为世界范围资源配置。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市场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市场范围不断扩大,资源配置范围也不断扩大,由国内资源配置扩大为世界范围的资源配置,使生产、消费范围扩大,丰富补充国内市场资源配置[5]。

以上几个方面,以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为中心,相互联系,给生产发展以不竭的极大动力、活力和竞争力,促进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三、充分认识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巨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3]。

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市场也是这样。灵,不是万灵;自由,又不完全自由;能,不是万能;能调动创造生产力的积极性,也能调动破坏生产力发展的破坏性。

重视“看不见的手”,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作用的根本要求。市场经济配置资源,必须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尊重企业的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原则、机制和体系。但市场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越未知的市场存在越大的盲区和盲目性。企业再怎么高明,也难以了解和掌握全局市场。信息万变,假象与真实并存,欺诈与诚信齐驱,企业难以判断。而且,一些不良企业往往就是欺诈、造假的元凶,是惟恐市场不乱的元凶,实际上是市场盲目性的元凶。追逐利润,易使企业着眼于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顾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市场调节有滞后性,抢占先机者得利,落后一步者跌倒。大家都抢占先机,必然造成比例失调。再退出,再调节,已造成损失,单纯依靠市场是难以弥补的。社会范围的比例失调是最严重的失调,在市场经济中,这种失调周而复始,总是不断出现。巨大的不平衡造成巨大破坏以后,大量事后调节才能达到平衡。自由转化为不自由,对抗自由;灵变为不灵,对抗灵。因此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由“看得见的手”进行宏观管理,出来指导、监督、调节。

更加重要的是,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经济是基础,还有上层建筑;不仅有作为经济基础的商品生产交换活动,还有政治活动、文化活动、教育活动、科研活动、妇幼活动、社会活动、外交活动等等,它们相互联系,对经济基础起巨大反作用,有时是决定性作用。这些都是发展市场经济所不可缺少的,也是单纯市场配置资源不能涵盖的。

政府及其宏观管理之所以重要和不可缺少,主要是因为它可以摆脱企业和市场的局限性和盲目性,从整体出发观察、研究和确定社会全局发展的要求和需要,将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对社会资源进行社会范围的总体配置、综合配置和有预见远见的配置。它立足于并尊重市场经济各个局部的权利和利益,尊重和调动市场细胞各个局部的积极性,但高于市场细胞局部的局限性;它超出局部利益配置资源的需要,考虑整体利益配置资源的需要;超出从一二个因素出发配置资源的限制,兼顾多种社会资源的内在联系和综合配置要求;超出从眼前利益配置资源的限制,考虑资源配置的长远需求,使全社会按比例、协调、稳定、可持续、高质量地发展。全局立足于局部,由局部组成,但大于局部,高于局部。全局对了,局部可以走得更好,更顺利;全局错了,局部再好,也只限于局部。

政府除制定年度和长期规划、计划,从全局出发确定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步骤,并组织实施外,还要抓公共服务事业和基础设施,进行国防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营造国家建设和平稳定的环境;制定法律法规,为市场经济提出运行规则,依法对市场进行监管,规范市场立体运营行为,防止不正当竞争。这些方面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市场,但单纯依靠市场,难以有所作为。完全任市场配置,由一个个局部利益支配,市场就变形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经济。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引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才能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保持正确方向。法律、法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提供规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运行提供方向。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无方向则会走邪路。这些都属于宏观管理范围,缺少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病和乱象就会出现、发展,危害社会发展。只有党和政府才能从全局出发,从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根本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引整个社会和市场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国发展繁荣的根本。所以,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和根基,不然必走偏方向。

这些年来,正是由于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坚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坚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国家和政府统观全局、掌握大局、统筹兼顾、宏观管理的作用,抓大事,抓关系全局性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抓,科学地抓;抓就抓准,觉得不行就及时调整;抓对了的就抓住不放,全面贯彻,迅速实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调整,而不是让市场的自发性拖着走,更不是拖泥带水,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才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实践证明了宏观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不可或缺的,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方向性、关键性和全局性的问题上具有决定性作用。

这里说一下西方资产阶级理论家关于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可以调节一切、决定一切那个著名的信条:断定买和卖是统一的,供给会创造需求;市场能够自动进行调节,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无须任何外部干预,交换双方通过自由竞争,必然达到完美的均衡。他们说,“让人的天性本身自然发展”吧,“一切留待事物的自然进程来完成”[6]。其实这是一厢情愿。需求创造供给,供给满足需求。但供给≠需求,需求≠供给。供给与需求受生产能力、消费能力、生产的出发点、价格、流通环节对供求的衔接、垄断等因素的影响,始终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对抗性的统一体。“个人的自然利害关系与倾向,恰好符合公众的利害关系”[7],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做不到的,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通过竞争必然达到完善的均衡,只能是一种空中楼阁。当然,对于市场经济这个舶来品,“我们要充分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并在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声音”[8]。

在我们国家,政府宏观管理有中央与地方、直接与间接两种形式。中央是宏观管理者,地方是辅助中央宏观管理者。宏观管理主要是间接管理,但不排斥在一定范围和时期下达指令计划,采取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组织指挥重大社会生产活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技术进步、文化教育进步和落后地区由落后到先进的飞跃。涉及整个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人民生活的重大项目和重大措施,如果仅仅靠“预测”和“指导性建议”,起不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指令性指标的制定、执行和实现,也不能离开市场,必须讲责任和利益,注重等价交换和价值规律,建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但这里的等价交换和价值规律,有更高要求和更好表现,即不是仅着眼于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要考虑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将两者妥善结合。

四、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坚持正确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共性,有特性。共性是指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那些共同形式、共同方法或共同属性的东西,如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以及股份制、公司制等,这些是没有阶级性的,我们也必须遵守。但市场经济不单纯是资源配置方法,总是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合在一起,表现生产关系的性质,因而必然存在一些特殊规律,不能由一般规律来取代,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实践表明,我国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完全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有很高效率的,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不走这条道路,中国不可能进一步发展强大。坚持这条道路,应把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和管理体制相区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具体制度和体制仍存在许多不完善、不成熟的环节和方面。我们进行改革,是要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制度和体制,使社会主义更加完善,使它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而不能改变、否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要在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上下功夫。“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4]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还要注重发展集体经济。实践证明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应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对集体经济的支持,鼓励集体经济采取多种形式更快发展。也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发展的必然性。要坚持权利平等、规则平等、机会平等,废除对它的种种不合理规定、隐性壁垒,在资金上、市场准入上、税收上为其发展创造条件。并帮助促进它提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经营能力,遵守法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更大贡献。

第二,要认真研究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基础,但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必须进一步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的现代市场体系,清除市场壁垒。坚决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市场。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交给市场;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活动,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第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等方面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经济活动监管,加强各项公共服务提供。这些方面改革的任务很重,只有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进一步完善,促进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5]雷小兰,李志俊.多国经验的内生增长要素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研究[J].求索,2013,(7).

[6]W·R·斯考特.亚当·斯密——大学生兼教授[M].格拉斯哥:大众出版社,1937:213.

[7]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2.

[8]骆旭旭.“中国特色”国际经济法学的反思与构建[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市场经济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人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