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研究述评

2014-02-12 08:02师吉金
探索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科

师吉金

(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近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从总体情况看,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进行研究,另一个层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进行研究。在这两个层面中,对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的研究比较充分,而对学科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弱。2007年以前的研究情况,李安增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已经作了比较全面的说明[1](P1-15),本文主要对2008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研究进行述评。

一、对学科现状的研究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需要对学科现状有清醒的认识。这是我们发现学科建设的问题和进一步建设的着力点,可以保证我们在以后的学科建设中有的放矢,使学科健康发展。

程美东在《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发展若干问题》一文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现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他对学科的学位点数量进行了估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博士点达到了34家、硕士点达到了185家。虽然限于作者的身份,不能掌握学位点的准确数量,但他的估计大致是可靠的。他对于首次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20家单位(除南京政治学院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生导师的科研情况进行了调查。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导师的科研涉及到中共思想政策、中共历史、中国社会发展理论、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建设、社会学、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哲学、马克思主义具体理论、政治学、马克思主义、企业文化、法律、中国历史、心理学、外国史、其他。其中,中共思想政策所占比例最大。他还对北京大学等15个学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方向设置、12个学校博士生开设课程的设置作了归纳和比较。15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点的研究方向集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上具有共识,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中国社会发展。程美东研究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个学科基本状况的掌握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他的实证研究方法上[2]。

也有学者在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队伍的学术背景时指出:从事这门学科研究的人员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例如,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在学术研究风格上,有的偏重于理论研究,有的见长于历史研究,也有的立足于现实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的其他二级学科相比较,该学科研究人员的学术背景的复杂性和学术风格的多样化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一特点使学科建设可以多侧面地进行,开阔了研究的视野,但同时在整合学科研究人员各个研究方向的问题上,难度又会比其他学科更高[3]。

有学者认为,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历史条件、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历史规律、重要成果以及中共三代领导核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关系,各个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等方面。说是集中,其实是局限。作为二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自成立起到现在,其学科体系建设止步不前,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探索的成果不多。这种现象是很不正常的[4]。

有学者分析了现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本质、发生发展的原因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与可能性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的研究;四是马克思主义构成理论的中国化;五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六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七是比较研究;八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研究;九是书评类、研究综述、学习体会、学科建设,以及对于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介绍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虽然涌现了大批思想深刻、资料翔实、论证缜密、文风朴实的著作,但的确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重复研究,理论的“贫困”性,学术的规范性有待加强等[5]。

有学者归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研究得较为充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等理论问题的研究尚显薄弱;二是注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理论成果的精细化研究,忽视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三是孤立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成果较多,将“源”与“流”结合起来研究的成果偏少;四是重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研究有所忽视;五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作泛泛而论的成果偏多,有深度的高水平学术成果偏少[6]。

有学者提出,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法中的问题主要是比较研究方法的缺失,宏观整体研究多、微观个案研究少,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是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首要任务[4]。

通过对学科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学科已经确立了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也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研究人员的学科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科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研究视域有待于进一步拓宽,研究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二、对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的研究

弄清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是学科发展的前提条件,学科性质和学科对象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学科的研究内容、研究原则、研究方法等一系列问题。

(一)学科性质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性质,大多数研究者都承认这一学科是理论学科。但也有一些具体差别。张静如指出:“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门学科属于理论学科,其特点有二:一是与中国实际结合中形成的理论;二是在中共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理论。”[7]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就其学科属性而言是一门经验性、规范性和理论性学科。”具体说来,作为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的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实质上是一门经验性学科,作为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的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实质上是一门规范性学科,作为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实质上是一门理论性学科[8]。也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实证史料为主的历史研究,也是务虚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它与中共党史的关系分不清”[2]。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不同于一般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充分体现党性、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殊学科,有着特殊的内涵和功能[9]。

我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经验、规律,这已经说明了这门学科的理论性质。至于党性、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只是学科的特点,不是学科的性质。

(二)研究对象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研究对象的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简介》中做出了规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研究对象的表述,基本上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有学者认为:“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10]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对象,概括起来,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中,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经验;而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理论成果。”[11]

有学者认为:“学科对象与学科内容是两个并不具有同一性的范畴。学科对象是对学科内容的概括和集中反映,学科内容包含在学科对象之中。学科对象一经正确界定后,一般不会轻易发生变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而学科内容则会随着学科发展、研究深入和实践需要不断拓展和充实,具有时代性、变化性特点”;“具体言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对象”[12]。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条件、进程、成果、趋势为研究对象。”[9]还有的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把中国现当代国情作为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人类社会的规律性成果和价值观念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13]。

在研究对象这个问题中,关键在于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相近学科区别开来。最直接的就是如何与中共历史中的相关研究区别开来。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在中共党史里面有一个思想史的研究方向,专门研究党的领导人思想的,这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应该说在一定意义上是重复的。于是,一个尖锐的问题提出来:当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对象,这还是学科吗?”[14]其实,不仅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来说,虽然在研究对象上和其他学科有重合之处,但也有区分。例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中共历史中思想史研究的关系,二者在研究范围和方法上就有不同。中国共产党思想史要从纵向的角度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全部思想的发展过程,包括错误的思想理论;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研究内容则是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指导思想中的中国化理论成果,不包括错误的思想理论。

三、对研究体系、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研究

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决定了学科的研究体系、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换言之,研究体系、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要遵循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一)研究体系

任何一个学科的建设,都离不开对学科研究体系的把握。确立科学的学科研究体系,是一个学科成熟的表现之一。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研究体系进行集中阐述的是张静如先生。他提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体系。说白了,也就是要从不同角度去研究这门学科。或者说要对与这门学科相关联的小学科进行研究,作为这门学科的支撑点,以便使这门学科得到更深入的研究。”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体系归纳为10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中国国情研究,世界文明遗产与现当代国际形势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范畴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术史,国内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果评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法论[7]。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应该包括5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社会变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献[9]。

也有学者从学科理论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体系进行探索。“一般而言,一门学科在学科理论方面可分为学科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专门知识与专业理论、前沿知识与前沿理论三个层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可分为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三个层次,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来呈现的,因而要重点抓好课程体系的建构与教材体系的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有机拓展、注重思维方法的学科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增强培育人才的知识综合性和社会适应性[15]。

现在,许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体系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不注意对学科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也有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内容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容混淆在一起。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

(二)研究内容

有学者认为:“一般来说,学科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象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结构;二是对象的运动及其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和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概论”课的关系[10]。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内容包括4个方面:一是导师队伍建设,二是科学研究建设,三是学术交流建设,四是培养制度建设。主要有对研究生业务要求的制度,对导师要求的制度,为研究生提供条件的制度[16]。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两方面内容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涵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前者重历史的启示,后者重理论的收获[12]。

在研究内容方面,我们应该区分的是学科建设内容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内容的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内容涉及到学科建设的整体方面,比理论成果的内容宽泛,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容。因此,决不能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容代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内容。

(三)研究原则和方法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原则。有学者提出,这个学科具有科学性、政治性、理论性、现实性等特点,因此,学科建设应遵循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问题为中心的原则[10]。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原则包括整体性研究和个别研究的结合、研究文本与研究实践的统一、突出“问题”意识[3]。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学者认为应包括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研究方法[10]。也有的学者提出,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比较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的方法[17]。也有人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和研究中的问题,提出要注意构建与完善学科体系,重视文本研究,梳理学术史,进行比较研究[18]。还有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要注重异质文化互动中的“视域融合”[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涉及到的多方面研究领域,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也就是说,既要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又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方法是指理论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心理学、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推向新境界。

四、对本学科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研究

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其他5个二级学科的关系上。同时也包括和其他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的关系,主要是与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中共党史党建二级学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中共党史党建的关系,在学科设立之初,学者们就进行了探索。2008年以来,虽然仍有学者继续探索,但学术界探讨的主要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其他5个二级学科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处于中心地位。其原因,一是与当今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是相一致的,二是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相一致的,三是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相一致的,四是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定位和研究的主要内容的规定是相一致的[11]。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提供学理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则是一个标志性的学科,它在整个学科体系中起着一种承上启下的重要衔接作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提供深厚的学科思想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可以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研究的范围和领域。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提供广阔的学科视域和有益借鉴,二者互为补充,构成了既联系又区别的有机体,进而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实践基础和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功能的一种体现和外化。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学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供了要回答和解决的历史主题与实践主题,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即是不断回答和解决中国近现代史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过程,进而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6个二级学科之间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学科体系之中,发挥着重要的衔接作用[9]。

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6个二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处于中心或核心地位,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处于基础地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关系密切,相互支撑,共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一级学科服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关系可以说是“立足本土”和“放眼世界”的关系,前者研究注重本国、本土,而后者研究注重国外,二者关系密切,相互依赖。“思想政治教育”以其独特的学科特色,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生命线”和“中心环节”的作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供深厚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20]。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6个二级学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当然会给各二级学科建设提出一些问题。但是,换个角度思考,从一级学科的角度考虑二级学科建设,解决好各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也会为二级学科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

总之,2008年以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成果。但是,和成熟的学科相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建设和研究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的程度如何,解决周期的长短,直接影响着这门学科的发展以及这门学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李安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程美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发展若干问题[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3).

[3]周中之,李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之初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5).

[4]胡国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反思[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2).

[5]李建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主要论域及问题审视[J].社会主义研究,2011,(1).

[6]聂家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自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5).

[7]张静如.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一点想法[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3).

[8]王飞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定位与精神实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9]孙堂厚,李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8,(17).

[10]王炳林,张立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论纲[J].教学与研究,2013,(4).

[11]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7).

[12]姚志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基本问题述论[J].教学与研究,2010,(5).

[13]程连生,邢江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4).

[14]程美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迫在眉睫[J].理论学刊,2009,(11).

[15]王学俭,张智.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

[16]顾钰民.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建设[J].理论学刊,2009,(8).

[17]李敬煊,张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研究的若干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

[18]师吉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理困境及突破路径[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6).

[19]杨谦.异质文化互动中的“视域融合”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J].西南大学学报,2012,(6).

[20]刘霞,杨蓉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中的若干关系[J].理论与改革,2010,(6).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