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引领陶瓷行业科学发展*

2014-02-12 14:16马永平
陶瓷 2014年6期
关键词:卫生陶瓷国家标准陶瓷

马永平 田 涛

(1 惠达卫浴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 唐山 063307)(2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陕西)有限公司 西安 710116)

前言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秘书长缪斌曾表示,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量、出口量、人均消费量3大指标均成为世界第一,除国内外庞大的市场需求拉动外,更重要的是技术标准的引领和推动。2014年行业协会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标准引领,全面提升行业影响力”,包括将有多项标准起草或出台。

据悉,自2010年后,国家相关部委相继推出了多项与传统产业发展相关的国家标准,而这种密集的发布规范性法律法规在产业发展初期时并不多见。陶瓷行业的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出台,更呈现井喷状态。

1 多项标准密集出台

1)2014年完成对《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4-2010)重点条款的评估和测试工作,并根据行业自身特点起草制定《建筑卫生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协会标准);完成《厨房水嘴加工贸易单耗标准》等4项标准制定;

完成“建筑陶瓷”、“卫生陶瓷”、“五金卫浴”、“塑料洁具”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的起草,提交卫浴分会和陶瓷标准委员会审议;

进行《铜质分集水器加工贸易单耗标准》、《散热器恒温控制阀加工贸易单耗标准》和《陶瓷砖喷墨打印墨水加工贸易单耗审定方法》的研究工作;

启动隧道窑和梭式窑行业标准起草工作。

2014年2月15日,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发布了《建筑卫生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作为协会标准,旨在建筑卫生陶瓷行业配合《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4-2010)的实施,引导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在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工作方向,促进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

2)2014年4月1日起,《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准入标准》开始实施。据悉,这是国家针对建陶行业制定的首部准入标准,从多方面划定了从量到质的行业“门槛”,意在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遏制产能过快增长,促进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等法律、法规和规划政策制定的,其中涉及多项陶瓷行业的标准、法规等。如:

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应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政策要求,严禁采用《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中的工艺和装备;

建筑陶瓷产品质量符合《陶瓷砖》(GB/T 4100)、《陶瓷板》(GB/T 23266)等国家标准,或高于国家标准的行业标准,瓷质砖产品通过国家强制性认证;

卫生陶瓷产品质量符合《卫生陶瓷》(GB 6952)、《卫生洁具便器用重力式冲水装置及洁具机架》(GB 26730)等国家标准或高于国家标准的行业标准,五金配件质量稳定、耐用;

产品放射性符合《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国家标准要求;

建筑卫生陶瓷产品能源消耗应符合《建筑卫生陶瓷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252)国家标准要求;

环保设施完善可靠,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4)国家标准要求;

防治粉体制备、压坯成形、抛光、修边等重点工序噪声,厂界噪声符合《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国家标准要求;

按照《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建设。

准入标准作为多项标准的集中体现,目的在于通过各项强制性、法规性标准的有效实施,确保陶瓷卫浴行业能够快速向做强的轨道转型。

3)2013年7月,因水龙头“含铅门”事件,相关部门启动了国家标准《陶瓷片密封水嘴》(GB 18145-2003)的修订工作,参照欧美标准,努力与国际标准接轨。新标准对重金属含量标准实行强制性规定,增加了许多水中析出物限定量的强制性指标,如锑、砷、钡、铍、硼、镉、铬、铜、汞、硒、铊等10多项。据称,新国标规定水龙头的铅析出量标准是5 μg/L,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标准。

新国标或将于2014年内出台,将有效改变我国目前对水龙头重金属含量没有全面、权威规范的局面。同时所有水龙头生产厂家将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遵循同一个标准规范在市场上竞争。

这意味着不论是铜质水龙头还是不锈钢水龙头,都将拥有明确的标准限定。水龙头新的强制性标准将会给产品带来又一次升级,推动水龙头产业向健康、节能和环保的方向发展。标准的提升必将促使企业进行创新研发,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水龙头的相关检测标准还有《水嘴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 25501-2010)、《水嘴通用技术条件》(QB 1334-2004)、《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 17219-1998)等国家标准及相关标准。

4)2013年4月,第三届全国建筑卫生陶瓷标准技术委员会第四次年会暨标准审议会预审了《建筑卫生陶瓷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标准、审议了《卫生陶瓷》国家标准和《陶瓷抛光砖表面用纳米防污剂》行业标准。

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建筑卫生陶瓷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与《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卫生陶瓷行业影响颇大。《建筑卫生陶瓷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252)在2013年4月22日建筑卫生陶瓷标委会完成修订审议,2003年7月17日国家能源标委会通过评审,新能耗限额国家标准即将发布实施。

国家标准《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4-2010),规定了陶瓷工业企业的水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监测和监控要求。这个强制性国家标准与国家“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减排政策导向密切相关,与另一个陶瓷行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建筑卫生陶瓷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GB 21252)具有相同背景。

《卫生陶瓷》(GB/T 6952-2005)中规定,普通型坐便器要求用水量不能超过9 L,节水型用水量不超过6 L。《坐便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的修订,将用水效率等级的2级规定为节水评价值,节水指标从6 L提高到5 L。标准修订中,将更加关注作为重要指标的节水标准问题,节水指标将有进一步提高。产品单件质量的要求作为推进性条款纳入标准,鼓励企业生产在满足使用要求前提下的轻量化产品。根据工信部近期正在编制的《建筑卫生陶瓷产业政策》(草案),鼓励生产和使用单件质量不超过40 kg的连体坐便器,不超过25 kg的分体坐便器,不超过15 kg的斗式小便器,不超过20 kg的蹲便器,不超过20 kg的洗面器。

5)其他相关标准、法规等也是密集出台,如:

2013年4月25日工信部发布《薄型陶瓷砖》(JC/T 2195-2013)行业标准。2012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标准《建筑卫生陶瓷单位产品能耗评价体系和监测方法》(GB/T 27969-2011)。

2013年国家发改委发布《陶瓷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 23332-2009)等。2013年10月,全国建筑卫生陶瓷标准审议会审议了《陶瓷马赛克》、《建筑琉璃制品》、《坐便器移位器》和《陶瓷雕刻砖》建材行业标准,同期还召开了《卫生洁具 智能坐便器》国家标准第一次工作会议。

仅2012年,就有多项建筑陶瓷国家标准实施:

《陶瓷地砖表面防滑性试验方法》(GB/T 26542-2011)(2012年2月1日起实施);

《建筑卫生陶瓷分类及术语》(GB/T 9195-2011)(2012年3月1日起实施);

《卫生洁具便器用压力冲水装置》(GB/T 26750-2011)(2012年3月1日起实施);

《建筑卫生陶瓷用原料 黏土》(GB/T 26742-2011)(2012年3月1日起实施);

《防静电陶瓷砖》(G 26539-2011)(2012年4月1日起实施);

《卫生洁具便器用重力式冲水装置及洁具机架》(GB 26730-2011)(2012年5月1日起实施);

《干挂空心陶瓷板》(GB/T 27972-2011)(2012年10月1日起实施);

《建筑卫生陶瓷单位产品能耗评价体系和监测方法》(GB/T 27969-2011)(2012年10月1日起实施)。

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2011版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与卫生陶瓷行业相关的项目有:

150万m2/年及以上、厚度小于6 mm的陶瓷板生产线和工艺装备技术开发与应用(鼓励类),一次冲洗用水量6 L及以下的坐便器、蹲便器、节水型小便器及节水控制设备开发与生产(鼓励类);

年产150万m2及以下的建筑陶瓷生产线(限制类),年产60万件以下的隧道窑卫生陶瓷生产线(限制类);

年产100万m2以下的建筑陶瓷砖、年20万件以下低档卫生陶瓷生产线(淘汰类),建筑卫生陶瓷土窑、倒焰窑、多孔窑、煤烧明焰隧道窑、隔焰隧道窑、匣钵装卫生陶瓷隧道窑(淘汰类),建筑陶瓷砖成形用的摩擦压砖机(淘汰类)。

7)随着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等政策的日趋深入和严格,各种新标准的制定也备受关注。

为倡导生态文明发展需要,工信部率先以陶瓷薄砖、节水洁具等5个具体产品为代表,着手绿色建材标准认证体系与产品目录的制定,以引导建材行业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针对2013年以来的严重雾霾天气,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关部门正在修订环保法,2014年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新的环保法和环境税的出台。各地方也相继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各陶瓷产区针对煤改气也出台了多项法规,清洁能源的使用将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据悉,2014年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100亿元专项资金进行大气污染防治,将用于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行“以奖代补”。相关部门将制定改善环境质量的补贴、税收、能源效率标准等方面措施和重点行业能效、排污强度“领跑者”标准,对达标企业予以激励。

作为高能耗、高污染的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制定重点行业能效标准,用“以奖代补”的方式治理大气污染,对于陶瓷行业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2 标准化是发展的需要

中国建材联合会乔龙德会长曾多次提到,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要加快完善相关行业标准。在《2030年中国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发展战略》中也着重提出,要创新标准,发挥标准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及时修订不能满足当前技术产品发展需要的已有标准,把标准的功能延伸到提高准入门槛,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阻止高能耗、高排放产品的继续生产,通过标准体系建设来进一步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在陶瓷行业有这样一句话:“四流企业卖苦力,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无形中道出了标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潜在能量。标准被视为是企业进入国内外市场的门槛和把握市场的手段,是实施国际化经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标准已成为最重要的行业发展因素,企业的产品标准一旦被行业所认同,就会引领整个产业的发展潮流,并具有了核心竞争优势。标准就是市场规则,特别是在我国陶瓷品牌冲击国际市场、打造国际化品牌之际,更要树立标准先行的观念。标准不仅是陶瓷产品是否符合使用功能的基础之一,更是我国陶瓷产品能否走出国门、立足国际市场的前提。一旦掌握了标准的话语权,随之而来的企业盈利和核心竞争优势,也就如影随行了。同时,标准也是我国陶瓷行业推进绿色发展通路上的金钥匙。

在我国陶瓷产品“走出去”过程中,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标准,如国际通用的标准、美国标准、欧盟标准、某国的国家标准等。如果陶瓷产品要出口到这些国家和地区,就必须符合其标准要求,否则便“禁止入内”。虽然这些标准中,有值得我们借鉴并借用的,但总上体我国对这些国际标准的采用率却不高。

据介绍,我国陶瓷的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有所提高,但目前国际标准的采标率仍不到80%,企业的采标率更低。应该说,我们是陶瓷生产大国,但并不是生产强国,其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除了产品品质、技术、研发创新、设计、品牌外,产品标准也是重要一环。纵观我国陶瓷行业的标准国际化之路,仍是差强人意,主要表现在对国际化标准及标准化的认识程度偏低;政策支持及资金投入存在不足;采用国际化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力度小,采标率低;对产品标准及标准化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不愿投入资金和技术力量;标准水平偏低、滞后;种种原因致使陶瓷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缺乏在国际标准制定等国际性活动中的发言权和话语权。由于在国际上标准的缺位,导致我国陶瓷产品出口屡屡受限。

有业内人士把陶瓷行业定位为非标行业,但在生产经营、市场营销及品质管控、品牌建设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却非常需要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规范运作。这就涉及到了标准化的问题,由标准引申到成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指导管理的行动指南和操作规程。陶瓷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手工操作仍占相当大的比重,机械化程度亟待提高,特别是卫生陶瓷生产,更多依靠人力和手工操作,更需要标准化的流程来规范所有环节,以保证最终产品品质。一些卫生陶瓷企业推行的对标管理法,其实也是由标准引申出来的一种管理方法,以先进企业指标作为本企业的追求目标,向先进看齐,向标准靠拢,提高产品品质、降本增效。

3 标准化是提升的必备条件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标准,就无法约束市场,更不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标准化于卫生陶瓷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水龙头产品“含铅门”事件中暴露出的标准缺失可窥一斑。多年来快速的发展,让产能一路飙升,但与之配套使其健康快速发展的标准却相对滞后。实现标准化将会助推行业、企业发展,参与标准化制定特别是国际标准制定,更是企业成熟、行业强大的显性标志。

标准化是陶瓷行业实现强国梦的条件。打造陶瓷行业的升级版、实现陶瓷行业的强国梦,是行业、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面对良莠不齐的企业现状,面对混乱的竞争秩序,面对盲目的产能增长,迫切需要用标准来规范行业的发展步伐和节奏,用标准指引行业、企业走上标准化持续发展之路和强国之路。

标准化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备素质。由高速增长回落为中低速发展,单纯的制造已经没有优势,如何在转型升级中占据优势,推进标准化是出路之一。原材料标准化,才能生产标准化,才能产品标准化,才能得到国际市场认可,才能提速国际化,才能使企业发展真正步入科学、规范、和谐、稳健的发展快车道。

标准化是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重要内容。当前陶瓷行业面临的首要重任就是不遗余力地推动创新驱动基础上的转型升级,这是强国梦的基础,也是陶瓷行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保障。行业转型升级的长久、可持续,需要标准化的指引,所以说,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包含了标准化这一重要内容。

4 标准化是突破瓶颈的需要

1)标准要与时俱进。要使标准成为指导行业进步,引领行业发展的灯塔,并及时针对出现的新状况、新问题及科技水平、文明程度的发展进程及时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要把创新标准作为推动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标准要严格执行。对标准的执行要不折不扣,不论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还是国际标准,要站在行业的高度、聚合行业责任感,不能把标准束之高阁,更不能无视标准的存在,这样才能发挥标准的引领、指导作用,才能促进行业的转型、升级。

3)标准要与国际化接轨。从参与到引领制定国际标准,既是为国内陶瓷行业的国际化竞争铺平道路,更是实现强国梦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取国际市场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可规避贸易壁垒,提升我国陶瓷

产品价值。在融入国际化的进程中,陶瓷行业不仅要做市场国际化的参与者,还要做引领者。

5 结语

如果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那么标准规则就是整个行业的灵魂。面对标准化的井喷之势,国内陶瓷企业应未雨绸缪,不仅是积极参与标准制定、认真执行,更要提高对标准化的认识。要让标准成为分水岭,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要让企业感受到标准的严肃性和严厉性,犹如站在发展的分岔路口,达标则生,反之则亡。全方位、多维度的各项标准的密集出台,对陶瓷企业的生产经营确是个严峻考验,特别是环保方面的标准,更是不能触碰。

随着越来越多严厉标准的相继颁布实施,陶瓷行业的准入门槛会越来越高,行业发展环境和秩序会越来越优化,这对整个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及广大消费者来说,都是受益匪浅的好事。

猜你喜欢
卫生陶瓷国家标准陶瓷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19年12月10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19年12月31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20年03月06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20年03月31日)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跨境电子商务产品分类与命名规则研究——以卫生陶瓷产品为例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防滑瓷砖研究中心”成立公示
陶瓷艺术作品
河南省质监局抽查115个批次卫生陶瓷产品全部合格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