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信息化平台模式构建*

2014-02-12 17:31左振鹏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信息化心理

周 伟,赵 岩,左振鹏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信息化平台模式构建*

周 伟,赵 岩,左振鹏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当前,学生对于心理成长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学校所能提供的心理服务非常有限.构建以信息化为特色的心理健康工作平台,是缓解这个矛盾的一种有效策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息化平台包括教学平台、管理平台和服务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涵与外延,保证心理健康工作方式的多样性,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工作模式.

信息技术;信息化;心理健康教育

以信息科学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随着2004年教育部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战略部署,高校的教育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顺应时代发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这个领域的效率和质量,以信息化为载体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作用.

1 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信息化指信息技术的应用,广义的信息化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由此产生的社会基本结构的改变[1].教育信息化,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广泛应用[2].本文也从这个角度出发,阐述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以信息化教学为渠道,以信息化管理为核心,以信息化服务为重点,营造信息应用环境,整合教育资源,运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实现多角度、全过程的信息化,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

2 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学校所能提供的心理服务又非常有限,这构成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最突出矛盾[3].一方面,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迁,特别是就业形势的严峻,学生需要及时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发展性问题,充分了解自我,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寻找自身定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迫切希望能得到专业的帮助.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大多数高校囿于人员编制、培训不足等条件的限制,学校心理教育整体氛围不够,仅靠部分相关部门开展工作,学校所能提供的心理服务是有限的,没有办法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国家各级部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的氛围下,现各高校基本都有专职机构、专职人员从事这项工作,但是发展不一.部分高校工作停留在基本保障学生的障碍性咨询方面,属于等着学生上门的局面,对于发展性咨询还是有心无力,没有精力去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引导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尤其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许多高校通常是充当“救火队”的角色,把危机干预当成突发事件,由学校学生管理部门从善后这个角度来处理,违背了心理危机预防为主、及时干预的原则.以上这些问题很多是因为学生心理需求与学校心理服务的矛盾带来的.为解决这个矛盾,就有必要拓展心理健康工作的渠道、方式,而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途径.

(2)可行性.要解决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供需基本矛盾,一个方法是扩大对心理健康工作的投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量,大力开展朋辈辅导工作.但是这在部分高校来说,学校要优先保障教学科研的师资力量,短期内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不符合学校的整体规划.在这种情况下,构建“信息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是可行的.首先,从师资来说,它不需要大规模增加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数量,不会增加学校办学的成本.这种模式更主要是优化现有的心理服务资源,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其次,从硬件条件来说,绝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完成了校园网的建设,并且有了自己网站等设施,以这些信息化载体为基础,可以形成“全员参与、全员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第三,从学生角度来看,“信息化”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并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对于隐私的保护,这就使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一定的开放性,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 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模式

要发挥“信息化”模式的作用,需要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管理和服务平台,以有利于建立功能性强、互动性好、易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教学平台.根据2011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各高校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在条件允许时,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这是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推动工作发展前进的有力举措,同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目前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开设必修课的学校较少,特别是校区多、学生数量多的学校,没有足够的专职教师,多由思想政治课等其他专业教师兼授心理课程.他们往往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专业培训,忽略了体验性教学,而突出了知识性教学,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使用信息化手段,不仅有助于提升实体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采取以网络课程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将网络课程作为实体课程的有效补充,从而解决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

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教学资料形式多样,包括文本、图像和影音资料等,内容更丰富、更直观、更形象,能增加学生兴趣,提高记忆效果,充分体现了心理课程注重体验性的特点.信息化平台的教学情境,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有利于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

(2)管理平台.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利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管理的系统,包括办公系统、测评系统、危机管理系统等.

办公系统:包括用计算机记录和处理各种工作信息,进行文件管理、公告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

测评系统:利用网络测评系统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学生可不受时空限制随时根据注册账号登陆测评网站,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测试问卷库中选取相应问卷进行测试,并在测试结束后获得结果反馈和建议.同时,工作人员在后台可以查询、检索学生的测评信息,形成学生的测评报告,对于测评出心理异常的学生,系统会给管理员发出预警.网络测评系统要能够适用于大规模普查和个别调查,储备学生姓名、性别、专业、生源、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建立学生动态心理档案,有基本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测评服务,为教师提供高效的档案管理方式,为学校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

危机管理系统:包括采用移动通信技术建立的信息快速通道和学生心理危机网络交互平台.现在高校心理危机管理多实行的是“学校——院系——学生”的三级工作模式,传统的管理手段环节多、耗时长,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信息不畅和信息流失等问题.特别是排查心理处在异常状态的学生,多数高校采取周报、月报机制,在逐层排查、汇报、反馈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危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影响工作效果.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把学校心理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和学生骨干有机的组合起来,根据各级人员不同的工作任务,在技术层面上设置相应的权限,在保密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共享.利用这个系统,学院将排查出来的可能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情况报至学校心理中心,心理中心组织专家对相关信息进行评估,并给出具体的干预建议,进入下一步的干预环节,以此形成干预的快速实时良性循环.

(3)服务平台.信息化服务平台主要由心理保健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心理互助服务三部分组成.

心理保健服务.“信息化”的服务平台主要指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这个网站集成了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或上传文章等方式,参与到学习心理知识、传播心理知识的活动中,实现自主、自助式的学习交流.

心理咨询服务.传统的心理咨询通常是面询、书信、电话咨询,这些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有学生或者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或者由于距咨询室距离远、或者由于口头表达能力不佳、书信反馈时间过长等原因不愿意到咨询室,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在线咨询却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网上咨询室、电子邮件、校园BBS专版、留言簿、网络视频等开展在线咨询,提供更加全面的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互助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受到教育心理学界的重视,实践也证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助助人能力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有效途径.朋辈辅导在高校也逐步开展起来.网络平台可以作为学生互助交流的有效方式,给学生搭建这个平台可以使学生在有专业教师指导的环境下参与朋辈网上互助交流.

以“信息化”为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具备四个优势:一是信息传递快捷,即时性强.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可以实现实时传送,这大大增强工作的时效性.二是信息容量大,准确性高.信息化工作平台能有效宣传普及心理知识,教学平台可以扩展教育教学形式.三是选择自由,保密性强.基于信息化平台的网络在线心理咨询和治疗、电子邮件式心理辅导等,能充分照顾到学生的隐私,安全性高.四是活泼自主,互动性强.信息化工作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新兴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的作用,增强学生与心理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管理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的互动程度.

总而言之,以信息化为载体,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模式,能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外延,保证心理健康工作方式的多样性,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工作模式.

[1]王豫生.信息化概念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9).

[2]张光慧.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J].教育信息化,2005(2).

[3]胡远超,闫国栋,左振鹏.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两种模式[C].吉林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7.

[4]李坚,唐燕.信息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12).

[5]郭长学,张晓红.国内外“信息化”概念及发展趋势[J].现代情报,1996(10).

[6]宋志英,范立刚.基于web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1(7).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Mode of Universitie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ZHOU Wei,ZHAO Yan,ZUO Zhen -peng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12,China)

Currently,because of the students'growing demands for mental growth,and the universities'mental services can provide very limited.Constructing mental health work mode with informatization as the characteristics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alleviate this contradiction.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formation platform includes teaching platform,management platform and service platform.Through information platform to expand the extens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to ensure the diversity of mental health work modes,which is a very viable op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formatization;mental health education

G44

A

1008-7974(2014)03-0091-03*

2014-03-05

周伟(1980-),吉林通化人,硕士,讲师.

(责任编辑:章永林)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信息化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