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序伦会计学教材特点初探

2014-02-12 17:35李湖生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图书馆上海201620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年2期
关键词:簿记潘氏成本会计

●李湖生(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图书馆,上海 201620)

潘序伦会计学教材特点初探

●李湖生(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图书馆,上海 201620)

会计学;会计教育;教材研究

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是中国现代会计教育事业的先驱,一生致力于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以及会计教育事业,亲自编著(撰、译)了数十部会计学教科书。本文对潘序伦的教科书进行整体分析与研究,总结其著述方法与特点,以期对当下会计教育实践及教材编撰工作有所启示。

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先生(1893~1985)终其一生致力于中国现代会计事业的发展,并以其开创的“三位一体”立信会计事业而闻名于世。潘序伦坚持发展会计教育事业、先后创办不同层次会计学校、培养大量会计专业人才,并与其会计师事务所及会计图书出版业务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中国现代会计事业及会计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潘序伦认为,会计是一门实用学科,学生不仅应当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更要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只有如此才能胜任工作。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首先须从教材着手,而教材唯有自编自教,才能切合实际。因此立信各类学校所用的教材,都是由立信会计事务所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师们编著。期间,潘序伦不仅亲自主持编辑《立信会计丛书》、引进国外优秀会计学著作,还亲自参与具体编纂工作,一生著作逾千万字,专著(含译著)三十多部,学术论文百余篇,有的著作几经修订,多次再版、印刷,流传之广,影响之大,被奉为会计学经典之作、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1 洋为中用,事半功倍,跨越发展

1930年,中国的工业落后于世界各国,而在现代会计学科领域,国内不仅缺乏研究人员和实施场所,也没有成本会计方面的相关资料可供参考、编辑。因此潘序伦先生早期完成的教科书大多以西方簿记著作及教材为蓝本,并且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经过修改而完成,供国内人士进修、学习之用。

对于外国学术资料的编译,潘序伦采取非常严肃的审慎态度,“不是照抄照搬,而是结合我国的国情,在现行法规和工商惯例的基础上,适当采用”。[1]潘序伦有选择、有比较地加以编译,要求在表述过程中,译文统一、含义确切、有质量保证。

其中,最重要的当属美国著名会计学家William Beaty Lawrence所著(习称劳氏成本会计)。1930年,国内工厂开始讲求科学管理方法,逐渐注重于产品的成本计算,而各大学及专科学校,也开始开设成本会计课程。在执业会计期间,潘序伦经常受各工厂委托,为其创设成本会计制度,其中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各厂的会计员非常缺乏成本会计知识。潘氏认为《劳氏成本会计》一书“说理透彻,举例详明”,[2]是一部较为详备的成本会计教本,可供各厂参考之用,因此邀集施仁夫、莫启欧等人参与翻译或校对,并由施仁夫、唐文瑞两人翻译习题之详解部分,1934年正式出版。此后,潘序伦还以该书为基础,编著了《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教科书》 《初级成本会计》等教材,并紧随劳氏原著的修订、出版步伐,及时予以翻译、引进,并不断更新本人的编著作品,以适应会计学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该领域引进的知名教材还有施仁夫译《陀氏成本会计》、潘氏侄女潘兆申译《许氏成本会计》等。

这些教科书的翻译、引进和引用,极大地缓解了当时此类教材严重不足之问题,并为当时国内会计学教育与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2 逐步深入,螺旋上升,一书多用

潘氏教科书的一大特点是通常对相关内容进行多次重复讲述、由简入繁、由易到难,每次叙述都有一部分是已经讲述过的资料复习,另有一部分则是新资料的加入,做多次的重复讲述与说明,以方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可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而不致有晦涩难懂的感觉。此即所谓“螺旋式”叙述法。

潘序伦认为,会计学在教学时最困难的部分是,“会计循环”中编制结算工作底表(结账计算表)及调整结账等,统制账户及辅助分类账的设置和运用尤其难以被初学者理解。因此在《基本会计学》一书中对会计循环也采用了“螺旋式”的叙述法,并且仅在第一章和最后一章简明叙述了会计的基本观念和理论,而将更多的会计原理、原则都掺杂于会计方法中,以便学生不致感到理论过于抽象、难于理解。

另外,潘序伦在编纂教科书的过程中,注重一书多用,力求适应不同读者的需求,因此素材丰富、内容全面、灵活性很高。如《高级商业簿记教科书》不仅可以适合大学商科低年级、高中商科教学,授课内容、时数酌情调整后也可用于初级中学、职业补习学校和社会人士等层次。按照潘氏的设想,本教科书也可作为普通高中或大学文科、工科、政治经济科等学生选修簿记课程时的教材,与作为商科学生教材的唯一区别是,习题应当减去一半以节省学生自修时间。

3 深浅有异,适应不同层次读者

尽管潘序伦及其同仁编著的教科书有很高的灵活性,适应于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但仍有可改进之处。

先以《高级商业簿记教科书》为例。潘序伦认为,该书总体来说内容还是稍嫌程度太深、篇幅也嫌太多,也不适合于商店职员自修簿记,因此决定编制一本程度比较浅近、内容比较简单的簿记教科书,以适应初级教育,并把编纂工作交付给上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陈文麟、施仁夫;潘序伦与陈、施二人共同商定编制方法和选择材料等问题,多次校读书稿,并为之作序,定其名为《初级商业簿记教科书》,交由商务印书馆于1935年6月出版。

《初级商业簿记教科书》一书的编制、出版,对于立信会计丛书的编制方法也有了示范作用,即:凡是有了一本程度较深的书,必于同时再编一本内容较浅的书,使其满足于各种程度的会计学生。[3]此后,潘序伦编撰的多部教科书也都采取了类似同一内容一详一简、一深一浅两个版本、按不同程度分别编写、同时出版的做法。

再如1935年版《会计学》,潘氏认为该书内容过丰、陈义亦深,而不适于程度较浅的读者,于是交由王澹如将其内容删去大半(编著方法与理论依据与《会计学》相同),再由潘氏重新加以编辑而成《高级会计学》(修订后名《会计学教科书》《基本会计学》)。

类似的例子还有潘序伦、顾询编著之《审计学》与《审计学教科书》、潘氏《劳氏成本会计》第一次修订本之与《成本会计教科书》 (后称《初级成本会计》)、潘氏《高级商业簿记教程》之与潘序伦、张蕙生编著《简易商业簿记教程》等,前者适用于程序较深的大学,而后者则由于内容简化、方便初学者使用,更加适合于程度较次的专科学校高年级学生。

4 大量练习,重视实习训练

潘序伦认为,会计是一门实用科学,学习者重在练习,应当通过大量的练习增加理解和熟练程度,使学生在学校毕业后可以直接胜任实际工作。潘氏认为,教师、学生双方对此都应高度重视,这一理念也在其教科书编撰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因此,在潘序伦所编撰的教科书中,往往是每章后附有实务操作性非常强的习题或每隔数章之后专列一章复习,以供学习之用,并另编有配套的习题答解,备供老师改卷参考。

如《高级商业簿记教程》一书由张蕙生编集每章后所附习题,并由潘氏侄女潘志琴完成习题详解,另册同期出版;《基本会计学》亦由张蕙生编辑配套的习题,并由欧阳锐铃完成习题详解,各自单独发行;《会计学教程》第三册(即另册出版的《国营企业会计概要》)所附习题由潘志琴做解答,另行出版;1950年潘序伦改译《劳氏成本会计》时,由萧克木赶将“劳氏成本会计”新版各习题及总习题补译(部分由东吴大学教授费文星先生完成),另册出版《劳氏成本会计习题》;其他如1935年《会计学》单独印习题详解,《高级会计学》每章之后均附有相当数量的问题和习题,并另编有《习题详解》,等等。有的课程如《成本会计》还附有实习题,并为此实习题另印应用簿册,以供习作时采用。

潘序伦一方面崇尚文字节俭,另一方面更加认为习题训练必不可少,即使为此增加篇幅也在所不惜。如在50万字的《通用簿记教程》一书中,问题、讨论题及习题就占去1/4的篇幅,由此可见潘序伦对复习之重视程度。在《高级商业簿记教科书》一书中,潘序伦每于数章之间设复习题一章,希望学生将已经学习的各项知识全部加以复习,一而再、再而三,使之对簿记方法由简入繁、彻底纯熟。他特别强调,“复习为簿记最要之着”,关于这部分内容,无论是教师或学生,都“万万不可略去”。

因此,在潘序伦及其同仁编撰的教科书中,没有习题、练习的例外情况极少。《公司会计》1933年首次出版时,并没有习题部分,但在1938年第二次修订为《股份有限公司会计》时,各章后均增附有习题,以便于教学、自修。《审计学》也是少数没有附加习题的教科书,据潘氏自述,其原因,一是避免全书的篇幅进一步加大,二是学生并非该书的单一读者群;但在改编为《审计学教科书》时,每章之后也均附有相当数量的习题,以供学生复习之用。

5 明确用法,增强教学实际效果

潘序伦认为,教科书不仅要编制得当、更要使用合理,唯如此方能发挥最大效果。因此,他非常重视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方法,并经常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对如何使用教科书提出详细的使用建议。

如商业簿记一科。根据当时民国政府教育部的规定,高中商科学生的《簿记》课程为六学分,需要教授一个学年的时间(每周3学时)。与此相适用,潘序伦根据多轮次的实际教学情况,将《高级商业簿记教科书》分为40章,上下学期各20章,并对各章内容的时间分配做了精心而适当的安排,使其进度不至于过快或过慢。按照潘氏的安排,该课程各学期授课48小时,另加月考3次(每次2小时),共计54小时(不计大考及应有的复习);除去各种假日及大考时间外,每学期实际授课时数也为54小时(3小时/周 *18周),二者非常吻合。

更加可贵的是,潘序伦在分配各章建议授课时数时已经大致考虑了各章所列问题的发问、解答时间等情况,当然教师可按实际情况对问题有所添加或删减。至于《高级商业簿记教科书》用于程度较低的学生或初中教材之情形,潘氏则提出了酌情加长各章教授时间、略去部分章节内容的建议。例如,他认为,省略第29、35~37章,对于簿记的理解和课程本身“并无妨碍”,而最后三章为簿记实务,“颇关重要,不宜略去”,但如果时间实在不够用,则也只好忍痛略去。

如此详细说明的做法,充分体现了潘序伦一书多用的编制目的,它可以使教、习双方充分了解教科书的使用方法,使内容讲授和学习更具针对性,从而减轻了教学双方的负担,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此外,关于某教科书与其他教科书之替换、搭配、接续使用,潘序伦也多有相关说明。如,关于《通用簿记教程》,潘序伦认为该书上、下两册依照内容程度的深浅来划分,可以分为《初级通用簿记》《高级通用簿记》两个独立的教材,每册都包括了营利事业簿记与非营利事业簿记,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群可以择而习之,当然也可以配套学习,上册可与潘序伦所著《基本会计学》(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50年7月)相衔接,而已经读过初级簿记或普通商业簿记的读者,亦可接续学习该书下册;而潘著《高级商业簿记教程》则与顾询编著《商业簿记教程》(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51年1月)程度相当;潘序伦编《会计学教程》 (1952)替代其旧著《会计学教科书》,供《简易商业簿记教程》的读者后续学习;而《高级会计学》 (会计学之节本)可作为潘氏《高级商业簿记教科书》之后续;《会计学教程》第一册内容相当于潘氏原著《基本会计学》,可与潘氏原著《高级商业簿记教程》接续。这种说明有助于读者查找、参阅其他教科书,形成完整的会计知识体系。

6 多次修订,紧跟时代,精益求精

潘序伦在会计教学、教材编纂过程中,不断修订、更新教科书,几乎所有的教科书都有多次修订、改订的经历。随着教科书版本的更替、内容的更新与调整,教学时数安排、习题、习题详解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需要进行调整、修订。

会计学科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教科书必须适应社会实际经济活动和政府法令规定。潘序伦对其教科书屡加修订、改订、再版的主要原因即在于及时更新陈旧内容,以应时代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使教科书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服务于社会经济。

如,1933年民国政府废两改元,上海规元停止使用,商店记账已不存在记账单位问题,因此《高级商业簿记教科书》修订时删去相应一章。再如,《高级商业簿记教科书》1936年第二次改订时,单式簿记在中国的运用已经式微,潘氏认为已无专章讨论的必要,因此将该部分内容从正文抽出,以附录形式作为补充教材,供读者参考、自习,而到1947年第四次修订时则直接删除这部分内容,以省篇幅。

再如,《高级商业簿记教科书》初版并未述及财产目录,而当时的《商人通例》及《公司条例》要求商店结账时应编制财产目录,因此修订版在第24章加入相关内容。1935年之后,民国政府先后颁布所得税法、破产法等法规,因此,《会计学》第七、九编,关于财产估价、和解破产各章的内容,都在1938 年6月第一次修订本中按照现行法律规定予以补充及修正;《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一书也进行了相应的修订。1946年4月,国民政府对《公司法》进行了修正,《高级商业簿记教科书》一书原有关于公司记录、公司组织的各章内容,《会计学教科书》第八、九章关于公司的内容,《股份有限公司会计》的相关内容均与新法不合,均依新法将相关内容予以改订。

此外,潘序伦先生是名词统一运动的坚定支持者、践行者。他积极参与民国政府相关机构的名词审定工作,编纂《会计名辞汇译》并多次修订、补充使其日臻完善,有力地推动了会计名词统一,为中国会计制度近代化做出了贡献。修订其各种教科书,是潘序伦对名词统一运动的另一种支持形式,也是潘氏教科书不断改订、再版的主要原因之一。如,《高级商业簿记教科书》经两次修订后,内容及编制次序已经成熟、稳定,再次修订的必要性不大,因此,1939年只是按《会计名辞汇译》(1938年第一次修订本)对其中的名称、词汇加以改订以求规范、统一,而内容部分较少改动。此后,《会计学教科书》所用之会计名辞根据《会计名辞汇译》全部予以改正、统一,《会计学》中原用的会计名辞,也大多予以改正。

《会计名辞汇译》经1940年第二次改订后,日渐成熟,并在潘氏的努力下,该书所列的会计名称已被民国政府的法令所逐渐采用,因此《高级商业簿记教科书》于1947年第四次修订时,所涉及的名称一律依前书修改,以达到统一。《会计学教科书》于1948年第三次修订时,相关的会计名辞也按照最新的正确名称,予以修正。

[1]潘序伦.潘序伦回忆录—六.编辑出版立信会计丛书[J].财务与会计,1984(6):35-36.

[2]劳伦斯.成本会计[M].潘序伦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序言.

[3]陈文麟,施文夫.初级商业簿记教科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序言.

动态·资料

共享工程牵手盲文图书馆

为进一步推进残疾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工作,加大文化共享工程对残疾人的服务力度,2013年10月21日,文化部公共文化司、中国残联宣传文化部、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等单位的领导前往位于北京的中国盲文图书馆进行调研,并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残疾人服务分中心”揭牌。

2013年7月,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与中国残联宣传文化部联合下发了《“携手共享 文化同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推进残疾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工作方案》。依照方案,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心声—音频馆”资源将覆盖到全国3500个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各类残疾人服务机构;在具备软硬件基础环境的各地残疾人服务机构设置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在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设立残疾人服务专栏,集中展示全国残疾人艺术会演等由残疾人表演的文艺作品;与中国盲文图书馆携手共建盲文电子图书和视频音频作品等。在此背景下,应中国盲文图书馆要求,文化共享工程在该馆建立了“文化共享工程残疾人服务分中心”,并向中国残联赠送了500台指纹登录机,这批设备将下发到各地的残疾人服务机构。

——摘自2013年10月23日《中国文化报》

G257.3;F230

A

1005-8214(2014)02-0080-04

李湖生(1969-),男,北京大学科技情报专业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副研究馆员。

2013-01-22[责任编辑]菊秋芳

*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会计学建设项目” (项目编号:J51701)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簿记潘氏成本会计
常吃西餐更容易患肠炎
什么是簿记建档
成本会计在餐饮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
企业管理过程中成本会计应用与发展
物质流成本会计的核算原理
同根同祖 两岸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