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风》寄语

2014-02-12 10:53曾庆榴
粤海风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学批评海风学术期刊

这些年刊物出的也多,仅敝人所在的单位,就有两家学报,还办有报纸和内刊。各地送来的期刊和报纸,也称得上是应接不暇矣。自然无法全都读,读书读皮,读报读题,有时候免不了就这样,人的精力,总是很有限的。

由此可见,出个刊物不难,难的是把它办好,留得住读者。那些专业学术期刊,凡真正重学术的,当然会有读者,专业人士及其爱好者就是,尽管阅读的人不会太多,但编者只要严防假冒伪劣,防备那些并无学术成分的东西塞入,保持学术殿堂的圣洁,办刊之路虽然艰难,但总会得到学界的承认,得到支持,最终在专业上能赢得一席之地。而那些一味媚俗的报刊,虽能行销于一时,无孔不入,但内容过于低劣,粗制滥造,久而久之也会失信于读者。所以,只有端正了办刊方向,办出自己的特色,让作者乐于写,读者愿意读,这样的刊物,才会不胫而走,行迩及远,有经久的生命力。

作为文化、文史类的期刊,《粤海风》是有书卷味,或者说是有文化品位的。在此发文的作者,多为学有专攻,对文学、艺术和社会历史的各种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并积有心得之士。《粤海风》为他们的所学、所思,提供了发表的园地,让他们的成果得以展示,使他们的社会、人文关怀得以释放。与纯粹的学术期刊相比,它不失学术之纯洁,而多了几分活泼和文采;与一般的大众读物相比,它既不输于闲适、淡雅,又显得较为厚重和深沉。可以这样说吧,学术期刊之深,大众读物之雅,《粤海风》兼而有之。此外,它重文化而不限于一科,具粤味而兼顾各地,兼容并包,治各家于一炉。我想,《粤海风》所发之文,读者是喜爱的。读谈文论艺、品诗赏画、评点名家大师的文章,读者的心灵,总会得到诗的润泽,艺术的感染;读回望历史之作,读者总能窥见历史的窗口,将已逝的时光拉回眼前,与前人、古人娓娓对话,让史识充实自己头脑,让历史的沧桑感,荡涤自己的胸襟。凡此,常读《粤海风》的人,当有同感。

我常读《粤海风》,当然不是读书读皮,读报读题那样去读。这家期刊能吸引我。它的不少文章长我见识,使我受到启迪与感染,让我获益匪浅。这家期刊出版百期了,恕无长篇点评以应之,仅书以上阅读之感受,聊寄编者,对他们的工作,表示敬意。

南铁兄:

写到这里,只好收笔了。

下面一函,是一位刚在外地毕业的文科博士写的。前日我将上一期粤海风交给她,她用一天时间读完,是第一次阅读这本刊物,我让她给我说说她的第一感受,她就写了这封电邮。发去供你参考。

曾老师:

我大致浏览了一下这本杂志,是还蛮典型的“文学批评”的路子,特别是论说和专题两栏目,借由一件事情,进行理论分析,而分析的理论、概念和词汇基本上来自于西方左派思想家,如马克思、马尔库塞、本雅明等等,这类文章比较炫目,实际上有点空,这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共同的问题。

有一些从个人经验反思的文章,还是可以一看,如文学批评自身位置的焦虑,文学批评低于文学创作所带来的压制;对文学批评趋“新”,而忽略材料与证据的不满等等。这本杂志选材没有局限于广东一个地域,有对理论的探讨,有对时事的文化分析,有对地方的如何才是世界的文化课题的探讨,涵盖面还是挺广。其作者群也比较多样化,有学者、有报刊从业人员。

张晖夫人那篇文章我倒挺感动,也许是我认同张晖对学术的态度。很显然,他夫人希望透过张晖,来反思目前的学术体制和学人态度。说拔高也好,她提出的问题倒是值得一思。说实话,这类杂志我不会多看,初看很吸引人,但后面就会觉得差不多,因为文学批评的趋同性很严重。我在大学期间,交往最多的是中文系和哲学系的朋友,其中几个就是“文学批评”方向的,也是最容易产生论辩的。因为任何一件事,它可以站在理论的制高点,进行道德评判,而缺乏对人、事的真实体验与分析。

这是我的一些直观印象,仅供您参考。祝好!

邓军

曾庆榴

11月26日

猜你喜欢
文学批评海风学术期刊
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
“文学批评的理论化与历史化”笔谈
新创办的学术期刊发展探讨
英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轨迹探索
想象一部另类文学批评史
亲亲我
去海边吧
总局首次开展学术期刊资质审核认定
刀韵海风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