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

2014-02-12 11:52
粤海风 2014年1期
关键词:海风杂志文章

以品牌为生命,以文化为动力,努力塑造岭南期刊新形象

□ 《粤海风》杂志社

《粤海风》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一度以刊登通俗文学作品为主。1997年,《粤海风》实行全面改版,在全国期刊界首次高张文化批评的旗号。几年来,《粤海风》注重文化品位,坚持精品路线,受到社会、尤其是学术文化界的广泛关注,进入了许多一流专家学者的视野,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学术文化类刊物。《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文学报》、《中国青年报》等著名主流报刊以及国外的一些华文报刊都转载过《粤海风》刊发的文章,其中有的文章在海内外产生过不小影响。同时,也有很多读者在网络论坛上推介和宣传《粤海风》,表达他们的喜爱之情。

回顾近10年来走过的路,我们深深认识到,只有以品牌为生命,以文化为动力,才能真正有所作为,才能对得起社会给予我们的信任,对得起脚下的这块阵地。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坚持精品战略

要想在全国林林总总的杂志中找到生存位置,必须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所以当《粤海风》筹划改版之时,我们曾就杂志的定位做过详细的调查、分析和深入的思考、研究。我们不想降低品位,去追随当时不少文艺杂志的地摊化倾向。而且,通俗读物的市场分割已经基本定型,以较小的投入很难营造市场。但是我们也认识到,那种既想维护较高姿态,又想打造广阔市场的所谓“雅俗共赏”的理想化状态,并不符合当时阶段期刊的现实,只能是一厢情愿。

通过反复论证,我们终于确定了自己的思路:当以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为度量的“市场”与文化品位的高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左顾右盼,不能不切实际地希冀脚踏两只船,而必须偏向天平的一端——我们选择的那一端是“精品路线”。

我们为《粤海风》制定的宗旨是:当代性、争鸣性、前瞻性、建设性。坚持以文化批评为己任,在内容上以关注当下为主,不囿于学科分类,探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文化背景、文化心态和一切有关文化的话题。目光不仅仅局限于文史哲等传统人文学科,而是着眼于人类社会的所有文化现象,提倡一种“大文化视野”,把各种社会现象都纳入到文化批评的视野当中。

但是与一般的学术期刊不同,《粤海风》在风格上提倡多元化,并鼓励“好读”的文风。

杂志出版几期后,就开始陆续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其中尤其使我们感到欣慰和鼓舞的是这样的一类文字——

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的一位编辑来信说:“不是说广东人都忙着赚钱,没人关心文化吗?没想到办出了这样高品位的杂志。”

上海的著名文化学者许纪霖在来信中说:“贵刊改版以来,进步很大,在沪上圈内也逐渐有了口碑。”

北京一家著名杂志的副主编在来信中说:“《粤海风》杂志编排出色,印刷精良,在京城已经逐步打开影响,苦心经营,已见成效。在广州这个城市经营如此的一份杂志,实在令人感佩。”

广西教育出版社的总编辑写信说:“贵刊大气充盈,为广东的商业气平添书香,实属不易。”

这些评说将《粤海风》与广东的文化发展相联系,使我们非常感奋,觉得自己在为广东的文化建设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尽管这些评说对广东文化的理解亦有可商榷之处,但是却能见出中国知识文化界对广东文化的期望。

二,坚持文化责任

《粤海风》杂志坚持“文化的现象批评,现象的文化批评”,它所坚持的文化批评立场,建立于对当下现实的关注。

比如针对近年的热门话题高考,我们刊发了《炮轰全国统一高考体制》、《新编中学语文课本批判》、《高考指挥棒的双向作用》等;比如关于社会关注的知识分子话题,我们刊发了《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与理想重建》等;关于地域文化,我们刊发了《21世纪的中国文化与广东立场》、《关于“红土地”文化的沉重思考》、《陕西人不算光彩的“十好”》、《看与被看:互为镜像的香港和上海》等;关于当前的一些文化现象,我们刊发了《当前中国城市审美风尚的流变》、《当代大学精神生态的忧思》、 《茅盾文学奖:风向何方吹?》等;关于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刊发了《无监督崇拜与大跃进情结》、《红卫兵:从母爱教育的失落开始》等;关于人物和人生的思考,刊发了《不以“体制”看雪峰》、《邓拓的本来面目》等。这些文章贴近现实,秉持人文精神和社会关怀,直面社会与时代,体现了《粤海风》的文化责任感。

作为学术文化期刊,《粤海风》近年来尤为关注学术腐败的问题,重视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反对学术研究的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乃至剽窃抄袭的行为,刊发过一系列有关文章,为学术界所瞩目。

《粤海风》对自身的文化责任和使命有深刻认识。这些年来,中国职称制度的某些弊端助长了刊发文章的买方市场。既然道路拥挤,就会有人想走近路以图超越,“功夫在诗外”的情形因而时有发生。但是《粤海风》不照顾“关系稿”,有些作者为了评职称或出于其他目的,希望能够交纳“版面费”而在《粤海风》发表文章,一概受到拒绝。此外,不断有商家来《粤海风》杂志社商谈合作,希望投入资金,介入杂志的版面经营,但是《粤海风》对那些有损杂志整体文化品味的所谓“合作”都不予以考虑。

中国人很讲究趋吉避凶,提倡说好话,一般不愿意卷入是非。所谓报喜不报忧,已成为中国的传统。学术界更是历来有门派之分,因而有时候,一篇挑战式的文章其学术史意义或者影响学术空气方面的意义,会大于它本身的“学术含量”。正因为此,《粤海风》愿意为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提供一个文化意义上公共空间,让不同的观点交锋。为了保持眼光的独立和锋芒的坚挺,《粤海风》没有进入或依附思想文化界的任何“流派”和圈子,编发批评文章时完全从学术出发,从不考虑批评对象在文化界的地位如何。我们认为,杂志不是学术的附庸,它应当有自己的立场,应当有属于自己的信心。《粤海风》的这种价值取向,受到一大批具有丰厚潜质而名声尚未达到巅峰的年轻学者的欢迎。

前不久,《粤海风》主编徐南铁应《光明日报》之约,写了一篇谈主编杂志心得的文章《编杂志者当有自信力》,其中说到:“我想,保留几种游离于圈子的杂志,保留一些于评职称和升迁无益但却是严肃思考、认真操办的杂志,或许是维护学术生态环境的需要吧?”

应该说,这就是《粤海风》的价值所在,是它立足于中国杂志之林的根本。

三,坚持个性风格

关于杂志的风格,《粤海风》有自己的追求,那就是:“新潮而不晦涩;高雅而不矫情。贴近现实却不媚俗;追求深度却不作茧自缚。”它坚持在追求学理和文化意义的同时,强调可读可感可亲。

当前的一些理论文章,常常因为过于专业化的理论表述而不利于一般读者的阅读,从而疏远了读者,影响了思想的传播。一些年轻学者受到翻译过来的西方理论的影响,写起文章来概念繁多,名词轰炸,有时甚至生造词语,更是给阅读建构了一道屏障。其实从中国现代学术的起源来看,学术大家的文章都是深入浅出而易懂的。《粤海风》发表的文章不囿于学科,涉及文学、新闻、出版、艺术、建筑、哲学、历史、经济、社会、政治等等,如果专业的表述色彩太强,只有圈子里的人才能读通,其“启蒙”和批评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所以《粤海风》拒绝那些堆砌概念的生硬文字,不但要求内容上的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要求形式上的“联系实际”,将自己既区分于学院式的论文期刊,也区分于大众性的一般读物。它的目标是:以自己的办刊理念和实践,在思想理论与大众阅读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通过近1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粤海风》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与那些板着脸孔的学术期刊比,它具有亲和力;与那些偏重文史的期刊比,它具有广泛性;与那些惯于在回望中踱步思考的期刊比,它更多一些现代的因素;与那些满足于一般性市场阅读的期刊比,它超越了仅仅将办刊作为生存手段的层面,具有更为丰厚的理性色彩和淑世情怀。

综观发展之路,我们也看到,《粤海风》杂志同样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由于杂志的定位所决定,发行面不广;比如因为经费等问题,杂志社的员工偏少,影响了创意、策划的推行和杂志品牌的宣传,制约了杂志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尽管如此,却没有影响《粤海风》既定的定位选择和追求。

目前,《粤海风》的影响依然在不断扩大,正与一些著名的学府探索合作途径。此外,《粤海风》还在最近受邀加入了中国期刊网和龙源国际期刊网。中国期刊网是教育部委托清华大学主办的全国性网络光盘媒体中心,已经成为全世界数量最为庞大的网络资料中心,它对入选的杂志在质量上和政治导向上都有着严格的审核,《粤海风》能够被其收录,证明了自身的实力和优秀。龙源期刊网创办于加拿大,在海外华人社区有较大影响,进入它的范畴或许将是《粤海风》获得全球性视野的契机。

我们依然在探索,依然在前进。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精品路线,坚持文化责任,坚持个性风格,一定能够开创更为广阔的天地,为广东的期刊增添风采,为广东的文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该文系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于2006年8月15-16日举办的全省媒体文艺宣传工作培训班材料,培训班所发材料一共五份,分别来自: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广电传媒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粤海风杂志社)

关于《粤海风》杂志参加北京会议的情况报告

(一)2000年4月3日下午,新闻出版署和中宣部在新闻出版署大楼九楼会议室召开了五家杂志总编辑和主管单位负责人座谈会。

这五家杂志是:新华社的《半月谈》(内部版),中央党校的《理论前沿》,文化部的《炎黄春秋》,《复旦大学学报》,广东省文联的《粤海风》。

出席会议的新闻出版署和中宣部领导有: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桂晓峰、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司长刘波、副司长李保中,中宣部宣传局的一位姓宋的副局长。

会议由桂晓峰主持。

(二)会议首先由刘波对出席会议的五家期刊指出问题,归纳为七点:

一、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是多党制。

《半月谈》(内部版)发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放的文章,认为党关于民主党派的“十六字方针”是文学描述,不严密、不准确、不科学,应当改为“合作共事,联合执政”。不能什么都以中央文件为准。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是多党制国家。社会主义多党制的观点一定会被接受。

二、党的权力过分集中。

《半月谈》(内部版)2000年第一期发表高放文章,认为我们现在总是党自己作主,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10年。

文化部下属的《炎黄春秋》发表江苏省社科院一研究员的文章,题目是:不受制约的权力是无限的权力。文章认为:党对国家的权力过大,总是搞绝对领导。党的中央通过对地方各级政府、军队领导的任命,统治全国。党还领导民主党派,领导并控制思想舆论。党把社会方方面面都领导了。党的领导高于宪法,是法外之权、法上之权。但是在大多情况下,代表党的只是政治局常委,甚至许多重大问题一个人说了算。

《粤海风》1999年第4期发表刘军宁的文章《从“第三波”看世界》(注:实际上不是刘军宁的文章,是北京一次座谈会的纪要,其中有刘军宁的发言)说:“民主制度要求军队退出政党。如果只允许一个政党拥有军队,那对别的政党便不公平。军队是最强有力的力量,也是最危险的力量。所以必须找到一些强有力的制度和锁链来约束它。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看,文官政府领导的国家反而打胜仗。”

三、提出党内缺乏民主,要廓清障碍。

《半月谈》发表中央党校教授王桂秀的文章,认为:现在发展党内民主阻力甚大,不能想象党内缺乏民主,而社会生活能有民主。必须废止家长制和变相的家长制;必须彻底废止干部终身制;必须彻底废止领导人自己确定接班人的做法。

高放的文章则认为:首先应当修改党章。党的代表大会才是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党的代表大会应当每年召开一次。

《复旦大学学报》也有一篇类似文章。

四、主张将民主法制化,走两院制道路。

《炎黄春秋》1999年第8期文章认为:应当建立政党法、参政法、民主党派组织法。逐步建立两院制。

《半月谈》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白纲的文章,认为:我们国家的立宪不具稳定性。宪法的序言中自相矛盾之处甚多。“人大”只是橡皮图章、表决机器。

五、提出允许建立新党。

中央党校《理论前沿》1999年第二期提到广东省委党校的一次讨论时报道说:应当允许私营企业有自己的新党,或者将民主党派改造成民主党。

六、主张建立民主试验区,让一部分人先民主起来。

《复旦大学学报》1999年第一期发表文章,提出:在京、沪、穗设立民主试验区,扩大“人大”的权力,创办独立性报刊,建政治特区。

七、对“一国两制”作出调整。

这一点,是高放在一次座谈会上说的,并没有发表。

高放认为:李登辉代表了台湾民众。台湾人有中华民国情结,如果我们在都是中国人的前提下,邀请“中华民国总统”来大陆访问,僵局就打破了。

以上的举例,《半月谈》(内部版)有五次,《炎黄春秋》和《复旦学报》有两次,《理论前沿》和《粤海风》各一次。

(三)接下来由桂晓峰念了最近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思想战线和新闻出版工作的一些指示、批示,从日期看,密度很高,表明中央的重视。

中宣部宣传局宋副局长说了五点:

一、今天谈的专题,是政治体制改革;

二、要高度重视,有的杂志是屡犯;

三、要有阵地意识,《炎黄春秋》应弘扬中华文化,却过界谈政治;

四、守土有责;

五、回去作好总结,作好整顿。

(四)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司长刘波指出:杂志如有三次导向性错误,要停刊整顿;再有一次,则要吊销刊号,撤消主编。

(五)接下来,由各家杂志说明情况和表态。

关于《粤海风》,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副司长李保中指出两点:

一、去年,北京的《方法》杂志停刊,一批作者将稿子投到广州、深圳去了,跟你们省里打过招呼,要你们重视。你们却没留意。刘军宁的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都不发他的稿子了。要让编辑们注意,组稿时不要光看到作者的名声。(注:事实上,将刘军宁作为内控人员是在我们发他这篇稿子之后的事)

桂晓峰插话:“中国社科院有些人在自己院的刊物发不了文章,院外的报刊却竞相约他的稿。这种现象已由该院写报告,报到总书记那里了。”

二、《粤海风》是文联的杂志,只谈文艺、文化,就不会有这些事。

(六)最后由桂晓峰作总结。他说:

叫大家来开会,完全没有否定大家的成绩和贡献的意思。在座的期刊都在全国甚有影响,占有相当位置,有些还得过全国期刊奖。不要以为新闻出版署会以砍期刊为乐事。我们主要的目的在于通报情况,由衷希望这次会成为你们刊物的新起点。

但是大家应该高度重视这次谈话。要有明确态度,查明情况,查清原因,弄清危害,总结教训,加强编辑部建设,制订出防止同类现象的有效措施。

要写出专题报告,由主办单位审,并由主办单位送新闻出版署和中宣部。

(七)会议当天下午结束,会议时间共两小时。

(八)会后得暇拜会中宣部老部长朱厚泽。他说了两点看法或可作为参考:

一、邓小平让广东搞改革开放试验,也应当允许广东作理论上的探索;

二、文联的刊物应当关注社会,文艺怎么能脱离生活?

(九)关于《粤海风》这篇文章。

刘军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的中年研究员、博士,著作颇丰,在学术界有不小影响。《粤海风》被提到的这篇稿,是北京三联书店组织的一次小型座谈会纪要。这种座谈会,北京三联书店经常召开,特别是有书店认为较好的新书出版的时候,总要组织一些学者座谈。这一次,主要是谈《第三波》这本书,而刘军宁是这本书的译者,理所当然地被邀请。这篇纪要,是出席座谈会的一位新华社记者写的,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一位博士介绍到《粤海风》。

在编审这篇稿子的时候,编辑部还是挺小心的,反复改了几次。新闻出版署提到的那一段话,之所以没有注意到,是因为我们在政治上还是不够成熟。当新闻出版署调这期杂志去时,我们就认定是这篇文章出问题,但是反复看,却只发现几处讲民主的论述可能不妥,一直没有注意到这段。甚至到北京开会之前再一次审读,也未能发现。

现在回头看这段话,那是当时编辑认为这只是一种泛泛的论述,并没有直接的针对性,所以没有与当下的政治联系起来。这只能说明,在政治上,我们还不够成熟,工作也不够仔细,因此有漏洞。

(十)关于此事的教训:

要在政治上更加成熟起来。

加强审稿制度,对作者和文章的选择要有政治头脑。

学术探讨要注意避开禁区。

在专题策划和稿件的取舍上,一定要以文艺和思想文化为主。

加强阵地的保护意识。

认真总结、反思和审视,写出材料。

粤海风杂志社

关于《粤海风》的反思、总结和有关认识

新闻出版署:

2000年4月3日,广东省文联派人赴北京参加了新闻出版署召开的部分期刊总编和主管单位负责人座谈会,通过这次会议,对广东省文联主办的《粤海风》杂志所出现的有关问题有了初步的把握和较为清醒的认识,并对上级主管部门及有关领导对这些问题的意见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

广东省文联对此事非常关注和重视,在北京座谈会之后,立即向广东省委宣传部主管领导作了汇报,并结合学习有关文件和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思想战线和新闻出版方面的有关指示、批示,专门就《粤海风》改版两年多以来的工作进行了一次认真而全面的反思和总结,尤其对杂志的内容重新进行了严格的审读、梳理和分析。

根据新闻出版署的意见,我们主要从明确态度;查明情况;查清原因;弄清危害;总结教训等几个方面着手,认真开展这次关于《粤海风》的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们从政治把关和正确舆论导向的目的出发,再一次认真学习了党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件以及关于思想战线和新闻出版的有关规定,提高了认识,进一步强化了阵地意识。并组织杂志社有关人员开展了一系列学习活动,对照党的文件和政策,认真阅读和仔细研究了有关《粤海风》的问题,达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目的。

我们认为,《粤海风》所出现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我党大力号召加强思想建设的今天,更是不能等闲视之。这是当前社会思想战线某些不良思潮的曲折反映,客观上削弱了党的领导。我们必须对此事予以高度重视,将其提到思想认识的高度来看待和处理。而且,我们不能就事论事,仅仅局限于对上级主管部门所指出的文章的反思和检视,而应当将这种反思和检视扩展到我们的整个工作。我们应当通过这个机会,对杂志社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包括编辑部的建设和管理等问题都应当进行专门研究,使之成为杂志新的起点,开创一个新阶段。此外,我们还应当以此事为契机,对广东省文联在主办和管理杂志方面的工作和阵地意识予以进一步的审视和强化

其次是查明情况。

通过调查、了解和证实,《粤海风》1999年第4期刘军宁等人文章《从“第三波”看世界》的发稿情况和背景已经查明,具体如下:

这篇稿子并不是刘军宁自己执笔写的,也不是他的投稿,是一次座谈会的记录。

北京“三联”书店经常就某本新近出版而该店认为有价值或有卖点的书组织小型座谈会,当时正值刘军宁翻译的《第三波》出版,于是围绕这本书开了一个小座谈会,参加人有温元凯、郑也夫等。会上许多人作了发言,有一位与会的新华社记者根据发言整理出一篇稿,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一位与《粤海风》有过联系的博士生代为寄到《粤海风》杂志。是一篇纯粹的自由来稿。

所以,这篇文章署名共有五人。文内是座谈发言的形式,五个署名人各有自己单独的篇幅。由于刘军宁是这本书的译者,熟悉这本书,因此他的发言最长,在署名时排在第一。在该期目录中,这篇文章的作者则署以“刘军宁等”。

《粤海风》的编辑在编发这篇稿子的前前后后,从未与刘军宁有过直接的信件或电话联系,只是在文章发出后由发行部门和财务部门分别给他寄去样刊和稿费。

再其次,我们就此事做了“查清原因”的工作。

通过同责任编辑的反复交谈和了解情况,再加上对多方面情况反映的把握和综合,我们得知,编发这篇稿件的责任编辑并不认识刘军宁,其编发这篇稿主要是因为被刘军宁的“博士”、“中国社科院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著述颇丰”等光环所吸引,因而未能在政治上认真把关,也未能在稿件质量上严格要求,甚至还认为这是送上门来的名人稿件,是一个好机会,以为有利于扩大杂志的影响。主编在终审的时候,也有类似的认识偏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认识呢?

我们认为,更深入一步去看,《粤海风》所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来源于思想认识方面。

《粤海风》原先是通俗文学期刊,主要以小书摊为发行渠道。1997年下半年开始改版。当时,鉴于报刊市场主要是流行期刊的天下,《粤海风》决意走另一条路,于是选择了文化批评的定位。在激烈的报刊竞争之中,这实际上是一条很不容易走的路。广东省文联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除了想切实地为新文化建设做些贡献之外,还有一个目的,是想为岭南文化创品牌,改变社会上关于广东文化偏重商业色彩的偏见。

但是在这种追求下,杂志过于看重所谓“品位”和“影响”,过多地考虑受众,急于受到学界尤其是北京文化圈的关注和肯定,因此在把握舆论导向方面,不知不觉中有所放松,结果产生了另外一种偏差。

《粤海风》所存在的不足,还在于政治上的不够成熟,编辑人员政治素质不够高,缺乏政治家办报、政治家办刊的意识,认识水平还不够高。在有些文章的编发过程中,较为注意学术的争鸣,却在政治把关方面注意得不够。尤其是在编发一些座谈会的发言时,为了将问题“充分展开”,显示文章的“丰富”、“全面”,常常将几种不同论点同时收入,却没有考虑或较少考虑到,有些论点与我们党的宣传口径有相悖之处,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这种情形,在《粤海风》两年多以来所发表的其它几篇座谈会纪要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

《粤海风》的其它一些文章,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之处,有把握不够准确、评述不够得当的现象。有些文章的观点失之于偏颇。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编辑的把关意识和导向意识不够强不无关系。

此外,《粤海风》在编辑队伍的建设和审稿制度的健全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广东省文联作为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也应当进一步强化阵地意识。

关于上述情形的危害,目前,不论是《粤海风》的主管单位还是从业人员都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讨论,杂志社的编辑更进一步认识了自己所从事职业和自己所在岗位的重要性,从而上了深化职业道德教育的一课。所有有关人员都意识到,我们从事的这种工作,是党的舆论工具,如果我们稍有疏忽,就会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和危害。我们编发的每一篇稿件,都与改革开放大业与中国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应当通过自己的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而不能有丝毫草率和大意,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关于《粤海风》所存在的不足及有关问题的解决,广东省文联非常重视,除了作出了一些相关措施之外,准备将其整改与杂志的未来发展结合起来考虑,一定要从这件事中认真总结教训,举一反三,办出一本合格的杂志。

我们做了或正在做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我们立即决定新一期杂志暂缓付印,用新的更为严格更为负责的目光重新审查了新一期已发排并已进行了三校的所有稿件,通过反复斟酌,撤换了几篇文章。不惜脱期,不惜重新排版重新出胶片,不惜经济上的损失,也要在政治上从严把关,保证不出漏洞。

第二,组织学习,采取有关措施,加强所有人员的政治把关意识,强化正确舆论导向方面的管理;

第三,严格要求编辑提高组稿过程中的政治意识,对于作者,一定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听其言,察其行,做到心中有数。不要有盲目的名人情结,凑热闹,从而放弃了应当严格把握的稿件取舍标准。

第四,进一步严格社长领导下的主编负责制,做到层层负责,各负其责,形成合理而有力的管理架构;

第五,加强杂志编辑部的建设和管理,努力开展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第六,建立和健全较为合理的编辑、发稿规章制度,并在有章可循的前提下,做到有章必循。除了定期自行阅评之外,建立和完善聘请有关专家阅读评议和提意见、提建议的制度。

第七,尽一切可能,从人力物力上加强编辑力量。

第八,多向有关部门汇报和请示,注意不断调整自己,营造良好的办刊氛围,

我们将引此事为鉴,认真总结,真正把杂志办好。

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00年4月

慎重处理偏颇言论

□ 报刊阅评审读员

《粤海风》2008年第3期“漫话”专栏刊登了奥运火炬传递的两篇杂文,文章不仅刻意回避了“藏独”干扰奥运圣火传递的事实背景,而且对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出现中国人(包括国外华侨华人)爱国心高涨的现象进行了冷嘲热讽。

例如《火炬照亮的并非中国的强大》一文说:“在火炬传递的现场,我们要维护的是中国,还是奥运?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但奥运会不是北京的奥运会,不是中国的奥运会,火炬照亮的并非中国的强大,而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既然如此,华人华侨如果打出更多的五环旗,提醒人们一起去维护奥运会的高尚和纯洁,是不是会比把火炬传递变得好像是一件中国人的事情更好一些呢?”

又说: “如果说人类拥有共同的梦想,那也无非是所有人都能够得到自由发展的机会,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去化解矛盾,而不是一触即跳,怒目横眉。”

《“爱国”与“自爱”》一文说:“(合肥发生抵制法国家乐福支持“藏独”事件)类似的事情,与其说爱国,不如说是爱‘种,爱自己无法选择的种群和肤色。”

“需要警惕的倒是,在新闻尚未充分自由、民主宪政尚未实现、信息严重不对称、真相有可能被遮蔽的特殊时空,一切发自本能的‘爱国冲动,极容易被当作煽动暴力事件的导火索……”

“遗憾的是,尽管爱国主义被我们当作一个至高无上的道德神话供奉了多年,我们的国民还是没有学会怎样爱国……”

“以眼下的事情而言,我不认为家乐福该不该抵制是一个问题,因为对于这个问题,一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婆自有公婆理。但是,无论持何种意见,都不能用暴力或侮辱手段干涉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伏尔泰的话大家都知道:‘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

这些摆出一副公正平和,自命高明,动辄捧出西方国家那一套民主自由理论,以为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却完全忘记了任何具体问题都必须具体分析,当今的世界还是一个充满着国家利益冲突、经济政治斗争,国家、民族的命运仍然需要国民的爱国精神去维护支持,这样的人,其想法其实是相当幼稚的,其偏颇是应该通过争论来纠正的。然而,编者在发表这般言论的同时,并未安排发表相反或者不同意见的文章,这样做是不够谨慎的。

关于有关文章的反思和处理

新闻出版局:

一,《粤海风》2013年第四期刊发的最后一篇文章《毛泽东骑马又如何》是自由来稿。今天回过头去看看,这篇文章确实有好一些不妥的地方,它将很重大的话题用调侃的话语方式来表述,显得很不严肃。

二,这篇文章的内容也是值得商榷和讨论的。文章谈到了有关大跃进、有关文化大革命的问题,但是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背景以及需要深入思考的历史教训,并没有真正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去分析、论述,因而不免有片面甚至偏颇的地方。

三,问题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编辑人员对有关出版工作的政策学习不够深入,理解也有待提高,因此容易对文章的表面性所误导。《毛泽东骑马又如何》是放在“漫话”栏目里的文章,这个栏目里的文章一般都很短,语气都比较轻松、随意。但是应该怎样把握这种类型文章的社会意义,其实很能考校编辑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功底。

四,为此,我们决定以此事作为一个切入口,举一反三,大力开展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组织大家对杂志近期所刊登的所有文章来一次重新的梳理,借此机会自上至下地提高编辑部所有人员的理论认识,达到整顿队伍、加强管理、提高水平的目的。

五,为使《毛泽东骑马又如何》这篇文章的刊登发挥最大的反思意义,我们决定:对涉及该文发稿的所有编辑予以扣除本月奖金的处罚,由于主编亦负有终审发稿的责任,同样应当对此事担负责任,所以对其也作出予以罚款1000元的决定。

六,这次事情应该引以为戒,我们今后一定更加严肃地把关,不再让类似的情况发生。

粤海风杂志社

2013年9月20日

猜你喜欢
海风杂志文章
杂志收纳碗
亲亲我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去海边吧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杂志收纳碗
刀韵海风
欢迎到邮局订阅2010年杂志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