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更倾向“严肃新闻”的新闻系台生

2014-02-14 03:21程朔实习生郭晶晶编辑丨程健芸邮箱丨1437485775qqcom
台声 2014年11期
关键词:大陆同学

文丨记者 程朔 实习生 郭晶晶 编辑丨程健芸 邮箱丨1437485775@qq.com

邱诗晴,台湾新北人,现在厦门大学新闻专业四年级就读。高中生活的前两年,诗晴是在福州度过的,后来因为父亲到广州工作,诗晴便在羊城完成了高三年级的学业。因为感觉厦门与新北距离比较近、生活习惯也相对接近,于是选择了厦门大学。父母,还有正在高中读书的妹妹,一家人现在都在大陆,但诗晴还是希望毕业后回到台湾去生活。

为家乡骄傲 对大陆也有感情

“关于对大陆的感觉,其实有些纠结,有时候自己觉得怪怪的。”邱同学告诉我们,她听说自己的祖先是来自于大陆福建的莆田,但前辈很早以前就移居台湾了,自己一直是很自然地认为自己的祖籍就是台湾。“我阿公20年前曾经到福建‘寻根’,我觉得那算不上‘走亲戚’了,因为大家虽然同姓,但祖父的祖父都不是亲兄弟了。”诗晴说,阿公一行还是有两个收获,一个是那时候刚好有人在整理族谱,阿公获赠了一本,很厚很厚的;二是知道了邱姓华人的根其实是在河南,并且邱姓的始祖就是垂钓渭水、扶周灭商的那位姜太公。“了解了自己的祖先,还真是一种蛮神奇的感觉。”

“我更多是打算在岛内生活的,如果必须在大陆这边,就留在厦门吧,这里气候环境很像台湾,相比较说,厦门更现代些,而台湾会更有沧桑感。”为什么强调“必须”呢?原来,靓妹诗晴已经“名花有主”了,她的男朋友就是自己的学长,这位大陆帅哥告诉诗晴,两个人还是要选择一下,哪边合适发展就到哪边,做这种决策的时候还是要务实一些。

“我出国的话,一定会说自己是台湾人,不过,这与‘茶叶蛋的迷思’决无相通之处。”诗晴的这个“说法儿”确是让我们感觉“挺新鲜、很有信息量”,“我觉得台湾人都有身为台湾人的骄傲,这就如同北京人有北京人的骄傲、上海人有上海人的骄傲一样,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他怎么可能去爱别人?如果一个人不以自己生活的家乡为骄傲,他怎么可能真正热爱他所在的国家!”

之后,诗晴举了个例子,“我一个同学去台湾玩,回来后让家里人看拍摄回来的影像资料,家里人普遍反映,看过之后挺失望,因为看到了房子旧、路狭小,城乡风貌并不比他们小镇更气派,可我的同学对他爸爸妈妈说,旧和小没什么不好啊,那正是台湾发展的见证,也是台湾的特色。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台湾其实很繁华很繁荣,那并不表现在楼有多高、路有多宽,而是真正精神上的富足”。诗晴表示,自己对这位同学的看法特别欣赏。

“对大陆,我其实也是有感情的,住了很久的福州,就像又一个故乡一样,我觉得我也是一个很感性的人。”诗晴告诉我们,她遇到外国人非常主观地评论中国大陆时,也会与对方激烈争辩;当看到奥运会上中国队夺得一枚枚金牌的时候,心潮也是汹涌澎湃的。“我男朋友就对我讲,这是因为骨子里面先天的民族属性在起作用,就像人不可能选择父母一样,血脉亲缘,后天很难根本改变,时机恰当,就会自然流露出来。”

发现两边差异 体味关系发展

诗晴表示,两岸在很长时间内各自有着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发展通道,自己在大陆生活,有很多不习惯的地方,但是障碍一直在减少。

“来到大陆读书后,发现这边竞争太激烈了,不管老师还是学生,一律分数至上、排名论英雄。大学相对而言,还算比较好,高中的时候就很可怕。”诗晴先谈起大陆教育与岛内教育方面的不同,她认为,大陆教育不够多元、相对枯燥,台湾教育也是注重学习,但不会压力那么大。岛内孩子们学不好学问,可以转去学技术,这是压力小的重要原因。“不过,压力的强弱,并不是评判好坏的标准。”诗晴补充说,许多台湾人会觉得台湾年轻人现在的竞争力,在总体上是比不上大陆年轻人的,在大陆学生“很拼”的情况下,台湾学生就显得太过安于“小确幸”的现状了,而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而言,还是觉得蛮可怕的。诗晴发现,随着近两年两岸交流增多,两岸年轻人交往增多,愿意到大陆读书的台湾学生也越来越多,与自己相似,这些台湾年轻人,正在努力缩短与大陆年轻人在“爱拼”方面的距离。

“从所学习的专业来看,两边还是有很多不同,我更稍稍多一点欣赏海峡西岸这边的情况。”诗晴表示,自己蛮喜欢新闻这个行当,用她的话说,“觉得媒体是个有趣又伟大的存在”,她就是因为被他人称为“无学”的新闻学,学起来比较活泼,才选择了新闻专业就读。她认为,台湾的新闻在内容、形式上不那么拘谨严肃,相对轻松,可是觉得娱乐性过分强了些。大陆这边的新闻节目很是严谨,但至少在形式上,似乎更符合新闻理论。诗晴比较倾向严肃新闻,但也想尽量多把握一些风格,所以她也有设想在大学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但要换个地方。

“有意思的是,台湾也在某些地方向大陆学习呢。”诗晴举例说,台湾的路边原先是没有垃圾桶的,在路上产生的垃圾,一般都是行人拿在手里,回家或者是到某个门店,才会有地方丢弃。而大陆就相对方便,大街上到处都有。不过台湾现在至少在大陆观光客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有设置路边垃圾桶了,比如在西门町。“我虽然难以评论这‘改变’是好是坏,但说实话,还是感到挺方便的。”

有观察有思考 直言说给大家听

“曾听一台商说,他‘在大陆赚钱,可以养台湾’。听起来蛮心酸的。两岸融冰有一段时间了,大陆的政策也做了很多让步,可为什么还会有心理距离并未减少的情况呢?这是不能单单以‘历史分割时间长’作为唯一原因来解释的,这是两岸各界都须重视的问题,也真心希望你们《台声》反映一下,期望为两岸关系新发展做一点点贡献。”不愧为一个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诗晴的新闻敏感、观察能力都显得很职业,表达观点也足够明确、直接。

“从台生这边看,有些生活上的小事真的很不方便,会让人感觉很不爽,用句俗话,叫做‘活鱼摔死卖了!’”诗晴举例说,台生们使用的台胞证,不同于大陆同学的身份证,用它注册个淘宝的快捷支付就不行,办理银行卡挂失,在工行至少要等两个星期,等等。其实呢,也没太多物质利益的伤害,但是一遇上就会让人感觉很不开心。所以这些容易误引“心理波动”的情况,还是越少越好。

“对台湾年轻人,尤其是台生而言,重要的还是为他们的出路多想些办法。”诗晴谈了两方面问题,首先是关于她自己,诗晴的同学去广告公司、公关公司,去金融机构申请实习都没遇到问题,但她去电视台、报社申请实习的时候,接触新闻采编业务的申请就被拒绝了;二是之前毕业的学长们传回的关于找工作的那些“烦心事”,一些同专业的毕业生几乎没有在大陆求职的机会,他们面临着与大陆同学不在同一竞争起跑线上的尴尬情况等等。诗晴认为,应多给台生创造一些机会,这样将有利于台湾年轻一代心理认同感的确立。

“其实,台生中,很多人都知道统一是必然的,台湾经济上非常依赖大陆,从这点上看,‘统一’早就进入程序了。至于统一还是‘独立’,不少台湾百姓最大的担忧是担心某种形式统一后,慢慢会有大批大陆人分享台湾的社会资源。”诗晴解释说,这点“小心思”其实很正常,它就像当前北京、上海、广州也不会放开对外省人的落户限制一样。所以,北上广可以表示他们的不接受,换到台湾这个背景,也希望大陆同胞不用对台湾百姓表达的那些“担忧”过分解读。■

猜你喜欢
大陆同学
“大陆阿里山”春正浓
冰之大陆
冰之大陆
IQ大陆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冰之大陆
同学
同学情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大陆的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