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瘼所关乃国家第一要务

2014-02-14 03:17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高继宗
城市与减灾 2014年6期
关键词:阿鲁要务乾隆帝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高继宗

民瘼所关乃国家第一要务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people’s suffering is a key task for the nation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高继宗

“民瘼所关乃国家第一要务”,是清乾隆皇帝(1711—1799、1736—1795年在位)在乾隆四年四月初七日(1739年5月14日)颁发的谕旨中所宣示的。“民瘼”即民众的疾苦,“国家第一要务”当为保障国家安全。乾隆皇帝如此高度重视民瘼,难能可贵!这一宝贵的治国理念源出于一场激烈的讳灾争议。

大震灾引发讳灾争议

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夜,甘肃宁夏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发生大地震(现定为8级),灾情十分严重。次日,宁夏将军阿鲁和副都统喀拉便差两名旗官携带奏折,快马驰驿,奔赴京城报告地震灾情。

阿鲁奏折全文如下:“镇守宁夏等处将军臣阿鲁等谨奏闻地震事。臣等宁夏地方,于十一月二十四日戌时忽自西北有声,遽尔地震,摇动一二次,所有满兵城中房屋,自臣等衙署以至兵丁房室,尽皆坍塌。臣等仰赖皇上洪福,幸得趋立院中。稍定之后,因时值寒冬,坍塌房屋之下,又复火起。未被压覆之兵丁等,齐将木植抽出,拾取砖瓦,仅能扑灭。其城中数处地皆开裂二三寸,向外涌水。自此地动不止,直至日出之后,方得稍安。所有各城城楼坍有数处,城垣虽未坍塌,俱皆下陷,以致城门不能开展。臣等遥望汉城,一夜火光不止,其情形若何,未能深悉。臣等城中,坍塌房屋、被压之大小人口数目及马驼之数,一时不能查明。俟查明实数后,再与汉城情形一并具奏外,现有二十四日地震情由,谨差佐领孟图、骁骑校官保驰驿奏闻。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镇守宁夏等处将军臣阿鲁、副都统臣喀拉。”(将军是清代驻防边疆地区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都统是八旗组织一旗的最高长官,佐领是满兵基本编制单位的长官,骁骑校是佐领的副手。)

阿鲁奏折在邸抄上刊出后,都统弘昇认为这是“泄密”,便上奏折予以批评:

“皇上加恩宣示宁夏地震理应简略,宁夏将军有阖城官兵房屋尽皆坍塌之语,若被好事小人看到,就会捏造匪言,煽惑愚民。嗣后,若将水、旱、饥谨等灾情载入邸抄时,俱宜斟酌。”

弘昇所说的“理应简略”、“俱宜斟酌”,就是说不要把真实灾情在邸抄上刊出,以防被小人利用煽惑愚民。(邸抄是抄发皇帝谕旨和官员奏议等官方文书、类似报纸的抄本,又称邸报、朝报、京报,发行各省,明末开始有活字版印本。)

弘昇的奏折在邸抄上刊出后,立即遭到吏科掌印给事中马宏琦的反对。马宏琦于乾隆四年四月初四日也奏上一折,严厉批评邸抄刊出弘昇的奏折,使其流毒外省。(给事中,官名,秦朝始设,历代沿置。清代只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科掌印给事中与给事中,均满、汉各一人,职掌钞发章疏、稽察违误,其权颇重。)

马宏琦在奏折里直言不讳地说:弘昇奏折“业经奉旨俞允,交与内阁存记。臣愚以为:此奏、此旨,内阁即宜密行封贮,不当又抄发外省。”马宏琦阐述了6条理由:

(1)自古盛明之时皆不以灾祲为讳,而惟以民隐不闻为忧。灾祲者为气数之适然,惧而修德,即可转祸为福。民隐不闻则上下相蒙,其患无穷。圣王知其然也,是以广咨博访,一有见闻,动色相告,而使下无不达之情,上无不宣之德,以防壅蔽也。

(2)我皇上明目达聪,求宁轸瘼,各省偶有灾情,蠲赈频施,多方拯救,此固中外所共知共见者。宁夏震灾,自阿鲁奏报到日,即特遣大臣前往抚绥、安置,所费以钜万计,今春又颁发谕旨,告戒督抚,令其预筹储备。圣恩优渥,睿虑周详,身受者感激难名,即风闻者亦称颂不已,此传之天下,告之后世,何嫌何疑?

(3)若如弘昇所奏,以阿鲁奏报太直为非,而谓宜从简略,又借词于宵小之造言煽惑,而谓不宜宣示,其说必至内外以灾为讳,其弊将有不可胜言者!外省督抚奏报,必删减灾情,悉从简略,将以重为轻,以多为少,甚至以有为无。

(4)地方匿灾不报,小民之疾苦无由上达,造作谤议便乘机出现,自来宵小讹言正从匿灾始也!若使有灾必报,有报必实,加以皇上如天之仁,施恩如恐不及,沛泽至于再三,小民亦有天良,感激称颂尚且不暇,又何议论之有?煽惑之有?

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大地震高烈度区分布图

(5)国家政务有必应保密者,有无庸保密者,如事关军机及查拿要犯,皆不可不密,以防泄漏。至于地方偶有水旱,偶被灾祲,乃人所共知共见者,即不载科抄,能禁彼地之人不言乎?能禁往来彼地之人不传乎?外间既已言之,既已传之,而欲不发科抄,固已迂矣!

马宏琦乾隆四年四月四日奏折(部分)及乾隆帝朱批

(6)弭灾莫要于修德,防口更甚于防川。即如地震之灾,自古未尝无有,要在君臣恐惧修省,尽人事以挽之。不务修省之实事,而以虚文掩饰,后患无穷。

奏折最后说:“臣以民瘼所关,风声所系,防微杜渐,不敢避咎不言,伏乞皇上另颁谕旨,晓示各省督抚诸臣,令其凡有奏报,务须从实,不得因弘昇此奏,稍存避讳,以致民隐不闻,则天下亿万苍生幸甚!”

乾隆帝对马宏琦的意见完全赞成,并在奏折上朱批九字:“此奏甚是,另有旨谕部。”

乾隆帝从无讳灾之心

乾隆帝应马宏琦所请,三天后(四月七日),果然另颁一道谕旨,对讳灾争议做出仲裁。

旨中首先明白宣示朕从无讳灾之心:“朕御极以来,仰体皇考诚求保赤,视民如伤之至意,广咨博访,庶几民瘼得以上闻。至于水、旱、灾荒,尤关百姓之身命,更属朕心所急欲闻知,而速为经理补救者。是以数年中颁发谕旨不可胜数,务令督、抚、藩、臬等飞章陈奏,不许稽迟,亦不许以重为轻,丝毫粉饰,倘或隐匿不陈,或言之不尽,朕从他处访闻,必将该督、抚等加以严谴。”“若稍存讳灾之心,上下相蒙,其害有不可胜言者,是以孜孜不怠,惟恐民隐不能上达,即天下想亦洞悉朕心矣。乃昨冬宁夏地动,灾伤甚重,朕闻奏即宣示于外,特遣大臣驰驿前往,会同该督、抚、将军、地方官等,逐户赈济,安插抚绥,毋使一夫失所,且不惜帑金数百万两,以为招集流移、缮完室庐之费,此皆明降谕旨者。”

谕旨强调说:“国家政务原有应密之件,如事关军机、查拿要犯,皆不可不密,以防泄漏,别生事端。至于旱、潦、饥谨、灾祲之类,则断断不应密者。”

谕旨明确批评:“内阁误将弘昇此奏传播于外,一似朕俞允彼言者”;弘昇的“识见甚属褊小,朕不以为然”;“此奏传播各省,该督、抚等必致错认,以朕心讳言灾伤,始而观望,继而欺隐,则黎元将何以得受国家赈恤之恩耶?”

谕旨最后强调说:“民瘼所关乃国家第一要务,用是特颁谕旨,通行宣示,嗣后,督、抚等若有匿灾不报,或删减分数,不据实在情形者,经朕访闻,或被科道纠参,必严加议处,不少宽贷。该部即遵谕行。”

显而易见,这道谕旨的内容几乎是马宏琦奏折内容的复述。不过,“民瘼所关乃国家第一要务”,则是乾隆帝对讳灾争议做了深入思考,结合先皇和自己的治国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治国理念,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

乾隆四年四月七日谕旨严禁匿灾不报或不据实报灾(局部)

谕旨中的“督、抚、藩、臬”,是各省主要长官的简称,督是总督,抚是巡抚,藩是布政使,臬是按察使。“科道”是指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各道监察御史。“分数”是指成灾的比例数,分为1~10分,成灾分数的高低决定减免赋税的多少,乾隆朝沿用雍正朝规定:成灾十分免七成赋税,九分免六成,八分免四成,七分免二成,六分免一成。

查处匿灾官员

九月二十一日,尹继善奏:“查去年巩昌府所属及陇西、伏羌等州县,收成虽歉,均非大荒可比,闾阎安堵,委无困顿流离之事。李恐所言不实,到处帖示招告,并倡言豁免钱粮,邀请赏赉。”乾隆帝随即下旨,着李明白回奏。

李、尹所奏截然不同,孰是孰非?乾隆帝没经调查,竟然武断地裁定尹是李非,并随即下旨:“李张扬鼓动、多方煽惑于前,又复捏词巧辩、巧讦督臣于后,如不严加处分,则将来乡绅挟制之弊,不可胜言矣。著该部严察议奏。”吏部遵旨审议后奏请将李革职。

但乾隆帝仍然放心不下,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得失,于十一月初八日再下谕旨,将对李的处分改为革职从宽留任:“李陈奏本省事宜,有意挟制督抚,又复捏词巧辩,本应从重治罪。但伊身系言官,所奏地方灾荒,有关民瘼,与全挟私意者尚属有间。朕观近来督抚办事,每多观望,而在内言官又事迎合。今若将李照议处分,则外而督抚,内而科道,皆以言官陈奏灾荒而罹严谴,势必以匿灾为得计,以奏灾为畏途,而闾阎饥谨无由上闻矣。夫言官声张气势,挟制封疆大吏,此风固不可长,然其为害尚小;若民隐不能上达,使百姓至于流离失所,其流弊实为最大!权其轻重,与其惩言官而开讳灾之端,宁可从宽假以广耳目之益;诚使督抚等皆秉公据实,公尔忘私,国尔忘家,惟尽爱民之心,毫无观望之习,朕亦不必如此鳃鳃过虑,而无如其不能也。况科道等如果假公济私,把持本省之事,必不能逃过朕之洞鉴,亦断无可宽之理。李之罪尚不至此,著照部议革职,从宽留任。”

十一月十一日,乾隆帝下旨:尹继善销去加一级抵降一级,免其降调;徐杞革职,从宽留任;冯祖悦、汪元祐俱送部引见;其余官员均按尹继善意见处理。

吏部议准对甘肃匿灾官员的处分(局部)

对甘肃10名匿灾官员的查处,贯彻了乾隆帝“民瘼所关乃国家第一要务”的理念,必能对地方官员产生强烈地震慑作用,促进吏治和民生的改善。

督抚都要亲自查灾赈灾

乾隆帝于十六年闰五月二十二日(1751年7月14日)颁发谕旨,点名道姓地批评山西巡抚阿思哈、云南总督硕色、巡抚爱必达、提督冶大雄、福建总督喀尔吉善、巡抚潘思榘等地方大吏,在水灾、震灾发生后,都仅委派下属官员到灾区查灾赈灾,“并不亲行,名曰镇静,实则偷安,独不念灾黎之辗转沟壑、呼号待拯情状耶!”“皆非慎重灾伤、矜恤颠连之意。”“是皆历来督抚养尊处优,躭于逸乐,罔恤民艰,遂成固习。所谓为天子分忧者,固如是乎?”

谕旨明确要求督抚都要亲身深入灾区查灾赈灾:“督抚为通省表率,地方之事皆其事。至如水、旱、震、溢,灾及闾阎,尤其最重而最急者,该督抚即应体朕痌瘝乃身之意,无论偏州、下邑,亲往抚绥;或遇不法棍徒,聚众闹赈,最易滋生事端,亦应亲往弹压,此乃职分当然。”

谕旨表扬了江南巡抚鄂容安:“一闻山西丹、沁两河水发,涨入豫境,即亲至武陟、河内密勘情形。如此,方克称封疆重寄,甚属可嘉!”

沁河发源于山西沁源县太岳山东麓,南流入河南境内,在武陟县入黄河。丹河,源出山西高平县,南流入河南,到沁阳入沁河。河内即今沁阳。

宁夏承天寺塔,乾隆三年地震倾圮,嘉庆二十五年重建

谕旨最后强调说:“著通行传谕各省督抚:嗣后,不得拘泥往例,凡遇灾伤异常之地,务令亲身前往查察,应行赈恤者,一面赈恤,一面奏闻,则闾阎受惠速而得实济,即以禁奸暴而安善良,其胜委员数倍矣!朕恐民隐不能上闻,省方问俗,尚不数动,属车督抚等顾可深居简出,惮跋涉之劳耶?钦此。”

这道谕旨表明:乾隆帝治国理政一直在贯彻“民瘼所关乃国家第一要务”的理念,明令督抚等封疆大吏亲身深入灾区查灾赈灾,就是要防止地方官匿灾不报或不据实报灾,就是要使民瘼能够快速上达,就是要使灾区“闾阎受惠速而得实济”,就是要尽快使灾民能得到有效救助,就是要尽量减轻灾害损失,尽快地稳定灾区社会,以确保国家安全,乃至长治久安。由此可知,乾隆盛世能够持续数十年,绝非偶然。

猜你喜欢
阿鲁要务乾隆帝
阿鲁的故事之梦里的兔子
阿鲁的故事之阿鲁的树叶
皇帝偷枣
阿鲁的山谷
清代西苑三海楹联研究
清乾隆后期饬禁剧曲策略的调整及撤局问题——兼谈乾隆帝对戏曲的真实态度
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第一要务
乾隆帝御用藏密瑜伽修行寶典《究竟定》編譯背景考*——附論乾隆帝的藏傳佛教信仰
《第一要务》等
阿鲁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