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以《社会学概论》为例

2014-02-14 02:47席丹丹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社会学概论应用型

席丹丹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以《社会学概论》为例

席丹丹

(韶关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社会学概论》课程实施实践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课内实践教学改革,重视发挥教师课堂理论讲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在实践教学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学科课外实践教学改革,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社会调查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社会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所谓“实践教学”,是与传统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抽象概念与具体思维的结合,既是理论学习的继续、补充和深化,也是传授学习方法、技能与经验的重要方式。传统理论教学注重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实践教学则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用理论知识分析、解释实践问题,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主动研究。

根据高校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场所为标准划分,实践教学主要分为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社会学概论》课程课内实践教学主要是在课堂内进行,包括案例教学、辩论式教学、主题讨论、专题内容研讨等形式,通过内容的嵌入与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得以实现;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包括课外校园实践、校外社会实践两种方式,主要是通过社会调查得以实现。

一、《社会学概论》课程实施实践教学的意义

《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学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它以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旨在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提升学生的理论境界,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一种既不囿于成见又不流于空疏的社会学理论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认识社会和参与社会及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一种既奋发进取又睿智通达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成为具备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的应用型人才[1]。由此可以看出,该课程不仅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同时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

为进一步增强课程实践教学效果,凸现课程特色,结合韶关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授课教师特选取100名学习《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学生,针对该课程培养应用型能力的基本方向展开调查,详见表1。

表1 《社会概论学》课程应用型能力培养现状及期望的内容和比例

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对《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具有更浓厚的兴趣,他们更想通过社会学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己认识社会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所以,在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要想使课程教学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基于学科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实践教学力度。探索《社会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法非常必要,且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课程传统教学中讲授法占据非常大的比例,这种教学方法优点很多,如有利于教师将理论系统地阐述和讲解,课堂信息量大,有利于教师控制教学进度和课堂秩序等;但弊端也非常明显,如教师容易成为教学的权威和主宰,学生缺乏直接实践的机会,学习参与度低,从而出现教师中心主义、学科本位倾向。在《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要求不仅仅有传统的授课法,还要结合辩论法、案例法、调查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依据课程特点有机结合,将大大丰富课堂教学,增强《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

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很容易把教材当成金科玉律,授课内容按照教材的内容和顺序讲述,无法和时代发展相联系,《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实效性和应用性无法体现[2]。在《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仅仅对同类教材进行比较、吸收与创新,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还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从而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讲授的内容进行思考,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实践教学法并不否认传统的理论教学,而是提倡学生将理论密切联系自身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提倡将思辨、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课堂实践或者课外实践转化为理性认识和综合实践能力[3]。在《社会学概论》教学过程中实施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的认识水平;有利于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社会学知识和原理对社会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提高学生社会现象综合分析能力和社会政策分析能力;有利于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等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个人素养。有效的课程实践教学使学生不仅能够用社会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来认识、理解、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并能够针对一些简单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促进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社会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社会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是学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课程结合学科特点和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主要包括课内实践教学改革和课外实践教学改革。

(一)课内实践教学改革

1.重视发挥教师课堂理论讲授的主导地位

在课内实践教学的课堂讲授方面,《社会学概论》课程授课教师非常注重授课教师在理论讲授中的主导地位。对于较难的理论,如需要介绍理论背景、专题研究前沿等,教师主要负责讲解。而对于理论的应用分析,教师则主要发挥“导”的作用。

一是注重引导学生以严谨的科学精神对理论向纵深处研究,提升理论素养。例如,在讲授第十五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中的“我国现代化进程”问题时,在讲授“改革是推进当代中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的理论基础上,阅读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思考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思考和讨论,结合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学科内容,对问题进行详细解读和回答,他们思路清晰,观点正确,体现了较高的理论素养。

二是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基础理论提升社会政策分析能力。例如,在讲授第十七章《社会问题》中的“贫困问题”时,要求学生先课前学习、了解关于贫困的理论解释,如个体主义解释、贫困文化论、结构性解释等,使学生先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广东,分析我国农村、城市的扶贫开发政策、现状、问题,进而结合理论让学生提出扶贫的相应政策。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积极发言,不仅能够领会教材上的基本理论内容,还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个别学生甚至走访本地区扶贫开发项目的相关负责人,结合个案,提供照片、录像等素材,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是注重引导学生应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社会现象综合分析能力。例如课程《城市化》专题,教师在在讲解了有关城市化的相关理论之后,引导学生积极分析国内外城市化路径的异同、积极思考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联系、城市化与社会转型的联系等,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两亿多农民工能否市民化、城市边缘人的生活现状、城乡二元结构能否破解、现代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及产生原因等。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非常优秀的学习作品。

2.重视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改革中的主体地位

在《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发挥,主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授课与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的方法,从而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一是课前时事快报。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三到五分钟之内,以PPT、视频等形式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讲演,并依据专业理论对热点问题进行评论,如对“中国式过马路”的社会学原因探讨等。

二是案例教学。在专题学习的时候,鼓励学生积极搜集资料,扩充专题学习资源。例如,在讲授“社会角色”专题中的“角色冲突”时,积极鼓励学生思考现实中角色冲突的案例。学生通过课下学习和思考,以视频、IEBOOK、PPT、文字素材等形式,分别对“角色冲突”进行了非常生动的案例阐述,如列举了奥运赛中因伤退赛的刘翔、舟曲泥石流中舍小家为大家的王伟等案例。

三是课堂辩论。在专题学习的时候,围绕专题学习内容设置辩题,学生自发地组织正反两队,针对辩题展开辩论,进而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及综合素质。例如,在学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专题中,设置“大学生是/不是弱势群体”辩题,辩论中,双方观点犀利,且能结合理论分析现实,材料丰富、生动,双方通过辩论,极大地开拓了学习的视野,提升了理论认识水平和应用能力以及自身综合素质。

四是主题讨论发言。主要是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学习内容,提出讨论问题供大家思考,学生围绕问题积极展开讨论。例如,在学习“社会角色”专题中“角色不清”问题时,学生围绕“当代大学生的角色是什么”“优秀大学生的标准是什么”展开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逐渐地从班级、院级、校级评优评先的资格和条件谈起,进而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谈优秀大学生的标准,进而结合历史发展中大学生的作用谈当代大学生的作用和地位,通过讨论,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国家—民族—家庭发展等角度谈当代大学生肩负的角色及优秀大学生评判的标准,认识深度不断提升,并为课堂的德育教育提供正能量。

(二)课外实践教学

课外实践教学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方法的应用,注重锻炼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

1.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的意识和能力

截至目前,已初步建立课外实践调查的调查题库供学生选题,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可供选题69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供选题47项,行政管理学专业可供选题99项,历史学专业可供选题50项,教学中累计共指导学生撰写调研报告达100多篇。学生以1~6人分组,结合社会热点或与他们休戚相关的问题进行选题和展开调查。他们的实践热情非常高,问题意识非常强,通过学习,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社会调查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基本上能秉持严谨、务实、科学的调查精神进行调查,调查方法得当,且分析能力较强,个别学生的调查观点虽然朴素,但却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视。比较有代表性的,如2008级一同学以《对韶关学院在校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现状调研》为题展开调查,在调查报告中,该学生得出如下结论:“仍然有3%的人每月生活费在200元以下,换言之,这部分贫困生一天的伙食费还不够7元。平时吃饭,女生一般是吃二两,一两0.25元,一个荤菜价格是2.5元、3元或者以上,一个素菜0.6元、0.8元或者1元,计算一下,一般人吃一顿需要多少钱:0.25×2+2.5+0.6=3.6元,这已经是最低价格,所以,无法想象一日三餐7元怎么能吃饱,对于男生而言,更是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零食根本是不可能购买的。那么日常生活用品的支出和偶尔生病的费用,更是无法想象。”《社会学概论》课程中严谨、务实、科学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夯实了专业理论基础,锻炼了学生专业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专业学术术语表达能力,还锻炼了学生专业的创新能力,加强了探知社会事实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和协作能力,增强职业适应能力,回应社会转型的重要命题,效果非常好。

三、课程实践教学不足之处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已在高校中开设了多年的专业基础课,各高校也历来重视积极主动地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资源整合较好地克服了目前社会学教学广泛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迪的现状。注重实践教学也日益成为《社会学概论》的突出特点和新鲜经验。

但综观我国大多院校《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计划,理论知识的教学安排占总学时的比例均高达80%以上,有的甚至占90%以上,这与教育部所要求的8∶2教学规定有所差距(80%的课堂教学,20%实践教学),而与西方国家专业培养方式更是相去甚远。如法国国家行政学院自称是“三无”学校——无文凭、无教材、无专职教师。该校强调为用而学,学生在两年多的学习过程中,校内、校外学习时间各占一半。加拿大行政官员培训学院,更强调实践教学,其中30%在课堂内,70%在课堂外。在传统的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模式影响下,就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看,《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课程实践教学观念较为朴素,以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获得感性认识,是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考察丰富实践经验的课程,进而将《社会学概论》的社会实践学科化;实践教学机会较匮乏,且因课时限制,学生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进行实践,调查时间非常有限,且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调查很难达到应用型人才专业化的素养和水平;实践教学的效果有待提高,社会调查形式和调查方法较为单一,调查实践缺乏灵活性和严谨性,等等[4]。

总之,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是学生融入社会、求得发展的“通行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韶关学院也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高度出发,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坚持以协同创新引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要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促学、自主研学、网络助学”的四大教学平台体系。而对于《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而言,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应贯穿课程教学的整个培养过程,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作为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改进,以此才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社会学专业人才。

[1]杜桂娥.社会学课程“双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10(10):47-49.

[2]刘宜君.试论实践教学法在《社会学》教学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4):78-80.

[3]曲艺.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理念的内涵及应用[J].教育探索,2009(6):78-80.

[4]代显华,李忠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以成都大学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2009(1):8-10.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Goal of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A Case Study of Sociology

XI Dan-da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and Public Management,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Sociology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The practice of th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mainly focus on two aspects:one i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emphasizing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teachers’classroom theory teaching and student-centered principle of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the second is academic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attaching importance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and the ability of social practice and social investigation,social investigation method of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problems.

sociology;practice teaching;applied talents

G642.0

A

1007-5348(2014)03-0181-04

(责任编辑:薄言)

2014-01-16

韶关学院第十三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SYJY20121371)阶段性研究成果

席丹丹(1982-),女,河南灵宝人,韶关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学概论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青铜器辨伪概论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