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首功之臣王祥:大孝子,还是伪君子?

2014-02-14 13:34朱春学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朱氏后妈人性

朱春学

王祥被《晋书》排在众臣列传第一,大有名臣萧何的风采,但他的功劳实在有限,与其地位难成正比。那么王祥的盛名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孝”是一支绩优股

王祥的家世不算显赫,到他这一代甚至已经家道中落。但在那个时代,“以孝治天下”的口号喊得很给力,所以有一条成名的捷径,就是不计成本的行孝。孝,也是可以当饭吃的。

王祥很小就遭遇了后妈朱氏,她对王祥恨得牙根发痒,理由大概是为了继承权,因为她还亲自生了一个儿子王览。她给老公王融狂吹枕边风,把王祥说得一无是处,王融就派王祥去打扫牛粪。王祥的爷爷干过青州刺史,家里不差钱,让他去干这仆人干的脏活累活,应该是种暗示吧。但是王祥一点怨恨都没有,干得很给力,让人无可挑剔。可想而知,任何负面情绪都会给他带来毁灭性后果,隐忍才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朱氏想出各种狠招来激怒王祥。冬天,她要王祥给她找活鱼吃。王祥凿开冰面,脱了衣服,准备下水捉鱼。幸运的是,两只鲤鱼出来透气,不小心跳上来,被王祥捡了个便宜。朱氏又要吃烤黄雀,王祥的网里就撞上来几十只,很可能也是巧合。

这两次巧合,引起了乡邻对这个孩子的强烈关注。这对王祥是个好兆头。更好的消息是,熬了几年,弟弟王览开始懂事了。王祥的统战意识很强,不会放过这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机会,他每天被打的苦情戏,也让童心未泯的王览印象深刻。小小的王览开始左右大局,几乎参与了王祥所有的冒险行动,朱氏渐渐投鼠忌器。

父亲王融去世后,王祥就以孝之名浮出水面了。后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甚至要用一杯毒酒结果了他。王祥又在王览的掩护下虎口脱险。

一切看起来是那样完美,但问题是,以上所有情况,当事人不说,外人是很难清楚细节的。这便像如今的许多明星,热衷于接受各种采访,对过去的苦难津津乐道,不过是为赚些眼球,真实性也许被拿到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故事的结局相当主流:朱氏被感召,奇迹般地从脑袋里过滤掉那些蛇蝎样的想法,然后皆大欢喜。人性会变,但后妈变的尺度也太大了,是颠覆性的。这相当可疑,甚至让人忍不住怀疑他们是否唱了双簧,或者恶意炒作。

即便不是炒作,王祥本人的行为也大大戕害了人性。健康的人性需要起码的喜怒哀乐,但王祥从小就被迫藏起这一切,把它们装进口袋,勒紧绳索,秘不示人。他就没有真性情吗?

当年,家里有棵苹果树,结了苹果,朱氏交给王祥一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守住这些苹果,少一根毫毛,要你好看!每当风雨之时,王祥就心惊肉跳,夜深时还会抱着树痛哭流涕。

王祥只在这棵苹果树下不小心泄露过真性情,其他时候,他的内心都像超人一样强大,且被饰以“孝”的迷彩。那是一种伪装,王祥的想法也许极其简单:孝是时代主旋律,孝成畸形也不会有错;孝更是一支绩优股,不用担心会贬值。

王祥还应该感恩,好好“谢谢”后妈。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各种魔鬼训练把他炼成了资深“忍者”,足以应付人生中任何风雨飘摇。

于是,王祥的“孝”成了品牌。在他的品牌故事里,后妈朱氏是个靠实力演出的反对派,制造了一系列紧张的剧情,让人既有提心吊胆的刺激,又有化险为夷的欣慰。没有后妈的倾情表演,就没有这么好的社会效应。反差越大,新闻性越强。

“顺”是一道护身符

王祥拿着“孝”这支绩优股,并没有急着用,因为世道太乱。先是黄巾之乱,接着讨伐董卓,然后群雄割据,三国鼎立,简直乱成一锅粥。他带着弟弟和心理恢复健康的后妈,来到庐江,隐居了30多年,拒绝政府的一切招聘,以躲避喧嚣。

后妈死了,他哭得很憔悴,拄着拐棍才站得起来。这时,徐州刺史吕虔下了大决心,要请年近60的王祥出山,给他提供的职位是徐州别驾,这可是二把手,捏实权的。孝就是一张资格证书,得到举荐的机会大得超乎想象。起初他怎么都不答应,但弟弟王览一劝就好使了,他坦然赴任。也许不是不要,而是时候未到。现在时局已经大有好转,此时出山也会大有可为。

吕虔治下的徐州,还真是个烂摊子,治安很差,寇盗充斥。可别看王祥年纪大了,他却是个“白骨精”。很快就取得了成果,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有好事者编了歌谣:“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看来有名气,再加点实力,就会出高效益。而有能力的官员多如牛毛,要做到第一功臣,还需要别的东西。他已经抓了一把好牌,而且有“孝”这张王牌,若再懂得顺从,那在仕途上,就等着一帆风顺青云直上吧。而王祥年轻时在后妈调教下,已经练就一身硬功夫,便是超乎寻常的忍耐力。对人多顺从,不正需要忍字当头吗?

曹芳在位时,他做到大司农(财政部长)。曹髦在位时,他又颇受信任,封关内侯,拜光禄勋,转司隶校尉。从讨毋丘俭,功劳不多,却增邑400户,迁太常,封万岁亭侯,还被选为帝师。

后来曹髦被司马昭谋杀了,大臣们都很伤感,王祥哭着喊过一嗓子“老臣无状”,意思是我罪过大了,不可言状。这把心虚的人搞得有点愧色。曹魏派和司马派水火不容,王祥说这话大概有点晕,也许只是有点假,但很快他就转向了。不久,“正义凛然”的王祥就被司马氏“拜司空,转太尉,加侍中,封睢陵侯,邑一千六百户”。

一切来得太顺了!但在一场场政治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王祥的顺风顺水也许恰是最大的破绽。也许“老臣无状”事件只是闹点小情绪,但大方向没错。正所谓找到了方向,世界便为我让路。

司马昭当上晋王时,他和荀顗主动前去拜访祝贺。但他又和荀顗不同,荀顗是真小人,建议说:“相王(司马昭)位高权重,这次去我们该行跪拜之礼啊!”王祥不同意,说:“相国自然很尊贵,但他也只是魏朝宰相,我们是魏朝三公,公爵和王爵只差一级而已,哪有三公随便跪拜的道理!损魏朝之望、亏晋王之德的事,我不干!”到了王府,荀顗匍匐着跪下去,王祥长揖而已。真正的高手,不会像荀顗那样烂俗,会被人看轻。司马昭是非常之人,对人性看得很透彻,意味深长地笑着说:“今天我才体会到,你为什么这么受重视!”王祥什么也不说,也意味深长地笑。

所以,晋武帝司马炎登基后,王祥就被拜为太保,进爵为公,加置七官之职,荣誉等身。

看来,王祥天生就是当官的料!不论谁当政,都能如鱼得水。即便在魏晋交替的敏感时期,他仍然能屹立不倒,恐怕与他总是能跟“上面”保持一致有关。魏晋时以孝治天下,王祥先把准了脉,但当时以孝闻名的人很多,若不积极配合,站错了队,同样小命难保,死路一条。嵇康、阮籍不都是大孝子吗?但司马氏当权,嵇康却太“固执”,不肯配合,而且强硬,只好杀掉;阮籍不太听话,但念他装傻充愣撒酒疯,就先饶他不死!

王祥的一生就像部主旋律电影:这是个“忠孝两全”的人!可如果翻开王祥的历史一查,也会看到“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再仔细看上半夜,就能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三个字:“伪君子”!他的忠是伪忠,见风使舵,毫无原则;他的孝是伪孝,是进身之阶,是戕害人性。

做个伪君子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伪君子而始终不露声色。一直到死,王祥都没舍得摘下那面具,不知他还记不记得,当年那些抱着苹果树哭泣的夜晚。

(摘自《百家讲坛》)endprint

猜你喜欢
朱氏后妈人性
王祥卧冰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把钱袋子给她
后妈
朱氏妇科:大医无秘方
我的后妈
后妈的三个巴掌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