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广播“空中”品牌的塑造

2014-02-20 13:17刘洪涛
声屏世界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立交桥之友

□刘洪涛

在对台广播史上,曾经有两个以“空中”为名的广播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的《空中之友》和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的 《空中立交桥》。这两个节目都曾在大陆传媒界引起轰动,堪称对台广播名垂中国广播史的“空中”品牌。虽然它们的辉煌已经过去20年多年,但回望它们当初的成功与创新,仍能给今天的节目改革创新提供启迪。

《空中之友》的成功之道

1981年元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的主持人节目——《空中之友》开播,节目不仅在大陆的传媒界轰动一时,在台湾也形成了不小的影响。该节目开播20天以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破天荒地收到了台湾听众经由美国寄给节目主持人徐曼的信。之后,节目主持人徐曼在台湾越来越出名,主持人收到的台湾听众来信也逐年增加。《空中之友》节目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形态:对接台媒,传受关系改善。《空中之友》的主持人形态直接来源于一位台湾归来的台湾老兵对台湾广播主持人形态的描述。《空中之友》节目形态的改变,不仅在节目形态上契合了台湾听众的收听习惯,而且由“一对多”的“居高临下”变为“一对一”的“我和您”,传受关系也由过去的“导师和学生”变为“朋友”,①节目对象感更强,传受关系更加融洽。

语态:亲切真诚,赢得受众信任。《空中之友》节目在开办时,充分吸收了对台广播和台湾广播的经验,在试办节目时首先就试验如何用生活中的语调说话,打破播音腔。对主持人如何在话筒前说话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生活化,不要格式化。②而且非常仔细地规定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说话要温文尔雅、和蔼可亲、讲究礼貌,语调要甜、软、轻、美,有浓厚的人情味和同情心,对听众既关怀又谅解,尊重听众的感情,以商量和探讨的口吻与听众说话……③这种语态契合了台湾听众的心理期待,轻声细语的、口语化的交谈,使听众感到主持人是彬彬有礼的朋友、热情友好的同事、体贴入微的亲人,使台湾听众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

内容:平实客观,服务至上。《空中之友》节目从一创办就确定了为听众“解疑、解惑、解忧、解难”的服务方针。虽然各个时期报道的重点不同,但在整体节目编辑上注意了将政策性寓于服务性之中,在节目内容上力求平实客观。不论解答问题、分析政策、介绍情况,都是实事求是,既讲合情合理的一面,也讲尚未完善的一面;介绍大陆情况既讲进步的一面,也承认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落后的一面;既讲大陆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又承认还不富裕。不讲过头话,不选用缺乏代表性的典型,而尽量选用那些具有大众性、普遍性的情况,把真实地介绍中共和祖国人民政府的政策、真实地介绍大陆社会状况,当作《空中之友》节目的灵魂,让听众从平实、客观的内容中,自己去理解和识别,自己去做出结论。④

手法:情感入手,细节切入。《空中之友》编创人员有意识地利用了人情、亲情、乡情、友情、民族之情、爱国之情等情感对宣传效果的催化作用,从话题的选择、角度的切入、稿件的撰写、主持人的表达都追求于细微之处见真情,收到“以心换心的效果”。⑤

此外,个性也是《空中之友》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主持人的节目形态凸显了主持人的形象,同时也塑造了主持人的个性,如徐曼的“甜美”,冬艳的“清雅”。⑥反之,主持人的个性形象又进一步形成了节目的风格和标识,提高了节目的辨识度,增加了节目的特色与吸引力。

《空中立交桥》的创新发展

《空中立交桥》由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创办于1989年7月1日,每周播出4档,每档节目时间为1小时。该节目不仅受到台湾听众的喜爱,也深受大陆听众的热捧。《空中立交桥》不仅是海峡之声收到听众反馈最多的一个节目,也是“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历史上最响亮的一个品牌”。⑦

多体裁的板块结构。《空中立交桥》采用多个板块单元的组合结构,把不同的话题与内容串联在一起,使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和立体,给了听众更加多彩的听觉体验。板块结构不是《空中立交桥》节目的首创,但它却把板块节目推向新的阶段。

首先,打破了题材与内容的界限。《空中立交桥》既有严肃的时政话题,又有轻松的文艺内容,更有听众直接参与的板块,集新闻性、议论性、服务性和娱乐性为一体。节目辟有《新闻》《立交桥漫步》《立交桥专访》《九州采风》《华夏风情》《家乡曲》《经济窗》《爱的诗柬》《生命随想》《歌迷时间》《名曲欣赏》《中华医药》《点歌台》等板块和节目单元。就如一道超级大杂烩或东北乱炖,别有一番风味。

其次,构思新颖,编串巧妙。《空中立交桥》并不是简单地把多种体裁和内容杂糅在一起,而是以“编串艺术”为粘合剂,避免任意堆砌的 “杂而无章”。《空中立文桥》将政治论题、新闻信息和社会生活话题作了巧妙的穿插,始终给人一种新鲜感和吸引力,尤其是在运用乐曲串连方面作了成功的尝试。

多个性的群体形象。《空中之友》凸显的是主持人的个性标识,《空中立交桥》打造的则是多种个性的主持人群体形象。如果说《空中之友》的魅力在于徐曼的“甜美”或冬艳的“清雅”,那么,《空中立交桥》的魅力则是一个由弘力、刘武、钱锋等几位主持人的鲜明个性而组成的群体形象。弘力的“活泼开朗、风趣幽默”,刘武的“思维敏锐、快人快语”,钱锋的“感情真挚、善解人意”,在多位主持人个性反差中又形成互补,构成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空中立交桥》主持人群体形象,这正是该节目最大的成功之处。⑧这种融 “感性、知性、理性、灵性”于一体,“如阳光般明亮、似兄弟般友好、像智者一样博学、有相声演员般幽默”的整体节目风格,营造了“十分和谐的传播情境”,使节目散发着十足的个性魅力和超强的吸引力。⑨

模拟直播的现场感也是 《空中立交桥》吸引听众的因素之一。《空中立交桥》鉴于对台广播宣传的敏感性,选择了直播形态与录播制作相结合的模拟直播方式,兼具了创新和稳妥的特性。⑩虽然不是真正的直播,但完全按照直播要求进行录制,在当时的情况下还是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性,与其它完全录播的节目相比,仍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无论是《空中之友》还是《空中立交桥》,都没有逃脱品牌节目的生命周期。不管是因为主持人个性化的不可复制,还是创新力度相对于媒介生态变化的乏力,至少都告诉我们,节目的创新永无止境,时刻都要与时俱进。不过,它们曾经的成功之道与创新发展经验,至今仍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注释:①杨伟光:《“节目主持人”的形式好在哪里?》,《新闻战线》,1985(2)。

②③⑤于礼厚:《主持人节目的特征——开办〈空中之友〉节目以来的实践心得》,《对台广播文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40周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33、30、28页。

④毕福臣:《简析〈空中之友〉的魅力所在》,《对台广播文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40周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112页。

⑥冬 艳:《对节目主持人的探索——我主持〈空中之友〉节目的体会》《对台广播文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40周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⑦林智勇,廖雪方:《初论板块节目的优势及其发展前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2(6)。

⑧钟志刚:《岁月留声》,福州,海风出版社,2009年版,第325页。

⑨高严京,《论主持人与文艺广播节目的形象结构》,《探索与改革》,福州,海风出版社,1992年版,第106页。

⑩引自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总编辑卢文兴的论文《延伸节目品牌生命周期》。

猜你喜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立交桥之友
《党员干部之友》2024 年订阅单
立交桥下不宜锻炼
藏家之友
《诗词之友》赠阅
宜毕高速陈贝屯互通立交桥
于芳有声语言特点浅谈
大枢纽 云平台 客户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探索之路
藏家之友
北京20座下凹式立交桥汛前可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