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集群设计教学”的启示

2014-02-20 05:41单军
世界建筑 2014年7期
关键词:志趣开放式集群

单军

开放式“集群设计教学”的启示

单军

这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开放式建筑设计教学评图的盛况大家都已看到,我觉得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这里面有来自各方面的支持。首先是学校的大力支持。从校长、主管副校长,到人事处和教务处的领导,对这次开放式建筑教学的改革都给予了特殊的政策,一次性聘任15位“校聘设计导师”,也是没有先例的一次创新。其次是在庄惟敏院长的积极倡导下,学院教师们的支持与配合。仅就这一次的教学改革,我们就在学院内开了若干次专题讨论会,结合建筑、规划、景观3个一级学科的布局调整,对整个教学体系做了综合的梳理,确立了以本科三年级作为开放式教学的平台。众所周知,清华建筑教育自2000年在国内首创并推行的“4+2本硕统筹六年制学制”的培养模式,是由 “2+2+2”3个平台构成的开放式教学体系,而本科三年级在整个六年制教学体系中一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建筑学院从2003年起推行已10年的专题设计改革,也一直在三年级这个平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本次开放式教学的改革,我们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对整个体系做了结构性的调整和完善。15位校聘设计导师分成了两组,2014年有8位作为指导老师参与教学,其余7位则参加设计评图,这样两年一轮换,保证了开放式教学的连续性。

这次参加各组最终评图,我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是学生们所展现出来的对建筑的热爱和设计的激情。清华大学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着两年一次的建筑教育研讨的传统,从去年开始的第24次教育研讨的主题是“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术志趣、提高培养质量”,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而远大的志向则始于对专业的热爱,这份热爱能够促使这些自身素质优异的学生,更快地完成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模式的转变,为未来更好的学术和专业发展奠定基础,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热爱专业,勤于思考,才能在未来最终获得成就。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本次设计教学中,各位设计导师对学生设计热情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激发,可能要比在一个设计课中具体传授了多少技能和知识更为重要。让我尤为感触的是设计导师们自身对设计和教学的热情,有些导师甚至带病坚持教学,这些都感染和激发了学生。我认为,仅基于“激发学术志趣”这一点,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次开放式设计教学是非常成功的,对清华的建筑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建筑圈子里,多位建筑师共同参与的所谓“集群设计”我也参加了不少。我觉得,很多建筑师愿意参与“集群设计”,不仅仅是因为设计项目本身的吸引力,更多的是因为有机会相互交流和分享经验。这次8周的开放式教学,我们将8位导师集中在本科三年级的同一个平台上,而没有分散到各年级,也是有类似考虑的;而最终评图我们刻意地把各组的时间错开,也是为了使导师之间能相互观摩和交流。类比“集群设计”,我将这次开放式教学称之为“集群设计教学”。

我认为,从本次开放式“集群设计教学”的过程和结果看,至少有两点是尤其重要的。

首先,开放式“集群设计教学”全过程中所营造的“仪式感”,激发了学生对设计的虔诚和热爱。

在8周教学后我们邀请设计导师们进行交流座谈时,我曾提出“仪式感”对设计教学的意义。其实在很多宗教和文化习俗的传承中,“仪式感”都是彰显其神圣性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又比如大学的入学和毕业典礼等,也都是通过一种仪式感来展现校园传统和文化的凝聚力。仪式感外在庄严的形式下,是一种内在的虔诚和尊重的意义象征。以本次教学评图为例,不论是现场师生的礼仪着装、诸多评图教师的热烈点评和师生间的平等交流、校外建筑师、学生和媒体的参与观摩,以及评图空间的布置,模型和图版的展览,包括设计导师自己带来的红酒、茶点等,使得整个评图过程,营造出一种思想盛会和节日仪典的氛围。这种外在的仪式感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内在心理暗示和象征性,是对学生们付出劳动的设计成果的尊重。这种“仪式感”虽然在最终评图环节体现得最充分,事实上也贯穿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导师的精心命题与研讨,设计过程的悉心指导,以及对设计成果的具体要求:如手绘文本、视频辅助表达,以及各组均要求的大比尺模型推敲与展示等各个方面。教学全过程所展现出的庄严性,激发了学生对自我创造力和成果的珍视,转化成对设计的巨大热情和动力。

其次,开放式“集群设计教学”所呈现出的批判性和多样性,启发了学生对建筑的独立思考。

在本次 “集群设计教学”中,设计导师们通过各自的命题来展现对建筑不同视角的思考,这一点对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能让学生感受到建筑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甚至教师之间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争论,都有益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当然,正如一些导师提出的,如何在设计命题强调多样性的同时,适当地加强教学目标的共性,以更好地体现出“和而不同”的价值,是我们今后要与设计导师继续探讨的。

曾有人问吴清源大师“围棋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我也说不清楚”。在教学中,我也会问学生“建筑是什么”、“建筑设计是什么”的问题。这个设问的意义其实并不在于答案的有无,或答案是什么,因为我们都没有答案,或者也可以说,我们都有自己“此时”的答案或正在追寻的答案。我觉得,其真正的意义在于,通过追问本身,认识到建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建筑也因此而丰富多彩、独具魅力,值得我们终其一生,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与探索。我认为, 开放式“集群设计教学”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不同导师各自对建筑的思考,以及设计理念和工作方法等的展示,帮助学生在认识建筑多样性的同时,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一种批判的精神。这是激发学生学术志趣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也是至关重要的。

Inspiration from Open-ended "Group Design Studio"

SHAN Jun

1 评图现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14-06-12

猜你喜欢
志趣开放式集群
开放式数字座舱软件平台IndiGO
重阳有感
小学作文开放式教学的思考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夕阳晚秋
开放式计算机实验教学自主学习平台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开放式弹簧机数控系统开发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