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钢 | 生活的舞台

2014-02-20 05:41李兴钢
世界建筑 2014年7期
关键词:题目空间作业

李兴钢 | 生活的舞台

本次课程成果与预期比较

李兴钢:原来我所预期的课程成果,学生们基本上都做到了,包括整个过程的资料,各个阶段的文字、图片、草图、工作模型,以及最后的图纸和模型,基本上都完成了。

“生活的舞台”这个题目,现在看来可能对他们的要求复杂了些,目标多了些,而且时间上比较赶。按我的理解,三年级下学期对于建筑系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点:对建筑的认识,如何想问题和做设计,怎样把思考转变成设计成果甚至真实可造的建筑,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我觉得需要适当的复杂度,因为之前的作业可能要简单些,之后又会比较复杂,简单与复杂之间应该有一个衔接,要有一定的规模和复杂程度,比如功能和空间属性。第三个方面是工作的方法和工具,比如说要求设计的前期主要是画草图和做模型的方式,电脑是在后面已经定案和比较深入的时候才出现的。第四,我希望有一些与建筑师职业方面相关的体现,比如团队的合作和共享,希望他们也有一些了解和尝试。这样可能在这个题目里,我预想容纳得有些多,后来反思的时候,我觉得相比其他老师的题目,可能显得复杂了,难度也大了些,特别是时间很赶的情况下。

具体操作上,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题目,每个学生要首先设置8个自己熟悉的人物,有对应的角色和生活,根据这些特定人物的生活来设定他们合理的功能甚至建筑类型。又要包含4类功能和空间要求:居住、学习/工作、休息/娱乐、聚会,一个人通常的4类生活行为都需要在其中体现,可以说是一个小型建筑综合体。另外,我特意选了一块他们身边的用地,建筑馆南面的空地。从现实上来讲它或许并不适合或需要盖任何房子,但是选择在这里是一种理想化的方式,希望学生们时刻都能观察和感知、研究这块用地,建立起对场地的尺度、现场条件的认识,想像自己的房子放在这里会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是远离他们日常学习和生活环境的用地所不能带来的。还有,他们在最后两周需要考虑一下自己设计中某个特殊空间的结构、材料、构造和更为周详的空间表现。所以,总起来讲,对学生们来说需要完成的工作非常多,每一次上课都要有进展,否则会跟不上。按我个人看法,在建筑学四年或五年制本科三年级下学期的这个阶段,课程设计是应该有这样一种训练的综合度、复杂度和强度的,可能是时间上8周有些短,所以学生们有些匆忙之感,但是大家的完成度都还可以。

我要求学生们都要画草图,然后我都挨个上手去改,这也是我最初要求只带8个学生的一个理由,我想尝试一下师傅带徒弟的这种“手传”的方式,当然主要是在由概念转化为设计的关键阶段进行。其中的道理,我想是因为,建筑有些东西说得清楚,而有些是说不清楚的,特别是我们说到的心、眼、手3个方面的结合,心到、眼到、手到。所谓的心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思考;眼就是眼界,看得多,眼界宽,眼光高;手实际上是一种操作,把自己的思想和眼界呈现出来,把抽象的东西转化为一个具体的设计。在这个“手”的转换过程中,对于建筑乃至很多艺术创作都是无法说清楚或写清楚

的东西,顺着学生思考的方向,给他一个直接的提示和示范,让学生把自己所做的和老师所做的进行比较,就可能会有一个被迫的提升,同时会有思考和操作两方面的进步。这样一个过程有其他方式所达不到的好处,也是我的一个教学小实验。

1 学生王冉作业

学生们欠缺的是,他们还不习惯于把自己的或者所设定人物的生活感受带入建筑中去设计和体验,会不由自主地跳出来,把自己当成旁观者。最初,希望他们自己设定人物的原因,就是希望他们通过人物的设置带入特定的生活感受和内容,把人的生活转换成他们最需要的空间。因此,感觉上他们还是有不同程度的抽离的感觉。但是,所有题目都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我也很珍惜,并且不断鼓励和支持发展他们第一次根据直觉和兴趣提出来的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设想,那也是他们自己相对熟悉的,或者跟他们的某种生活阅历和向往追求有关联。另外,还是有一些同学不由自主会从形式的角度去发展设计,这时候我一般都会有一些苛刻的逼问,避免不加思考、没有缘由的形式诱惑。当然形式是必需的,但是形式应该是由设计的思考研究和操作捕捉自然而然产生的。

2 学生王冉作业

3 评图现场

对课程设置的建议

李兴钢:本科的建筑教育应该是系统性的教育,清华本科建筑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应该有个明确的答案。希望有个清晰合理的体系在那儿,然后我们带的课是这个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一种系统性存在的基础上由不同老师所带来的开放性,否则带给学生的影响就只能是这一个时间段,刺激一下而已,完了该怎样还怎样。一个课程的教学,会牵涉到建筑教育的目标,会牵涉到建筑师应该具有怎样的能力,进而又会牵涉到建筑的根本意义在哪里,会有一连串的重要问题被追问。

代表学生作业点评

4-6 学生刘楚婷作业

学生作业(王冉):这位同学是以清华的4个老师为人物原型:一个作家、一个音乐家、一个画家和一个建筑师。又选择了4个与这4位“大人物”有关系的“小人物”,对应的分别是报刊亭店主、酒吧歌手、油漆工和园艺工。小人物跟大人物之间有职业上的关联,又有各自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休闲、聚会等内容还有不同的交叉碰撞。这4对人物在一块用地里面,组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艺术家综合体。这个作业的人物设置上有意思,两两之间的相互依存对仗的关系,以及所有人的生活一起营造出的共同状态,构成建筑空间的转换,特别能营造出一种“生活戏剧舞台”的意味。

学生作业(刘楚婷):这位同学喜欢网络游戏“古剑奇谭”,里面都是虚拟人物,有着特定的有趣的故事情节。我鼓励她以此作为人物和生活设置的出发点,把游戏的场景转变成现实的空间。高山流水、潭池树林、庭院街道、茶馆酒肆、宅邸客店等等,都要由虚拟转化成现实,城市、建筑、自然,一个完整的微缩小世界。这个学生完成了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她需要造园——利用特定的用地和环境营造一处宅园并置的城市山林,依据的是游戏里的环境故事;其次是她需要在这样一个园林式的物质空间里完成一种特定人群的现实生活场景。当然还会涉及到建筑形式和空间效果的处理等问题。

猜你喜欢
题目空间作业
空间是什么?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创享空间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作业
追根求源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