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例捂热综合征患儿酸碱平衡紊乱临床分析

2014-02-23 02:56程首超湖北省咸宁市中心医院儿内科4371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年1期
关键词:代谢性酸碱酸中毒

程首超 湖北省咸宁市中心医院儿内科 437100

捂热综合征(IMS)又称蒙被综合征,系因保暖过度或蒙被,造成缺氧、高热、大汗及抽搐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是儿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多数患儿都存在酸碱平衡紊乱,重症病例可发生多器官功能损伤甚至衰竭,预后不良,病死率高。我科重症监护室(PICU)自2005年12月-2012年3月共收治IMS患儿63例,现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IMS预后的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3例患儿中,男33例,女30例。年龄<1个月20例,>1~3个月33例,>3~6个月10例。农村患儿50例,城市13例。冬春季50例,夏秋季13例。原发病:38例发病前身体健康,20例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8例有营养不良、佝偻病病史。全部患儿均有蒙被史或衣物包裹过多史。

1.2 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体温>38℃51例,体温不升8例;抽搐32例;昏迷、意识障碍27例;呼吸不规则23例;消化道出血21例;心力衰竭18例。

1.3 治疗与转归 所有病例均在入院后立即采取综合抢救措施:(1)清理呼吸道;(2)吸氧,重者机械通气;(3)控制惊厥;(4)防治脑水肿;(5)纠正呼吸衰竭;(6)纠正心力衰竭;(7)补液,边补边脱;(8)保护组织细胞。病情稳定后行高压氧治疗。患儿治愈32例(50.8%),好转13例(20.6%),放弃治疗3例(4.8%),死亡15例(23.8%)。

1.4 方法 入院后即采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将63例患儿按照是否并发代谢性酸中毒分为并发代谢性酸中毒与未并发代谢性酸中毒两组,对并发代谢性酸中毒的患儿根据酸中毒的不同程度再次进行分组。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代谢性酸中毒组与未并发代谢性酸中毒组病死率比较 63例IMS患儿中34例并发代谢性酸中毒,其中死亡12例,病死率35.3%;29例未并发代谢性酸中毒,死亡3例,病死率1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P<0.05)。

2.2 代谢性酸中毒与病死率的关系 病死率随血pH降低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0,P<0.05),见表1。

表1 IMS患儿代谢性酸中毒与病死率的关系

3 讨论

IMS是寒冷季节较常见的意外损伤。本组资料显示79.4%的病例发生于冬春季,主要为夜间寒冷睡觉时过多穿衣、盖被,过度保暖所致。此病主要发生于农村,分析其原因为居住环境较差,潮湿不通风,无取暖设施,过多穿衣盖被,导致局部的高温及缺氧;而6个月以内婴儿运动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无力挣脱,致使意外发生。

捂闷时呼吸道不通畅,肺通气功能和交换功能障碍,可引起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高热大汗时水分蒸发丢失,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和微循环障碍,使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碍。缺氧使无氧酵解增加,促使乳酸性酸中毒产生;同时缺氧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使氧化型与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比值发生改变,影响丙酮酸的代谢,使血液和细胞中的乳酸水平显著增高,导致代谢性酸中毒产生[2]。另外,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排酸保碱功能降低,入量不足,腹泻等诱因亦是产生代谢性酸中毒的主要原因。

本文发现并发代谢性酸中毒的病死率高于无酸中毒的患儿,且酸中毒越重,病死率越高;当pH<7.20,病死率高达52.9%,表明酸中毒严重影响预后,与文献报道[3]相似。捂热综合征患儿预后与酸碱平衡紊乱密切相关,故遇IMS患儿应尽早作血气分析,及时纠正酸碱平衡紊乱,降低病死率。

[1] 贝政平,李毅,王莹,等.儿科疾病诊断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51-652.

[2] 蔡资论,徐南平.婴儿捂热综合征情况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2003,10(1):28-29.

[3] 宋亚君,林荣枢,鲍燕敏,等.PICU危重病例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3):261-262.

猜你喜欢
代谢性酸碱酸中毒
中西医结合治疗牛瘤胃酸中毒
减肥和改善代谢性疾病或有新途径
自制酸碱指示剂
酸碱滴定法测定香菇中二氧化硫的含量
抗代谢性疾病药物研究专栏简介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与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及饲养对策
酸碱体质与酸碱食物
奶牛瘤胃酸中毒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
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