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变迁

2014-02-24 18:34
中国新时代 2014年2期
关键词:古时候小孩儿民谣

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年复一年,中国人一过就是几千年,已经形成了春节文化。我们从一些民谣中就能看出民间过年这个习俗的特点。例如,有一首广为传唱的民谣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从腊月二十三到大年初一,天天都有说法。这是民间过年千家万户都要做的事情,已经积淀成了文化。

年的过法一代一代传承着,中国人从儿提时代就深受春节文化的熏陶。我们来看一首北京地区的儿童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这首儿歌琅琅上口,至今仍在传唱,这使孩子们从小就牢记春节前后人们所要做的活动。

民谣反映的是民俗,但过年这个习俗在官方、在知识界其实也是广为流传。古时候过年,皇上也要大摆宴席欢度春节。当年,康熙还搞了个“赐福”活动,对后世影响很大。古代那些文人骚客,过年时也都加入这种“俗文化”。宋朝的王安石曾经写过一首叫《元日》的七言绝句,在今天都广为流传,就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人陆游写的《除夜雪》,表达了古时候一个知识分子在过年时的心境,“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这位陆大诗人,在瑞雪纷飞的四更时分,举着半杯屠苏酒,在除夕夜赶着写对联,真是让人心驰神往啊!

春节是农耕时代的产物,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虽然春节民谣、诗词还在,但其中提到的内容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在农耕时代,农民日出劳作日落而归,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变化不大,就连过年吃什么、喝什么、吃喝的方式都是一年又一年的重复。工业时代的到来,以及工业制造出来的那些产品改变了人类生活,也改变了中国年。

电视是工业时代出现的一个最重要的大众传媒。中国利用电视创造一个春晚节目,一播就是30年。今天的中国人一到除夕夜,一家人就围着电视,一边看春晚,一边吃饺子,其乐融融。当年,春晚的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得炎黄子孙激动万分。

互联网、移动互联的出现,使大家拜年时不用见面磕头作揖,在网上送去祝福即可。

如果年夜饭不愿意在家吃,可以在饭店预定,到那里体验中国年“吃”的文化。

这样的改变举不胜举,但我们发现,所有的改变仅仅是改变了过年的形式,其目的都是要把年过得更丰富、更和谐、更美好、更有意义。也就是说,过年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变。过年是一种民俗,民俗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其核心价值观不会改变。国民党在推公历的时候,曾经废除过一段春节,最后失败。文革时,官方规定,春节家家户户挂毛主席画像,对联也写成“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感谢毛主席”等等。这些人为改变民俗的做法,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有人说,现在的年过得没意思,那是因为他还没有找到有意思的过年形式,并不是过年本身没意思。其实,有意思也好,没意思也罢,年总是要过,因为过年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民俗。

所以,《中国新时代》全体同仁还是要向全国读者朋友问候一句:过年好!

猜你喜欢
古时候小孩儿民谣
古时候的计时方法
眼力考验之找不同
古时候的记数方法
十唱共产党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不傻
拥军民谣
舔一舔
城市民谣(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