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作品的若干问题考述

2014-02-25 15:28郑海文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8期
关键词:郭熙象征

郑海文

摘要:文章主要以郭熙的《早春图》为例,分析它的象征问题以及政治意涵。争取从一个更加立体和深入的角度去看待郭熙的作品。

关键词:郭熙;《早春图》;象征;政治意涵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1

一、象征与迷信

郭思为郭熙整理的《林泉高致•山水训》里提到山水画的目的是 “不下堂筵,坐泉丘壑”,以及提到山水画有相面的作用:“画亦有相法;李成子孙昌盛,其山脚地面皆浑厚扩大,上秀而下丰,合有后之相也……”张安治称此是不健康的审美观以及封建糟粕思想,直言“真是地道的封建迷信!”1对此笔者不敢恭维,这只是郭熙时代的思想,不是一个封建迷信的问题,那时候这就是很正常的想法,就到现代社会人们依旧看风水看面相,这是一种文化状态,这可以反映出郭熙作画绝对是有一定的寓意在里面的,不是肆意妄为的。这也是一种文化象征的手法,与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张安治同时认为郭熙由于生活在那个历史条件下,并且身为一个画院画师,很多图都有浓厚的地主官僚思想,以及所表现的很多都是幽僻冷清的山林,这是供逃避现实的特殊人物赏玩的。这样说未免对郭熙太不公平了,虽让张安治说了这是“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给予郭熙的局限性”,但是这未必是一种局限,这算是一种历史条件,因为辩证的去看待未必是坏事。

郭熙是画院画家,不是在野居士,他没有理由要去迎合逃避现实的人,何况画院作画都是受到皇权严格控制的。如果郭熙是个院外画家,没准他没有机会去临摹李成的作品,就无法成就他,他如果画了市井风情,或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的不满,或许就像徐渭那样孤独终老,那样我们又会反过来觉得他真是可怜,作品这么好确自己过着这样凄惨,郭熙在神宗时候是得意的,神宗身后的画都是郭熙的,他作品好又赢得了自己一个辉煌时代,这何乐而不为?他的画风问题,只不过可以说他比较擅长或者喜欢作这类题材,毕竟历史上没有几个作得了花鸟、画的了人物、工的了界画。对于郭熙我们不能用这么苛刻的眼光看待。

最早从政治意涵及脉络的角度解释的学者是曾布川宽,他在自己论文中“尝试解释神宗专宠郭熙的原因,并以“官画”为名,将神宗新政的政治理想与郭熙的画风联合”2

二、《早春图》的政治性

张珠玉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说郭熙于1082年奉命为新落成的翰林学士院作《春山》屏风,此一题材对于当时的士大夫观者而言,寓含仙境之意适合置于翰林学士院,因为翰林院自唐代以来被比喻成玉堂——道教仙境,再者,“春山”题材也象征统治者之仁政德化有如春来万物复苏,所以置于翰林院中作为皇帝御座后的屏风极为合宜。3

由于汉代侍诏在玉堂殿,翰林院也常被称为玉堂署。翰林院被称作玉堂,不是一种比喻,而是一种叫法。这是张珠玉没有弄清的地方。翰林院是皇帝一个很重要的政治部门,这应该不会是“道教仙境”,因为宋代皇帝是崇尚理学的。

王正华总结:翰林学士院的落成是神宗新政中官制改革在硬體上的代表,而郭熙特别制作的《春山》屏风,在象征意义上与翰林院契合,在政治意涵上适合置于帝座之后,象征皇帝仁育万物之德。4那郭熙的作品算是推到了政治的风口浪尖处,背负了沉重的政治意义。这或许也为后来郭熙的作品的厄运埋下了伏笔。

神宗之后郭熙就不再受重视,而且御座后面的画也换掉了,郭熙肯定不仅仅是一个画匠这么简单。蔡罕在其《皇权控制下的北宋院画——谈北宋“翰林图画院”绘画的创作特性》中论述北宋画院是完全掌控在皇权之下的,无论是创作题材还是创作的思想理念。郭熙的山水也是皇帝指定的题材,北宋皇帝更是对释道注重有加,释道对于世道和统治具有积极的作用。翰林图画院的画家在政治上也是有一定的地位的,但是又与传统的官制有所区别,由于皇权的严格控制,可以推测出这算是皇家的艺术中枢机构,掌控着艺术的走向和定位,艺术为政治服务。

郭熙师承李成,都喜好画大山来象征朝廷的巍峨,也算是有师承的一派,并且一直受到宫廷的推崇,为何新帝对郭熙的作品视如粪土?画还是那个画,态度不同,这就是说“内在观者”前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是比较对立的。《早春图》作成以后,是皇帝用来当什么用的?是很多学者猜测的屏风吗?屏风在政治含义上又提升了一格,在巫鸿的《重屏》5中就特别强调屏风的政治含义,屏风(尤其是皇帝御座后面的那个)是大臣能看到而皇帝本人看不到的、起隔断空间的作用的,屏风和皇帝一起接受朝臣的跪拜,和皇帝一起起到震慑和权威的作用。同样,屏风是隔开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一个物体,上面的图案是给外面人看的,在这种空间、权力的转换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这就暗含《早春图》一种一人在上的朝堂景象。

注释:

[1]张安治《郭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第二版,第16页。

[2]王正华《艺术、权力与消费:中国艺术史的一个面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30页。

[3] 王正华《艺术、权力与消费:中国艺术史的一个面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30页。

[4]王正华《艺术、权力与消费:中国艺术史的一个面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31页。

[5](美)巫鸿《重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参考文献:

[1]尤汪洋《中国技法全书》,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2]张安治《郭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第二版。

[3]王正华《艺术、权力与消费:中国艺术史的一个面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年。

[4](美)巫鸿《重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猜你喜欢
郭熙象征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大树爷爷
平生最爱烟水闲,不知岁月磨江山
画技高超,皇帝变迷弟
中西碰撞之达利作品与郭熙“三远法”
安托瓦内特的悲壮宿命:《茫茫藻海》中红色的象征意义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电视广告中象征的运用
古代游牧民族绘画对中国画的贡献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