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学实录

2014-02-26 10:25何胜锋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2期
关键词:牧羊女好闻诗节

一.寻秋

师:老师今天在校园拾取了一片叶子(展示落叶)。唐诗曰:“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充满诗意的秋天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让我们做一个好读者,随着季节,一起走进何其芳笔下的秋天。

(课件显示课题、作者)

二.读秋

师:听配乐课文录音,请大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正音,并小声随意朗读这篇《秋天》,注意把字音读准。

(请一位同学朗读,并请同学给他正音)

师:大家字音读准了,但一首好的诗歌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有了快慢相间的节奏,高低起伏的音调,才会动听。

(课件显示已划好节奏和重音的第一诗节)

(简略讲解节奏和重音)

师:大家听一听第一诗节录音,看看是不是应该这么读。

(播放第一诗节无配乐朗读录音)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有节奏和重音的朗读效果要好很多,有些学生迫不及待地按照节奏和重音读了起来)

(齐读第一诗节)

师:大家已经能按着节奏和重音来朗读了,但朗读诗歌仅仅读准,有节奏和重音还是不够的。那么,还需要什么呢?让我们再一起往下学习朗读,好吗?

生:(兴奋的):好!

师:当代诗人徐志摩先生在他的诗作《私语》里,认为秋在“一片将黄未黄的树叶上”(再次展示落叶),让我们一起看看作家何其芳笔下的秋天在那里?

生1:第一诗节中的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生2:第二诗节中的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生3:第三诗节中的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课件显示秋天的三幅画面)

师:这三节诗描写的三幅画面与这三句古诗的情感是相对应的,你觉得那一节对应那一句古诗?

(课件显示):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稻花香晨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生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对应的是第一诗节。这句诗表面上写的是夏天,实际却写出对秋天丰收情景的展望,这与第一诗节中的“饱食”、“肥硕”等词表现出来对秋天的喜悦之情是一致的。

生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写的是竹林里传来洗衣少女的欢声笑语,渔舟穿过摇动的莲叶,满载归航了。好像一幅淡远清纯的悠闲水墨山水。这和第二诗节中的“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所表现的意境是一样的。

生3:小桥流水,中秋月色迷人,可吹箫的玉人却不知何处去了,浪漫之中又带点感伤,表现了一种若有若无的思念。第三诗节中也有牧羊女对牛背上笛声的思念。所以我觉得这两者的情感是对应的。

师:这几位同学都抓住具体的文字对诗歌的情感进行思考,所以体会得很深,也很准确。诗歌重在情感,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喜悦、悠闲、思念的情感。

大家能推荐一位同学来为我们充满情感的读一读吗?

(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朗读,该生读得节奏、重音清楚,充满情感)

师:读得真好,感情很到位,我都忍不住要被陶醉了。

三.品秋

师:先让我们来学习这诗的第一节。

(学生齐读第一节)

师:大家读得已经不错了,要想读得再好一些,就需要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这节诗的秋在哪里了?

生:农家里。最后一句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师:还有哪里可以看出?

生1:“稻香”、“镰刀”,农民用镰刀割稻。

师:正确,还有吗?

生2:还有“背篓”、“竹篱”、“瓜果”

师:找得准确,这些确实是极具农家特色的物品。

生3:“露珠”、“幽谷”、“伐木声”说明这是一个山区的农家。

师:看书真仔细!

(课件显示):露珠 幽谷 背篓 瓜果

丁的伐木声

稻香

师:我把大家找出来的农家物品分成了三类,能看出我的分类标准吗?

生1:清晨晶莹的露珠很好看,第一类是好看的。

生2:我也看出来了,第二类是好听的,第三类是好闻的。

生3:我懂了,有了这些好看,好听,好闻的,诗所描绘的画面就丰富而绚丽了。

师:是啊!大家找出的这些词对于诗是很重要的,正是这些景物构成了“诗情画意”中的“画意”,要写诗,就要善于找到这些好看,好听,好闻的景物。当然,诗光有画意还不够,还需要一些充满诗意的词语,大家来看看这个。

(课件显示)

放下 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 瓜果

生:缺了“饱食了稻香”、“肥硕”这些词,诗显得不完整了。

师:具体是什么不完整?

生1:干巴巴的,没感情。

生2:显示不出来农民对秋天丰收的喜悦之情。

师:是啊!这些词表达出“诗情画意”中的“诗情”。要写好诗,就要善于找到这些充满情感的词语。

我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为什么用“栖息”这个词,而不简洁地说“秋天在农家里”?

(生沉默,似乎不知从什么角度思考)

师:我提醒一点,大家看看注释中“栖息”的意思。

生1: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的意思,难道和鸟有关?

生2:是的,作者把春天比作小鸟。

师:为什么要比作小鸟?

生:这是一个山村农家,比作小鸟很合适。

师:是啊!作者的想象是贴切而奇特的。要写好诗,独特的想象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节我们学完了,一起再来读一遍,试着背背这节诗。

(生朗读,试背第一节诗)

四.赏秋

(生齐读第二、第三节诗)

师:二、三节,大家合作学习吧,大家按四人小组坐好。

(课件显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了二、三两诗节以后,你们小组有什么疑问和发现?

请设计一个可供大家讨论的问题,先小组讨论解决,然后再考考大家。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随机参与几组的讨论)

第一小组:我们组设计的问题是:为什么说“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师:那位同学来解答?

生:第一节因为写的是山区的秋天,所以从“鸟”的角度来写。这一段也是如此,它写的是水乡的秋天,因此它是从“鱼”的角度来写。

师:是的,我们前不久学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这句诗。它也用的是“游戏”一词。

生:“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一句是从“牧羊女”的角度来写的。

师:能举一反三,好!从鸟、鱼写到人,也就是从物写到人,这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规律之一。

师:第一小组满意这样的回答吗?

第一小组:满意!

第二小组:我们组设计的问题是“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似的影子”到底收起的是青鳊鱼还是乌桕叶?我们小组的答案还没有统一,有争议。

师:允许有不同观点的碰撞,给大家介绍你们的争议。

生1:我认为收起的是乌桕叶,因为前面加了一个“似的”,所以说乌桕叶只是很像青鳊鱼。

师:这里用的是比喻句,是吧?

生2:都收起来了,因为它们十分相象。你们看注释上说乌桕的叶子形状略呈菱形,还有秋天会变成红色,在水里看应该很像鱼。

师:也有道理。

生3:我认为渔夫什么都没有打起来,但是却被秋天那种悠闲的心情所感染。

师:他打捞上来的原来是一种好心情。

生2:我不同意没打到鱼。诗歌后面写的是“归泊”,渔民若没打到鱼就不会回家,不然他们吃什么呢?

师:观点很现实,是啊,先解决的是生计问题。(大家笑)

生3:我不同意打到鱼的观点,我从“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中的“轻轻”看出来的,渔夫有一份闲适自在的心情。

师:看来你的渔夫已经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不愁吃喝,把打鱼当作一种享受。(大家笑)

老师觉得大家答的都对,因为不管哪种意见,都是你自己理解的,诗歌的理解就应该是开放性的。

五.写秋

师:今天大家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真让我吃惊,我觉得你们真了不起。看来光做读者不够过瘾了,让我们来做一个小诗人吧!

(课件显示):请以《春天》为题仿写一节诗。

提示:

秋天在这首诗中像栖息的鸟,像游戏的鱼……你所选季节像什么?

要选择好听、好看、好闻……的景物

生动的修饰语对于一首诗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相信你也能像作者那样提炼出“饱食”、“肥硕”……一样提炼出好词。

要把我们自己的诗读得充满韵味和情感,不要忘记边读边修改。

(学生创作,老师巡回指导)

生1:(配乐朗诵自己的作品)

春 天

迎春花释放出淡淡幽香

燃烧似火的桃花显得更艳了。

紫色的丁香吵吵闹闹地也开了,

春天飞舞在花丛中。

师:读得真有感情!这是你第一次写诗吗?

生:是的。

师:第一次写得这么好,真不简单!哪位同学来评一评?

生2:她把春天比作“蜜蜂”了,所以用了“飞舞”一词。

师:是吗?

生1:是的。

生3:她从多种角度去写了。

师:能说具体一点吗?

生:迎春花幽香好闻,桃花似火好看。

师:很多同学这是第一次写诗,诗虽还有些稚嫩,但相信随着大家对诗的理解加深,对生活的感悟加深,大家一定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也许有一天,我们之中也会出一位像何其芳一样有成就的诗人。

六.布置学习

(1)配乐朗诵何其芳的《秋天》,录进磁带,上交给语文老师评奖。

(2)自己独立创作一首完整的小诗。

何胜锋,教师,现居浙江慈溪。

猜你喜欢
牧羊女好闻诗节
雨天
雨 天
幽香如故
砸金蛋
从衔接和修辞角度分析《一朵红红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