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韩文化比较初探

2014-02-26 07:59
巢湖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新郑空心砖礼器

周 剑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1 仿铜陶礼器的类型学研究

郑、韩文化的不同首先体现在随葬仿铜陶礼器的差异上,因此本文首先对仿铜陶礼器作一类型学分析。郑州地区出土的仿铜陶礼器主要有郑州加气混凝土厂[1]、郑州南阳路[2]、新郑赵庄[3]、新郑铁岭[4]等地。种类主要有鼎、罍、豆、盖豆、壶、舟、盘、匜。

鼎 分两型。A型,子口承盖,方唇,扁圆腹,折耳,圜底,下接三细长兽蹄状足。(图1:1)B型,敛口,方唇,深腹,圜底,粗蹄足。 (图2:7)

图1 郑国仿铜陶礼器组合

罍 平折沿,方唇,束颈,圆腹,肩部饰四个或两个回首状的兽形大附耳,平底,三兽形足。(图1:2)

舟 平面呈椭圆形,口微敛,折腹,圜底,两兽首耳,下接三小足。(图1:3)

盘 分两型。A型,敞口,折沿,口沿立两方形折耳,折腹,圜底,三矮足。 (图1:5)B 型,敞口,圜底,折耳外撇,无足。 (图2:11)

匜 分两型。A型,平面近椭圆形,流较长,流和尾鋬饰兽首,三矮足。(图1:6)B型,扁圆形,敞口,平底,短流。 (图2:12)

豆 分两型。A型,敞口,圆唇,浅折腹,弧底,豆柄较粗短。 (图1:4)B 型,敞口,方唇,浅盘,柄细高。 (图2:10)盖豆 子口承盖,深腹,柄粗矮。(图2:8)壶 侈口,方唇,束颈,圈足。 (图2:9)

图2 韩国仿铜陶礼器组合

郑韩故城历年所出土的仿铜陶礼器的可分为两组(图1):Ⅰ组组合为 A 型鼎,罍,舟,A、B型盘,A型匜。Ⅱ组组合为B型鼎,盖豆,浅盘豆,壶,C型盘,B型匜。有的加高足小壶。Ⅰ组与Ⅱ组无论在器物组合上还是器物形制、器形作风上差异都较大,两者应属于不同的文化属性。Ⅰ组完整组合为鼎、罍、敦、舟、盘、匜,多数墓少一两件器类,是明显的仿铜陶礼器组合,而且是仿郑国青铜器的组合,这种组合在新郑地区比较常见,其形制完全可以从新郑李家楼大墓、新郑李家村铜器墓中找到其渊源。如郑州市化工部地质勘探总院陶鼎[5](图1)的双耳外折就明显的仿郑公大墓的青铜折耳鼎[6],其他地区不见这种陶折耳鼎。A型陶罍的形制更是Ⅰ组所独有,其形制也是仿郑公大墓的青铜罍[7],但与青铜罍不同的是陶罍下有三足,如新郑铁岭M252:5(图2)。三足两兽耳的陶舟(图3)也较有特点,不见于其它地区。这些仿铜陶礼器制作复杂精美,特别是双兽耳或四兽耳三足罍制作及其讲究,成为Ⅰ组墓葬中颇具艺术性的陶器佳作。如此复杂精美的陶礼器当不是一般平民所能拥有,但又不够资格使用青铜器随葬,那么随葬Ⅰ组仿铜陶礼器的墓葬当是郑国低级贵族墓葬。Ⅰ组仿铜陶礼器无论器物形制还是组合在东周列国的墓葬中都独树一帜,是最能反映郑文化特点的器物和组合。兴宏花园与热电墓地[8]出土日用陶器较多,能反映出郑文化的特点,特别是鬲和豆。如该墓地的M30:1豆盘上部内弧,盘壁中部突起似肩,此种陶豆是兴宏花园与热电墓地陶豆的主要形态,这种陶豆的时代为春秋至战国早期。兴宏花园与热电墓地M51:2BbⅢ式陶鬲是该地出土较多的一种,而B式陶鬲是兴宏花园与热电墓地春秋早期墓葬中新出的一种不同于A型陶鬲的新形态,这当是春秋早期迁都新郑的郑国文化遗物。兴宏花园与热电墓地出土的遗物大多为日用陶器,该墓地从日用陶器方面反映了郑文化的特点,而郑州市南阳路家世界购物广场战国墓大多出仿铜陶礼器,正好弥补兴宏花园与热电基地的不足,从仿铜陶礼器方面揭示了郑文化的内涵。两者互补可以全面反映郑国以下层贵族和平民为主的下层社会的文化内涵。Ⅱ组墓葬的鼎、豆、壶、盘、匜组合是战国时期的通行组合,但仔细观察Ⅱ组的器形可以看出Ⅱ组墓葬的文化同Ⅰ组相比差异还是很大的。首先Ⅱ组的器形大多体型硕大,多施暗纹。如郑州南阳路M15:1 鼎(图4),器形较大,腹较深,一对附耳,盖饰三个半圆形实钮,同辉县琉璃阁M243:6[9]、邯郸百家村M21[10]万荣HM:29[11]相似。盖豆如新郑铁岭 M6:2(图4),深腹,矮粗柄,同长治分水岭 M40:9[12]、万荣 HM:26[11]、邯郸百家村 M3:4[10]相似。 多有高足小壶和浅盘豆。这种浅盘豆和新郑原有的深腹短柄豆不是一种类型,两者应没有演变关系,这可以从新郑兴宏花园与热电墓地中可以看出,兴宏花园与热电墓地把这种浅盘高柄豆列为C型,数量较少,同A、B型形态差别较大。郑州南阳路 M15:4(图4)为浅盘、高柄,豆盘施满暗纹,同长治分水岭M40:14[12]的浅盘高柄豆作风相同;高足小壶更是盛行三晋地区,如山西万荣HM26:8[11]、辉县褚邱 M17:6[9]、邯郸东董村 M13:2[10]等,这些都同郑州南阳路M15:7(图4)为代表的高足小壶作风一致。Ⅱ组墓葬多带有壁龛。由此可见暗纹发达,多高足小壶和浅盘豆是三晋地区的文化特点,而B组墓葬又多设壁龛,这在新郑地区的韩墓中多见,Ⅱ组文化当是韩人墓葬,但Ⅱ组有的墓葬在棺下随葬一陶釜,棺下压陶釜是新郑地区郑人的丧俗(见下文)。由此我们可以推断,Ⅱ组墓葬的文化属性当是受郑文化影响的韩文化。

图3

图4

图5

图6

2 空心砖墓

郑州地区的墓地出土的空心砖墓较多,绝大部分随葬品简单或无随葬品,这批空心砖墓皆为两壁各铺四块砖,两端各铺两块砖,墓地铺六块七块砖。空心砖四壁向内的一面有米字纹花纹。其中河南省邮电器材公司战国墓[5]M11、M12两座空心砖墓的花纹比较特别,其空心砖为画像砖,带有虎纹、叶脉状柿蒂纹、树纹、三页纹等。这两座画像砖墓的发现说明画像砖在战国晚期甚至在战国中期即已在战国时期的韩国出现。目前,郑州地区是发现空心砖墓最早的地区,历年发掘的空心砖墓有郑州洼刘遗址锅炉厂[13]发现61座空心砖墓1座为全砖椁,1座椁顶盖为木板;河南邮电器材公司有空心砖墓6座,顶为木板;郑州二里岗[14]有空心砖墓26座,其中22座椁顶为木板,4座为砖盖;岗杜[15]墓地清理10座空心砖墓,墓顶为木板;登封阳城西北肖家沟[16]的一座砖室墓为全砖椁;新郑李马墓地[17]、周庄墓地[18]皆发现有空心砖墓;许岗韩王陵[19]南侧也发现5、6座空心砖墓。“从发现情况上,空心砖椁墓基本上可以确定是战国晚期韩国人所创。并且在战国晚期时,只流行于韩境内。……凡是空心砖砌椁之墓,随葬品皆比较贫乏。可见空心砖墓和洛阳地区土洞墓一样起源于下层庶民用砖或土洞代替木椁的尝试。”[13]但要制造这些空心砖墓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显然墓主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不是一无所有的贫民所能办到的,所以战国晚期韩国境内的空心砖墓墓主应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平民。

3 关于三足陶罍的探讨

在对郑韩故城及其附近地区的历年发掘中,三足陶罍是一种比较独特的陶器,其器腹皆有四爬兽耳或两爬兽耳两小方钮,下接三兽蹄形足或柱足。其形态当直接源于新郑彝器的青铜罍,但比青铜罍多三个足。而新郑彝器的年代虽然众说纷谈[20],但大体定在春秋中晚期之际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三足陶罍的年代上限不会超过春秋中期偏晚,到战国早期已发现不多,战国早中期之际已消失不见。而公元前375年韩灭郑,正是战国早中期之际,恰巧陶罍也消失在战国中期,所以陶罍应为郑国所特有的器物。流行年代范围为春秋中晚期之际至战国早期。

三足陶罍是新郑地区仿铜陶礼器的一种,多见于下层贵族墓中,少数见于平民中较富裕者。在历年所发掘的陶罍中有不少陶罍上有器盖,盖上有五或七个圆孔(图七),如禹县白沙M153:1[21],新禹公路M2:7[22]。盖上的五个圆孔的用途较少探讨,但新禹公路M2内还出土了9件陶铲形器(图八),禹县白沙M130[21]出土了两件陶鸟,笔者认为,这些陶铲形器和陶鸟应是插在陶罍器盖圆孔上的装饰物。这点同李家村的彩绘莲花瓣陶豆[23]非常相似。李家村出土的彩绘莲花瓣陶豆(图九)口沿上有小圆孔十五个,分布在口沿面一周,小圆孔上有弧面形状的莲花瓣。那么这些陶铲形器和陶鸟应该就是陶罍的装饰品。插入陶鸟和铲形器的陶罍的顶部形态很像莲鹤方壶的作风。莲鹤方壶的壶冠呈双层展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一展翅欲飞的鸟,腹壁两侧饰回首龙形耳,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融清新活泼与凝重神秘为一体。李家村出土的彩绘莲花瓣陶豆显然是对莲鹤方壶风格的继承,而插入陶鸟和陶铲形器的罍盖与莲鹤方壶的盖鼎非常相似,A型陶罍的器身也有兽形耳和兽形足,只是比起莲鹤方壶而言较为简单。由于下层贵族和平民既无资格又无财力享用青铜壶,所以他们就想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即在陶罍上极尽装饰之能事。由此可见在当时整个郑国从上层贵族到下层贵族乃至平民都盛行这种装饰,郭沫若先生曾称莲鹤方壶为春秋时代之精神象征[24]。但莲鹤方壶只能代表上层社会的精神风貌,而要反映下层社会的精神风貌,那么三足陶罍就是对这一象征的最好诠释。

图7

图8

图9

4 腰坑

在历年对郑韩故城及其附近墓葬的发掘中发现许多墓葬都有腰坑,其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为A型典型的腰坑,即人骨下挖一坑;一种为B型,人骨底下不挖腰坑,而是把器物直接放在骨架下。A型腰坑可分为Aa和Ab两小型。Aa型为在腰坑里放置动物骨骼,一般为狗的骨骼;Ab型为在腰坑内置日用陶器。Aa型包括郑州纺织机械厂 M8、M43[25],新郑蔡庄墓地[26],登封告城春秋墓 M1、M2[27], 新郑兴宏花园[8]M6、M7、M11、M17、M27、M41、M42、M50、M100,热电 M42[8],烈江坡墓地[28],铁岭 M285[29],河李村 M12、M13、M16[30]。 Ab 型包括郑州纺织机械厂[25]M30、M8、M32,郑州四方汇泽M72[31],新郑西亚斯 M165[32];B型包括新郑赵庄[33]M58、M24,禹县(今禹州)白沙[34]M121、M148、M149,新郑李马墓地[17],新郑西亚斯[32]M16、M32、M69、M94、M123。 具体见表1。

表1

Aa类腰坑大部分都埋葬一狗骨架,腰坑内殉狗是继承商周以来的传统习俗。腰坑是我国古代先秦时期墓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腰坑是4000年前的石家河文化,商周时期是其鼎盛期,春秋时期已渐趋没落。东周时期郑韩故城地区是腰坑比较集中的地区。从春秋中期开始,一些要坑内不再殉狗,而是放置陶器,即本文的Ab型,有的甚至连坑都没有,直接在棺下放置陶器,这应是腰坑演变的最后一个阶段,即B型。腰坑下放置器物而非殉人首先发现于南方楚地。最早当属三峡地区云阳李家坝遗址的商代墓葬[35],墓葬的腰坑中放置日常生活用品、石制生产工具;湖北黄陂鲁台山西周一座墓葬[36]底部正中偏北一长方形腰坑内埋一玉戈,湖南湘乡一东周早期墓65XM1[37]的圆形腰坑内放一陶罐,郴州一春秋墓葬[38]的近圆形腰坑内有陶罐1件,资兴旧市战国早期三座墓[39]的要坑内分别出土硬陶杯、纺轮各1件,硬陶盂1件。新郑地区的腰坑下埋葬陶器的习俗在春秋中期以前没有发现,当时从楚地传来,但又并没有完全照搬楚地的原样,在腰坑的随葬品方面仍保持着郑国传统的器物及其组合。最后郑人连坑也省略不挖,直接在棺下放置陶器。战国中期韩灭郑后仍然有少许墓葬直接在棺下放置陶器,但在韩人的长治分水岭墓地中并未发现此类墓葬,因而该类型的墓葬形式应为郑人的丧俗。

5 结语

通过郑韩电器厂墓地的发掘,我们认识到郑韩文化的一些特点。首先在仿铜陶礼器上,郑文化的陶礼器组合为鼎、敦、罍、舟、盘、匜;韩文化的组合为鼎、盖豆、壶、盘、匜,有时加上浅盘高柄豆和高足小壶。韩文化的陶礼器器形多敦实厚重,多施暗纹。墓葬结构上,韩墓多带有壁龛;战国晚期韩墓兴起了一种新的形式,即空心砖墓。郑墓多在棺下直接放大陶鬲或陶釜一件,韩代郑后,有的韩墓沿袭了郑人的这一葬俗。陶罍为郑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其独特的形态特别是盖孔上插的陶树叶和陶鸟代表了郑国下层社会的精神风貌。

[1]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加气混凝土厂东周墓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1,(4).

[2]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南阳路家世界购物广场战国墓葬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6,(2).

[3]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办公室.新郑市赵庄东周墓葬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2011,(3).

[4]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办公室.南水北调新郑铁岭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春秋,2008,(5).

[5]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两处战国墓发掘报告[J].中原文物,1997,(3).

[6] 河南博物馆,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郑公大墓青铜器[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70

[7] 河南博物馆,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郑公大墓青铜器[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150

[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郑韩故城兴宏花园与热电厂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9]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10]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J].考古,1962,(12).

[11] 杨富斗.山西万荣县庙前村的战国墓[J].文物,1958,(12).

[12]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第二次发掘[J].考古,1964,(3).

[13] 胡进驻.东周郑韩墓葬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3.

[14]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15] 河南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岗杜附近古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参考资料,1955,(10).

[1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登封县肖家沟战国墓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90,(4).

[17]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郑县李马东周及汉代墓地[J].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

[18]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郑县周庄东周、西汉及宋代墓地[J].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

[19]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郑工作站.新郑县辛店许岗东周墓调查简报[J].中原文物,1987,(4).

[20] 关于李家楼郑公大墓的年代众说纷谈,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王国维认为在“鲁成公十六年鄢陵战役后,乃成公以下之坟穴也。”鲁成公十六年是公元前575年。《观堂集林》卷一八。(2)郭沫若认为人在鲁庄公元年。为公元前666年。《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下,人民出版社,1954.(3)郭宝钧认为“李家楼大墓最可能为卒于公元前571年的郑成公或卒于公元前566年的郑僖公,即在春秋中晚期之际。”《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

[21]陈公柔.河南禹县白沙的战国墓葬[J].考古学报,1954,(7).

[22] 赵清,王文华,刘松根.河南新郑新禹公路战国墓发掘简报[J].考古,1994,(5).

[2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郑工作站.河南新郑县李家村发现春秋墓[J].考古,1983,(8).

[24] 河南博物院,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郑公大墓青铜器[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25]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纺织机械厂战墓葬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1997,(3).

[2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郑工作站.新郑县蔡庄东周墓葬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1987,(4).

[27]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登封市文物管理局.河南登封告成春秋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9,(9).

[28]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郑县新建南路两周及汉代墓葬[J].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

[29]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办公室.南水北调新郑铁岭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春秋,2008,(5).

[30]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郑工作站.新郑县河李村东周墓葬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1987,(4).

[31]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四方汇泽清华·紫光园小区东周墓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2012,(2).

[3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新郑西亚斯东周墓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

[33]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办公室.新郑市赵庄东周墓葬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2011,(3).

[34] 陈公柔.河南禹县白沙的战国墓葬[J].考古学报,1954,(7).

[35]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云阳李家坝遗址发掘报告[A].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6] 黄陂县文化馆等.湖北黄陂鲁台山西周遗址与墓葬[J].江汉考古,1982,(2).

[37]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韶山灌区湘乡东周墓清理简报[J].文物,1977,(3).

[38] 郴州地区文物工作队.湖南郴州东周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0,(10).

[39]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资兴旧市战国墓[J].考古学报,1983,(1).

猜你喜欢
新郑空心砖礼器
清代以来《礼器碑》接受研究探略
滚石冲击下孔隙率和孔隙分布对空心砖缓冲性能的影响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徐州地区的汉代空心砖
河南省新郑市:融媒汇聚抗疫力量
新郑产业新城:“屏”“芯”双轮驱动,打造中部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一)
美丽乡村——新郑泰山
论新泰周家庄遗址春秋时期青铜礼器墓的等级性
北宋都城新郑门遗址与开封“城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