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出海”启示录

2014-02-26 00:38郝杰
中国经济信息 2014年1期
关键词:出海经济企业

郝杰

伴随着中国政府对于企业“走出去”的大力支持,中国企业逐步开始走向世界。在2013年,这种势头更加强劲。

2013年12月19日,商务部发布了《2013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针对我国“走出去”企业的特点,介绍投资目的国(地区)与投资合作有关的基本信息,客观反映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并就我国企业再投资目的国(地区)开展业务可能遇到的问题,给“走出去”企业以必要的提示和建议。

这本最新的指南可以说是2012年的“升级版”。而我国企业在2013年“走出去”也迈上了新的台阶。

海外投资热度不减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迅速增长。特别是近几年,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优势逐渐显现。从国家的经济大局、中国企业的发展水平、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环境看,中国企业获得了“走出去”的极好机会。许多中国企业抓住这一契机,在海外并购企业、设立工厂,掀起了一波海外扩张热潮。

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介绍称,今年前11个月,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4522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802.4亿美元,同比增长28.3%。前11个月,中国地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277.8亿美元,同比增长25%,占34.6%,广东、山东、江苏位列前三。

据商务部统计,201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878亿美元,同比增长17.6%,首次成为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2012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166亿美元,新签合同额1565.3亿美元,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85万人。2013年金融类和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有望达到1000亿美元。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表示,中国企业对欧洲和亚洲的投资上升非常快,从投资机构看,民营企业超过了一半,预示着向外投资的主体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直视风险与挑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海外并购环境正朝着有利于中国企业的方向发展。许多中国企业也希望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通过海外并购,获得资源和市场优势,实现企业的高速发展。但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由于对国外环境的不了解,失败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霍建国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深度调整,一方面是全球经济进入低速增长的周期,各国经济发展都还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一些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法规,限制外国投资者进入;另一方面,一些国家政局动荡,社会不稳,甚至面临军事冲突和局部战争的风险。这一切都对我国企业走出去造成一定的障碍、风险和挑战。

2011年,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提出,计划斥资约880万美元买下300平方公里的冰岛土地,开发旅游度假项目。两年过去了,冰岛买地计划却一再被搁置。冰岛政府认为中坤集团不具备冰岛政府特批其购地申请的所需条件,决定不批准中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关于购买冰岛土地的特别申请。

与之相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曾一度引起轰动的辽宁西洋集团到朝鲜投巨资打水漂就是一个典型。由于朝鲜的对外开放政策总是变来变去,很多中国企业都吃过亏。西洋集团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在朝鲜投资兴建的铁矿石选矿厂,被朝鲜单方面撕毁合同并遭驱逐,血本无归。

由此可见,如何更好的把握海外并购的趋势和特点,提升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能力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12月8日,在以海外并购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论坛上,专家表示,就以往的海外并购情况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起步较晚,法律环境不甚熟悉,并购及后期运营经验缺乏,海外并购结果并不十分乐观。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呈现出投资领域、投资方式以及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良好趋势,但与“引进来”的规模与经验相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进程还处于初期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企业要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要搞清楚“走出去”的目的,做好详尽的可行性研究和风险防范,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有效的参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

霍建国同时提到,国有企业的风险要引起重视,需要研究措施提高国有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同时对民营企业主张加快推进,放松审批。

“走出去”为大势所趋

从改革开放至今的30余年里,我们彰显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中国力量。中资企业足迹遍及全球约90%的国家和地区,中国企业面对风起云涌的世界经济变革,留下了带有中国特色的烙印。北汽收购萨博的创新突破,吉利并购沃尔沃的品牌提升,联想并购IBM PC的战略转型,海尔打造世界品牌的步步为营,这些都是给予后来者们的有利借鉴。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拥有的跨国公司数量和规模是衡量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该国赢得国际竞争优势,获取支配全球资源权利的重要工具。“走出去”则是中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成长为具有较强实力跨国公司的必由之路。

2013年版《指南》在之前的基础上,除了更新政治局势、经济数据、政策法规、商务环境及社会治安等方面的信息外,还根据企业反馈的意见增加了有关国家(地区)所在国(地区)债务情况、相关外资并购的法律规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社团和主要中资企业的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可读性更强,有助于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前期准备工作,减少决策的盲目性。

“海外投资将来也要简化程序,走向备案制是主要方向。”霍建国说,个人投资下一步趋势是逐步放松。从金融监管的角度,对个人投资会优先其他部分和领域。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第五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上表示,预计今后五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到5000亿美元。中国企业“走出去”,政府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要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政府间的国际合作,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创造更多便利条件。

商务部综合司副司长宋立洪表示,2014年外贸环境总体上比较复杂,既有趋于好转、存在机遇的一面,也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面临很多挑战。在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看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大势所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必须要与国际政治环境相适应,与自身核心竞争力相匹配,既要把握机遇,又要防范风险;既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又要考虑国家海外投资战略需要,积极审慎、循序渐进、量力而行。endprint

猜你喜欢
出海经济企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