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14-02-28 12:00张林平
中国医学创新 2014年4期
关键词:安全性疗效

张林平

【摘要】 目的:探讨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肝炎综合征婴儿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茵栀黄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脾消肿情况、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总丙氨酸转氨酶(s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6.00%,明显小于观察组的92.00%(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肝、脾脏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TBil、sALT及AST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 茵栀黄注射液; 肝炎综合征; 疗效; 安全性

婴儿肝炎综合征,简称为“婴肝征”[1],是一组在婴幼儿时期起病,且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肝内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黄疸、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以及肝脾肿大等症候群,临床上多采用消炎、退黄、利胆以及降酶等综合治疗[2]。现代临床与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茵栀黄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保肝及利胆等方面的作用[3]。本研究主要将常规保肝治疗方法与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4月-2013年4月入住本院的100例肝炎综合征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24 d~5个月,平均(1.59±0.22)个月;病因:巨细胞病毒感染48例,乙肝病毒感染27例,细菌感染12例,病因不明13例。按照抽签方法,将本组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24 d~5个月;观察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24 d~5个月。两组患儿均来自于同一地区,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能量合剂、酶诱导剂、激素以及脂溶性微生物、抗生素,且输血3~5次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5~10 mL茵栀黄注射液+10%的葡萄糖溶液6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一疗程均为14 d,视其病情可重复1~2个疗程。

1.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肝、脾脏大小及其质地保持正常水平,大便色泽正常,TBil降低为正常水平,ALT恢复至正常水平[4];(2)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肝、脾脏大小及其质地保持正常水平,大便色泽正常,TBil降低为正常水平,ALT下降至原水平的50%以上;(3)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者患儿病情加重或恶化[2]。总有效=治愈+显效。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脾消肿情况、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总丙氨酸转氨酶(s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字2=5.286,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肝、脾脏消肿情况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后肝、脾脏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Bil、ALT及AST值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Bil、ALT及AST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3 讨论

婴儿肝炎综合征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指一组1岁以内婴儿包括新生儿起病并伴有黄疸、病理性肝脏体征及血清胆红素升高的临床症候群[5]。该病发病机制复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肝内胆管发育障碍等均能引发婴肝征。中医认为婴肝征属湿热型黄疸,归于肝胆湿热郁阻范畴。内因脾胃虚寒,外因疫毒感染。脾胃虚寒则运化失职,导致水湿郁结:疫毒感染将侵袭肝胆,导致肝气郁结,水湿肝气积久郁结化热,上蒸肝胆,导致胆汁疏泄受阻,进而外溢肌肤出现黄疸。中药茵栀黄注射液主要成分为茵陈、栀子和大黄等。茵陈味苦性寒,能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为治疗黄疸之要药:栀子可清三焦火邪、凉血解毒、除肝胆湿热而退黄:大黄具有清热利胆、活血化瘀、保肝退黄等功效。诸药合用可排除湿热疫毒,肝气疏畅而收到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

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脾消肿情况、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总丙氨酸转氨酶(s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与胡金萍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对照组治疗前后肝、脾脏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Bil、ALT及AST水平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彭红等[6]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晓爱,魏旭磊.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婴幼儿肝炎综合征治疗中的意义[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21(7):528-530.

[2]桂赛珠,夏萍,蒋颖颖,等.茵栀黄口服液治疗黄疸型婴儿肝炎综合征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估[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6):83-84,87.

[3] Claudine P,Kris C,Katrien V,et al.Unilateral hh)ody nipple1is harge in a 1wn-month-ohl male[J].European Journal of Ediatries,2010,19(12):126.

[4] Piet V,Kris C,Paul D,et al.Evidence for 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 in prenatally diagnosed CHAO sul[J].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2009,16(8):239.

[5]胡金萍,张桂玲.茵栀黄注射液辅助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40例[J].陕西中医,2008,29(3):285-286.

[6]彭红,董国庆.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药材,2003,7(7):534.

(收稿日期:2013-08-20) (本文编辑:蔡元元)

【摘要】 目的:探讨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肝炎综合征婴儿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茵栀黄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脾消肿情况、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总丙氨酸转氨酶(s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6.00%,明显小于观察组的92.00%(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肝、脾脏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TBil、sALT及AST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 茵栀黄注射液; 肝炎综合征; 疗效; 安全性

婴儿肝炎综合征,简称为“婴肝征”[1],是一组在婴幼儿时期起病,且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肝内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黄疸、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以及肝脾肿大等症候群,临床上多采用消炎、退黄、利胆以及降酶等综合治疗[2]。现代临床与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茵栀黄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保肝及利胆等方面的作用[3]。本研究主要将常规保肝治疗方法与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4月-2013年4月入住本院的100例肝炎综合征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24 d~5个月,平均(1.59±0.22)个月;病因:巨细胞病毒感染48例,乙肝病毒感染27例,细菌感染12例,病因不明13例。按照抽签方法,将本组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24 d~5个月;观察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24 d~5个月。两组患儿均来自于同一地区,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能量合剂、酶诱导剂、激素以及脂溶性微生物、抗生素,且输血3~5次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5~10 mL茵栀黄注射液+10%的葡萄糖溶液6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一疗程均为14 d,视其病情可重复1~2个疗程。

1.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肝、脾脏大小及其质地保持正常水平,大便色泽正常,TBil降低为正常水平,ALT恢复至正常水平[4];(2)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肝、脾脏大小及其质地保持正常水平,大便色泽正常,TBil降低为正常水平,ALT下降至原水平的50%以上;(3)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者患儿病情加重或恶化[2]。总有效=治愈+显效。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脾消肿情况、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总丙氨酸转氨酶(s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字2=5.286,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肝、脾脏消肿情况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后肝、脾脏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Bil、ALT及AST值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Bil、ALT及AST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3 讨论

婴儿肝炎综合征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指一组1岁以内婴儿包括新生儿起病并伴有黄疸、病理性肝脏体征及血清胆红素升高的临床症候群[5]。该病发病机制复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肝内胆管发育障碍等均能引发婴肝征。中医认为婴肝征属湿热型黄疸,归于肝胆湿热郁阻范畴。内因脾胃虚寒,外因疫毒感染。脾胃虚寒则运化失职,导致水湿郁结:疫毒感染将侵袭肝胆,导致肝气郁结,水湿肝气积久郁结化热,上蒸肝胆,导致胆汁疏泄受阻,进而外溢肌肤出现黄疸。中药茵栀黄注射液主要成分为茵陈、栀子和大黄等。茵陈味苦性寒,能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为治疗黄疸之要药:栀子可清三焦火邪、凉血解毒、除肝胆湿热而退黄:大黄具有清热利胆、活血化瘀、保肝退黄等功效。诸药合用可排除湿热疫毒,肝气疏畅而收到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

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脾消肿情况、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总丙氨酸转氨酶(s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与胡金萍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对照组治疗前后肝、脾脏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Bil、ALT及AST水平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彭红等[6]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晓爱,魏旭磊.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婴幼儿肝炎综合征治疗中的意义[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21(7):528-530.

[2]桂赛珠,夏萍,蒋颖颖,等.茵栀黄口服液治疗黄疸型婴儿肝炎综合征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估[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6):83-84,87.

[3] Claudine P,Kris C,Katrien V,et al.Unilateral hh)ody nipple1is harge in a 1wn-month-ohl male[J].European Journal of Ediatries,2010,19(12):126.

[4] Piet V,Kris C,Paul D,et al.Evidence for 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 in prenatally diagnosed CHAO sul[J].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2009,16(8):239.

[5]胡金萍,张桂玲.茵栀黄注射液辅助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40例[J].陕西中医,2008,29(3):285-286.

[6]彭红,董国庆.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药材,2003,7(7):534.

(收稿日期:2013-08-20) (本文编辑:蔡元元)

【摘要】 目的:探讨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肝炎综合征婴儿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茵栀黄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脾消肿情况、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总丙氨酸转氨酶(s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6.00%,明显小于观察组的92.00%(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肝、脾脏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TBil、sALT及AST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 茵栀黄注射液; 肝炎综合征; 疗效; 安全性

婴儿肝炎综合征,简称为“婴肝征”[1],是一组在婴幼儿时期起病,且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肝内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黄疸、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以及肝脾肿大等症候群,临床上多采用消炎、退黄、利胆以及降酶等综合治疗[2]。现代临床与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茵栀黄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保肝及利胆等方面的作用[3]。本研究主要将常规保肝治疗方法与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4月-2013年4月入住本院的100例肝炎综合征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24 d~5个月,平均(1.59±0.22)个月;病因:巨细胞病毒感染48例,乙肝病毒感染27例,细菌感染12例,病因不明13例。按照抽签方法,将本组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24 d~5个月;观察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24 d~5个月。两组患儿均来自于同一地区,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能量合剂、酶诱导剂、激素以及脂溶性微生物、抗生素,且输血3~5次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5~10 mL茵栀黄注射液+10%的葡萄糖溶液6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一疗程均为14 d,视其病情可重复1~2个疗程。

1.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肝、脾脏大小及其质地保持正常水平,大便色泽正常,TBil降低为正常水平,ALT恢复至正常水平[4];(2)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肝、脾脏大小及其质地保持正常水平,大便色泽正常,TBil降低为正常水平,ALT下降至原水平的50%以上;(3)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者患儿病情加重或恶化[2]。总有效=治愈+显效。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脾消肿情况、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总丙氨酸转氨酶(s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字2=5.286,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肝、脾脏消肿情况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后肝、脾脏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Bil、ALT及AST值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Bil、ALT及AST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3 讨论

婴儿肝炎综合征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指一组1岁以内婴儿包括新生儿起病并伴有黄疸、病理性肝脏体征及血清胆红素升高的临床症候群[5]。该病发病机制复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肝内胆管发育障碍等均能引发婴肝征。中医认为婴肝征属湿热型黄疸,归于肝胆湿热郁阻范畴。内因脾胃虚寒,外因疫毒感染。脾胃虚寒则运化失职,导致水湿郁结:疫毒感染将侵袭肝胆,导致肝气郁结,水湿肝气积久郁结化热,上蒸肝胆,导致胆汁疏泄受阻,进而外溢肌肤出现黄疸。中药茵栀黄注射液主要成分为茵陈、栀子和大黄等。茵陈味苦性寒,能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为治疗黄疸之要药:栀子可清三焦火邪、凉血解毒、除肝胆湿热而退黄:大黄具有清热利胆、活血化瘀、保肝退黄等功效。诸药合用可排除湿热疫毒,肝气疏畅而收到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

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脾消肿情况、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总丙氨酸转氨酶(s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与胡金萍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对照组治疗前后肝、脾脏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Bil、ALT及AST水平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彭红等[6]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晓爱,魏旭磊.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婴幼儿肝炎综合征治疗中的意义[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21(7):528-530.

[2]桂赛珠,夏萍,蒋颖颖,等.茵栀黄口服液治疗黄疸型婴儿肝炎综合征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估[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6):83-84,87.

[3] Claudine P,Kris C,Katrien V,et al.Unilateral hh)ody nipple1is harge in a 1wn-month-ohl male[J].European Journal of Ediatries,2010,19(12):126.

[4] Piet V,Kris C,Paul D,et al.Evidence for 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 in prenatally diagnosed CHAO sul[J].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2009,16(8):239.

[5]胡金萍,张桂玲.茵栀黄注射液辅助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40例[J].陕西中医,2008,29(3):285-286.

[6]彭红,董国庆.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药材,2003,7(7):534.

(收稿日期:2013-08-20) (本文编辑:蔡元元)

猜你喜欢
安全性疗效
米氮平治疗老年失眠伴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ApplePay横空出世 安全性遭受质疑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苹果支付?
脐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疗效
Imagination发布可实现下一代SoC安全性的OmniShield技术
破裂腹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与开放手术疗效比较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