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长有大作为— 记“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技师”赵奇峰

2014-03-01 01:27陈万富朱启海
中国石油企业 2014年12期
关键词:奇峰油井

□ 文/陈万富 朱启海

□ 文/雅侃

小站长有大作为— 记“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技师”赵奇峰

□ 文/陈万富 朱启海

赵奇峰在记录分析数据变化规律。

2014年3月10日,天空飘起零星的雪花。乍暖还寒的苇海,辽河油田公司欢喜岭采油厂齐5号站的几名采油工人正在对抽油机进行保养。

当下,创新创效成为热点话题,站长赵奇峰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能专家,通过高超的技术和油井挖潜的绝招,使辽河油田累计增产原油6000多吨,节约生产成本2000多万元,创造经济效益5800多万元。

“做最好的石油工人!”

1993年7月从辽河油田于楼职业技工学校毕业后,赵奇峰来到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采油02#站当上了一名采油工。1994年8月份的一天,一台加热炉出故障了,喷嘴不出气,炉子点不着。报修电话已经打了,按照惯例只有一件事可做—等待。

爱动脑筋的巡井工赵奇峰不愿意就这么干耗着,在辽河油田于楼职业技工学校学习时,他就品学兼优,门门功课取得第一;现在他走上采油工岗位,他又为自己立下新的目标:做一个最好的石油工人。于是,他拿起扳手、管钳、手锤、螺丝刀、油抹布、清洗盆,忙前忙后地跑到加热炉旁边,小心地拆卸起来,虽然他从来没修过,甚至还没见过人家修这玩意儿,但他还是决定亲自动手,长长自己的本事。

天寒地冻,北风刺骨。一个小小的未知世界考验着这个蹲在地上的小巡井工的毅力。全神贯注、小心翼翼,一个个零部件拆卸下来,擦拭干净,再按顺序摆放整齐。他知道,摆错了位置就装不上去了。他太专注了,都没察觉到身后悄悄走来的一位颇有经验的“老采油”。老采油看着这个“小孩儿”的一举一动一声不响、频频点头。其实只是喷嘴积碳严重,堵塞了。找到毛病的赵奇峰高兴极了,把喷嘴通透好清洗干净,又按着摆放的顺序倒着把零件一一归位、紧固。待他劳作完站起来直直腰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关注他多时的师傅。“师傅你看行不?”不善言辞的赵奇峰窘得脸有些发红,注视着师傅的眼睛。赵奇峰从此在师傅们的眼里留下了“孺子可教”的印象。

当天下午,正好队里05站需要一个站长,被大家“看好”的赵奇峰开始了“升迁”的第一步。

1994年,工作不到一年的赵奇峰当上了05站站长。05站被大家戏称为“养老院”。站上的员工以“岁数大、资格老、脾气大”著称。一个还未出徒的“小毛孩儿”敢来这里指手划脚?赵奇峰深知,要带好这个站,只有以身作则。

从此,上井巡井、脏活累活他抢着干。人心都是肉长的,“这小孩挺讲究”,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家接受了他。这个多年来“被人遗忘了的角落”开始有了生机。

提高班组实力靠学习技能,赵奇峰与他的班站开始了第一次知识技术“创业”。

时任采油503队的党支部书记郭涛,说起他多年前经历的一幕还有些动情。一次大队技术比赛的前夜,赵奇峰带领几个未成家的员工在站上练习流程图的画法,并请郭涛帮着讲解。“看着他们学了一天,我给他们扼要地讲了一个大概,就嘱咐他们早点睡觉,明天还得起早。”凌晨,郭涛从睡梦中醒来,发现那边灯还亮着,他忙走过去查看,只见赵奇峰和员工们脑袋歪在椅子背上睡着了,有的人手握着翻开的书,有的人拿着画流程图的笔,脸色煞白煞白的。这次比赛,他们站得了第三名。不到一年,05站捧回了从未染指的大队班组对抗赛第一名。

1998年,赵奇峰已经是辽河油田技术比赛的主力,却主动提出拜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束滨霞为师,还和束大姐签订了师徒合同。但束滨霞采油站距离他们站30多公里远,赵奇峰骑着自行车一次次风雨无阻地去请教。

一场风雪刚过,欢喜岭银装素裹。束滨霞眯着眼睛向远处张望。定好今天来向她请教油井自身热洗技术问题的小赵还能不能来,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雪,这么滑的路,她心疼这个好徒弟。不一会儿,赵奇峰推着自行车一瘸一拐的出现在她面前,并对她说“师傅,让您着急了?”此时,束滨霞认准了这个徒弟,把自己“老底”全部掏给了他。

正是这种精神,让赵奇峰蝉联1997年和2000年两次辽河油田技术比赛采油系统冠军,2002年他又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06年被评为集团公司技能专家,2007年被评为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技师”。

“有了知识,更需要勤奋动脑。”

在赵奇峰眼里,采油工岗位在地下,工作对象是油层。

“现在的采油工早已经不是简单的油井参数的采集者,而是数据资料的研究者。”拿到油井电流曲线变化图,赵奇峰和大家仔细研究起油井的“心电图、脑电波”,用这些变化的曲线为油井“下诊断”。

05站油井多数产液低、含水高,盘根夹不住,进站的是水,可盘根冒的都是稠油。员工每天都要擦四五个“油葫芦”,苦不堪言。当时大队进来少量大连产的多功能光杆密封器,效果良好,领导知道赵奇峰站上的困难,便配给了他,但领导说,这东西好是好,试验品没有配套盘根,将来有可能还要换回来,赵奇峰说没事,只要大家能少擦一点“油葫芦”,多付出一些努力也值得。

冬天到了,新式的盘根也没有了。这时,赵奇峰听说高升采油厂应用的较多,已经推广,连忙打车去前去取经和求助。朋友感慨地说:“为了单位的活儿自掏腰包,你可真有一股劲。”

“作为一名站长,就要想方设法减轻站上员工的工作量。”赵奇峰说,“让身边的兄弟少干活,才是一名称职的站长。”

“奇峰爱动脑子,总是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解决困难的灵感。”这是工友们对他的评价。

有一段时间作业区被输差问题困扰,这严重影响着对油井实际状况的真实掌握。赵奇峰那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又上来了。他主动协助生产组人员一口井一口井地落实产量,一个站一个站地跟踪调查,搞了一个星期,还是一头雾水,楞没查出问题来,可是输差还在那明晃晃地摆着。自己已经尽到了责任,把问题上交吗?如果是那样,那就不是从不服输的赵奇峰了。他冷静了一下,调整了思路。回过头来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似乎最不该怀疑的地方—两台刚刚投产的高科技产品“电子自动量油系统”,逐井调查的结果,排除了人为因素,那么会不会是机器出了问题或是电脑出了问题呢?

切入点找对了,160吨输差的“罪魁”浮出水面,他们请来厂家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系统软件,高科技设备正常工作起来。大家验证了清白自然高兴。赵奇峰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了,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赵哥真行!”赵奇峰根据这个情况向上级有关部门打了个报告,建立了对计量设备的定期校验制度。

面对同行羡慕的神情,赵奇峰认为自己再平常不过。

赵奇峰(中)创新工作开展学习。刘海/摄

赵奇峰(右二)带领员工学技术。刘海/摄

“新时期的工人,要学会如何创新创效!”

把所学的技术融于生产实践,完善、创新出适合的管井方法和实用的采油技术,让每口油井都发挥最大潜能,创造最大效益,赵奇峰为之付出了不懈努力。

随着长时间开采和多轮次蒸汽吞吐,所属区块地下情况渐趋复杂,“水患”、“砂害”成为油井稳产、增产的“拦路虎”。赵奇峰却有自己的理解:“管理中蕴藏潜能,创新中蕴含产量。”他系统整合、归类、分析了常规采油管井方法,又结合不同油井、不同油层、不同断块的不同特点,从地面到地上,对采油工管理、操作的各个环节重新规范、定位,总结出适合稠油生产实际,步步衔接、环环紧扣的“链状管理法”。

2002年5月中旬,日产液量20吨的18—35井液量突然下降。赵奇峰与站上人员一起通过数据库调查分析这口井的出砂史,及时判断是抽油泵出现故障,经洗井处理后当天就恢复了生产。

同一个区块一个层面的油井,各有各的脾气秉性。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各个油井地上地下都在不断地变化,要摸清每个油井的变化,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一井一策,一井一法”,因井而异对症下药,才能采出更多的油。

区块二次开发打了20多口水平井,赵奇峰动起了脑筋,开始了电热杆采油最佳模式的探索。他想,电热杆加油只能加热到泵以上的部位,原油从油层入井筒再进到泵里全靠自身从地层获得的热量,这样原本想通过电热管给地下的原油加热降低稠油的粘度,增强稠油的流动性的目的没有达到。怎么把热送到有用的地方?赵奇峰动用了自己头脑中的“存储硬盘”。这回他不但用上书本上的知识,还向站上的老采油工请教了一番,用上了现场掺油降粘的经验,把两种开采稠油的工艺方法结合起来,用热稀油加热抽油泵和相应的井筒稠油,解决了地下热采的能量“交接棒”问题。区块产量由482吨稳步攀升到523吨,而且油井的日常维护工作量大大减少,每月碰泵等措施工作量由70井次减少到12井次,工人工作量减少了83%,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油井生产时率。

在发明“电流防砂法”、“链状管理法”的基础上,他不断创新管井方法,又总结归纳出油井“六化管理法”、注汽“二提高一组合”管理法……这些都是他不断地追求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结晶。这些管井“绝招”的应用推广,获得的思想影响和经济效益是不能简单的用数字来表达的。

是非名利皆忘却 心底无私何所求—读陈耕诗集《拾闲集》有感

□ 文/雅侃

两年前,我拜读过陈耕的诗稿。这次看到的159首的《拾闲集》,可以说是作者在其零散诗稿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并正式出版的一本好看的诗书。捧起读来,爱不释手,没想到这位长期从事石油事业并曾任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的作者,还会写诗,且有些诗写得还真的不错!否则《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也不会不惜版面发表他的诗并进行评论。

《拾闲集》书名由马凯同志题名,字体苍劲俊秀,颇合诗集的整体风格。根据《序》中的自述,陈耕在初中的时候,读到了一本《毛泽东诗词讲解》,从此对中国旧体诗词产生了兴趣。1968年大学毕业之后,陈耕开始投身于祖国的石油事业。因为兴之所至,情感勃发,他常以诗词来展示自己生活与工作中的经历、闻观和思索。这些诗词,有奋斗之歌,也有感怀之声;既写景状物,也抒情言志。诗句的背后,是真实的人生志趣和真诚的人类情感。从诗集写作时间顺序排列、也就是从1966年到2014年的近50年时空跨度来看,陈耕近半个世纪以来几乎没有停止过创作,如果没有强烈的兴趣和自觉自发的诗心,很难想象能有这样的坚持。要知道,即使是专业的诗人,也很难数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这种对诗歌创作的执着和热情。从诗集的内容和体例来看,咏物诗、送别诗、新边塞诗、田园山水诗、记行诗、咏史诗、咏怀诗等无所不包,古体加新体,格律并自由,不拘一格,信笔写来,率性而作,有时候甚至是出口成诗。真的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就像一个魔术师,陈耕能够把大千世界里的似锦繁花,以及生活中的一撇一捺,用感情转化成或淡或浓或香或甜的“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浓稠诗意。

“面向太行山,心思银河天。愿作一颗星,好风送行远。”映入眼帘的,是陈耕的诗集《拾闲集》的第一首诗—《望远》。稍有诗歌感悟能力的读者,应该都能体会到《望远》那潇洒自如、自信飘逸的风度。

《拾闲集》摘选

咏大海

二○一四年一月

在三亚居住时,朝夕观大海,常为大海的气势、气象、气质所感动。虽笔力不济,却总想颂之。近日偶得几句,录以备改。

汇江聚河抱山川,

连天接地日月炫。

吞吐云雾润万物,

呼唤风雨涤大千。

静似鲲鹏卧河汉,

动若蛟龙扬波澜。

自然气质天生容,

昼观夜思难尽言。诗歌当中的“银河天”,是对“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化用,“好风送行远”则明显见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的痕迹。信手拈来,一气呵成,顺畅自如。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是1966年8月,作为诗歌爱好者的陈耕,当时的年纪也不过20岁,能写出这样一首诗歌也是殊为不易的。也许陈耕本人在当时都没有意识到,从《望远》开始,诗词的写作从此成为了他在工作和学习之余,最重要的兴趣爱好,为他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由于作者始终保持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历史的关注,诗集可以说体现了一种“诗歌写作史”与“个人生活史”的结合。读者只要能通读全书,就一定能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能够找到作者个人的历史。也许,陈耕并没有刻意去那么做,但是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诗歌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这本诗集在不经意间达到了这样“炽热”的效果。我们都知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甫用诗笔写出自己在安史之乱中的见闻和感受,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段时期的社会现实,被称之为“诗史”。在某种程度上,《拾闲集》可谓陈耕“个人的诗史”—

在《拾闲集》中,我们看到了祖国石油工人自强不息、迎难而上、豁达乐观的形象。《奔玉门》里,“春风不度何所惧,冰山雪峰可开花”,赞的是自强自信;《远征歌》里,“世人皆说江南好,吾愿远征关外老”,颂的是迎难而上;《清平乐·东征》中,“千军万马会战,游龙何处逃夭”,褒的是必胜的决心;《追思》里,“期许英雄后来人,乘风破浪再扬帆”,扬的是奋斗不止……这样的诗句,在《拾闲集》当中屡见不鲜,绝非偶然。众所周知,石油产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对于国计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以石油工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更是历来为人民所崇拜。陈耕投身石油工业几十年,各种的自豪,多样的豪迈,在这些诗句中都似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有时候,看到这些关于石油事业的诗句,总不免让人想起“玉门石油诗人”—李季,和他那《玉门诗抄》。掩卷沉思,不得不承认中国石油人真有自己的骄傲风骨啊!

读《苏东坡传》

二○一○年三月

晋有陶渊明,

宋有苏东坡。

天性本率真,

命运同坎坷。

官场苦伸屈,

归隐乐趣多。

文章烁玉金,

道德千秋歌。

注:《苏东坡传》,林语堂著。苏轼(1037-1101年),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他仰慕东晋文学家陶渊明,说“吾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在《拾闲集》中,我们还看到了诗人对于国家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盼联合》一诗,对文革前期江青提出的“文攻武卫”进行了隐晦而愤怒的批评;《悼周恩来总理》,则将一代人由于敬爱的总理逝世而带来的巨大悲痛呈现出来,读来令人动容;《参观华西村》写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中华第一村的欣欣向荣之貌;《贺女足获世界杯赛亚军》将笔墨集中于取得历史突破成绩的中国女足,自豪之感洋溢于纸上;《祝北京申奥成功》,则是作者对于中华民族实现“奥运之梦”的无限欣喜。读者只要足够认真,就能在《拾闲集》中发现社会大历史的足迹。而同样作为中国人,读者在读到这些诗句的时候,总能会心一笑:中国和中国人不容小觑,中国和中国人一同成长。而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陈耕从来都没有将诗歌仅仅作为自娱自乐的工具,他真挚的抒发个人情感,这些情感不空泛,不单调,面向我们所有人都爱着的祖国和土地,因此就常常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拾闲集》中有几首诗歌写到作者的家庭生活和家人,情感尤其真挚,值得特书几笔。《送长女南开就读》一诗,全篇都是对女儿的谆谆教诲:“人生重基础,大学当自强。愿汝惜时日,勤读学问长。望汝修品德,不卑且不亢。希汝常锻炼,身体更健康。今朝多努力,明日成栋梁。”慈父的款款深情,殷殷期盼,在短短的50个字中,溢于言表。尽管在诗歌形式上,是叙事的手法,然而其中的深情却令人动容。《怀念父亲》的感情表达更深沉、更浓郁。诗云:“相依为命三十春,严父慈母双重恩。土炕头上教珠算,煤油灯下学抽针。身染重疾从未吟,养育孙辈丝吐尽。静坐长思过往事,男儿只有泪沾心。”

大小洞天二首

二○一○年二月

(一)大小洞天

洞中观天下,

有小才有大。

大小融一体,

自然成造化。

(二)不老松

是松并非松,

液血中心空。

不材无人妒,

百岁枝叶葱。

注:大小洞天是三亚著名风景区,融山、海、洞、石四景于一体。三亚南山不老松,人云有三个特点:一是树形似松,二是树枝折断后会流出血色液汁,三是树干中心空亏不能成材。故世人不但不砍伐,而且会敬之有佳,常可存活百年甚至更长岁月。土炕和煤油,珠算和抽针,无疑在陈耕的人生记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父亲的形象与它们已经融为一体。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的辛酸景象,都是父爱永恒的象征。读到这里,我们会含泪共鸣: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敬天下最爱的母亲和父亲,“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还有一首《祖孙乐》,其中有“轻抚黑发长,笑揪白须稀”这样富有生活情趣,让人忍俊不禁的诗句,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对于生活的细腻观察和解读。不夸张地说,陈耕的这几首诗歌值得所有人去读。

认识陈耕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德艺双馨”的高级干部,有修养,有德行,有才华,且爱憎分明,心地善良,憧憬美好……这部《拾闲集》的字里行间,可以折射出作者本人政治上不随流、事业上有抱负、工作上出思路、处事上讲实际、做人上特善良的品行个性。而这种品行个性反过来复过去又注定要影响到作者本人的生活情调和浪漫情怀。应该说,作者对事业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对自然环境、家庭生活的认知情趣,所表现出来的而又流露到笔端的诗性大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诗言志”,歌如人。在陈耕身上,在《拾闲集》里,作者的言行举止和美妙诗句高度融合。追求完美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他,常常令人肃然起敬!或许他的这首诗就能印证:“年过六旬卸甲胄,四十余载为国酬。两鬓霜花无憾事,忠善清正伴左右。是非名利皆忘却,心底无私何所求。但愿石油基业在,赓续绵延万年秋。”

诚然,若硬要挑出这本诗集的瑕疵的话,无疑作者的诗集里不一定全是“诗”,有些旧体诗也不太完全符合平仄格律。但丝毫不影响作者本人驾驭诗歌的悟性,作者骨子里的诗兴热能必然会在作者的胸膛里燃烧,而“燃烧”的物理和化学反应也一定是见物思情,思绪浩浩,情怀荡荡。

《拾闲集》的诗很好,很值得一看。

沁园春·贺大庆油田五十华诞

二○○九年九月

松北荒原,三井喷油,气贯长虹。

会战一声令,人拉肩扛;

粗衣粝食,活虎生龙。

铁人呐喊,地球颤动,踏破艰险千万重。

五十年,建丰功伟业,盖世英雄。

铭历史谋长兴,雄关漫道万里征程。

凭精神薪火,赓续延绵;

爱国奉献,众志成城。

攻关克难,科技引领,纵马飞鞚登顶峰。

敢超越,再创新奇迹,百年大庆。

猜你喜欢
奇峰油井
摄影·美好安徽
张应弛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奇峰出云含美意——天柱山掠影
油井遭袭
《中国画鉴赏》之搜尽奇峰打草稿
面向剩余油挖潜的单油井控制区域划分方法研究
新型油井水泥消泡剂的研制
一种油井水泥用抗分散絮凝剂
抽油井杆管防偏磨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