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灾害》特色化办刊纪略

2014-03-02 01:48王银平
关键词:编委办刊暴雨

王银平

《暴雨灾害》特色化办刊纪略

王银平

武汉暴雨研究所2002年成立伊始,就一直谋求创办一份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2006年初,湖北省气象局以新一轮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为契机,向国家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申请将《湖北气象》更名为《暴雨灾害》。2007年《暴雨灾害》正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

《暴雨灾害》创刊号封面

编辑部别无选择,将用心为气象科研和气象科研人员服务作为突破口,编辑们密切跟踪在研科技项目,努力做气象科研人员的“贴心人”、“及时雨”。

最初,宇如聪研究员在接受主编一职时,不仅提出了“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办刊要求,还动员各位编委为如何将《暴雨灾害》办成品牌期刊建言献策。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认为,《暴雨灾害》一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不与其他气象类核心期刊盲目攀比,要面向基层气象台站、面向气象基础业务,在选题策划上将暴雨理论研究同暴雨监测预报业务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在争取较高论文引用率上下功夫。倪允琪教授指出,《暴雨灾害》应从创刊号开始,立足于全国、立足于创核心期刊,在抓论文选题、抓栏目设计、抓稿件质量上动脑筋、下真功,不断办出特色,办出水准,办出影响和知名度。

随着《暴雨灾害》创刊号出版,如何在最短的时间找到最新的稿件将其尽快发表,成为摆在编辑部面前的头等大事。编辑部别无选择,将用心为气象科研和气象科研人员服务作为突破口,编辑们密切跟踪在研科技项目,努力做气象科研人员的“贴心人”、“及时雨”。2007 年10 月,有一项中国气象局新技术重点推广项目结题在即,从中剥离出来的10 多篇论文亟待公开发表,项目组负责人与多家刊物联系未果,便“心急火燎”找到《暴雨灾害》编辑部;编辑部了解情况后,明知时间紧、任务重,果断承接此项出版任务。为取信科研人员,编辑部全员双休日和节假日加班加点,终于赶在年底最后一期《暴雨灾害》上将该项目所属14篇论文如数发表。

2008年初,全国数值预报发展与应用研讨会在武汉召开。会议期间,宇如聪召集与会编委和在汉编委听取《暴雨灾害》创刊一年来的工作汇报之后,就同类学术期刊激烈竞争环境下《暴雨灾害》如何发展进行了反复讨论,并提出具体应对措施。

此次会议后,《暴雨灾害》开始以“求新求快”为基本办刊思路,努力追求特色化办刊和办刊特色化。在办刊实践中,编辑部密切关注各地暴雨事件或其他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主动向当地科研或业务人员约稿,并尽快将其发表。针对2008 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的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编辑部分头采取“人盯人”约稿战术,设法与作者谈合作、交朋友、话情谊,以此打动作者,所约3 篇与冰雪天气灾害有关的研究论文均在当年《暴雨灾害》第二期以“冰雪天气研究”栏目推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编辑部主动向北京一位资深专家约稿,提前发表1 篇有关北京奥运期间冰雹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论文。这些特色稿件的发表,使《暴雨灾害》杂志的特色逐渐显现。

2011年,《暴雨灾害》向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提交了《〈暴雨灾害〉入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申请报告》。7月29日,由湖北省科技情报局副局长、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副院长汪少敏研究员牵线联络的省内科技期刊出版界5位知名专家应邀来到武汉暴雨所,对《暴雨灾害》出版质量、选题组稿、装帧设计、特色凝练以及影响评价指标等进行全面会诊。专家们虽然对该刊给出了“无论在出版定位与论文学术质量上,还是在编辑校对和装帧印刷质量上,都达到较高水平”的正面评价,但同时指出了存在于该刊中的各种问题,并着眼加快《暴雨灾害》发展、提升办刊质量、扩大学术影响力,给出多条颇有见地的建议。其中包括:坚持走“开放办刊”之路,着眼期刊做强做大,立足气象学科发展前沿,及时了解国内国际期刊发展和本学科专业发展动态,与时俱进,推进期刊现代化、国际化、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提高稿件编校质量,确保发表的每篇论文格式规范、图表清晰、语言简练,同时增加英文信息容量,提高英文质量;切实发挥编委作用,发动编委为刊物撰写或推荐稿件;密切关注本学科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相关学术会议,克服一切困难和畏难情绪,不遗余力争

取高质量稿件;扩大对外宣传,加强与同类期刊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内核心期刊的经验和做法,重点围绕刊物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两项指标抓策划、挖选题,不断提高刊物的学术影响力。

出乎意料的是,从当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持召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上传出佳音,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及同行专家评议推荐,《暴雨灾害》杂志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从而一次申报成功。到2010年,《暴雨灾害》影响因子为1.744,学科影响指标达0.90,已高出大气科学(气象学)类期刊平均学科影响指标(0.74)。

考虑到“核心期刊”评比实行动态管理,为了保住“核心期刊”的荣誉,暴雨所于2012年11月2日在武昌组织了第二次《暴雨灾害》出版专家审读会诊。此次会诊审读会上,出版专家们毫不隐讳地指出了一年来《暴雨灾害》出版中存在的问题,如载文量减少、篇均引文率下降、文献引用期刊中高端期刊偏少、本单位和本省作者发文所占比例偏大、参考文献半衰期太短、“灾害”特色不明显等。同时,给出若干建议: 适应现代办刊环境,争取在“核心期刊”中排名靠前;进一步发挥编委会的作用,切实让编委履行职责,多承担一些任务;依靠主办单位领导和专家力量,设法组织好稿源;不断凝练刊物特色,重视选题策划,继续关注各地不同类型暴雨研究成果,增加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暴雨次生灾害与防灾减灾对策研究选题,将刊物的“暴雨特色”与“灾害特色”有机结合,同时凸显。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猜你喜欢
编委办刊暴雨
“80年未遇暴雨”袭首尔
编委简介
编委简介
暴雨
当暴雨突临
编委简介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本刊编委简介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暴雨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