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小品式微对网络微电影发展的启示*

2014-03-03 03:38谢旭慧程肇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小品艺术

■谢旭慧 程肇基

电视小品式微对网络微电影发展的启示*

■谢旭慧 程肇基

电视小品式微和新媒体的崛起,与文化消费受众变化等媒介因素和市场因素有关,也与人才培养滞后、队伍建设乏力、后继乏人有关,更与艺术品位日趋下降、审美情趣低俗化相关。微电影要想摆脱小品的宿命,必须处理好商业与艺术的关系,必须提高编创人员的艺术水平,必须提高微电影受众的媒介素养,必须做到引导与监督双管齐下。如此才能使处于各种博弈关系之中的“微电影”在商业价值与艺术教育的良性互动中寻求发展。

喜剧小品;微电影;商业价值;艺术教育

曾经在电视上红火了20多年的喜剧小品,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网络上的微电影以井喷之势后来居上,成为时尚文化的新代表。小品式微与微电影的兴起,其间隐含了一种深刻的政治、文化、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博弈关系。小品式微对微电影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原型来看,小品和微电影其实都是艺术院校的教学训练样式。“小品”是戏剧从文体上借用的名称,最初是专业戏剧演员用来训练表演技能的手段。这种“纯教学小品”,其实用价值要远大于其观赏价值。陈佩斯与朱时茂首次将戏剧小品从艺术院校的教室带到综艺晚会的舞台,①从此,小品成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并成为各大晚会的重头戏。而微电影也是艺术院校应试教学的练习样式,是学生进行影视专业训练所拍摄制作的影视短片。它同样要考核导演和演员的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表演能力,但与小品不同的是,微电影更强调镜头语言的表现力,注重拍摄和后期剪辑制作等电影元素和技巧的运用。2010年,网络影人——筷子兄弟创作的视频短片《老男孩》,以草根、怀旧、青春、人生、爱情、友情等为基调,博取了无数网友的眼泪,获得了疯狂的点击与下载。这部全长四十多分钟的“小电影”,是网络DV向微型电影转型的标志性影片。2010年12月27日,第一部以“微电影”冠名的短片《一触即发》应运而生,这部由吴彦祖主演、仅仅90秒时长的短片实则是凯迪拉克公司拍摄的汽车广告。从此,微电影在网络上迅速窜红。

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孕育、发展、壮大都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积极过程,是社会文化语境、时代审美情趣、大众消费心理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每一种艺术形式的衰退和衰亡,也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用著名编剧崔凯曾说的一句话来总结:“时代孕育了小品,人民大众是小品的接生婆,电视文艺晚会是小品的产房。”②而小品的式微与微电影的兴起,亦是社会变更、时代发展及自身演变的结果。

首先,审美情趣低俗化是导致小品衰微的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审美观念的多元选择、媒体炒作的媚俗化倾向、以及电视收视率的重压,干扰了喜剧小品艺术的健康发展。小品中后期出现了各种异化现象。创作者不是设身处地去观察、体认生活,而是单凭自己对当前形势或对某一时期社会任务的敏感,进行“急就章”式的加工创造。这类“捕捉生活”“反映现实”的作品大量充斥舞台,其结果导致了小品的“实用性”和庸俗化。小品表演中观众“笑”的次数,往往成为衡量小品成败的量化指标。于是油嘴滑舌被包装为“幽默”,无聊谩骂竟成“噱头”。这种赚“笑”的方式,把小品从通俗推向了低俗,最终断送了小品的美好前景。

其次,忽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使小品发展后继乏人。小品诞生之初,许多大牌的导演、编剧、演员,比如冯小刚、王朔当年都参与过小品创作。但一直以来,小品演创人员身份认定缺失,搞高雅艺术的人不屑与小品这种通俗艺术为伍。创作好剧本周期较长但收入甚微。随着影视剧在内的文化产业逐步发达,靠小品难以维持生计的喜剧作家和演员们纷纷“触电”,改做“投资少、见效快”的影视作品,这对喜剧小品的发展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大型节目组制片人、央视文艺部副主任金越曾说:“全国范围内能写出像样小品的人不超过10个,而这些人现在又不愿意写了,创作成为小品最大的问题。”③原创剧目日少,小品作为春晚的“特供产品”,难免产生“急就章”。当年相声编剧的流失造成相声质量的滑坡,导致相声滑入低谷,现在小品也正在遭遇同样的惨境。

再次,电视、舞台让位于新媒体,是小品衰退、微电影崛起的物质媒介因素。新媒体改变了人们娱乐消遣的主要载体,过去喜剧小品是“借鸡(机)生蛋”,主要通过舞台和电视传媒来“表现自我”。而随着互联网、手机的迅速普及,曾经作为客厅娱乐生活主角的电视,在媒介融合的今天几乎沦为摆设。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从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④而与此相反的是,低价格、高清晰、可随时随地参与互动的新媒体数字网络得到越来越多的网民追捧,网络微电影由此应运而生。它以短小精悍的篇幅满足了人们碎片化的娱乐需求,实现了电影与现代生活的无缝对接。

最后,文化消费受众的变化是小品式微、微电影兴起的市场因素。传播媒介的变化带来了文化消费受众的变化。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用户己达5.38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为39.9%。20岁-39岁网民占55.7%以上,而在整体网民中所占比例最高的群体是学生,初中以上学历人群占90.8%。⑤可见,青年群体在网络社会里最为活跃。作为网络时代的产品,微电影受众主体是青年人,尤以青年学生为主。相较于电视机前观看小品的观众(现在以中老年为主),这些在互联网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对“赵本山式”农耕文化的乡村笑料在理解上有隔膜,而“郭德纲式”的市井平民逗乐方式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生动的网络图像,故事性、情感化的影视表达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最爱。新一代人的笑点发生了变化,以喜剧小品唱主角,官民同贺的节庆文化盛典一去不复返了。

小品的式微对微电影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认为,微电影今后若要持续良性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其一,处理好商业与艺术的关系,努力把“电影生意”做成“电影艺术”。

从教学小品到电视小品,从教学短片到“微电影”,二者演变的动机是有区别的。前者更多的是一种美学的元素,幽默搞笑、取乐于民是其主要职责。但小品中后期已经出现了异化,为迎合大众娱乐至上,追逐商业利润而跌入庸俗乃至低俗的深渊。相较于小品,微电影则混杂了更多的经济利益诉求。微电影网络走红,首先是商业运作的结果。视频短片具有无门槛、低成本、高人气等特点,《老男孩》的一夜走红,使商家看到了商机,适时推出了“微电影”概念。而《一触即发》《66号公路》等广告微电影的相继火爆,更是吸引了广告运营商、网络公司、演艺界等各行各业的跨界联姻,他们对微电影产业的强力关注与倾力加盟,助推了微电影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由孕育到不断发展壮大。

但微电影毕竟是电影艺术,任何艺术种类的首要功能就是审美功能。网络商业运作在为微电影带来资金利润的同时,不能忽略微电影的审美表达功能。而“脱俗化”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准入门槛低,其艺术水准不能低。微电影要想摆脱喜剧小品的宿命,就决不能沦为经济利益的俘虏,决不能完全走向赤裸裸的商业游戏,它同样要以高品位的审美追求为目标,它应将艺术性和审美性作为核心要素,在商业价值与艺术教育的良性互动中寻求发展。只有把“电影生意”做成“电影艺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其二,注重影视专业人才培养,提高编创人员的艺术素养。

微电影相对传统电影和电视的区别是准入门槛低,参与创作的主体具有广泛性。但因此将微电影看作是一场“草根秀”的狂欢那就错了,微电影毕竟是“电影”,它同样需要具备电影集其它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特征,其艺术手段更为多样化,美学特征也更为多样化。相对于小品,一部微电影的背后,是一条不小的生产流水线。从编剧、导演、演员,到摄影、特效、服装,再加上剪辑、配音、洗印等复杂的后期制作工序,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比小品多得多。而作为这条流水线的起点,编剧的好坏是决定影视作品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剧本是影视创作中最重要的元素。微电影制作中剧本的创意是微电影能否获得生命力的核心。当年小品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夺了相声的彩头,与很多实力编剧的创作是分不开的。像专为陈佩斯写小品的编剧王宝社,为黄宏写小品的编剧尚敬,为郭达写小品的吕宏强,给赵丽蓉、巩汉林写小品的编剧迟林,赵本山身后更有一支阵容强大的编剧、导演群:李忠堂、崔凯、张超、乔杰、张惠忠、李春明、何庆魁等等。⑤现如今小品就因好剧本难求、演创人员青黄不接而没有得到良性发展。而微电影的剧本写作同样要求高度浓缩,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述一个内涵丰富的故事。

所以,专业化人才尤其是编剧人才的培养,对微电影创作来说至关重要。我们一方面要善于挖掘“草根”,充分发挥民间电影人才贴近生活、素材广、积极性高、人气旺的优势,使他们成为微电影行业最广大的支持者。另一方面,鼓励有影视专业背景的演创人员投入微电影创作,使他们成为网络微电影的技术和艺术骨干,提高微电影创作的整体水平。

其三,正确看待青少年网络亚文化现象,提高微电影受众的媒介素养。

如果说当年经过层层把关遴选的晚会小品是弘扬社会主流文化的艺术形式的话,那么,今天的网络微电影只能归属于青年亚文化的范畴。青年亚文化最大的特点是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微电影主要遵循搞笑和感人这两条路线,而搞笑搞怪是绝对的重头戏。在这里,后现代视觉修辞方式被广泛征引,充满对教化色彩的“主旋律”主题的纵情调侃和无情消解。在主流视听媒体上缺乏发声机会的“泛80后一代”,以狂欢化的文化消费来抵制成人文化。青年人独特的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在这里得到彰显。这种亚文化既有反传统的创新性、时尚性,也有背离主流价值导向的消极性、危险性,甚至有危害社会的反动性。

价值选择是需要导向的,不能把价值选择的问题简单地等同于善恶之间的选择。我们不能简单否定,而应冷静思考、客观分析、合理引导。一方面,肯定其创造性,肯定其质疑、反叛精神中的积极成分;另一方面,要看到其负面价值和负面影响。微传播时代意义在个体上表现为“个人化媒体时代”,其传播体系中个体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表面微小的力量往往最终会产生巨大能量。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让青少年识别良莠、明辨是非、学会控制自身行为,懂得如何建设性地利用媒体发展自我,使青少年从数字精英的盲目崇拜中解脱出来。

其四,建立相应的网络审核准入机制,做到引导与监督双管齐下。

当年的喜剧小品上电视,需要文化宣传部门、广电部门审核把关。尤其是上春晚的小品,更是通过层层遴选,严格审查。即便如此,小品都难逃低俗化命运。如果说掌声和笑声是衡量小品质量的符号、标准,那么视频点击率则是衡量微电影质量的“风向标”。一些微电影制作人为追求高点击率,经常以惊悚、恐怖、色情等元素吸引人们的眼球,作品内容粗俗,动辄挑战社会道德底线。而视频网站的开放式上传系统,让浊流污秽钻了空子,微电影监管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加强网络平台的引导和监管迫在眉睫。

一方面,我们要重“导”,主动积极地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视频媒介。如努力将传统教育内容与数字化媒介有机结合起来,制作符合青少年心理和口味的微电影产品,主动以丰富、生动的文化产品和娱乐形式占领微电影市场;通过建立专家引导和评价机制来形成微电影的正确舆论导向;通过优质网络平台举办“微电影”大赛,选拔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弘扬推广高雅文化;通过国有大型影视集团“文化领导力”的注入,弘扬和倡导主流文化,将“微电影”导向健康发展道路。当然,导向舆论也不要只注意大舆论,对青年受众来说,我们还应注重公众群体里形成的舆论,这是真正有效的舆论。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管”,对内容不健康或极其恶俗的作品要进行“堵杀”或“封杀”,不能熟视无睹,放任自流。甚至可以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追杀”制裁,即借鉴国外的传播后追溯制度,对播放后产生恶劣影响的内容运用法律手段给予追究。只有企业、媒体和文化艺术界等多头并举、疏堵结合,主流文化、媒体文化和社会文化三方面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微电影才能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注释:

①② 谢旭慧:《喜剧小品语言幽默艺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8页。

③ 祁建:《小品20年:真正的喜剧时代还未到来》,《中国商报》,2005年3月8日。

④ 张立伟:《北京开机率70%降至30%,电视产业近“黄昏”》,《21世纪经济报》,2012年5月17日。

⑤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7月19日。

(作者均系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李 立】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微电影传播的道德价值取向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2XW0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小品艺术
哲思小品
《临宋人小品》
写意花鸟小品
(小品)《加班饭》
纸的艺术
(小品)《一年又一年》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世相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