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目标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语境与文化教化进路

2014-03-03 09:03崔华华
关键词:价值体系价值观核心

陆 风,崔华华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共同为之奋斗努力,但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凝聚起全体中国人的意志来达成共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梦的价值内核,包括价值目标、价值理想、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准则、价值规范等。中国梦从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既是其科学性得以确证检验的过程,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更是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辩证统一的过程。核心价值体系是内在于文化之中的,从文化的角度看待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成、发展和变革,有利于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视野,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环境

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的深层核心和灵魂,作为内在于文化之中的主导精神,为社会提供理念支撑和精神动力,引领着一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价值体系内在于文化之中,如果将其与现实的文化发展剥离开来,必然成为空洞抽象的教条,必然因为脱离现实生活而陷于枯竭,它的建设和变革也就无从谈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文化语境中提出来的。

1.文化多元化

当今,我们已经进入文化多元化时代。从历时态看,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文化同时并存;从共时态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争奇斗艳,异彩纷呈。这一文化多元化的客观存在,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带来极大挑战。

1978年以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大规模的体制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迅速转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导致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生活也日益多样化。这种多样化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我们应该承认并推动这种多样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利益的调整,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新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对人们的价值观造成了较大冲击。由于我们在几十年中跨越式的发展,那些在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的问题,在中国则呈现出集中爆发之势。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中国文化的深层转型开始加速。在文化的深刻转型中,人们经受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混乱和无序,很多争论的实质是价值观的分歧。当前中国多元价值观的存在是一个事实,但绝非所有的价值观都是合理的,其中有着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高尚与低俗之分,有些价值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有些价值观则起着阻碍和破坏作用,我们必须对这些价值观进行区分。尽管“多元的文化氛围可以为人们增加选择的机会,增添生活的色彩,但缺乏主导与主流的文化‘多元’泛滥却反而增加了青少年道德选择的难度与文化受害的机会。”[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是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理念,对当前社会文化和社会意识进行引领与整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

2.文化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文化全球化的形成也是大势所趋。伴随着各国交往的不断扩展,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接触、往来更加广泛、频繁,深化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往,跨文化交流融合渐深、互渗与互补。各文化之间的交融是不能避免的,文化之间的冲突也随之表现出来。一方面,各民族文化突破了原有地域和模式的限制而走向世界,将本民族的文化理念转换为全世界共同的价值标准。全球化冲垮了民族、国家、地区的人为藩篱,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背景、生活舞台、生活世界,也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观念、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这不可避免地带来大众世界观的全球化,人们对世界、对生活、对自我的认识和理解都因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社会生活的全球化给人的发展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个人日常生活视域的空前扩大。个人获得极大的自由和解放,每个人面对生活和世界的选择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全球范围的文化交流是严重不对称的,西方文化处于明显的强势地位,因而所谓的文化全球化并不是各种文化的平等交流,而是强势文化的单方面扩张,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军事力量以及传播媒体,在全球范围内大肆扩张,严重侵蚀着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导致了后发国家文化领域中的激烈冲突。民族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艰难抉择,如何处理自身的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关系则是这一问题的焦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和萨义德的东方文化理论,表达了对于文化全球化的某种警惕和担心。“对于身处全球化背景的中国而言,客观上已经丧失了先发内生国家实践自身特有的工业化文明的最初条件和环境,在发达国家中以历时性形态递进的文化发展过程,现在需要我们在共时性的条件下一起完成”[2]。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已从过去的军事实力的较量演变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文化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增强国民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程度已成为当前提升软实力的关键。

3.文化后现代化

近年来,生态文化、技术批判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学术界成为热点,这清楚地表明了后现代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介入。后现代文化并不是一种同质的、统一的文化价值观念或理论形态,相反,后现代文化中既包括许多积极的文化价值内涵,也包含着许多极端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些极端的、消极的价值取向,对于后发国家及民族而言,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并可能导致这些国家人文价值崩解、意义结构解体。“我们进入后现代性社会,世界重新坠入了混沌,终极性无处寻找,总体性已不存在,主体性已被解构,真理已经消逝。”[3]因而,从现代化发展的一般历程来看,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文化精神重构的过程。由于中国与西方存在发展上的时间差,当我们开启现代化之时,西方已经开始步入后工业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使得中国与世界在信息接受上处于同步状态,这就导致了当前中国历时态文化共时态出现的现象。西方国家几百年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文化,在当代中国同时存在,它们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加剧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混乱状态,加重了我们在自身定位和文化选择上的困惑。处于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之中的中国正经历着文化价值观念的剧烈冲突,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次深刻的价值重建和文化转型。可以说,未来中国社会的命运与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的社会传播和社会认同。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的文化挑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和文化浸润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应该看到现阶段我国的价值领域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演变过程中的文化价值与功能上的自我矛盾性

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迁和社会形态的不断演进,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经过了长期的演进,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自身清晰体系的系谱,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当代形态也在逐渐明晰了起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生活等全方位进入全球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经历着全方位的变革,由此引发了人们价值观念的震荡和裂变。尤其是市场经济以及相伴随的经济与权力关系,逐渐激活了人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观、平等观、诚信观和契约观成为社会的共识,人们的其他观念,如权利义务观念、法治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由此带来的文化价值迷失和价值失范也成为我们今天面对的严峻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功能主要包括引领功能、整合功能、凝聚功能和范导功能,为社会提供价值目标。但价值观的多元差异性、主导价值观的裂变和迷失导致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不明、诚信意识淡薄、法制观念缺乏、道德操守失范等问题,这种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演变过程中的文化价值与功能上的自我矛盾,是与社会主义目标背道而驰的,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倾向与认同危机

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刻变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共享的冲击同时,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带来了社会急剧的分化,而隐藏其下的更深层的问题是由贫富分化和利益分化导致的价值认同危机。在价值领域中开始出现价值观混乱现象,人们对于价值观的认识出现物欲化、相对化、庸俗化、虚无化等现象,这些价值观领域出现的严重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扭曲了人们对于我国发展道路的认识与信心。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强烈冲击的今天,由于西方不断地进行文化价值渗透和价值冲击,这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激烈冲突,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这种边缘化危机会作为隐性的价值意识瓦解人们对于主流价值体系的根本认识,瓦解民族的凝聚力,剥夺主流意识话语权,为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

3.价值观教育的宏观强化与微观弱化、培育和践行效果苍白

人们习惯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党和国家政策层面的宏观问题联系起来,或是与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挂钩,由此普通群众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基本与己无关。如何把这种高度抽象性的普遍真理转化为贴近实际、便于操作的具体理论原则,是当前价值观教育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另外,在一部分社会成员中,存在着价值认识、价值评价与价值实践脱节的现象。价值观的特点主要不在于解释,而在于为行为提供一种内在的范导,它与历史实践、社会生活有着更为切近的关系,并总是作为稳定的思维定势、倾向和态度,制约着广义的文化创造过程。当前价值观教育与价值实践存在脱节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是有的社会教育者还牢牢地恪守过去那种过于重视群体本位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有一部分人(甚至包括那些社会教育者本人)却在那里拼命地实践一种新的、过于重视个体本位的价值观。认同是人的主观的自觉活动,而理论体系在群众中的实践度不高说明群众对于理论本身并非完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达不到人们的信仰高度,不能够完全成为人们日常行为准则的标准,对理论体系的外化程度不高,远达不到全社会广泛认同并外化为行为准则的目标。

正因为如此,才更有必要在从文化的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深刻透视的同时,紧密结合中国梦进行进一步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工作。

三、中国梦目标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教化进路

1.逻辑起点:关注现实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实现

中国梦目标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与落脚点都应该是“人民大众”,也就是关注人的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与自我价值。而这种解放首先是以国家富强为前提,之后才能为个人解放与发展提供条件。中国梦目标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系列原则旨趣、理论建构都应当紧紧围绕这一主线。我们认为,中国梦的内涵及其文化意蕴正在于凸显了人的意义和价值。人的意义和价值是近代以来哲学的核心问题或核心精神,为什么说中国梦在当前时代凸显人的意义和价值呢?这是因为中国梦的提出避免了利用理论思辨的方式来论证人的高贵、精神的至上性,避免了忽视对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以及生存境遇的关注,避免了传统理论哲学基本属于“宏大叙事”。而中国梦是现实的,是国家的强国梦,更是个人的幸福梦。中国梦不仅在理论上关注人们的城村境遇,而且在现实中通过各种配套措施真正为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条件。

因此,在中国梦目标下,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最根本目的,即凸显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关注人的解放与价值实现。具体包括:一是在类主体、群体主体视野下构建个体性,二是在理想性的视野下构建现实性,三是在“完整的人”视野下把握人的精神存在。总之,必须自觉坚持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深刻理解人的解放与发展对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性,切实为中国实现社会的现代转型塑造出合格的社会公民。

2.贯穿主线:开掘文化精神,满足大众文化需求

第一,开掘文化精神。“人贵有精神。人有精神便成为世间最有灵性的高等生物和极富智慧屡创奇迹的万物精灵。人无精神,无异于行尸走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也应该如此。”[4]精神动力、精神支柱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兴亡。中华民族历来是追求高尚精神的伟大民族。中国共产党历来是注重继承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梦目标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连接,在精神层面上大力推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构成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连接,蕴含了中国共产党在精神层面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经验。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不断奋进的伟大旗帜,是统一人民意志和行动的科学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团结奋斗的宏伟目标和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彰显了当代中国人高尚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荣辱观表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所拥有的五千年优秀文化积淀的高尚道德境界与人格修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属于精气神的核心内容。在精神层面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共产党每位领导人都高度强调“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作用。历史的车轮也证实了这一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在狂澜中生存并发展,靠的就是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而10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改革创新已经深深融入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有力推动了中国人的追梦历程。也正是靠着这种“精神”的力量,我们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造就了今天的中国,我们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如此接近中国梦。但我们仍然在追梦的过程中,还会不可避免地面临许多苦难和挑战,于是更需要这种精神力量一如既往的支撑与激励。同时,在中国梦目标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看到中国梦与核心价值体系背后所蕴含的那些共同的精神要素,将核心价值体系要传达的内涵与要求体现在民族、国家和个人追梦的旅程中。

第二,满足大众文化需求。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5]当代中国,民生问题是一大关键问题。何谓民生?民生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的过程,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诉求和内容。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民生内涵也就相应不同。在现代中国社会,民生不仅指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还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满足人们的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需要是民生,同样,尊重大众的文化利益、关注大众的文化需要和文化生活、让大众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文化成果也是民生。没有文化的民生是畸形发展的民生,是缺乏内涵的民生。因此,应该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让人们大众能够享受多样的、多层次的文化成果,从而大力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以及文化创造能力,使我国的民生事业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3.实现场域:回归生活世界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实践哲学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活世界思想。马克思通常用“感性活动”、“感性世界”、“感性实践”等概念表达他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关注。在马克思看来,首先,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人的生活。生活是人的存在方式,生活是人为了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实践。其次,生活世界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其他活动只是对现实感性活动的符号化、观念化。再次,生活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现实世界。社会生活既不能理解为感性的直观,也不是纯粹抽象的精神活动。社会生活对于观念和意识具有优先性和根本性,从而有关意识和观念的一切问题都应该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为研究视角适用于中国梦目标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分析。

中国梦目标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是人民大众,而人民大众践行这一理论的场域正在于大众“此在”的生活世界。中国梦目标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意味着中国梦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生活需要,能够解决人民群众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能够解决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中面临的精神和价值困惑,所有这一切都是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

[1]邴正.当代人与文化[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2]戚万学.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金生鈜.德性与教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4]陈新汉,邱仁富.警惕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5]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