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对我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2014-03-03 09:22王灵敏
关键词:网民政治文化

王灵敏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网络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对我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王灵敏*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民通过电子政务、网络舆论、网络投票、网络政治性论坛、政治博客、微博问政等形式进行政治参与活动,网络政治参与的两重性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开放性与盲从性、便捷性与可操作性、虚拟性与随意性、非中心化与难控性、平等性与不平等性并存。这给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双重效应:一方面,网络政治参与能够培养网民理性的政治态度,从而推动我国政治社会化进程,推动政治文化向参与型和公民文化转变;另一方面,非理性的政治参与阻碍了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强势政治文化的渗透冲击主流政治文化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文化良性发展的路径选择。

互联网;网络信息技术;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政治文化

王灵敏.网络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对我国政治文化的影响[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6):55-59.

WANG Ling-m in.The Influence of the Duality of On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n China’s Political Culture[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Edition,2014,16(6):55-59.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日益多元化,政治参与的热情与日俱增,这种新兴的政治参与方式对我国公民的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1]。近年来,网络政治参与受到了学界广泛的关注,并先后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功能以及对政治体系产生的影响等,但这些成果并没有涉及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对我国政治文化的影响。本文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两重性,同时给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也带来了双重效应。

1 网络政治参与的两重性

学界对网络政治参与没有统一的界定,但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通常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网络政治参与主体同时拥有了现实和虚拟两种身份:作为法律概念与政治概念的“公民”、“政治团体”和作为社会概念的“网民”、“网络共同体”;其次,从政治参与的客体与目标来看,网络政治参与是现实政治生活的延伸,网民致力于通过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影响政府的决策,以期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第三,从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手段来看,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拓宽了公民参政的渠道,增大了“间接民主”向“直接民主”转变的可能性,电子政务、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政治参与形式越发成熟。概言之,网络政治参与是网民和网络共同体作为参与主体,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网络舆论、网络投票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以期满足自己利益诉求的行为。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信息技术和传统政治参与相结合的产物,由网络普及所赋予的新特征具有两重性,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认为其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1.1 开放性与盲从性并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网络技能的提升,网络为公民直接的参政议政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平台,网络政治参与者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网民的身份和较低的成本通过互联网获取政治信息。网民针对获取的政治信息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发表个人看法,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在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面对互联网中海量信息的不断轰炸,网民受到自身素质与能力的局限,他们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有效地思考、判断和筛选,从而导致盲从的网络政治参与。此外,网民在盲从的网络政治参与中容易失去理性,不能有效地进行思考与判断,从而导致参与的非理性化和非制度化。

1.2 便捷性与可操作性并存

在纵横交错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网民可以足不出户地接收到来自全世界的网络消息,通过网络投票、论坛讨论、微博问政等形式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的便捷性便由此凸显。如果舆论在互联网达到一定的规模与影响力,便由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相关部门则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及听证会等形式,及时回应强大的网络舆情,从而更好地实现网络参政、议政。然而,网络为政治参与提供便捷性的同时,也增加了网民参与信息制作与传播的可能性,严重影响了网络信息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加之网民自身判断与辨别能力有限,网络政治参与的可操作性会带来网络政治参与的盲目与非理性。

1.3 虚拟性与随意性并存

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每个人会根据“准感官统计”的能力判断“意见气候”的状况,并在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的影响下,往往会提出与主流舆论一致的观点。网络政治参与的虚拟性与隐蔽性给了网民极大的安全感和自由,使得他们掩盖其自身的真实身份、性格、年龄、职业等,并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参与政治活动。网络政治参与主体能够更加真实地表达观点,避免人际交流中可能出现的顾虑和尴尬。然而,网络政治参与的虚拟性增加了网络政治参与者的随意性。由于网络成员的身份被数字化、电子化、虚拟化,网络政治参与者借助网络服务器发布各种政治信息,而监督体系难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对信息的发布者的监控也存在一定的难度,更无法保证信息的可信度[2]。

1.4 非中心化与难控性并存

在传统社会,政治信息的唯一合法的权威发布者只有政府,而在网络时代,信息的产生和传播呈现扁平化和非中心化的特点。

一方面,网络政治参与的多元化而非中心化的结构运作模式使传统的政治控制方式不复存在。网络为所有人提供了充分自由的空间,身处其中的任何人都是自己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网上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政府的管理和控制。

另一方面,网络政治参与的多元化意味着网民摆脱了现实规范的约束,可以不受限制地表达观点,致使网络政治参与的秩序难以控制。譬如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各种不实报道、猜测传闻、虚假消息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误导网民的情绪和行为,造成社会公众心理恐慌,增加了相关部门管理的难度,并且无法在短时间内控制事态的发展。

1.5 平等性与不平等性并存

在政治参与中,网民拥有平等的主体地位、政治权力和参政机遇。然而,由于网络使用者的教育背景不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可能性更大[3]。据《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中,20~29岁年龄的网民比例为31.2%,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初中及高中(包括中专、技校)学历人群的占比分别为36%和31.2%;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比为25.5%;农村人口占比28.6%,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13.5%,城镇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8.0%[1]。

因此,从年龄层次方面来看,在一定意义上说网上的情绪大多是年轻人的情绪;从学历结构方面来看,中国网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也就意味着受教育程度高的网民所占比重不高,而现实情况则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倾向于参加政治生活,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因此形成了少数政治精英主导网络政治参与的局面,导致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结构不合理;从职业结构方面来看,学生是最大规模的职业群体;从地域结构来看,虽然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网民规模的差距继续缩小,但城乡差距依旧较大。上述数据呈现出网络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导致了网络话语权的差异,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2 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我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秩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4]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政治参与的扩大,网络政治参与者的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等都发生了变化,对我国政治文化的影响日渐凸显。

2.1 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政治文化的积极影响

第一,推动了我国政治社会化的进程。网络是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之一,且网络政治参与过程本身就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网络政治参与的开放性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使网络政治参与者便捷地参与政治生活成为可能,从而使他们可以充分体验现代政治生活。在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中,网民能够逐渐培养出理性的政治态度,形成较为成熟稳定的政治人格,从而能够推动我国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第二,实现了向参与型政治文化的转变。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和西德尼·维巴根据人们在政治系统中的输入、输出以及扮演的政治角色,将政治文化分为村民政治文化、臣民政治文化和参与者政治文化。他们指出,参与者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往往公开地取向于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以及政治的和行政的结构与过程的一种文化[5]7。换言之,是一种对政治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方面有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的文化。网络政治参与突破了网民的阶层局限与信息局限,调动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促进了官本位的逐渐被抛弃和非精英主义的兴起。

第三,加快了公民文化的形成。面对传统思想与现代化理念的双重影响,有学者指出,我国的公民文化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多元文化[5]18。随着网络政治的发展,中国公民在知情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金字塔式层级结构和地域的限制,打破了社会政治精英的信息垄断,为公民文化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2.2 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新兴的政治参与形式,对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非理性化的网络政治参与对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设置了障碍。顾名思义,网络政治文化主要是指在网络政治的环境中,网民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物质依托,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形成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评价以及政治信仰。然而,由于网民难以驾驭无限的网络信息,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消化和辨别信息,导致他们缺乏深思熟虑和意见多变,容易形成非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同时,由于网民自身的局限性,其政治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新闻记者、专家学者等政治精英的影响,意味着政治精英的主导作用在互联网时代仍然比较显著。网络政治文化的参与主体大部分由政治精英组成,也就是说,由于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局限性,那种能够覆盖整个国家并充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政治意识的网络政治文化难以形成[6]。

第二,强势政治文化的渗透冲击了主流政治文化发展。互联网的全球化传播使各种政治文化相互碰撞、融合,而国家实力的不同造成了国际传播的严重不平衡。目前,西方四大主流通讯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法新社每天的新闻量占据了世界新闻发稿量的4/5,传播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是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他们拥有极强的信息影响力、传播能力和操控能力,新兴国家在国际传播语境中则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互联网和网络媒体发展中的优势,通过网络宣传西方世界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等意识形态,造成了对我国主流政治文化传播的冲击[7]。

3 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文化良性发展的路径选择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在网络舆论的塑造与传播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完善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推动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1 加大互联网的发展力度,优化网络政治参与的空间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它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提升互联网的普及率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由于我国网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而且城乡差距较大,互联网带来的网络话语权的巨大差距,没有能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声音,也造成了政治参与的不均衡。所以说,提高互联网的普及率对于平等的网络政治参与至关重要。拓宽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增加网络信息的透明度,能够有效缓解网民的非理性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因此,完善网络技术体系,缩小网络鸿沟迫在眉睫。

3.2 培养网民的网络素养,提升网络政治参与的水平

在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中,网民通过掌握政治信息与政治知识,关注与分析政治现象与政治问题,其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评价和政治信仰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然而,网络推手往往利用“羊群效应”和“沉默的螺旋”的大众心理,以普通网民的身份留言、发帖、跟帖,对网络舆论进行恶意引导,传播“民意病毒”,导致网络政治参与者的政治认知出现偏差。因此,应着手提高网民的素养,使网民掌握一定的网络技能,并具备对有效信息进行筛选的能力,这样能够避免网民政治参与的盲从性和非理性化。

3.3 加强网络引导与监督,营造网络政治参与的良好氛围

网络引导与监督对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政府在网络政治参与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首先,政府应该加大网络引导与监管力度。虽然我国政府在网络引导与监管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没有形成监督体系,缺乏制度保障。比如,虽然地方政府基本都开设了自己的政府网站,并通过听证会等形式作出及时回应,但网站的更新率与利用率较低,没有起到良好的网络示范作用。所以,我国的网络引导与监管工作仍在借鉴与摸索之中,政府致力于网络社会的制度供给、政策供给和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任重而道远。

其次,媒体的自律与监督至关重要。近年来,为鼓励更多的网民进行网络政治参与,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网络媒体同步推出了“举报监督专区”,网络反腐的成效则被形象地称为“小鼠标绊倒大贪官”。然而,部分媒体在利益面前缺乏自律,网络标题党大行其道,甚至为增加点击率报道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严重影响了网民的政治认知。因此,必须加强媒体自律和监督,并且在媒体的良性引导下,推动政治文化的良性发展。

第三,道德与法律监督双管齐下,完善道德和法律的监督制度。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完善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促进中国互联网的有序发展,然而,我国的法律仍旧不完善,如《新闻法》迟迟没有出台,现有法律并不能有效地实现网络引导与监督作用。于是,道德引导与监督在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的今天被寄予厚望,但是由于道德监督缺乏长效机制,导致部分网络政治参与者游走在道德的边缘。因此,完善道德与法律的监督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4 结语

综上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构建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信息环境,网络政治参与为公民直接参政议政提供了可能与条件。然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网络政治参与者鱼龙混杂,导致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网络虚假与混乱,加之网络环境的引导与监督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的主流政治文化。因此,完善网络政治参与体系,构建网络条件下的先进网络政治文化是当前不可回避的现实任务。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1-16)[2014-01-17] http://www.199it.com/archives/187745.htm l.

[2]赵银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3):31-33.

[3]李学楠.网络社会、政治参与与执政——现代政党建设的新维度[J].湖北社会科学,2013(10):19-22.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研究,2012(12):4-28.

[5][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08.

[6]白毅.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机理[J].学术论坛,2013(6):43-46.

[7]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90.

The Influence of the Duality of On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n China’s PoliticalCulture

WANG Ling-min*

Schoolof PoliticalScience and Public Adm inistration,Shandong 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100,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various form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such ase-government,network public opinion,network voting,network political forum and advice-seeking from netizenson m icroblogs,the duality of network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 inent.It ismainlymanifested in the coexistence of opennessw ith bigotry,conveniencew ith operability,virtuality w ith randomness,decentralizationw ith control difficulty,and equality w ith inequality.Meanwhile,the duality of politicalparticipation hasbroughtdouble effectson the developmentof China’s political culture.On the one hand,network politicalparticipation can cultivate a rationalandmoderate politicalattitude,thushelp to promotesocialization of politicalculture in China,bringing itinto onew ithmore civic participation.On the other hand,irrational politicalparticipation hinders the formation of network political culture,and infiltration of the strong political culture impedes the developmentofmainstream political culture.Therefore,the author suggestsa path to positive developmentof both network politicalparticipation and politicalculture.

the Internet;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political participation;network political participation;political culture

10.11885/j.issn.1674-5094.2014.06.04.01

1674-5094(2014)06-0055-05

C912.2

A

编辑:文彦元

编辑部网址:http://sk.swpuxb.com

2014-06-04

王灵敏,1990年生,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

猜你喜欢
网民政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谁远谁近?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