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为梅村情

2014-03-03 08:56碧澎
时代报告 2014年2期
关键词:嵩山父老乡亲中草药

碧澎

登封市是郑州市下属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郑州的西南方向,背靠中岳嵩山。出了登封市区,西行十公里就是大金店梅村,处在村子主街上的卫生所看上去门脸不大,但对梅村和附近的百姓而言,意义却非同寻常。

就在这个小山村里,乡村医生郭光俊为乡亲们服务了46年。

“只要有郭医生在,我们就不用急,他为我们的健康托着底呢!”70多岁的村民梅东林的话代表了梅村人的心声。从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到满头华发的老乡村医生,62岁的郭光俊用精湛的医术为父老乡亲的健康撑起了一把保护伞,他用无限的大爱书写了一名乡村医生无悔的人生。

不忘初衷回梅村

郭光俊自幼家境贫寒,他10岁那年,村里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脑膜炎流行,死了四个孩子,孩子父母的哭声响彻全村;另一件是他的堂姐产后大出血,因为当时村里没有医生,一家人长途跋涉将其送到医院后已无力回天。

这两件事像烧红的烙铁打在了少年郭光俊的心上,之后的很多年,村人失去亲人的哭喊声还不停地啃噬着郭光俊的神经。同时,这也激发了郭光俊青年时代的学医之志。

1965年,大金店公社成立了中医卫校,郭光俊曾三次托人介绍却未能进入卫校学习。当时他悲痛万分,多次跑到卫校的教室窗前,看到学生们在听老师讲课,自己两眼满含泪水,久久不愿离去。这年秋天,郭光俊用家里卖鸡蛋的钱买了《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汤头歌》《频湖脉诀》等医学书籍刻苦自学。1966年,他又跟随本地的著名中医郝世斋学习中医。为了能进一步到大医院深造,1971年,他随着村子里的 “副业队”到了洛阳,四处求人,才算进了医院大门。

郭光俊在洛阳涧西区人民医院学习时,正值“文革”,出门没有粮票就不能吃饭。郭光俊的父亲在家没日没夜地干活,尽力挣钱给他补给粮票,可还是捉襟见肘。在那样的灾荒年月,梅村几乎没有一家能填饱肚子。然而郭光俊在洛阳学医的五年里,每逢春节回家,乡里乡亲的都会拿着自己平时省吃俭用下来的钱和粮票来到郭光俊家,有的一块两块,有的一斤半斤。乡亲们跟他说:“孩子,出门在外抬脚动手都得要钱,咱不能饿着肚子去学医,你只管好好地学,钱和粮票不够了咱们大家伙儿给你凑,老少爷们儿都盼着你学成后早点回家来!”当时郭光俊激动得说不出话,他知道,只有刻苦学习,早日学成归来,才能对得住父老乡亲的深情厚谊!

1976年,梅村卫生所原来的中医离开了,村支书想起了郭光俊。正是这位老支书当年开了介绍信支持郭光俊到洛阳学习。而按照当时的政策,郭光俊已经可以留在洛阳了。一边是转成城市户口、到大医院当医生;一边是全村百姓的殷殷期盼。郭光俊犹豫过,也动摇过,但最终,在那一年的6月10日,正是麦收的季节,24岁的郭光俊回来了。

嵩山深处采药人

在夏天,嵩山上漫山遍野的都是血参,秋去冬来,血参就被层层的落叶覆盖了。

血参,学名叫丹参,是制作复方丹参片的主要成分。这些年,梅村人的日子好过了,可留守在村里的中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病的也逐渐增多了。这种病危重期在医院治疗,恢复期就在家用药,常用药就是以血参为主要原料的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片三块钱一瓶,可老郭心疼村民,他不愿让村民多花一分钱,于是自己上山采药。

“不打农药,不上化肥,患偏瘫、心脑血管之类的病人服用效果更直接。”老郭对随同上山的记者这样说道。趟过满地的枯叶,绕过一条又一条自然形成的小路,郭光俊如履平地地爬坡上山,记者却几次崴了脚。终于在已经长出绿芽的草丛里,发现了几棵血参,郭光俊刨了几下,一棵深红饱满的血参就露出了地面。郭光俊爱惜地剥去上面的泥土,小心翼翼地放进药箱,“就这可好可好了,血参都是红的,一洗净可红”。

老郭每次上山采药,都要带着村民,为的是让他们学会识别药材。回到诊所,他把采来的血参洗净,切成片晒干,再打成粉状。像这样亲自采来的药材,老郭给自己立下的规矩是:分文不收。

当我们随着夕阳向山下走去时,郭光俊豪气地指了指远处的嵩山主脉说,那些地方我都去过,血参更多。为了让附近的乡亲少花钱或者不花钱就能吃上药,62岁的老郭一直保持着亲自上山采药的习惯。从医46年来,他坚持每隔半个月上一次山,年年月月,走遍了嵩山的峰峰谷谷。在他的卫生所里,老郭亲自打磨的药材,占了30%。

为了采到名贵的中草药,郭光俊也吃了不少苦头。

人们传说,嵩山的一座山峰上生长的黄连在冬天下雪的时候能把雪给染黄。2012年的秋天,老郭带着五个弟兄上了山。他们互相搀扶着爬上了山巅,他不慎踩翻了石头,整个人滚下去五米多,肩关节和腰椎骨折,到现在仍留有右上肢和腰部麻木等后遗症。

除了血参,嵩山上还盛产荆芥、防风、金银花、大小蓟、马齿苋、野菊花等100多种中草药。郭光俊将这些药材采集回来、精心炮制,分别制成粉剂、汤剂和药丸,免费发放给乡亲。他说,在我们这儿,中草药是自采的,基本上没啥成本,老百姓都负担得起。

“我就是要做嵩山上的一棵血参,扎根在梅村。”郭光俊豪情万丈地说。

梅村人的守护神

在梅村,留守的老人很多,他们一旦身体出了状况,老郭从来都是随叫随到。

75岁的老人李进周,在老伴儿和儿子相继去世后,与孙女相依为命。后来孙女长大了,外出打工了,老人独自守着一个空落落的院子。

一天他突发脑出血,邻居帮他打通了郭光俊的电话。电话打通后,郭医生迅速赶到,看到李进周嘴歪眼斜,口水流个不停,一条腿和一只手都不会动了,他赶紧做了应急处置。之后,他带着老人到了市里的医院,并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案做了及时治疗。

由于治疗及时,李进周没有留下后遗症。

“没有他,我这命就没了。不是他给我救起来,我都死了七八年了……郭医生对我真不赖,夏天还给我送二花,让我泡茶喝。”说着,他跑到屋里翻出一袋金银花拿给记者看。

在李进周家的墙上,所有目光所能看到的地方,都有郭光俊的手机号。老人说,万一有什么情况,就得找光俊,有了他,心里才会比较踏实。

大金店镇白村有位八十多岁的老人郭生,是个特困五保户,勤劳一生,现已风烛残年,他的老伴患病卧床不起已有十几个年头了。老两口仅有一个患糖尿病的傻儿子,傻儿子又娶了个聋哑的傻媳妇,傻媳妇又生了个聋哑的傻丫头。这个一老一瘫三个傻的家庭饮食起居的卫生成了一大难题,他们经常因此而患病。郭光俊看他们困难,就为他们当起了免费的家庭医生。多年来,郭光俊投入郭生一家的医药费有万元以上。年迈的郭生逢人就说:“要不是郭医生不要钱为俺治病,俺老两口这把老骨头早就化成灰了,这一家早零散了!”

其实,郭家的房子还是老式的土坯墙,因为长时间受潮,用脚一蹬就会掉下来一块土。郭光俊的爱人说:“俺村上的人在登封甚至在郑州买房子的可不少,俺家别说买房子,宅基地分了快20年了,到现在还没有盖起来。”但郭光俊笑着说,没有盖房子也好,正好可以在那片宅基地上筹建一座中草药园,种植无公害的绿色中草药。

为了更好地照顾病人,郭光俊以所为家,经常住在卫生所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里,用的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张小铁床。家里人和他生气,说他一辈子窝囊,亲戚们说他头发白了,说他太傻。

“我总是认为,是农村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是父老乡亲哺育了我,是国家培育了我,我要用自己的全部才智和医技报效他们。只要能使父老乡亲的身体结实,身体健康,我愿一辈子窝囊,我愿一辈子傻,这窝囊也窝囊得‘舒心,这傻也傻得‘值!”

在从医的这些年里,郭光俊获得过无数荣誉。2007年,他作为优秀村医代表走进了中南海,受到时任副总理吴仪的接见,他对吴仪说:“这一辈子我都不会离开农村。”2013年,央视“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的行动中,他再次榜上有名。他说:“我面对的都是农民,他们都很朴实。我治好一个病人,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也从中得到很大宽慰。”

46年从医的光阴一晃而过,郭光俊62岁了,梅村在变,诊所在变,但是他对父老乡亲的情谊,一如当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嵩山父老乡亲中草药
小村
浅谈中草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岳嵩山
三教策源——中宗嵩山
我爱我家
巴桑顿珠:带着父老乡亲一起脱贫致富
免酒牌
张耒的嵩山,张耒的网
脑筋急转弯
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