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的中产阶级与知识分子

2014-03-04 03:00萧功秦
金融博览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产阶级知识分子观念

萧功秦

在中国当代社会变迁过程中,有两种人对现代化的发展承担着特殊的社会功能,一种人是新兴的知识型中产阶级,另一种人是具有道德批判的话语权力的知识分子。

以知识为“软资本”的

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Middle class)也可以译为中等阶级,这一名词长期以来被狭义地理解为资产阶级的同义语。这种概念等同之所以出现,乃是因为中产阶级这一概念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中产阶级就是西方历史上的资本家阶级或称为布尔乔亚阶级。由于对这一狭义概念的惯用,当我们谈到中国有一个中产阶级时,不少人就会习惯地以为,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了。为了捍卫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或避免被人误解,中产阶级这一用语曾很少被人们用来表述中国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的这一分层化现象。

实际上,中产阶级从其原生意义看,指的就是介于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之间的中间阶层。这一阶层是在市场资源配置与社会纵向流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运用这一具有很强涵盖性的概念来表述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与社会分化,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属于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中产阶级人群,主要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如建筑师、律师、私人企业中的技师、与市场运作密切相关的影视工作者,收入较高的教授、医生、股票经纪人和自由职业者,等等。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所受的教育、专业技能与知识智能,成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换取各种稀缺资源(财富、地位、名望与权力)的“资本”。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把所有在经济收入方面比较富裕的人士都称为中产阶层。中产阶级从本质上说,是指那些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作为“软资本”来参与市场竞争,并因此取得竞争优势的人。他们所受的教育,他们的审美趣味、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一般而言较为精致化。如果说,一个社会中的市场竞争可以分为有序部分与无序部分的话,中产阶级是属于前一部分而不是后一部分的产物。当然现实生活中的光谱并不那么清晰可辨。

那么这一意义上的中产阶级与下层和上层社会阶级相比,有什么属于他们自己的特点?他们在现代化过程中承担着什么特殊的社会功能?社会学家指出,首先,由于他们相对富有,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享有较高水准的生活质量,拥有较为轻松良好的工作环境,凡此种种,会使他们对现实生活与现存秩序相对比较满意。他们是现存秩序的得利者,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社会主流价值与现存秩序有着较强的认同感。他们本能地反对震荡疗法的革命,这种温和的保守性(这里的保守是一个中性用语),使他们对社会对立与社会矛盾起到缓解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既存秩序的新的社会基础。

其次,他们又并不完全满足现状,因为他们的利益往往受到钱权交易与官僚系统中的非法行为的侵害和阻碍。因此,他们希望社会制度与法制的进一步完善,希望中国通过渐进的政治改革和制度建设,来保护他们的合法利益,希望有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与特权者相比,他们有着更强的改革要求和愿望。

正是以上因素的结合,一方面他们希望变革,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希望通过激进的变革来否定现存体制与秩序,这一特点使他们成为渐进的改良政治的支持者。正如历史学家与社会学家所指出的,凡是中产阶级在社会分层中占较大比重,而上层与下层所占比重较小的“橄榄型社会”,将会是一个既具有进取的潜力又较少激进的心态的社会;相反,中产阶级较少,上层与下层之间又充满对立与冲突的“工字型社会”,则往往会成为激进革命的温床。

然而,中国当代中产阶级有其自身的弱点。在涉及政治社会方面的问题时,他们主要以自己的利益为参照点,他们中大多数人缺少超越自身利益的、更为前瞻的社会关怀,似乎也没有强烈的道德激情。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公正、下层民众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缺乏切身的体会和关注。他们自身的利益的获得,又与特权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有这些,都会使他们缺乏社会批判精神。

作为“观念人”的知识分子

与中产阶级相比,作为“观念人”的知识分子则充满强烈的道德激情与正义感,然而却往往不切实际,容易产生全盘改造现实的“乌托邦情结”。

这里指的作为“观念人”的知识分子,不完全是一个与“劳心者”的内涵相当的职业概念。更具体地说,知识分子(Intelligentsia)指的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受过高深的人文教育,习惯于通过抽象概念来思考社会问题,同时又拥有比一般人更多的文化知识与信息来源,因而对社会问题更为敏感。这种知识与敏感的结合,使他们自愿地承担起以关注社会、改造社会、改良社会为己任的道德使命。

从近代以来的世界现代化历史来看,凡是中产阶级得到充分发展的国家,如英国与美国,观念型知识分子并不很多,他们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相当有限。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都有自己的代表,即每个专业的利益集团中总有一些以自己的专业立场和自身利益为基础,同时又为社会公益事业而积极活动的人士。

然而,在欧洲大陆国家、俄国和中国以及东方各国的历史上,知识分子“观念人”则一直具有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的革命运动,都是以那些视理念为生命的知识分子为核心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区别?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的解释。

凡是产生知识分子“观念人”的社会,如欧洲、俄国、中国,都具有社会阶层分层较为显著的社会结构。在这种传统社会结构中,只有少数人可能有机会受到较高深的教育。这些精英分子与没有受过教育、较少受到人文价值熏染的人们相比,会油然产生一种精英主义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责任意识、道德义务感与某种优越感。这是一批众人之上的、因拥有知识运思能力而变得对政治与社会问题特别敏感、因执著于人文价值而具有批判能力的社会群体。他们力求从理论上来概括社会问题,并力求从哲学、理念的高度来对社会中的不公平及其根源作出根本的判断,并谋求对自己所意识到的社会弊症作出根本性整体性解决的人群。这种人的基本特点是,由抽象理念中的理论因素而产生的社会政治判断,与道德关怀相结合,进而产生一种行动化的方向。从本质上说,知识分子更具有激进的理想主义的倾向性。

中产阶级与知识分子于互补中的相互促进在中国当今社会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发展中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与困境,如贫富两极化、官员腐败、社会不公等,使传统的观念型知识分子具有了以道德理念的话语权力来进行诠释的巨大机会,使他们追求完美的“乌托邦情结”仍然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世俗化过程,又使得那些崇尚务实与稳健,但缺乏道德激情与社会批判精神的中产阶级不断强大起来。

中国在现阶段的进步,实在需要这两种人的相互补充与支持。如果每个中国知识分子能在保持道德热情的同时,又能以一个专业人士的方式,而不是以哲学家和诗人的方式来考虑中国问题,如果中国新兴的中产阶级在求得自身发展的同时,能多一点社会关怀,中国就可能一方面避免以“观念人”的激进的乌托邦来主宰人们对问题的思考,另一方面又会以渐进、稳健、务实、妥协、宽容的精神来选择我们民族的前途,这样的民族无疑是更有希望的。 □

猜你喜欢
中产阶级知识分子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健康观念治疗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