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闻事实的一种建构主义解读*
——兼对客观性新闻报道辩正

2014-03-04 09:49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客观性真实性话语

李 智

对新闻事实的一种建构主义解读*
——兼对客观性新闻报道辩正

李 智

在整个中外新闻实践史中,对客观性报道原则的执守和质疑基本上贯穿始终。其间,人们不断地追问:到底何为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被反映的还是被建构的?从现当代哲学和新闻叙事学角度看,新闻事实是被建构的,它是通过话语叙事而被建构起来的“故事”。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在于符号真实,可用话语符号之间及其同经验事实之间的双重融贯性为标准来认定被话语建构起来的新闻事实的真实性。这种对新闻事实的建构主义解读从反面为客观性新闻报道提供了一种辩正。

新闻事实;建构;叙事;话语;符号真实

在十多年前,也就是在20世纪末,中国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史上有过一场关于新闻事实的争论(参见《新闻大学》1997年秋季号和1998年春季号),争论双方虽然对“事实”本身的性质存在分歧(一方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认为事实是纯粹的客观存在,即为客观事实;而另一方面则站在康德主义的立场认为事实是概念化的经验陈述,即为经验事实),但都不否认新闻事实的客观性基础,并依此都认定:新闻事实是有客观基础的事实与主体意识的结合,新闻是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的信息统一体。显然,双方都没有放弃对新闻事实的本体论承诺(所预设的本体或为“物质”或为“自在之物”),因而事实地达成了客观主义的基本共识。

纵观中外新闻实践的历程,基于朴素实在论和经验主义的世界观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性认定,客观性报道原则或客观报道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报道事实”“记录事实”“再现事实”“还原事实”或“用(让)事实说话”“纯客观报道”“纯新闻报道”(straight news report)成为中西新闻报道的主流。客观性被信奉为新闻报道与生俱来的品质、本质属性和首要原则,而对它的质疑之声寥寥。在“一战”及20世纪20年代期间,伴随着政治宣传、广告和公关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人们反映现实真实的能力和追求事实真相的确定性信念发生动摇,新闻界为抵制广告宣传业对新闻观念和操作的渗透和操纵,同时也为了“抚慰”因怀疑主义所带来的现代失落感,明确提出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即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理想)——客观性,以此确立了通行于西方报界近百年来的新闻生产的基本逻辑和新闻业的首要使命。①不过,进入三四十年代,随着社会现实生活和世界事务的日趋复杂、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倍感兴趣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对“事实即真相”(事实本身能够说话,事实的累积和堆砌足以反映世界的真相)的进一步质疑,西方社会又出现了对客观新闻业的不满,新闻业界内部也开始反叛客观性报道规则和流程,转而倡导新闻报道主体(即新闻记者和编辑)对新闻事实的积极介入,进而提出了“事实即阐释”“报纸不仅仅是呈现事实”的主观性报道原则。②由此,“新闻纪实”“阐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等讲究新闻情境、意蕴和对新闻事件背景细节的文学性或“创造性描写”且带有评论因素的新新闻主义报道形式应运而生。

对新闻客观性报道原则是执守还是放弃,主观性报道原则能否成立并获得普遍支持,这些都关涉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到底何为新闻事实?对这个问题似乎从未达成——或许也不可能达成——充分的共识。本文尝试从现当代哲学和叙事学的角度对新闻事实作出一种建构主义的解读,以此来回应和判定新闻客观性报道和主观性报道原则及实践背后的深层学理之争,并从反面对客观性新闻报道原则和实践予以辩正。

一、新闻事实是被话语建构起来的“故事”

继黑格尔之后,众多西方哲学家纷纷放弃对世界的本体论或传统形而上学实在论承诺,不再为所谓“自在之物”或“自在的世界”留有地盘。用现代法国现象学家和存在主义者莫里斯·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一书中的话来说:“不应当问我们是否真正知觉了一个世界,而应当相反地说:‘世界就是我们所知觉的那个东西'。”③也就是说,不存在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物质实体。对此,即便是先前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也只承认作为主体的对象的对象性存在物,“假定一种存在物本身既不是对象,也没有对象。这样的存在物首先将是一个唯一的存在物,在它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着,它孤零零地独立存在着……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虚构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④他对非对象性存在物的否认,无疑在认识论上也否定了自在的“物质世界”或纯粹客观之物的存在。可以说,自20世纪以来,西方人的理性精神世界趋于扁平化、内在化,外在的“自在世界”在人们的视域内、心理上隐退了,整个世界似乎变成一个为人类而存在的“为我(们)的世界”——“世界从本质上说是我的世界”⑤。

从根本上说,人类精神世界的演变往往是通过哲学转型来实现的。如果说,近现代(modern)哲学还在为主体(主体世界:“心”)与客体(客体世界:“物”)之间的关系而争执不休,那么,进入现当代(contemporary)以来,各路哲学则纷纷背弃了主客体之争,不约而同地走向主客体的中介——语言(符号,包括话语、文本、影像等),进而确立了语言相对于心灵和物质世界在本体论上的优先地位(“语言是存在的家”“人以语言之家为家”⑥),从而产生了以探讨语言为核心的语言哲学。由此,以心灵为主题、以认识论为内容的主(客)体哲学被语言哲学所取代,相应地,实在论被语义学所取代,即对观念的来源和性质的本体性追问被对语言符号的意义追问所取代,现代哲学的革命性转型得以完成。

伴随语言哲学的临降,继“语言转向”之后出现了“话语转向”,⑦从事话语(文本)分析的叙事学由此蓬勃兴起。基于主客(体)二分的认识论思维模式的终结,叙事学打破了传统关于事实发现和反映的理论“迷思”。叙事学认为,作为语言符号,话语的功能就是叙事,就是叙述“故事”(story,既可以是真实事件,又可以是虚构事件)⑧,完整地说,就是将“原初”事实进行“符号化”处理而使之“意义化”。其实,准确地说,所谓有待话语叙述的“原初事实”是不存在的,因为再“原初”的事实也是作为符号的话语赋予感性材料(所谓“杂多”)以概念和直观结构而使之有意义的结果,即话语的意义建构的结果。“无形态”(无概念嵌入即未被概念化)而零星、碎片化的“原初事实”则因无意义融入而不可理喻,至少是永远未知而被遮蔽的,其存在也是无意义的。事实不会自在地存在,也不会自发地生成。所有的事实都是被话语建构起来的。这就是所谓的“话语的事实建构”。换而言之,所有的事实都是话语化(符号化、语言化)的事实,是被容纳且显现于话语世界中的事实——事实在话语之中。如果把世界看做是事实的集合,那么从叙事学的角度说,整个世界不是既成,而是生成的,是话语叙述——或者说,(言)“说”或(书)“写”——出来的,因而,世界就是一个叙事的世界。我们就处于叙事世界之中,这个被叙述(“说写”)的世界是人类所拥有的全部。在话语叙事之外,没有任何更多的东西。不妨说,“话语破碎处,无物存在”。如果真存在一个“实在(客观)世界”,那么也正是话语叙述构建了这一“实在”——“实在”无非是内在于人(话语叙事实践)的。借助话语,处于一定社会脉络和历史情境下的人类或个体地或群体地建构起他们置身于其中的、与他们相关的现实(经验)世界。

新闻叙事学进一步认为,新闻叙事是新闻话语对新闻事实的建构,而不是对所谓先在的、“原初的”客观事实的重构。事实上,并不存在作为新闻事实来源而与之同质同构的所谓“客观事实”,因为“客观”(原初)的事实本身就是话语建构的结果。新闻话语通过词语选择、句式选择及叙事视角选择等方式把新闻事实叙述出来,建构起来。这就是所谓的“新闻话语的事实建构。”⑨在此观照下,新闻事实是新闻话语建构(叙述)出来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话语不是报道或再现新闻事实,而是建构新闻事实。没有所谓先在或既有的新闻事实,有待新闻话语来报道(叙述)或再现;而是先有新闻话语,新闻话语在叙述实践(即报道)中建构出新闻事实。显然,新闻话语具有相对于新闻事实的逻辑在先性,没有新闻话语,也就没有新闻事实。换言之,新闻事实不是新闻话语报道(叙述)的前提和对象,而是报道(叙述)的结果和内容。叙述即建构。作为“叙述”的“报道”本身就是建构。报道(叙述)新闻事实与建构新闻事实是同一个过程。

新闻叙事之所以能够通过话语建构新闻事实,这是由新闻事实的媒介性决定的。如同人类经验生活中的其他事实,新闻事实是借助语言符号媒介来呈现和表达的。新闻事实在被报道(叙述)出来时,必须纳入到社会概念或意义系统中,进行符号化即编码处理。这种符号化处理过程不仅仅涉及逻辑和修辞,更为重要的是,包含关于报道“什么”的议程(议题)设置和关于“如何”报道的框架设定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筛选和过滤机制。新闻事实就是通过议程设置和框架设定被纳入到话语叙述框架内而被社会地建构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实是通过话语建构被媒介化且被社会化了的事实。我们所面对或置身于其中而加以利用的新闻事实都是社会媒介化(符号化)建构(叙述)起来的事实,而不是对客观事实白描式“如实”反映的结果,更不是原本性的客观事实本身(它实际上并不存在)。对此,只有简单迷信“客观事实”而持有事实拜物教的天真(素朴,naive)的经验主义才以为事实不是人类对世界的陈述,而是世界的本来面貌或世界本身的一部分。⑩

二、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在于符号真实

其实,人本来就不是直接与(“真实”)世界打交道的,而只能是通过某种媒介(中介)——譬如语言符号(符号媒介)及各种技术手段(技术媒介)——与世界进行间接接触。因而,我们所面对和接触的世界其实“命定地”是一个已经被“选择”“加工”“改造”过的媒介化世界——被叙述的世界(或话语或文本世界)。所谓与世界的“亲密接触”或“零距离接触”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类这一生存的真相其实早已被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洞壁影像隐喻)和李普曼的“脑海图景”之说所揭示。不过,人类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世界真实性的追问和寻求——我的生存世界是否真实(实在)?如果真实,何为真实?又是靠什么来保证我们关于世界的信念(观念)、思想和知识确实指向、指涉世界而保持与世界的联系,并为世界所证成(证明为真)呢?换而言之,其真理性、真实性的依据在哪里?对日常生活中的人来说,世界由各种历史的、当下的事实所构成。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中,人们对生存世界真实性的诉求突出体现在对作为或行将成为“历史”事实(广义上的,包含现存、当下的事实)基本构成要素的新闻事实的真实性要求上。实际上,自新闻诞生以来,新闻事实始终被人们认定为最“真实(实在)”的事实——真实性(“真理性”)理所当然是新闻事实的本质属性,是新闻事实(“故事”)区别于文学故事的根本特征。

基于新闻事实是由新闻话语叙事所构建的,人们对新闻事实之真实性的诉求要落实到对新闻叙事的可靠性诉求之上。人们之所以对新闻叙事持有可靠性的诉求,是因为新闻叙事本来就不同于文学叙事,它不事“故事”的“创造”(虚构),但求所述“故事”的真实、实在。同时,这根源于人们制造和阅/听新闻的动机——人们为何需要新闻。无论是新闻的叙述者还是阅/听众,都希望通过新闻叙事及其“故事”(事实)来获得一种与外界(即外在于自身直接经验世界的世界)相联、同在、同行的世界通感(commonality,包括在场感、亲历感和参与感)及人类共同体感(commonalty)。如有言:“我们阅读新闻,是透过新闻叙事来确认自己与社会之间具有某种心理或文化上的关联。新闻叙事的功能可能就在于满足大众某种心理需求,或是帮助大众完成某种社会心灵仪式。”(11)

那么,到底何为真实的新闻事实即新闻话语所叙述的“故事”呢?其真实性的标准何在?作为语言符号(包括图像和声音)操作的结果,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就在于符号的真实性——“符号真实”。所谓“符号真实”,首先就是指话语符号之间能有效推论关联而相互融贯,而不在于话语符号是否表象(反映)了所谓的“客观事实(世界)”而与之相符合——因为这样的“客观事实”是不存在的;即便存在,也无从知晓话语符号是否与之相符。因此,只能以话语符号系统内在的自我融贯性(self-coherence)为标准来认定被话语建构起来的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作为读者、听众或观众,新闻受众通过阅听新闻(文本)所获得的通常就是符号真实。因为对受众而言,新闻事实的真实性都是从语言符号中读解出来的,因而往往把报道(叙述)新闻事实的语言符号的真实当做新闻事实本身的真实:“人们通过新闻确立为事实的东西,往往是因为它们被记者以符号叙事的方式报道出来,一般人往往是根据语言的形态及它出现的位置来判断报道的究竟是事实、意见或纯属虚构,并不具备分辨‘事实'和‘事实语言'的能力。”(12)

那么,到底靠什么来保证新闻事实的符号真实性呢?就新闻叙事而言,符号真实表现为由新闻话语所构成的命题之间相互蕴含而不相矛盾,它完全是由新闻叙事技巧所达到的。这种符号真实的真实度取决于新闻叙事的修辞机制和逻辑严密的程度。譬如零度修辞手法,以相对隐蔽的、中性的白描方式叙述有关事实的片段、场景、细节和言语,从而避免所谓“浪漫的真实”。尽管新闻报道中的话语机制无法直接指称某些事情是否为真或是否为事实,但却会籍由修辞技巧,具体而微地描绘场景中的一举一动,或是借助文法、篇章和时体结构及逻辑推理的力量,便可制造和加强新闻事实的真实(实在)感。

由此可见,上述意义上的符号真实虽然只是诉诸于新闻话语自身的完善性或完备性,但它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逻辑)上的真实,因为它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制造出内容、实质上的真实。不过,这种被制造出来的真实还能让新闻事实具有充足的合理性,不足以让其在理性上完全被人所接受。新闻事实的充足合理性(即理性上的可接受性)还要由另一重意义上的符号真实来保障,那就是:话语符号与经验事实之间的融贯。事实毕竟是关于世界的事实,无涉于世界的新闻事实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想象的。尽管新闻事实不是对外在世界的反映,而是被话语符号建构起来的,但(经验)世界并没有从新闻世界的视野中完全消失,新闻事实并未彻底放弃对于世界的指涉(指向)。这就意味着,新闻叙事并不能完全摆脱来自人活在其中的经验世界的制约,不受话语符号“之外”的要素——经验世界——所制约的新闻事实只能是一种臆想或呓语。因此,新闻事实必须被拿来同经验事实及其所构成的经验世界相比照才能确立其真实性。新闻事实的符号真实就表现为由新闻话语符号所构成的命题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关于经验事实的知识或信念之间相互契合或者说具有一致性。如果新闻叙事的说法即叙述的内容不违背人们的经验知识(包括常识)或信念,新闻受众就会认为新闻事实是真实的;反之,新闻就会被认定为虚假、不真实。显然,原本在日趋媒介化的社会里越来越多地由新闻事实所构建、构成和扩展的日常经验事实(当然不限于新闻事实),反过来又被用来验证、证实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如果说话语符号之间的融贯是内在融贯,那么,话语符号与经验事实之间的融贯则是外在融贯,但是,由于被拿来同(建构新闻事实的)话语符号相对照的经验事实及其知识(信念)本来也是话语符号建构即赋予意义(概念)及形塑理解(阐释,interpretation)的产物,话语符号与经验事实(知识)之间的融贯同样是在话语世界(亦即经验世界)内在指涉中的自我融贯。正如美国著名的新闻史专家迈克尔·舒德森所言:“客观真实意味着一个人关于世界的陈述(报道)可以被相信,如果他服从专业共同体认为合法的已经确立的规则。在这里,事实不是世界的某个方面,而是大家认同的关于世界的陈述。”(13)由此可见,新闻事实的真实乃是一种新闻(话语)叙事或陈述的真实,归根到底是一种符号的真实。总之,可以通过符号真实即以话语符号之间及话语符号与经验事实之间的双重融贯性为标准来认定被话语建构起来的新闻事实的真实性。

新闻话语是自足的,新闻事实的意义及其实在性是内在(于新闻话语符号中)的。正如英国史学家凯斯·坦金斯(Keith Jenkins)在《历史的再思考》一书所指出的:世界/过去总是以故事的形态来到我们跟前,我们无法走出这些故事(叙述)去查看它们是不是对应真正的世界/过去。因为这些“总是现成”的叙述构建了“实在”:“……我们追捕到实在,却发现它是一个语言学上的记号,是一个概念……”(14)事实上,作为新闻受众的人们习惯性地满足于符号的真实。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新闻媒介接触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文本性的态度”,即基于新闻文本往往比诉诸于其所描述或报道的现实具有更大的权威性,人们倾向于拒绝与外在现实世界直接接触而去求助和信赖于新闻文本的权威。由此,“读”新闻(而非感知新闻)成为了人们接受新闻的常态。在人类高度媒介化(虚拟化)生存的今天,“电视人”“容器人”“网虫”等“媒介倚赖症”的蔓延恰好折射出新闻事实之符号真实标准的深远意蕴。

人是具有“逻各斯”(logos,语言、符号)的动物,人用话语建构了世界。同时,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动物,人生在世,每个人又都有一种自然而朴素的实在论信念——世界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不承认客观事实(“客观”事实无非是由话语主观建构起来的),但不能不承认客观世界。这种外在实在论的世界观信仰(假设)或许是支持新闻客观性报道原则和指引客观性报道实践的唯一理由了。

注释:

① 参见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1-92页。

② JeanFolkerts.DwightL.Teeter,Jr.,EdwardCaudill,VoicesofaNation:AHistoryofMassMediaintheUnitedStates,Macmillan,2009.p.359.

③ Merleau-Ponty.The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transl.by C.Smith,Routledge,1962.p.xi.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8-169页。

⑤ [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52页。

⑥ [德]马丁·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载《海德格尔选集》(上),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58页。

⑦ [英]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6页。

⑧ 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106页。

⑨ 参见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三章。

⑩(13) Michael Schudson.Discovering the News,Basic Books,Inc.,Publishers,1978.p.122,p.7.

(11) Wilbur Schramm.“The Nature of News”,Journalism Quarterly,26(3),1949.

(12) 罗以澄、胡亚平:《挑战现实理性,构建浪漫真实——解读新新闻主义的价值观及其叙事结构》,《现代传播》,2004年第2期。

(14) [英]凯斯·坦金斯:《历史的再思考》,贾士蘅译,台湾麦田出版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95页。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传播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 俊】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与策略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1&ZD07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客观性真实性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实现“历史解释”多样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广告的真实性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